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乌尔禾沥青矿断裂带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断裂带乌尔禾鼻隆之上,是一个小型左旋走滑断裂带。断裂带形成后未发生强烈改造,断裂带内发育沥青矿脉,露头地质条件好,且有三维地震覆盖,是研究走滑断裂特征和控藏作用的天然实验室。本文采用无人机三维立体建模技术,结合野外剖面实测,对乌尔禾沥青矿走滑断裂带野外剖面露头进行定量分析和解剖。结果表明,沥青矿断裂带共发育17条断层,主断层西北侧断层呈雁列状分布,东南侧断层呈马尾状,断裂带纵向呈负花状。研究表明,断层形成于燕山期左旋剪切应力场,受拉张应力影响,整体处于张扭环境,形成张扭性走滑断裂带。断层发育空腔和诱导裂缝,尤其主动盘裂缝更为发育,空腔的开度与油气侵染宽度呈正相关。结合塔里木盆地张扭性走滑断裂与油气藏关系分析,本文认为张扭性走滑断裂是良好的垂向油气运移通道,主动盘具有侧向输导作用,被动盘具有封堵作用,走滑断裂主动盘一侧圈闭是良好的油气聚集区域。  相似文献   

2.
辽东湾北部地区走滑构造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辽东湾北部地区右行走滑构造特征较为典型,主要表现为:沿走滑断裂带发育雁行式伸展断裂;剖面上发育花状构造;走滑断裂沿走向呈“S”型或反“S”型波状弯曲;沿走滑断裂带断槽与断鼻构造相间分布。分析认为,渐新世晚期,辽东湾北部地区南北向拉张、东西向挤压的区域应力场控制了右行走滑构造的形成,断槽与断鼻构造相间分布是由于沿走滑断裂带局部应力场性质发生改变所致。右行走滑断裂的“S”型弯曲部位为增压弯部位,走滑断裂两侧断块在此汇聚,地层因应力集中而形成断鼻构造;右行走滑断裂的反“S”型弯曲部位为释拉张部位,走滑断裂两侧断块在此离散,地层因拉张而发生断陷形成断槽。受走滑构造所控制,油气沿走滑断层自断槽向断鼻方向运移、聚集而成藏。研究走滑构造发育特征,对于预测圈闭分布以和研究油气富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闹阳坪锌萤石矿床位于北大巴山逆冲推覆褶皱带平利隆起东侧,为该区首次发现的受构造裂隙控制的气水–热液型锌萤石矿床。本文从矿区断裂入手,通过对该区矿床地质、断裂特征、矿体特征的研究,总结了该区断裂的演化序列及其对成矿的控制机制与规律。认为NW-SE向断裂组是矿区的主要控矿构造,矿区断裂变形发育演化序列为晚印支–早燕山期形成近EW向断裂F1,早燕山期形成NW-SE向断裂F7和NE-SW向断裂F4,随后的右行走滑作用叠加有张扭性应力,形成有利于成矿热液运移充填成矿的张扭性右行走滑断裂。并明确了成矿期应变椭球体,恢复了成矿期主压应力方向为NNW向(340°~350°)。在此基础上,预测平面上闹阳坪矿区F7与F8断裂之间为下一步找矿重点地段,剖面上K3萤石矿体下伏北东方向可能存在隐伏矿体。  相似文献   

4.
狼山—武威—共和断裂带和地热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百祥 《甘肃地质》2002,11(1):83-88
狼山—武威—共和断裂带是近年来根据重力、航磁资料解释发现的规模仅次于郯庐断裂的大型走滑隐伏断裂带。该断裂带沿狼山—武威—共和一线呈NEE向延伸 ,横切了北大山、龙首山、祁连山和西秦岭造山带 ,使蒙甘青地区在地球物理场和区域构造格架上具有EW分块的基本格局。沿该断裂 ,温泉、地热异常成群、成带分布 ,与其南段亚东—羊八井—那曲走滑断裂 ,构成中国西部一条近SN向导热、控震断裂构造。  相似文献   

