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拥抱北极     
温越岭 《地球》2013,(6):46-50
正北极冰盖正在缓慢消融,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温度同样在上升的是全球对北极事务的关注。人类合作开发北极的历史正开启新的篇章。5月15日,北极理事会在瑞典北部城市基律纳召开第八次部长级会议,会议通过并签署了《基律纳宣言》,同时,决定接纳中国、印度、日本、意大利、韩国和新加坡等六国,成为  相似文献   

2.
李明明 《地球》2011,(10):89-91
加拿大总理哈珀在视察军事演习时说,随着一些国家对北极地区所蕴藏资源的兴趣与日俱增,加拿大必须继续加强行使主权并保卫其高纬度北极地区的安全,因而“纳努克行动”的重要性也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3.
刘焕启 《地球》2013,(8):44-47
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其陆地面积仅约占总面积的1/3。虽然陆地上的矿产资源丰富,但经过人类的长期开采,资源的储存量已一天天减少。矿产资源的成矿时间是以百万年、千万年,甚至以亿年来计算。但资源的消耗却非常迅速。在世界人口压力下,资源危机日趋严峻。海洋必将成为21世纪资源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4.
姬玮 《地球》2011,(5):51-55
【名词解释】现代海洋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这样一些产业活动而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海洋经济范畴。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  相似文献   

5.
刘秉翔 《地球》2020,(2):66-71
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漂泊了46亿年,而人类的祖先—智人在距今25万年前出现在地球上,短短的25万年间,人类就见证了地球沧海桑田的变化。比如,在珠穆朗玛峰上发现了海洋动物的化石。人们不禁思考:难道我们脚下所处的大地曾经是一片海洋?那又是什么原因让地球发生这些巨变的呢?1910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天文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1880—1930)因感冒在病床上百无聊奈的时候,眼光不经意间落在挂在床头的一幅世界地图上面,他惊讶地发现大西洋两岸--南北美洲的东海岸线和欧洲以及非洲的西海岸线的轮廓几乎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6.
7.
正地球表面71%的面积都被海洋所覆盖,海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宝库,也是最后空间,21世纪是人类挑战海洋的新世纪。未来50年,世界性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在这场全球大博弈之中,拥有漫长海岸线的中国显然绝不能缺席。我国已经具备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和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  相似文献   

8.
“龙王”台风期间高频地波雷达数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OSMAR2003岸基高频地波雷达系统由武汉大学电波传播实验室研制并于2005年应用于福建沿海,能够全天候、大面积探测台湾海峡内海洋表面动力学要素. 本文首先将0519号台风期间高频地波雷达的测量数据与局部点的浮标数据对比,然后又对大面积海域内雷达测量风场与uikSCAT卫星遥感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高频地波雷达较好地反映了台风期间台湾海峡内风场的空间分布及其发展变化情况,具有一定的灾害性海洋天气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9.
蓝颖春 《地球》2014,(4):40-41
如果说20世纪是人类福利和觉醒大发展的世纪,21世纪则极有可能是动物福利觉醒的世纪,动物保护的问题,是我们人类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王建燕 《地球》2011,(5):58-59
作家金庸笔下有个黄药师,他那神仙般的“岛主”生活令人羡慕。现在,人们也可以体验一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感觉,成为“桃花岛主”、“杏花岛主”、“梨花岛主”……  相似文献   

11.
《地球》2019,(6):18-18
每年的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该节日的设立为国际社会应对海洋挑战搭建了平台,也为进一步宣传海洋的重要性、提高公众海洋意识提供了新的机会。2009年6月8日是联合国正式确定的首个“世界海洋日”,主题为“我们的海洋,我们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段雯娟 《地球》2013,(9):42-45
正大气中的臭氧层是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受紫外线辐射"杀戮"的重要屏障。但是科学家们在极地上空发现了巨大的臭氧空洞,而且这个洞的面积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大。臭氧是大气中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作用极大的高空物质。臭氧层是地球的天然屏障,如同一把撑在大气层高空的无形"保护伞",是保护地球生物和人类安全的"天兵天将"。  相似文献   

13.
温越岭 《地球》2013,(8):26-29
正600多年前,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就曾率领庞大船队远渡重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如果当时中国人以掠夺资源的心态航海,那么中国可能很早就是第一殖民大国。但是,中国的航海家是带着"和"文化出海的,从不掠夺资源,从不掠夺土地。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还是以这样的心态,认知占地球表面80%的海洋,敬畏养育地球生命的母亲。自古以来,华夏文明的辞典中就不乏"海国"一词。虽然我们的祖先世代在陆地上繁  相似文献   

