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湖北省麻城市2009年和2015年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采用区位指数和核密度测算法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形态进行分析,运用传统最小二乘法和地理加权模型从全域和局部角度分析自然地貌、社会经济、生态限制等因素影响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的作用机制。研究得出:麻城市2009—2015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增长率达6.92%,斑块主要以分散式外延扩张为主,空间结构演变总体上呈现沿沪汉蓉快速铁路和武麻公路向四周扩散的连续分布特征。从全域上看,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与坡度、公路、建制镇、风景名胜区、河流呈空间负相关关系;从局部影响程度来看,最大正向影响因子为人均收入和高程,负向影响因子主要是坡度和河流,其他影响因子随地理位置变化正负向影响均存在。  相似文献   

2.
《测绘》2016,(6)
本文以研究区2006年、2009年和2013年三个时期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研究对象,采用NDVI植被指数和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植被覆盖变化情况,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了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合研究区遥感影像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2006—2013年间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现出向0.4~0.8区间集中的趋势,植被覆盖整体上呈现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针对城市建成区的空间异质性不能反映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问题,该文选取南京市中心城区(长江以南)2001—2007年的新增居住用地,从扩展方位和强度两方面分析空间扩展特征,以直方图和Logistic回归模型揭示主导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东北、东南、西南方向是新增居住用地的3个主要扩展方向,分别对应仙林新市区、东山新市区和河西新城区;居住用地扩展是多种驱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和经济驱动因素对郊区居住用地增加影响显著,对主城区影响有限,自然和政策驱动因素中反映政府政策的政府建设用地规划区是最重要的主导驱动因素,其次为与小学的距离,最后为与地铁站点的距离。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的湿地景观演变动态监测成果缺少空间分布特征和驱动力认知的可视化表达的问题,该文以银川平原为研究区,利用1989、1999和2010年3年的卫星遥感影像,通过遥感制图和基于半方差函数地统计学方法、灰色关联度理论等,分别获取了湿地景观演变规律图谱、土地利用强度演变规律图谱和湿地景观变化与土地利用强度变化响应关系图谱。基于以上图谱分析得到:1989—2010年期间,自然湿地(主要是河流湿地、湖泊湿地)面积持续减少,减少幅度有所降低;人工湿地(主要是水稻田湿地)面积大幅增加,湿地总面积呈增长趋势;土地利用方式对湿地景观变化影响显著,人类活动(城市扩张、农事活动)对湿地景观的演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蕊 《北京测绘》2021,35(3):349-353
为及时掌握祁连县生态脆弱性真实状况,以RS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 tem,GIS)为技术手段,选取表征气候、地形地貌、植被、土地利用和人文等方面的10个指标构建祁连县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和熵权法相结合确定各指标权重,对祁连县2005 2015年间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Index,EVI)进行了定量评价、时空演变分析和驱动力探讨.结果 表明:(1)2005-2015年间,祁连县生态脆弱性以中度和重度脆弱为主.(2)研究区2005、2010和2015年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分别为3.39,2.78,2.72,整体呈现逐渐好转的趋势.(3)本文在生态脆弱性评价的基础上,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探讨其驱动机制,以期为祁连县后续治理提供更加精准的绿色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6.
黄河三角洲典型地区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区,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域。本文选择黄河三角洲核心区域垦利县为研究区,采用2001、2005、2011和2014年的卫星遥感数据,基于RS和GIS技术,在ENVI软件支持下,利用监督分类方法,提取了研究区各时相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及分布信息,研究了该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与规律,并结合研究时段内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耕地、盐荒地和滩涂是该区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研究时段内,垦利县土地利用发生了显著变化,陆地面积总体增加,耕地、林草地呈现减少趋势。耕地是减少速度最快、减少面积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建设用地、盐荒地、滩涂则处于持续增长状态。气候水文因素是主要的自然驱动力,而人类的开发建设活动是主要人为驱动力。研究结果对于该区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滨州市城镇体系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分形理论从等级规模和空间结构两方面分析了滨州市城镇体系结构特征。从城镇体系规模结构方面,计算了滨州市城市规模分形分布的分维数和城镇体系的首位指数,并讨论了滨州市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及其特点;从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角度,计算滨州市空间结构的关联维数,分析其分形特征。最后,提出滨州市城市发展的方向:扩大首位城市规模,培育次级中心城市,积极发展县域小城镇。  相似文献   

8.
村镇公共管理服务平台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一种新模式。本文结合增城市的实践经验,围绕平台设计的目标、原则、结构、数据库和功能,开展了对村镇公共管理服务平台的探讨。在确定的目标和原则下,提出了平台设计的四层结构体系,包括基础设施层、数据层、平台层和应用服务层,从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量方面分析了数据库设计的要点,并以增城市大敦村为例,从基础功能和应用服务功能两方面展示了该平台在村镇社会公共管理方面的功能体系。  相似文献   