5.
辽河盆地营口-佟二堡断裂带形成和演化的新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和地质资料分析证明,营口-佟二堡断裂带成因机制归因于早期大陆裂谷演化阶段的地幔上涌派生拉张应力和后期右行走滑构造运动引起的右行剪应力的复合作用。大陆裂谷的演化受古近纪古新世房身泡期至始新世沙河街一期(Ef-Es1,大约63.0~37.0Ma.BP)地幔上涌派生拉张应力的驱动,右行走滑构造运动发生在古近纪渐新世东营期(Ed,大约36.9-24.5Ma.BP),两期构造运动导致了辽河盆地营口-佟二堡复杂断裂体系的形成和演化。裂谷演化阶段后的右行走滑构造运动使得早期断裂再活动并形成新的断裂。基于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和地质资料分析,辽河盆地古近纪渐新世东营期右行走滑构造运动引起的水平位移大约为4~8km,辽河盆地营口-佟二堡断裂带不仅受到早期拉张应力的强烈控制,而且还受到后期右行走滑构造运动的影响,由此认为,两期构造运动决定了现今所勘探到的复杂含油气构造体系的展布,并导致了该区油气的运移和聚集。  相似文献   

6.
老湾金矿带受控于区域性龟(山)-梅(山)断裂在桐柏的出露部分——老湾脆-韧性剪切带。老湾脆-韧性剪切带为一右形走滑剪切断裂系统,它包括矿带南北两侧的边界断裂——老湾和松扒断裂及它们之间的次级剪切裂隙。老湾和松扒断裂为右形走滑性质的导岩、控岩断裂,它控制了区内岩浆热液产生和热液成矿体系的形成;次级剪切断裂位于两边界断裂之间的一系列次级脆性断裂,它们因几何形态、构造特征、滑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而具有分段性。其中上上河-彭家老庄段属区域右行走滑体系中R型张扭性断裂,老湾-盛老庄段主要为P型压扭性,其次为Y型张扭和T型张裂隙,二者同为Riedel剪切裂隙系统,组成一个由P和R连结的辫状右行走滑剪切带,它控制着老湾金矿带所有的矿脉带和矿(化)体。因而老湾金矿带断裂构造控矿模式为:一级边界断裂控岩,次级右行走滑剪切断裂带控矿.  相似文献   

7.
鄂拉山断裂带是分隔青海乌兰盆地 (柴达木盆地的一部分 )与茶卡—共和盆地的一条重要边界断裂 ,长约 2 0 7km ,由 6条规模较大的主要以右阶或左阶次级断裂段羽列而成 ,阶距约 1~ 3.5km。该断裂右旋走滑的起始时代为第四纪初期 ,约在 1.8~ 3.8MaB .P .期间 ,大的地质体累积断错约 9~12km。断裂新活动形成了一系列山脊、冲沟和阶地等的右旋断错及断层崖、断层陡坎等。晚更新世晚期以来 ,鄂拉山断裂带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 (4 .1± 0 .9)mm/a ,垂直滑动速率为 (0 .15± 0 .1)mm/a。鄂拉山地区的构造变形受区域NE向构造应力作用下的剪切压扁与鄂拉山断裂的右旋剪切和挤压的共同影响 ,共和—茶卡盆地和乌兰盆地均属于走滑挤压型盆地。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在区域性北东向挤压的作用之下 ,应变被分解为沿北西西向断裂的左旋走滑和沿北北西向断裂的右旋走滑运动 ,形成一对共轭的剪切断裂。鄂拉山断裂及其他北北西走向断裂的发展演化和变形机制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向东的挤出和逃逸是非常有限的。  相似文献   

8.
湖南桃源县西安钨金矿床位于湘西矿化集中区西安金锑钨成矿带的中部,距沃溪钨锑金大型矿床约15km,是湖南重要的钨金矿床。前人研究注意到该矿区内含矿地层及断裂构造叠加对矿床形成的控制作用。文章通过矿区地质研究和地球物理测量,结合区域地质演化和对前人资料的分析,发现该矿区还存在重要的褶皱构造。对该矿床的形成和分布提出了新的认识,该矿床的形成除受地层和断裂构造控制之外,还受到褶皱构造的明显控制,提出了:有利地层和缓倾斜EW向层间滑动断裂带叠加控制了矿化带的形成和分布,高角度NE向断裂是重要的导矿构造,褶皱构造的叠加控制了矿床的形成和分布,次级褶皱尤其是背斜构造的叠加则控制了矿体的形成和分布,该矿床的成矿有利地段是地层和层间滑动断裂带之上叠加了褶皱构造的地段。  相似文献   

