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地球》2014,(6)
正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6月13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研究我国能源安全战略。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长期战略,必须从当前做起,加快实施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2.
《地球》2014,(6):6-6
习近平:积极推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6月13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研究我国能源安全战略。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长期战略,必须从当前做起,加快实施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3.
陈侠仁 《地球》2011,(2):49-51
中国是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如何开发新能源、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  相似文献   

4.
王国起 《地球》2014,(1):76-79
众所周知,天然铀是保证国家安全和改善能源结构的重要矿产资源,核能在保证能源安全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安全有效地发展核电,是解决未来全球能源供应的战略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5.
韩朝 《地球》2014,(6):56-5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对能源的消耗也在不断增加,"从目前的情势来看,未来全球能源供应艰巨的局面将长期存在,能源、资源之间的政府博弈更加错综复杂,国际能源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增加,我国能源安全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潘爱华在2014中国国际煤化工展览会暨中国国际煤化工发展论坛上表示,。我国是富煤缺油少汽的国家,根据这样的能源禀赋特点,适度发展煤化工产业,由其是现代化工产业,对确保我国能源安全,实现能源获取渠道多元化、化工原料多元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地球》2015,(11)
煤炭产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提出了如何保障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蓝颖春 《地球》2014,(8):33-34
近年来,全球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中国的煤、电、油、气、运紧张局面也反复出现,生态环保形势日趋严峻。以新能源和智能电网为标志的新一轮能源技术革命,正不断孕育发展,而电力在能源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更加凸显。无论从电力与其他能源品种之间的关系看,还是从保障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及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来看,电力的作用都十分重要。就此,《地球》记者采访了国网能源研究院副总经济师白建华。  相似文献   

8.
《地球》2017,(9)
<正>美国政府近日公布的一份联邦报告称,预计到2020年前后,美国将拥有世界第三大液化天然气出口能力,仅排在澳大利亚和卡塔尔之后,但美国液化天然气的实际使用情况还将取决于液化天然气需求的增长速度和来自其他供应商的竞争。美国能源信息局表示,随着产能提升,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将增加。未来三年内将有五个新项目投入使用,美国液化天然气加工能力将由去年的14亿立方英尺(约合  相似文献   

9.
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在美国访问合作工作中所了解的情况,对美国的地震学研究现状及未来动向作了概述,介绍了美国研究组织机构及其成员的特点;根据美国地震学家对地震预报的看法指出,美国地震预报研究经历了1972年以前、70年代初至1979年的大发展以及80年代初迄今的三个时期;最后指出了美国当前和未来的动向,并认为,由于未来加州大地震的威胁,围绕它的预报而开展的理论研究、模型计算、实验和观测等工作将成为美国地震学家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臧敬 《地球》2012,(7):46-48
6月初,在上海闭幕的"2012上海国际海上风电及风电产业链大会"发出呼吁:从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出发,中国需要大力发展风电。在陆上风电发展放缓之际,更加接近用电负荷的海上风电再度成为业内瞩目焦点。与中国陆上风电场多处在偏远地方不同,中国东部沿海的近海风电场距离电力负荷中心很近,风电开发后的电网并网和  相似文献   

11.
正众所周知,天然铀是保证国家安全和改善能源结构的重要矿产资源,核能在保证能源安全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安全有效地发展核电,是解决未来全球能源供应的战略选择之一。李克强总理在2009年的时候对中国矿业大会作出过重要指示说,"立足国内、加大地质找矿力度、坚持开放、扩大矿业国际合作。"这对于我们的矿业发展,对铀矿和核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曾凡祥  悦子 《地球》2010,(1):70-73
地球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地球。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世界各国都在密切关注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美国、英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已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国家安全的概念已由传统的国防安全扩大到经济安全,包括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水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领域,而气候变化则是影响这些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徐锭明 《地球》2014,(8):14-17
2014年6月13日,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研究我国能源安全战略。此次会议上,将我国的能源战略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了能源消费、供给、技术和体制这四方面的“革命”,引起了有关各方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响应。  相似文献   

14.
<正>引言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支持下,美国地震学研究联合会(IRIS)于1984年成立。它是一个百余所大学的联合会,致力于保障科学设备的运行以获取、管理和发布地震数据。2015年7月,IRIS董事会及其高级管理人员、计划/项目经理以及常委会主席,共同提出了该机构未来的战略计划。该战略计划以IRIS过去30年所取得的成就为基础,在仪器、数据服务以及教育和公众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新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日益巨增,而且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基于对能源安全和环境承受的力度,在发展进程中必须调整能源消费的配置,即在广为利用化石能源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和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海洋能和氢能,而新能源则主要包括地热能、天然气水合物和核能.预计到2050年新型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将会由现在的3%左右上升到40%以上,化石能源的比重将会由现在的80%降至50%左右,之后还将会降低于新型可再生能源的水平.应当说此乃人类未来可利用能源的潜在效能.然而在这种发展进程中人类则又必须对生态平衡、环境污染、气候变暖、冰山熔化与全球变化及对营造人类良好生活与生存空间给予切实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AGU)于2009年12月14-15日在旧金山举行会议,根据会上提交的研究成果,未来几年内将建成加州地震预警系统。目前正在实施的该研究项目证实了建立加州地震预警系统的可行性,并展示了该系统建成后的布局。  相似文献   

17.
浅析汶川地震救灾军事行动中的装备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救援行动的特殊性和灾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析了抗震救灾中装备保障任务的特点,简要介绍了汶川地震抢险救灾军事行动装备保障的基本情况;总结了对未来抢险救灾行动中的装备保障工作的几点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引言 英国作为全球主要的海洋国家之一,近年来密集推出了若干重要的海洋战略和研究计划,数量仅次于美国.本文对英国近年来主要的海洋研究战略、计划和项目进行梳理后发现几个特点,即:十分重视海洋研究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未来海洋研究,十分注重海洋研究基础设施的建设;未来将重点关注海洋酸化、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和海岸带灾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石油工业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相对较晚,经历了长期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通过几代石油人的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我国石油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为国家经济建设的腾飞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效缓解油气供需的突出矛盾,中国石油工业走出国门已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然而,全球含油气盆地数量众多,种类各异,地质特征和油气分布不均匀,如何全面、系统地了解世  相似文献   

20.
姚鹏飞 《地球》2014,(6):1-1
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在中国,国家又称社稷。社,代表土地;稷,代表粮食。这种对土地至高无上的崇拜,反映了几千年来以农业为主的中华民族对土地的依赖。我国人口达到13亿,这么多人要吃饭、要穿衣、要住房,这一切都离不开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这是不容否认的客观现实。因此,在中国,吃饭问题历来是最大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安定。多年前,美国世界观察所所长莱斯特·布朗曾发问:"未来,谁来养活中国?"为了让自己的论点更有说服力,莱斯特·布朗甚至从"农田在消失"等方面预测21世纪中国在耕地和粮食保障方面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