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海域地震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国内关于海域地震问题的研究作了较全面的介绍。1987年首次进行了海域地震烈度区划研究,并编制了国内第一张海域区划图。近年来,一些学者相继开展了海域地震问题研究,其中包括进一步的海域地震烈度区划、南黄海海域及其他沿海地区地震活动性研究、海域强震的中期及中短期预报问题等。本文还简要介绍了海域地震烈度区划图的编图原则。它与陆域地震烈度区划不同之处是,在编图中考虑了地壳类类型与地震强度的关系及减震作用,  相似文献   

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海域地震区划关键技术研究》已实施3年,进入项目结题阶段,已形成海域地震区划方法与技术体系,研究成果为即将开展的中国海域地震区划图编制工作提供技术支撑.项目组分析和探讨了海域地震区划研究基础与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关注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介绍和分析了主要研究成果和进展,包括海域断裂活动性探测和地震构造...  相似文献   

3.
海域地震动是海洋工程建设必须考虑的因素,近年来学者们对海域地震动做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涵盖海域地震动的各方面。为总结对海域地震动特性的研究成果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分类阐述了不同学者对海域地震的研究结果。根据采用的研究方法可分为解析方法、数值模拟方法和统计方法。在此基础上,归纳了不同研究方法得出的海域地震动场地影响与传播规律的结论:解析方法与数值方法得出的结论侧重于分析海域地震动受海水、淤泥沉积层与地形等场地条件的影响;统计方法得出的结论集中在海域地震动与陆地地震动在地震动特性与传播规律方面的差异,这些结论可以为采用相同方法的研究提供参考。最后,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由于数据相对匮乏,导致缺少对海域地震动与陆域地震动差异的定量分析,也缺少对海域地震动不确定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新西兰直到1972年,新西兰的民事侵权行为的法律与联合王国的刑法区别不大。虽然根据新西兰议会通过的成文法及英国议会通过的修正的新西兰宪法,新西兰于1947年就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但是新西兰法律的大部分内容与联合王国的公共法仍继续成为一体。这样,新西兰就继承并永远保留了最高豁免权论的条文。该条文保留着1950年王国政府诉讼法中许多有生气的内容。然而,其它立法提出了特殊情况下的政府责任问题,而联合王国和新西兰两国的最近动向表明,有关政府责任的法律将来有可能作出修订。  相似文献   

5.
关于1987年中国海域地震烈度区划图的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近年来对中国海域地震烈度区划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对1987年编制的《中国海域及其相邻海域地震烈度区划图》进行了补充和修定.提出了补充和修定的依据,并给出了新的海域区划图  相似文献   

6.
在近年来地中国海域地震烈度区划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对1987年编制的《中国海域及其相海域地震烈度区划图》进行了补充和修定,提出了补充和修定的依据,并给出了新的海域区划图。  相似文献   

7.
中国位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陆域和海域地区的地质构造活动均非常强。随着沿海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滨海、近海及海洋工程的抗震设防成为地震科学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因此,迫切需要开展海域地震区划为工程抗震设防提供依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海域地震区划关键技术研究"以海域地震区划的基本原则、科学问题及关键技术为研究目标,提出海域地震区划图的编制原则,形成区划方法与技术系统,并通过典型海域地震区划的示范应用,为中国海域地震区划图编制提供技术支撑。经过两年的项目研究,编制完成了中国东部和南部海域活动构造框架图和3个典型海域(位于黄海、台湾海峡、南海内)地震构造简图,获得了中国海域及邻区俯冲带地震构造模型;建立了中国海域及邻区的统一地震目录,给出了中国近海大陆架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方案和参数;统计分析了海域与陆域场地上地震动以及内陆与俯冲带的不同震源类型地震的地震动特性差异,提出了基于地震动观测记录和地震模拟数据的地震动衰减模型构建方案;建立了中国海域及邻区海底地形及海床场地模型,给出了初步的海域场地地震动调整方法;分别开展了海上风力发电、桥梁及海底管道等海域工程及珊瑚岛礁的地震反应模拟分析,初步给出了海洋工程结构和岛礁对不同的地震动参数的敏感性特征;提出了典型示范区的地震区带及潜在震源区方案,形成了海域地震区划的原则与方法,完成了海域地震区划技术系统架构的设计。  相似文献   