9.
石阡地区具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在石阡-花桥断裂带及其次级构造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温泉群。断裂构造对地热资源具有严格的控制作用。本文通过对石阡-花桥断裂带显微构造、运动学等构造地质特征和该地区地热特征,系统分析石阡-花桥断裂带构造特征及其对地热资源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石阡地区地热资源的主要热源为地温梯度增温,地热资源的分布严格受控于石阡-花桥断裂。石阡断裂为逆冲兼左行平移断层,为地热水的传导和储集提供了有利空间。花桥断裂带发育拉张裂隙、扭裂隙及分枝状断层,圈闭了含水岩系,在拉裂破碎带上形成热储。温泉大多沿主要控热、导热断裂出露,平面上呈线状分布于石阡和花桥断裂上盘及花桥断裂的断夹块中。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北部发育一系列北西向大型左行走滑断裂带,目前普遍认为这些左行走滑断裂至今仍在活动,在左行走滑作用下,青藏高原东部向东挤出并伴随强烈的地块旋转运动。本文以介于东昆仑左行走滑断裂带与玉树左行走滑断裂带之间的巴颜喀拉山中央断裂(及其周缘的构造形迹)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断层构造的直接解译标志——清晰的线性形迹和构造地貌标志如断层陡坎、断层谷地、挤压脊、地裂缝、断层走滑造成的水系错动、新老洪积扇的侧向叠加等,在高分辨率的SPOT5及中等分辨率ETM遥感影像上对研究区内北西向活动断层与北东向活动断层的空间分布、规模、活动性质、相对活动时代及活动幅度等进行了遥感分析和野外验证,并结合对断层周缘沿共轭张裂隙展布的水系与地裂缝的规模、展布方向等的统计分析,对晚第四纪应力场进行了恢复。研究表明:北西向活动断层具右行走滑兼有逆冲运动特征,北东向活动断层具左行走滑兼有正滑运动特征,二者为晚第四纪NNE向(2°)挤压应力条件下产生的北西向与北东向走滑作用的产物。北西向右行走滑作用的发现,预示着青藏高原北部第四纪以来普遍存在的北西向左行走滑作用可能在晚更新世就已终止。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处于不同展布方向上的湖盆在同一应力条件下表现出的不同演化趋势:即在NNE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呈北东向展布的错坎巴昂日东湖处于近东西向拉张状态,呈北西向展布的卡巴纽尔多湖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MSS和TM图像的分析与研究,结合其它地质资料,指出修水地区的金成矿主要受高湖-蕉溪岭断裂和幽居-船滩断裂控制,二者是郯-庐断裂带西侧一支在本区的散开部分。高湖-蕉溪岭断裂既控岩又控盆。本区金矿床、矿田的定位模式为控金断裂与北东东向断裂相交,发育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环状构造,并有金源层分布的地段。与该定位模式相似的地段有7处。模式地段的构造条件提供有利的成矿环境,如存在其它矿源层(体),也可形成相应的金属矿产。在模式地段应用TM图像对含矿构造及蚀变进行研究,可有效地为找矿服务。  相似文献   

