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33年的叠溪7.5级地震将叠溪古城彻底摧毁。2008年笔者在支援茂县汶川8.0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期间对叠溪古城遗址进行了调查,得到一些关于叠溪古城与叠溪地震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2.
民国期间的《嘉陵江日报》对1933年发生在四川省茂县叠溪的地震进行过系列报道,其中根据地质学家常隆庆先生的信函对于该地震考察情况的报道尤为详尽。过去,这些资料从未被地震历史资料的文献收录,鲜为地震工作者所知,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整理转载这6000余字的资料,并作了注释和说明,相信能够为今后的地震史料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记述了1933年叠溪地震后的调查、报道和研究,重点介绍了中国西部科学院的叠溪地震调查及其著述《四川叠溪地震调查记》。关于叠溪地震,这是第一次科学性的现场调查和第一篇学术报告,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徐近之实察叠溪地震及对震后的建议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1933年徐近之先生实察叠溪地震灾害和水患的情况,及其提出的防震减灾对策意见。指出这些对策对发展震区经济、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制定防震减灾规划和地震应急措施等们具有较好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叠溪地震     
《地球》2013,(10):101-101
1933年8月25日15时50分30秒,四川茂县叠溪镇发生震级为7,5级的大地震,震中烈度10度,叠溪镇被摧毁。震前犬哭马嘶,蛇出鼠惊,乌鸦惨啼,母鸡司晨。震时地吐黄雾.城郭无存.岷江断流,壅坝成湖。  相似文献   

6.
1933年8月25日,四川省茂县叠溪发生了71/2级地震,强烈地震造成了大量的滑坡与崩塌,叠溪镇全城被毁,伤亡惨重.震后45天地震堰塞湖溃决,又造成严重的次生水灾.1934年11月,著名摄影家庄学本先生考察了叠溪地震灾区,拍摄了大量的地震现场照片,其中一部分留存至今.这批照片是中国最早的地震现场照片之一,留下了比文字记...  相似文献   

7.
谭承业 《地震研究》1991,14(3):283-291
在地震统计预测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以减少地震死亡人数为目标的统计决策方法,力图把经验性的地震决策引向定量化的地震决策,减少在实际工作中的决策失误。文中用已发生过的地震的资料进行检验,说明该方法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8.
岷江断裂南段与1933年叠溪地震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钱洪  周荣军 《中国地震》1999,15(4):333-338
1933年叠溪7.5级地震是发生在青同原东南缘的重大事件。对这次地震的等烈度线形态及与之相关的发震构造的认识有着明显的分歧。本文基于野外新发现的南北向活动断裂以及叠溪地震地面破裂的研究,认为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可能是作为岷江断裂南延部分的南北向活动断裂。  相似文献   

9.
发布地震告警的一个判据—各类地震死亡人数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承业 《中国地震》1989,5(4):81-88
本文根据对地震死亡因素的分析,计算了近年中国大陆强烈地震的直接死亡人数与倒塌房屋数量的关系,求出了直接死亡人数指数;分析了地震的随机性死亡因素,建立了推算地震死亡人数的公式。文中给出一种从预测地震震级到预测地震死亡人数的方法,制订了由预测的地震死亡人数来判定是否应发布地震告警的判据,并用以往地震震害数据对此判据进行使用检验,证明了它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10.
刘倬  吴忠良 《中国地震》2005,21(4):526-529
在防灾减灾工作中,避免人员伤亡是需要考虑的最重要问题之一。正因为如此,人们对地震伤亡的规律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例如Lomnitz,1970;Tsai,et al.,2001;Samardjieva and Badal,2002;贾艳等,2004)。  相似文献   

11.
Reliable earthquake death toll estimate can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disaster relief headquarters and civil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s to make arrangement and deployment plan during post-earthquake relief work, thus increas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relief work to a certain extent.In this study, we acquired the death toll data of Wenchuan earth-quake, fitted the data using modified exponential curve and compared the result with that of the exponential function.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with Chi-Chi ea...  相似文献   

12.
On the basis of the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 data and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Wudu earth- quake occurred in 186 B.C., we suggest that the earthquake parameters drawn from the present earthquake catalogs are not definite and amendments should be made. The heavily-damaged area of this earthquake should be located between Jugan township of Wudu County and Pingding township of Zhouqu County. Its epicenter should be in the vicinity of Lianghekou in Wudu County with a magnitude of about 7~7 41 and an intensity of about IX~X. The major axis direction of the heavily-damaged area should be in the WNW direction that is approximately consistent with the strike of the middle-east segment of Diebu-Bailongjiang active fault zone, and the origin time should match up to that of the latest paleoearthquake event [before (83±46) B.C.] obtained by the trench investigation. Certain seismic rupture evidences are still preserved on this fault segment. Therefore, we propose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at the causative structure of the M 7~7 4/1 Wudu earthquake in 186 B.C. should be in the middle-east segment of Diebu-Bailongjiang active fault zone.  相似文献   

