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垭都—紫云断裂带是扬子陆块西南缘的一条重要的控制性边界断裂带,它控制着周围地区的盆地沉积及构造变形样式.以垭都—紫云断裂为界,贵州85%的地震发生在该断裂以西,说明该断裂带活动性较强,断层普遍在早—中更新世有活动,尤其是北段的垭都断层,为晚更新世断层,具有较强的发展能力.探测该断裂带中的断裂活动时期,对该断裂带的活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应用音频大地电磁测量(AMT)和Ra?法测氡进行综合测量,结合地质资料,研究该断裂带中垭都断裂的活动时期.其中Ra?法测氡首次对垭都—紫云断裂带进行测量,应用效果较为理想,为今后对该断裂带的其他断裂的测量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持和工作借鉴.  相似文献   

2.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缺氧环境的微生物和微生物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紫云长兴期生物礁顶部的下三叠统Hindeodus parvus带产小球状微生物化石, 其大小一般在0.15~0.30 mm, 中空, 内部一般为微亮晶方解石充填, 壁为泥晶质. 它们一般呈圆球状, 均匀散布于泥晶基质中, 数量可以密集、丰富、或极少. 没有腹足类或底栖双壳类共生, 但可以有介形虫或/和藻席共生. 岩石中细小草莓状黄铁矿的存在说明这种微生物生活于缺氧环境. 在一些剖面上, 这种微生物岩的上下地层为富含小腹足类和小虫孔化石的泥晶灰岩. 这种小球状微生物的分布严格限于发育到大绝灭开始的生物礁礁顶的浅水环境, 并且不在深水表层水体出现, 表明这种微生物是底栖生活的, 并且需要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其大小超过所有的球状的细菌和蓝细菌化石, 不能归入这两个门中. 根据其大小、形态、古生态特征、钙化特点, 推测它可能属于低等绿藻, 特为其建立一个新属种: Ziyunosphaeridium sinensis gen. et sp. nov.(中华紫云球藻)(新属新种). 迄今已描述的H. parvus 带的微生物岩可分为6种类型: (1)多孔泥晶结构的灰岩; (2)囊状化石的微生物岩; (3)含树枝状体的岩石; (4)小球状低等绿藻化石(紫云球藻)有关的岩石; (5)小球状蓝细菌化石有关的岩石; (6)叠层石. 紫云球藻有关的微生物岩只出现在生物礁发育到二叠纪末大绝灭开始的那种极浅水的剖面的界线地层中. 其他的微生物岩也形成于浅水环境, 但比紫云球藻微生物岩形成的水体可能要深些. 早三叠世的微生物岩与通常意义的生物礁在形成机制和环境意义上有本质的不同, 因而不应该当成生物礁岩. 那种因为早三叠世微生物岩的存在而认为二叠纪的生物礁生态系延续到中生代的看法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3.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是我国境内最早获得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的大火成岩省,对于认识地幔柱形成与作用机理、生物与环境演化、资源富集与成矿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宽频带地震台阵(COMPASS-ELIP)以及云南、四川区域地震台网的部分台站资料,基于分格加权叠加策略实现接收函数和面波频散在信息来源和分辨尺度方面的协同;进而开展联合反演,重建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关键剖面下方的地壳横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平均S波速度,沿剖面呈现自西向东先增大后减小的分带性,内带中、下地壳速度较高,尤其是下地壳存在明显的高速异常(V_s约3.8~4.2 km·s~(-1))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和水城—紫云断裂带的东西两侧,中上地壳存在低速层(V_s约3.3 km·s~(-1)),尤其是水城—紫云断裂带东西两侧的中地壳低速层尤为明显.结合本文以及现有的系列研究结果,进一步确认内带中、下地壳高速对应二叠纪古地幔柱作用的遗迹,大规模岩浆的底侵和内侵,不仅改造了滇中块体的地壳结构和组分,而且也改变了地壳的流变强度,进而对现今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深部过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黔南地区石炭纪大型珊瑚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黔南紫云猴场镇以西约4 km的扁平村发育一个大型珊瑚礁. 扁平生物礁产于马平组Triticites带内. 研究发现, 造礁生物群落的组成十分单调, 每个造礁阶段只有一、二种主要造礁生物, 居礁生物种类也很少; 造礁作用简单, 各种造礁作用单独建造礁体, 很少有两种以上造礁作用共同建造礁体; 造礁过程不连续或缺失. 可以认为, 这些特征是F/F事件后造礁群落复苏阶段所特有的, 也是造礁群落遭受打击后在复苏阶段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过程.  相似文献   

5.
么站断层位于垭都—紫云断裂带威宁—水城断裂段,是贵州西部地区活动性较强的断裂带,利用野外地质调查、浅层地震勘探、钻孔联合地质剖面等深、浅、表立体式多层次研究方法,对断层开展几何特征研究,分析其平面几何展布特征和深、浅、表构造关系,填补该断层隐伏区活动特征的研究空白。研究结果表明,么站断层埋深相对较浅,以左旋走滑为主,浅层地震勘探剖面显示为正断层,因未进行SEM、TL、OSL测年,暂时无法判断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综合地质、遥感、浅勘数据,判断可能的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Q2—Q3)。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收集前人查阅的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在广西东兰,巴马等地访问了百岁老人.对1875年6月8日发生在桂西黔南的一次较强地震,提出了该次地震震中应该位于贵州贞丰与罗甸之间,震级为6(1/4)级新的看法。且地震的发生与贵州南部的开远——平塘隐伏深断裂和垭都——紫云深断裂的(车免)近期的活动直接有关.  相似文献   