12.
武宁汤里发育温泉。为了查清该区温泉的控矿因素和地热特征,进行了物探、钻探等勘查和系统的水温测试工作。结果表明武宁汤里地热主要受构造控制,由区域性断裂F1和导水构造F2及阻水构造F3共同影响。地温场平面呈椭圆形,长轴方向与断层走向一致,测温显示平面温度最高处沿断裂带分布;地温垂向变化随着孔深增加,井内温度逐渐增高,钻孔揭露断裂时,温度明显增加,水温与导热裂隙构造成正比,即揭露构造部位越多,水温越高,最高达75℃。上述研究为合理开发该区地热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的断裂复活演化特征及控藏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的断裂构造演化,搞清断裂在各个时期的活动特征,以及对地层沉积、储层改造和盖层保存的影响,从而分析其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笔者以地质时期作为断裂控藏作用的第一分类原则,对断陷期的构造解析利用最大断距相减法分析徐西断裂,认为徐西断裂在火石岭期是多条分段的小断裂,至沙河子期才连接成为一条大规模控陷断裂,此外还发现徐东走滑断裂带的东侧分支也是一条火石岭期和沙河子期就强烈伸展的断裂,具有与徐西断裂相似的控陷作用,于营城期卷入新生的走滑断裂带。由于T2断裂密集带的形成受到断陷层先存断裂的控制,本文利用坳陷层T2断裂密集带对深部断裂(T4和T41)再活动的映射关系,分别分析火山岩气藏的气源断裂和调整断裂。根据构造演化时期,将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的断裂控藏作用分为以下几类:断陷期断裂活动控制沙河子组源岩和营城组储层的分布于活动强烈、古断距较大的控陷断裂上盘局部区域;营城组火山岩沿徐中断裂和徐东断裂带喷发,对成藏有利的火山岩相分布与徐中断裂和徐东断裂带附近;青山口期T41断裂选择性复活,在断裂附近形成大量新生裂缝改善火山岩储层物性,同时成为天然气充注的通道,在时空关系上具有储层形成与油气运移同时发生,和优质储层紧邻气源断裂的特征,对天然气成藏极为有利;反转期断陷中部及北部的断裂活动较弱,气藏多数得以保存。据此提出气源断裂——火山口联合控藏模式,其中本研究区的几条大规模断裂——徐西、徐中和徐东断裂带都具有多重控藏作用,同一条断裂在各构造演化时期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4.
皖浙赣断裂带(安徽段)的控岩控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德来 《安徽地质》2011,21(1):9-13,43
前人所指的"皖浙赣断裂带"是由数条不同时代形成的、不同方向的断层组成的规模巨大的区域性断裂带。最早的断裂带形成于新元古代,北延方向为北东东向;加里东期为近东西向;最晚的形成于晚中生代,安徽段以歙县-绩溪-宁国断裂带为代表,属于通常意义上所指的具有区域控岩控矿作用的皖浙赣断裂带的组成部分,断裂白云母40Ar-39Ar测年值为230~254 Ma,既对早期构造进行了不同程度地改造,又控制了其后侏罗—白垩纪红色盆地、燕山期岩浆岩及一系列不同规模矿床的形成和分布,燕山晚期沿北北东向进一步活动,是一条具有控矿作用的重要的构造岩浆岩带。  相似文献   

15.
用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走滑断裂和拉分盆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按照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塑性流动控制上地壳构造变形的思想,采用脆延性双层模型,在考虑模型相似性的条件下,通过延性层流动驱动脆性层进行走滑断裂和拉分盆地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左行走滑阶段发育两条"S"型左行右阶断裂带;在右行走滑改造阶段,早期左行右阶断裂带被改造为"Z"型右行右阶断裂带。走滑断裂发育过程中共有三种类型的拉张伸展:(1)"S"型破裂逐渐伸展,形成多个菱形盆地;(2)几个相邻的斜列"S"型断裂在剪切作用下端部被错断连通,形成"地堑-地垒"构造;(3)在右行走滑阶段,沿右行右阶断裂拉张形成拉分盆地。先存的上隆拱张断裂限制了走滑断裂的位置和方向。脆性层强度对走滑断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约束作用,脆性层结构对脆延性的层间耦合作用和走滑断裂特征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新疆西天山吐拉苏火山盆地金矿的构造控矿规律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新疆西天山吐拉苏火山盆地金矿在不同尺度上受不同级别的构造控制。在大地构造尺度上,Ⅰ级控矿构造为与博罗科努丰生代岛弧带平行的NWW向基底断裂带,该断裂带控制与石炭纪火山岩有关的金矿带的展布,在区域尺度上,Ⅱ级控矿构造为NW向走滑断裂和NE向张笥断裂,控制金矿床的分布。在矿床尺度上,Ⅲ级控矿构造为陡倾的近SN向张性断裂和与破火山口有关的环状断裂,控制金矿体的定位和产状。  相似文献   

17.
广济-九江同步耦合断裂及其控岩、控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广济-九江同步耦合断层对应的NNE向断裂(郯庐断裂、赣江断裂)经历了三次性质转变:J3-K1(157-97Ma)为左行走滑,K1晚期至E2为张性拱裂,E2-3以后呈右行走滑;在广济-九江同步耦合断层的耦合区内相应形成了伸展褶断、扭旋褶断、挤压褶断三种构造组成形式,其中燕山早期的伸展褶断构造组合呈现出张性伸展性质,为成岩成矿提供有利空间;同步耦合区内形成于燕山早期第二、三阶段的堑垒式褶断构造和燕山晚期第一阶段的扭旋褶断构造是控制成矿岩体及矿床定位的具体构造形式。  相似文献   