8.
金门东南海域中强地震活动区的地震构造背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吕浩江 《地震地质》2000,22(2):104-110
金门东南海域是泉州—汕头地震带内的一个中强地震活动区。该海域是晚第三纪以来形成的断陷海湾 ,中强地震的发生与该海湾构造活动密切相关。对该海域断裂构造活动、地震活动、地球物理场的分析表明 ,中强地震多发生在 :F1 断裂以西及其与F1 3 ,F23 ,F4断裂的交汇处 ;海域局部莫霍面隆起西侧边缘 (热区中心西侧边缘 )地带 ;NE向重力梯度带向西扭曲处及正剩余布格异常Ⅰ区与Ⅲ区之间的地段 ,即深部高密度体周围的密度变异处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在最近几年内,丹麦海域的环境问题日趋增多,虽然为解决这些问题已做了很大努力,如增加财政支持和科研人员人数,但环境测绘工作还是远远落后于对新问题的发现。为说明这一点,且考虑到直接测量法做起来既费时又费钱,现在在丹麦的地球物理学家、海洋地质学家和其他各种专家之间开展了多学科研究。期望这种新技术和各学科之间的联合研究能提高人们对在丹麦以及全世界近陆海域的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正本文对海域工程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所涉及的多个技术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首先从地震环境的角度分析了中国近海海域地震活动性及其与地震构造、应力场、地球物理场之间的关系。其次,针对海域无区划,且现阶段陆域地震危险性方法提供的地震动输入参数难以满足海洋工程需要的现状,将基于概率危险性的设定地震方法应用于海域,为合理确定海洋  相似文献   

11.
地震目录是开展活动构造、地震区划、地震预测和防震减灾等工作的重要基础,对地震目录的完整性、可靠性进行分析是地震学研究的基本前提之一。目前,中国海域及邻区统一的地震目录编纂及其完整性分析尚属空白。基于此现状,文中广泛收集了中国海域及邻区的地震台网、全球地震台网的分布情况和地震资料,并基于此开展了以下工作:1)研究了不同海域、不同时段的地震观测能力; 2)分析了中国海域及邻区地震震中定位精度的时、空分布特点; 3)采用正交回归方法拟合了中国海域及邻区面波震级、体波震级与矩震级之间的转换关系式,建立了中国大陆地震台网与中国台湾地区地震台网ML震级、中国大陆地震台网与菲律宾地震台网MS震级的转换关系式,并最终建立了中国海域及邻区统一震级标度的地震目录; 4)基于震级累积频度(N-T)关系分析了中国海域及邻区统一地震目录不同范围、不同震源深度各震级档的完整起始年限。本研究是中国国内首次针对海域地震活动特征进行的海域及邻区统一地震目录的编制工作,填补了中国海域及邻区地震目录编制的空白,为中国海域及邻区活动构造、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了基础,为编制海域地震区划图以及海域建设规划和工程建设的防...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中国大陆东南部的边缘海动力学,基于中国大陆和福建区域的GPS观测网以及环绕中国大陆的IGS(International GPS Service)跟踪站在1994-1997年间的测数据量数据,建立块体运动和块内变形两和学模型,研究了及其邻近海域现今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和应变率场,结果表明:无论在中国大陆还是在中国大陆周边框架内,或相对于台湾而言,福建及其邻近海域均整体地向着东南偏南方向,即指向海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天津塘沽地区三口石油深井油、气动态异常与地震活动的关系,介绍了塘11井、塘12井和塘18井所处的构造部位、井孔资料、油气动态变化及观测仪器和方法。详细分析了自1980年到1984年期间塘11井和塘12井井口压力、塘18井溢油量和逸出气量动态变化与唐山震区较大余震活动之间的关系,列举了一些典型震例。通过震例指出,石油深井油气动态异常变化幅度大,持续时间短,属短临地震前兆异常类型。文中最后讨论了石油深井油气动态异常变化机理。  相似文献   