7.
辛言 《地球》2009,(2):8-26
“科学,教会人们过负责任的生活”,这句话出自美国的“2061计划”。 科学,是一种价值观、是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科学还是“一只高高飞翔的鸟”,具有太多的动态性、发展性成分。有国内外专家认为:今天的科学是一种职业活动,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种社会工具,是一个知识体系。是一套研究方法。但是“5.12”地震至今,科学是自救、抢救、拯救和挽救,是生命的福音;科学是巨大的智慧和力量。是重建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强音。  相似文献   

8.
地学书签     
《地球》2012,(5):13+18+55
海洋地质学海洋地质学是研究地壳被海水淹没部分的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和演化规律的学科。研究内容涉及海岸与海底的地形、海洋沉积物、洋底岩石、海底构造、大洋地质历史和海底矿产资源。它是地质学的一部分,又与海洋学有密切联系,是地质学与海洋学的边缘科学。海洋覆盖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它是全球地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沉积作用的天然实验室。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人类未来的重要资源基地。  相似文献   

9.
臧敬 《地球》2012,(4):100-103
可可西里,是中国保留的最后一块原始状态的自然之地。据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牧民和测绘队员初次造访的时候,漫山遍野的野生动物居然目不识丁,野牦牛、藏羚羊、野驴、白唇鹿、雪豹、棕熊……这些精灵们在距天空最近的广袤土地上成群结队呼啸而过,俨然,它们才是这片土地的主宰者。仅仅二十年光景,曾经如同非洲草原般壮阔的野生动物景观已经荡然无存,映入人们眼帘的是风沙、是荒凉、是满目疮痍。自1984年起,每年有三至四万人踏入这块圣地,盗猎者、淘金者统统涌入,大批的藏羚羊、野牦牛、野驴成了猎杀对象及食物。在短短的十  相似文献   

10.
临海散记     
正府城是一个历史名词。浙江临海是一座府城。这"府城"两字沉甸甸、重万钧、千金难买,是历史、是文化,是千百年来临海百姓在梦中都会笑出声来的骄傲所在。自三国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二月设临海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台州,临海从此成为一座千年不老的台州府城。至今,府城原有的大格局基本完整,府、县两级的政治、文教设施的遗存,仍处原位,  相似文献   

11.
贾飞龙 《地球》2013,(2):52-54
正在新疆,人们感叹最多的是土地的一望无际。新疆土地总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同时新疆水、土、光、热、矿产资源丰富,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是我国重要的资源接替区。但是,新疆的土地利用受到严重的水资源限制以及风沙作用、土壤瘠薄、土壤盐碱化等因素的制约,全区中低产田比例较高,弃耕现象严重,生态环境趋于恶化。"耕地保护,不仅是重大的经  相似文献   

12.
袁立明 《地球》2013,(8):74-75
正欧洲有句名谚:石头是上帝随手捏的,矿物晶体是上帝用尺子精心设计出来的。矿物晶体收藏在国外已有百年历史,而在中国刚刚起步。矿物晶体是具有科研和观赏双重价值的珍奇资源,是大自然赐予人类天然、独特、精美、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艺术品。矿物标本的收藏源自于16世纪早期,17世纪欧洲的皇室成员、达官贵  相似文献   

13.
自然灾害防治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工作。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国家安全的头等大事①。地震预警作为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做好新时代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董得红 《地球》2021,(2):40-45
提起可可西里,人们自然就会想到那里是“万山之祖、千湖之地、动物王国、人间净土”。更让世人惊叹的是,那里是无人区,海拔在4600米以上,那里的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人类无法长期生存。那里却生活着数以万计的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雪豹、白唇鹿和棕熊等高原珍稀野生动物。  相似文献   

15.
拯救森林     
袁立明 《地球》2011,(4):128-130
2011年是国际森林年。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承载生命的摇篮,在维持全球生态平衡、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减少洪涝灾害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人类的生存环境,森林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李秋香 《地球》2012,(7):104-105
碧玺是仅次于钻石、红宝、蓝宝、祖母绿的有色宝石之一,由于颜色鲜艳、多变而且透明度又高,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清代,碧玺曾成为权力的象征,是一品和二品官员的顶戴花翎的材料之一,也用来制作他们佩戴的朝珠。特别是慈禧太后时期,碧玺在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在坑道中或地表上,对地壳形变所进行的各种观测,是了解地下应力活动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外开展在岩石中钻孔进行应力测定存在的问题,是受局部偶然因素的影响较大,需要注意克服。 求取地下岩体中的实际应力值,不仅是地震预报工作的需要,也是建筑、水坝、隧道、  相似文献   

18.
李增华 《高原地震》2007,19(2):83-83
青海省是一个地震多发省份,境内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破坏性强的特点,是我国仅次于台湾、西藏、新疆、云南和四川的多地震省份。  相似文献   

19.
彩色湖     
李秋香 《地球》2011,(9):87-88
人们印象之中,海水一般是蓝色的,湖水一般是绿色的。但普遍化的事物中总会有特别的例子,比如五颜六色的湖泊,它可能是红色的、蓝色的、玫瑰色的,甚至是各种色彩交织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20.
夜光萤石     
正华夏有三大奇珍异宝蜚声海内外。它们是古代流传夜明珠(隋球、悬黎、垂棘),楚国荆山和氏璧,以及西凉夜光杯。其中,夜明珠在我国古代民间又称为"夜光壁、夜光石、放光石",相传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夜间能发出光芒的奇石。据专家介绍,"夜明珠"其实是能发光的萤石。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记载,古代中国人喜爱夜明珠,是认为夜明珠有灵性,是镇山之宝,能除掉一切邪恶。印度一些人把夜明珠称为"蛇眼石"。日本学家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