18.
以老湾金矿带上上河-彭家老庄、老湾-盛老庄金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表和坑道观察,进行断裂产状统计、配套分析及构造性质与矿化类型耦合关系的研究,确立了老湾金矿带控矿构造体系性质及组合型式。上上河-彭家老庄金矿床以石英脉型矿化较为发育为特点,控矿断裂属走滑构造体系中的R型张扭性裂隙带,向北陡倾,走向(290°~310°)与主剪切带方向(286°)交角约为15°,具右行剪切特征,滑距约10 m。老湾-盛老庄矿床以蚀变岩型矿化为特征,充填脉型矿化不发育,其金矿控矿断裂属P型压扭性裂隙,向南缓倾,其总体走向近东西(约92°),与主剪切带方向的另一端交角约15°。3条规模较大的断裂蚀变带平面上右型侧列特点反映其滑移方向与上上河-彭家老庄控矿断裂滑移方向一致。综合整个矿带断裂产状及矿化信息,认为老湾金矿带控矿构造总体为以老湾和松扒断裂为边界断裂,由里德尔剪切体系中的P型和R型剪切带连结形成的辫状右行走滑剪切带。结合桐柏造山带区域地质演化历史,分析认为该脆性断裂构造带是早期韧性剪切带继承性演化的结果,反映桐柏造山带不同构造块体间斜向碰撞及随后地壳抬升作用的动力学演化过程。老湾金矿带右行走滑构造体系与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对矿床成因提供重要地质约束。  相似文献   

19.
2014年10—12月期间,云南景谷接连发生了Ms6.6、Ms5.8、Ms5.9三次中-强地震。为确定地震的地质构造成因,在地表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该区的地质构造情况、烈度与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等资料,确定此次震群活动的宏观震中位于永平盆地东南侧山地,发震断层为地质与地貌表现不显著的NW向右旋走滑断层。此次震群活动及余震迁移过程指示,由于断层斜接部位岩桥的临时阻碍,Ms6.6地震破裂在向南东扩展过程中发生短暂停滞,突破障碍后进一步引发了Ms5.8和Ms5.9地震,这符合震源破裂沿NW向发震断裂分段破裂的行为。区域活动断裂的遥感解译结果发现,发震断层位置恰好处于NW向右旋走滑的茶房断裂与普文断裂之间,区域上属于该断裂带的不连贯部位,指示此次中-强震群活动应该是茶房-普文断裂带贯通过程的构造活动表现。结合思茅地块的历史地震资料发现,思茅地块地震活动多以小于等于6.8级为主,发震构造多为NW向断裂。指示在现今构造应力场作用下,该区NW向断裂的活动性相对NE向断裂更加显著,属于该区主要控震构造,应在今后的地震地质工作中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20.
安徽张八岭隆起区内成矿期构造是郯庐断裂带长期性、多阶段活动的产物。以该区西张郢和瓦屋刘金矿床为研究对象,根据野外地质测量,共厘定出4种与成矿有关的断裂构造,分别为NWW向、近SN向(管店-下马断裂、宋圩-石店子断裂)、NW向和NNE向断裂构造。其中NWW向断裂与近SN向断裂(管店-下马断裂、宋圩-石店子断裂)规模较大,为郯庐左行走滑断裂带的派生构造,前者为右行扭压断裂,后者为左行扭张断裂;二者控制了矿床(点)的区域分布,是主要的导矿构造。NW向断裂主要分布于西张郢矿区,为NWW向断裂的次级断裂,成矿期受扭张性应力作用,使张八岭群片理构造发生活化,形成顺层滑动破碎带;NNE向断裂主要分布在瓦屋刘矿区,为近SN向断裂(管店-下马断裂、宋圩-石店子断裂)的次级断裂,成矿期在扭压性应力作用下形成挤压破碎带。NW向断裂及NNE向断裂均为成矿提供了有利空间,是张八岭隆起区内重要容矿构造,控制了矿体的空间展布、形态及产状,使矿体在平面上具有平行斜列,近等距性分布特征,垂向上具有南西向侧伏,尖灭再现、尖灭侧现规律。在对张八岭隆起区断裂构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断裂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总结了控矿规律,建立了张八岭隆起区构造控矿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