14.
渤海海域沙三段烃源灶演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烃源灶是表征供烃中心的最合适的方法, 其迁移演化研究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渤海海域为渤海湾盆地海域部分, 是中国主要富油气盆地之一. 沙河街组三段是古近系4套烃源岩中最重要的烃源岩. 本文在沉积、构造发育和热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 结合烃源岩地球化学参数模拟计算了沙三段烃源岩成熟生烃及生、排烃演化历史, 并以此研究渤海海域沙三段烃源灶的演化特征. 结果表明研究区具有早期的"双灶共存"和晚期"单灶为主, 多灶并存"的特征, 即早期(古近纪)为岐口和渤中凹陷烃源灶; 晚期(新近纪至今)以渤中凹陷烃源灶为主, 岐口、南堡、黄河口、辽中、辽西和秦南凹陷等烃源灶并存. 烃源灶为油气田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渤海海域的大中型油气田分布在主要烃源灶周围的凸起区和斜坡带. 因而, 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渤海海域油气的深入勘探决策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据日本《读卖新闻》1980年3月8日和《东京新闻》3月12日讯以及法新社横须贺3月12日电等综合报道,日本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研制成“自浮式海底地震计”于1980年3月12日、13日两天进行了首次海域试验。这套地震计是作为该中心于1978年开始的“与海底地壳构造和海底地壳活动有关的综合研究”的一环,为研究海底地壳构造、观测海底微小地震、预报海沟型大地震而研制的。这套不用电  相似文献   

16.
断层带结构研究对于认识地震的孕育发生、地震破裂过程及其地震灾害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多种方法被用来观测和研究断层带结构,其中断层带围陷波就是有效方法之一.断层带围陷波是由地震波入射到断层带内低速介质与高速围岩之间的界面时在界面内侧经多次反射相干叠加形成,具有大振幅、低频率和频散的特点.由于断层带围陷波在断层带的内部传播,它携带有断层带的介质物性和结构的重要信息,因此可以利用围陷波的波形特征研究断层带的精细结构.本文详细介绍了断层带围陷波的形成机制、传播和特性,全面阐述了断层带围陷波在观测研究、传播和特性理论研究和利用围陷波反演断层带结构的方法及应用三个方面的进展,并探讨了断层带围陷波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海域及其相邻海域地震烈度区划图及简要说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具有辽阔的海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海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日趋重要,海上活动愈来愈频繁。因此编制中国海域及其相邻海域地震烈度区划图(它是海域地震对策的组成部份)就成为十分必要的了。由于我国海域地震资料和地质构造资料较少,精度较差,故已往未进行过海域地震烈度区划。本文综合研究了海域地震资料、地质资料、地形资  相似文献   

18.
以天津市近海海域断裂探测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海河断裂海域段和海一断裂的地质构造、第四纪活动性、深部构造、构造应力场与形变场以及地震活动性等的研究,综合判定了海河断裂海域段和海一断裂的活动性与构造特征.利用地震地质、历史与现今地震活动性资料,建立了按500a归算的震级-频度关系模型,根据天津地区的最大震级上限Mu与a/b的关系,计算出了海河断裂海域段和海一断裂的最大震级.采用泊松概率模型,估算出了海河断裂海域段和海一断裂未来50-200a发生地震的最大震级、发生概率以及复发周期等定量参数.  相似文献   

19.
南黄海区域地震重复周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陆型地震的长期危险性研究,七十年代有了新的途径,即借助于对活动地震构造带(区)的定量化研究,将地质学和地震学的方法结合起来,利用历史地震、古地震等资料计算地震带(区)或断裂带的地震重复周期,并以此综合评定其潜在的地震危险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即基于这一思路,根据历史地震资料,结合地质学研究成果,利用文献和文献的方法,具体计算了南黄海海域(32°—34.5°N,120°.5—123°.5E)M_s≥5级的地震平均重复周期。并以此评定该区域的地震趋势,这将有利用对该区的地震活动监视和沿海资源及滩涂的开发。  相似文献   

20.
石玉瑜  陈明金  刘强 《中国地震》2014,30(3):341-350
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制度是控制地震社会风险的重要法律制度.本文在对现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政府职能现有制度安排研究,梳理政府职能及强化措施,研讨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加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政府职能,提出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