13.
On the basis of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 data and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1219 A.D.Guyuan earthquake,we suggest that there is only one strong earthquake occurred in Guyuan area in 1219 A.D.,instead of two or three strong earthquakes.We further suggest that the earthquake parameters recorded in the present earth-quake catalogs are not definite and should be modified.The occurrence time of this earthquake should be about 11 am,August 7,1219 A.D.and the heavily-damaged area of this earthquake,the VIII intensity area,should be lo-cated among the regions of Guyuan,Pingliang and Longde county cities.The epicenter area should be near Gu-yuan city.The magnitude of this earthquake is about 7 and it has intensity about larger than or equal to IX within the epicenter area.The major axis direction of the heavily-damaged area strikes in north-northwest that is ap-proximately consistent with the strike of the Liupan Shan thrust fault zone.The new tectonic activity of the Liupan Shan thrust fault zone resulted in the M7 Guyuan earthquake in 1219 A.D.  相似文献   

14.
1.1 史料及烈度评定 有关内蒙古宁城西公元1290年地震的史料见于《元史·世祖记》: "[至元二十七年]八月癸巳, 地大震, 武平尤甚, 压死按察司官及总管府官王连等及民七千二百二十人, 坏仓库局四百八十间, 民居不可胜计".  相似文献   

15.
廖小琼 《华南地震》2001,21(3):53-55
经过实地调查和查阅有关地震历史资料 ,认为广州《越华报》关于 1936年 4月 2 3日中山小榄地震造成塌屋伤人的报道是失实的 ,该震只是一次 3级左右的有感地震 ,应从 5级地震目录中删除  相似文献   

16.
根据对历史地震资料的考证和实地调查,论证了公元1219年宁夏固原地震应为一次地震,而不是二次或三次地震。现行地震目录所给的地震参数宜做如下修正:发震时间为8月7日11时左右;地震重破坏区(Ⅷ度区)位于固原、平凉和隆德一带,极震区介于三者之间的固原附近;震中烈度ge;Ⅸ度,震级可达7级左右。本次地震重破坏区长轴方向为北北西向,大致与该区的六盘山逆掩推覆构造带的走向相吻合,其新构造活动导致了1219年固原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1861年7月19日发生在辽宁省普兰店东的6级地震在不同目录及研究中给出的震中位置有很大差异。总结以往对此次地震震中位置的研究,大致涉及4个不同地点。本文对分布在该区的现代小震进行重新定位,结果表明,小震活动在普兰店以东地区形成明显的北西向优势分布。综合分析1861年普兰店东6级地震的主要破裂方向为北西向,受北东向金州断裂北西向普兰店长海断裂的双重控制。  相似文献   

18.
新疆地震前兆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几种综合分析方法研究了前兆群体异常与新疆区域地震活动的关系; 在单项观测手段研究的基础上, 归纳了新疆中短期前兆异常、 尤其是短期异常的特征及阶段性演化标志; 剖析了2个典型震例。 研究认为, 新疆中强以上地震的前兆异常存在明显的阶段性, 综合分析方法可为中短期预测的提供依据; 多测项前兆异常的准同步转折是阶段性发展的主要指标; 短期内多种异常的集中出现可能是进入短期阶段的标志; 在无明显趋势性的背景异常时, 大范围、 多测项的前兆突变可能是强远震的异常特征; 形变异常强度AF值可为判定地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汶川地震都江堰市人员伤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都江堰市在汶川地震中人员伤亡严重,文中主要研究了该市所辖地区人员伤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人员伤亡数的各种因素,希望对城市防震减灾具有参考意义。根据都江堰地区各乡镇的烈度及人员伤亡数据,分析了地震烈度及人口密度对人员死亡率的影响,并给出了死亡率与烈度及人口密度的经验关系式,结果表明死亡率与烈度具有较明显的正相关性。研究了死亡率随断层距的变化规律,分析表明死亡率与断层距的相关性比与烈度的相关性更明显。采用断层距估计人口死亡率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烈度评定中人为等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因而更具客观性。定量分析了报道死亡人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定性讨论了救援效率与报道死亡人数的关系,报道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与救援效率成正比。总结了造成人员伤亡的几种因素,认为房屋破坏和倒塌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而且不同结构类型房屋破坏造成的人员伤亡率相差甚大,这是在人员伤亡评估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四川北部地区位于南北强震构造带的中北段,区内活动断裂众多、构造关系复杂、历史及现今地震活动频繁。其中,早期历史地震因时间久远、史料记载简略等原因,其地震基本参数确定和发震构造分析难度较大,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通过对地震史料的系统梳理和实地考证,对该区1900年以前的3次中强破坏性地震(公元638年松潘地震、1738年南坪地震和1748年松潘北地震)进行补充考证,对其震中位置、震级和烈度等基本参数进行重新核定,并综合分析其发震构造特征。研究结果对分析该区地震活动特征及判定未来强震危险区等均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