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再建4亿亩高标准农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土地整治内涵外延也发生了深刻转变:在范围上,已由分散的土地开发整理向集中连片的综合整治转变,逐步演变为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在内涵上,已由增加耕地数量为主向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并重转变;在目标上,已由单纯的补充耕地向建设性保护耕地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转变;在手段上,已由以项目为载体向以项目、工程为  相似文献   

2.
正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是我国一项重大生态工程,2018年是这项工程建设40周年。2018年12月24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年综合评价报告》正式对外发布。报告显示,40年工程累计完成造林面积4614万公顷,占规划造林任务118%。目前主要存在成林衰退、灌木规模有待提高、重度沙漠化防治作用有限、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困难、  相似文献   

3.
《地球》2015,(7)
近期,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土地整治蓝皮书:中国土地整治发展研究报告No.2》。总体上看,2014年土地整治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综合成效日益显现,社会认同感不断提高,发展态势持续向好。2015年,土地整治要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激发内生活力和发展动力,继续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以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为主要抓手,统筹推进各项重点任务,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十二五"规划收官交上满意的答卷。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地震学者曾对华北地区大地震的减震作用问题进行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尤其是本文作者建立了“累积频次”和“累积概率”的概念之后,将随机分布的观测数据点变为连续分布的“减震作用场”,实现了大地震减震作用的定量描述,使其研究结果能较好地运用到中长期地震趋势预测与工程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中去。  相似文献   

5.
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发展经济的关键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明确地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地震系统总任务:“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为了实现这一总目标,我们必须进行综合防震减灾工作.综合防震减灾是由“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几部份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防震减灾工作除了“实行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以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外,“国家鼓励和支持防震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6.
地方     
《地球》2014,(3):7-7
3月6日,江西省委宣传部、省国土资源厅、省统计局、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举办新闻发布会,首次公布了该省第二次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调”)主要数据成果。由于调查标准、技术方法的改进,“二调”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省耕地4633.7万亩,该省耕地数据增加了26.2万公顷,但实有耕地并没有改变,全省人均耕地面积大大低于全国水平,耕地保护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必须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7.
袁勇  王成清 《地球》2013,(9):94-95
正土地资源是生态资源的核心要素。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对土地生态系统实施保育或恢复重建,可以有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中国、文明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生态文明与土地综合整治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改造自然  相似文献   

8.
王建燕 《地球》2011,(6):20-21
一年365天,这一天的主题,是属于土地的。 2011年6月25日,是第21个全国“土地日”,这次的主题为“农村土地整治,利民利乡利城”,将宣传的重点落在了农村土地整治上。这一天前后,国土资源部门将向全社会集中宣传农村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建设韧性城乡的技术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地震多发、灾害严重,迫切需要提升抗震能力,实现韧性城乡的建设。本文围绕建设韧性城乡的技术途径,梳理了工程抗震技术发展的历史沿革,阐述了韧性城乡的提出背景。基于震害类比、实验验证和理论分析,总结提炼工程结构抗震能力“散”、“脆、”偏、“单”评估法,指出应以“整而不散”、“延而不脆”、“匀而不偏”、“冗而不单”的传统抗震技术及隔震与消能减震新技术作为实现韧性城乡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地球》2017,(7)
<正>《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了集聚开发、分类保护、综合整治"三位一体"总体格局,对国土空间开发、资源环境保护、国土综合整治和保障体系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和统筹安排,描绘出安全、和谐、开放、协调、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的美丽国土空间蓝图。  相似文献   

11.
会议     
《地球》2011,(3):14-15
国土资源部将严查“逼农上楼” 国土资源部2月16日召开视频工作会议,宣布正式启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清理检查工作,处理因此政策造成农民“被上楼”的问题,将重点对增减挂钩试点、增减挂钩试点外开展的建设用地置换以及农村土地整治进行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2.
刘而立 《地球》2011,(2):29-30
城乡用地指标增减挂钩的政策实施数年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镇建设用地压力,对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也起到了一定的助力。通过“增减挂钩”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相结合。促进了农田集中连片开发、渠系、道路的配套。为规模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杜东  刘宏伟  马震 《地球》2022,(5):18-23
<正>根据国家提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开展“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区地质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综合地质调查”等地质调查工程。在京津冀地质调查合作机制建立和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交通一体化和冬奥会规划场馆建设、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区扶贫攻坚、承德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等方面成果突出,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14.
《地球》2011,(6):22-23
全国“土地日”主题宣传活动周之前开展的活动 “农村土地整治”宣传口号征集评选 初步拟定时间:2011年5月27日至6月12日 为广泛宣传农村土地整治对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意义,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相似文献   

15.
地方     
《地球》2012,(10):10-13
内蒙古首次比价招标土地整治项目9月16日,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对兴安盟10个农村土地整治重点项目施工进行比价公开招标。经过两个小时的现场唱标比价,10个重点项目区中的11个标段分别被报价最低、方案最优的7家公司获得,11个标段工程基准价5550万元,实际中标价4710万元,节约项目资金840  相似文献   

16.
地方     
《地球》2012,(11):8-9
西藏厅前九月完成供地515宗据统计,西藏自治区1~9月份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为515宗,供应总面积407公顷,新增面积235公顷,总成交价款31122万元。其中出让土地109宗,供应面积为129公顷,划拨土地406宗,供应面积为278公顷。大连市局出台《新增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办法》10月25日,为加强对已批准的新增建设用地利用情况的监督管理,促进依法合理用地,防止土地闲置和浪费,辽宁省大连市国土资源局出台了《新增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办法》。  相似文献   

17.
《地球》2017,(11)
<正>以制度供给来激活供给潜力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功的关键路径,只有增加有效制度供给才能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土地整治工程,由于长期以来受制于计划经济模式,在工程初期确实为快速建设创造了条件,但后期往往出现运行效率低、监管不足等诸多问题。近年来,各地国土部门通过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掀起以PPP模式带动土地整治换挡升级的热潮。  相似文献   

18.
《地球》2017,(2)
<正>分布式清洁能源的多能互补和综合梯级开发利用是有效提高能源系统综合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消纳比例的重要途径。近期发布的《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都明确提出了要加快推动清洁能源的分布式应用,建设分布式电源多元互补的示范工程。目前,分布式清洁能源多能互补与互联网的结合应用,在当前起步阶段,面临着政策、技术、价格机制、商业模式等多重挑战。  相似文献   

19.
河北矾山盆地北缘断层八营段的古地震重复模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通过实测断错地貌面,开挖在探槽以及系统的地层年代采样,推断和揭露出矾出盆地北缘断层八营段9万年来总移量量为34m。经7.5万年来共发生过9次古位移事件。其中大探槽揭露的4次事件分别发生在距今:A,2.8万年;B.1.4万年;C,0.75万年和D,656年(?)左右。该段落古地震地重复模型分为两个阶段:9 ̄1.4万年间符合“时间可推测模型”;1.4万年来以来则为“位称衰减模型”。  相似文献   

20.
根据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前兆台网的现状、“九五”台站建设取得的进展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十五”期间有关台网优化与建设方面的如下工作建议:(1)优化现有的台网;(2)完善与推广数字化观测技术,力争使经过数字化改造的台站数量由100个扩展到300个,实现数字化观测的台项由300个增加到10000个,基本实现我国流体前兆观测技术的现代化;(3)建设以地震监测与预测研究为目的前兆实验场。(4)建成地下流体学科技术中心;(5)建设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性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