14.
《地球》2013,(8):40
正"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级,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潜水器。"蛟龙号"可在占世界海洋广阔海域中使用,不过距离地球海洋已知的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底部的10,911米仍有相当距离,对于我国开发利用深海的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丽君 《地球》2013,(8):33-35
正在海洋强国梦的召唤下,中国的海洋地质事业正经历着百年不遇的发展良机。肩上负着以高科技手段为国家勘察、争取海洋战略资源的沉甸甸使命,"海洋六号"船在过去的两个月时间里克服了各种恶劣海况,应对了多次设备故障,出色地完成既定的任务,眼水、汗水和咸咸的海水浸泡在一起。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努力,离不开像"海洋六号"这样的科考船在深海大洋中的一次次远征,离不开  相似文献   

16.
李秋萍  崔振昂 《地球》2014,(5):110-111
生活在沿海的居民长期遭受海洋灾害的侵扰,形形色色的海洋灾害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风暴潮灾害。在过去的200年间,全球有260万人死于风暴潮,其中2007年11月发生于孟加拉的风暴潮造成3千人死亡,5万人受伤,摧毁了150余万家庭的房屋,受灾人口达7百万;2008年5月,发生于缅甸的风暴潮死亡人数超过8万,7百万人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指出北太平洋副热带中部模态水(简称中部模态水)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局地”特征,其形成海区在(165°E~160°W,38°N~42°N)区间. 海气通量分析表明单纯的外部大气强迫场(太阳短波辐射、净热通量和风应力旋度)不能解释中部模态水形成海区的“局地”性;进一步对上层海洋层结季节变化特征的分析发现秋季(9~10月)在北太平洋中部上层海洋(<75 m)(165°E~160°W,38°N~42°N)区间存在特殊的浮力频率低值区——层结稳定性“豁口”. 该层结稳定性“豁口”作为“预条件(Precondition Mechanism)”机制对中部模态水形成的“局地”特征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基于一个上层海洋混合层热平衡方程,通过诊断分析揭示该层结稳定性“豁口”是由海表热力强迫、垂向挟卷、Ekman平流和地转平流效应共同导致的,“豁口”东、西边界的确定直接或间接地取决于海表热力强迫、Ekman冷平流和地转暖平流的纬向分布差异.  相似文献   

18.
杨志华 《地球》2014,(5):100-101
珊瑚是一种生活在浅海的海洋生物,自幼便固着在祖辈们的遗骸上生长,多成树枝状。看它们几乎不动的样子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植物,其实不然,珊瑚是动物,隶属于腔肠动物门。珊瑚色泽鲜艳,可以作为很好的饰品,尤其是红珊瑚,近几年来价格攀升,存奇石市场上算得上是抢手货,但由于数种火量减少,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相似文献   

19.
重建沉水植物群落是修复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的关键.河蚌可改善水下光照条件、促进沉水植物生长,因此放养河蚌常被用于沉水植物群落恢复的并行手段.河蚌是鳑鲏产卵的重要基质,因此河蚌可能促进鳑鲏种群发展,而鳑鲏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还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密刺苦草、大鳍鱊和背角无齿蚌为研究对象,通过中宇宙试验研究河蚌和鳑鲏对附着藻的影响,以及鳑鲏对水质和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及机理.结果发现:鳑鲏显著增加了水体总磷、总溶解性磷、总悬浮物和叶绿素a浓度,而对总氮和总溶解性氮浓度的影响不显著.河蚌对苦草的相对生长率、总株数、根冠比及苦草最大叶长均无显著影响,而显著增加了苦草的单株平均生物量,这可能与河蚌组较高的附着藻生物量有关.鳑鲏未显著影响河蚌与苦草间的关系,但鳑鲏的出现显著增加了附着藻类生物量;此外,鳑鲏还降低了苦草的根冠比,而增加了苦草的最大叶长,这可能与鳑鲏引起的营养盐和叶绿素a浓度升高,以及植物表面附着藻生物量显著升高有关.鳑鲏属于小型杂食性鱼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广泛,与沉水植物关系密切,且易在修复后的湖泊中形成优势鱼类,因此在湖泊修复和管理中应加强此类小型杂食性鱼类的监测与管理.  相似文献   

20.
海洋磁测仪是用于各水域中探测磁场的一种高精度磁异常探测器.与发达海洋国家相比,我国的海洋磁测仪器整体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市场占有率较低.本文针对现存的问题和困难点,通过对传统海洋磁测仪的广泛调研和大量研究,从设计的视角研究了海洋磁测仪的发展与更新换代,借助工业设计的方法对传统托鱼从设计上进行创新和改进.整个设计过程主要有两大创新点:(1)托鱼造型语言的更新换代;(2)降低托鱼丢失率的防丢设计.本文的研究对我国海洋磁测仪的设计及发展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