9.
村镇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平原村镇香河县、山地村镇密云县和水乡村镇昆山市为研究区, 分析了村镇空间结构的特征。建立基于网格的村镇选址及空间范围模型, 采用GIS空间分析和建模技术实现; 此外, 空间范围模型根据泰森多边形模型的思想, 提出用土地效益的概念代替距离来确定村镇的空间范围。由于考虑因素更全面, 更具体, 这两个模型可以更好地为村镇的选址与空间范围的确定提供参考。此研究为村镇规划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德宏州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云南省德宏州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形成机制复杂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冗余分析(RDA)的驱动力研究方法。使用景观格局指数对各乡镇建设用地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分析,以自然和社会经济数据作为潜在的驱动因子,利用RDA方法对驱动因子进行约束性排序,分析得出人口和经济因素是主要驱动因素。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乡镇,建设用地相对面积较大,并且建设用地更趋向于聚集。此外,自然因素、农业因素、政策因素等,也与人口和经济因素有联动作用,驱动国土空间形态与结构的形成。提出新的驱动力分析方法,一方面探讨冗余分析方法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驱动力分析中的应用潜力;另一方面为云南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深化应用提供典型应用示范。  相似文献   

11.
兰州新区土地扩张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新区建设过程中建成区土地快速扩张的问题,该文对建成区土地扩张时空规律及驱动力进行分析,使用不同时期的TM和Landsat 8影像,通过目视解译提取了兰州新区建成区2010、2013、2014和2015年土地扩张信息,并从政策、经济两方面对土地扩张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兰州新区建成区土地扩张在2010年7月至2013年12月,扩张强度为36.449%,呈慢速增长;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扩张强度为74.546%,呈快速增长;2014年12月至2015年6月,扩张强度为43.614%,呈稳定增长;城市几何中心向东北方向偏移。驱动因子中,政策影响起到引导作用,经济影响起到驱动作用。其中,最大驱动力为招商引资。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丘陵区耕地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为例,运用景观格局原理与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1996--2009年期间耕地景观时空格局及其演变机理(驱动力)。结果表明:13年间,研究区耕地面积呈急剧减少的趋势,变化率明显高于省内丘陵区平均水平;耕地景观空间格局稳定性逐步降低,格局时空变化的地形分异特征显著;变化趋势受坡度、新增建设用地、人口密度、高程、城镇化水平、GDP、起伏度等负向驱动力与灌溉条件、等级公路水平、土地整理程度等正向驱动力因子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城市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逐渐得到城市管理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村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和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两方面入手,以GIS技术为支撑,提出了一套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选用单指标量化-多指标综合法作为评价方法、德尔菲法作为权重确定方法,构建了基于GIS的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以改造前(2007年)的广佛国际商贸城中心区2号地块为例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地块处于“基本适宜”等级,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了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LUCC)研究的有关问题,重点介绍了LUCC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进展情况,并归纳出LUCC研究的发展趋势:①新一代的LUCC模型应该能够模拟LUCC的主要社会经济和自然驱动力,包括从LUCC到驱动力和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反馈关系;②具有明确的空间关系,能够以适当的空间分辨率、比较好地预测长期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及有关的物理参数,如植被特征、资源积聚和退化等;③能够更好地认识LUCC与其主要驱动力之间的关系在局地、区域和全球尺度上的动态和后果。充分考虑LUCC对政策、技术进步、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市场变化等社会变量的灵敏性;④发展新的LUCC建模方法,使LUCC模型能够与其他类型的全球环境变化模型建立联系。  相似文献   

15.
基于长时间序列的Landsat TM/OLI数据,以10年为间隔,对1987—2017年呼伦湖的水体面积进行了动态监测和变化分析,并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方面分析了该湖面积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针对传统的河流信息识别和提取方法不适用于平原地区城市这一情况,该文基于北京市河流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提取城市水系网络,划分流域边界,并对河流的特征信息进行提取;从城市河流的特征识别、信息提取、空间插值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进行了案例分析。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可以为其他城市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武汉市黄陂区2006和2013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使用空间分析方法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黄陂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分布与变化进行深入分析。采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模型,进一步探讨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变的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3年黄陂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发生明显变化。演变特征可以归纳为聚集型、破碎型和连片发展型。通过驱动力分析,黄陂区乡村聚落聚集化与道路建设、农民人均纯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农林牧渔产值、用电量呈显著线性相关,乡村聚落破碎化与土地管理制度、户籍制度等政策相关,同时与农村居民的个人因素有关,乡村聚落连片发展除了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以外,也较大地受到政府调控与地方发展定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黑龙江柴河地区为研究区域,探讨了运用ETM 遥感影像进行近自然彩色模拟的研究方法。首先分析了地物的光谱特性以及ETM 的波谱特征,说明各波段反映地物的适用性和局限性。然后,分析了遥感图像真彩色和假彩色合成的原理,揭示了近自然彩色模拟的实质,从理论上论证了近自然彩色模拟的可行性。近自然彩色模拟,所需解决的问题不仅涉及到视觉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图像信息含量上的要求。这两方面必须有机结合,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相似文献   

19.
城市遥感图像的地理分析与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一体化技术,以义乌市为例,通过对城市遥感图像进行地理分析,对城市空间格局演变进行动态监测和模拟,并结合区域经济统计数据,展开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分布及其动力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空间格局演变是多种驱动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在综述国内LUCC驱动力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驱动因子.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基于非线性的Logistic模型,分析研究了建设用地演变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