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1年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出版了《地震预报研究科研计划》一书。此书系统地介绍了苏联地震预报研究计划,全书共分七章,主要目次如下:第一篇地震预报的地质学和物理力学基础第一章地震活动区的地质地球物理学研究1.问题的定式化与处理方法的原则2.地震区划3.工作地区的地质学特征4.发震机制与地震预报5.古地震断层的研究6.地质过程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刘冬 《地球》2011,(11):69-70
从无到有的中国地质学,在丁文江和他的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一个高潮,这令国际地质学界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3.
别洛乌索夫是当代卓越的大地构造学家之一,是世界知名学者。1907年生于莫斯科,在莫斯科大学接受了地质学专业教育。1941年以前,他在列宁格勒工作,1942年以后,在莫斯科工作。别洛乌索夫的科学活动是从研究天然气地球化学问题开始的,他于1937年发表的《天然气地球化学概论》占有重要地位。作者在此著作中通过广泛综合分析自然现象的地球化学和地质学资料,对以前很少研究的这些自然现象  相似文献   

4.
《地球》2010,(4):58-59
来到福建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地质博物苑”是不可不去的。那大门口的丹霞地貌石堡,仿杉木的甬道,七星坛和象征地球探索者的巨大脚印,地质名人大道上,以中国地质大师李四光先生为首的26位中外地质学专家影雕……都给人留下非同一般的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5.
地震学家、地质学家米尔恩是英国人,于1850年12月30日出生在英国利物浦。米尔恩青年时代在英国皇家矿业学院学习地质和矿物学。1875年,英国政府派他作为英国专家组的地质学家,去日本协助指导矿山工作。1876年,日本政府聘请他担任东京工程学院地质学和矿物学教授,后又被东京帝国大学任命为世界上第一位地震学教授。1895年7月米尔恩结束了在日本的工作,回国后继续地震研究工作和社会活动,并被英国不列颠科学促进协会任命为地震学研究委员会干事。  相似文献   

6.
《地震地质》为学术性季刊。每年3、6、9、12月出版,每期约15万字。由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编辑,地震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是地震和地质科技领域里的新刊物。它将刊登地壳动力学及其相关的地震地质学、构造力学、深部地质学、地球化学和其它有关学科的各种稿件。如:1.学术性论文;2.问题讨论;3.成果报道;4.书刊评  相似文献   

7.
里兹尼钦科生于1911年,卒于1981年。他是苏联著名的地震学家,在地震领域里有重大贡献的学者,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数理学博士,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地震模拟实验室主任,《苏联科学院汇报、地球物理丛刊》杂志主编。里兹尼钦科出生于地质学者之家。1935年基辅矿山地质学院毕业。1938年起开始在理论地球物理所工作,在甘布尔采夫院士的指导下通过研究部的学习,取得了副博士和科学博士的学位。在不同时期领导过地震现象模拟研究室、地震勘探研究室、地震物理研究室、地震  相似文献   

8.
《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30(6):2884-2884
<正>本刊作者李浩、刘双莲近期出版新书《测井曲线地质含义解析》。该书以地质成因为理论基础,以地质事件为基本研究单元,探索系统解读测井曲线的地质含义。书中的立意与方法一改传统测井书籍以地球物理为为理论基础的思维模式,它对于地质家利用测井曲线发现有用信息、地震解释专家利用测井曲线为地震目标高精度导航以及测井专业人士利用测井曲线研究评价对象的背景因素提供了新思路。书中第一章和第二章讨论了现代测井评价技术面临的问题及地质与测井评价的内在关系;第三章和第四章根据测井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和启示,论证测井地质学发展的障碍及方向,  相似文献   

9.
英国杂志《灾害》1979年第3卷第1期刊载了英国伦敦大学切尔西学院环境地质系主任布伦德尔(Derek Blundell)教授撰写的《地质预报》一文。文中涉及从地质学角度预报地震等问题,摘译如下:地震是一种地质事件,地震预报也是一种地质上的预报。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估计和预测未来的地震灾害。一种是调查过去和目前的地震活动的类型和趋势  相似文献   

10.
正俄罗斯基辛教授所著,张炜、占巴扎布翻译,张肇诚校编的《地壳中的流体:地球物理学和构造地质学问题》一书中译本于2014年5月由地震出版社在北京出版。该书的俄文版,于2009年在俄罗斯莫斯科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著者基辛(КиссинИГ,英文名Kissin I G)是俄罗斯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教授、资深研究员、著名的地震水文地质学家,国际知名学者。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就从  相似文献   

11.
构造地质学     
《地球》2011,(11):89-89
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岩石圈内地质体的形成、形态和变形构造作用的成因机制,及其相互影响、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的地质学分支学科。构造作用或构造运动常是其它地质作用的起始或触发的主要因素,因此,构造地质学说通常也就成为地质学的基本学说。构造地质学最先是对构造要素,  相似文献   

12.
《火山地质与矿产》2014,(3):F0003-F0003
《资源调查与环境》是由国土资源部主管、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质学术期刊,是在原《火山地质与矿产》内容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全面报道地质调查、地质科研及其相关领域中具有基础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的地质研究新成果、新技术以及新方法等,关注地学领域中的热点问题。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数字化期刊群》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全文收录,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来源期刊。在国内外地学界具有很好的影响。《资源调查与环境》主要刊登基础地质(矿物、岩石、地层、构造、古生物等)、矿床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生态地质)、第四纪地质、同位素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能源地质、海洋地质、遥感地质、经济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地质实验、地质信息以及国外地学研究动态等研究成果。主要开设基础地质、矿床地质、环境地质、技术方法、旅游地质等栏目。  相似文献   

13.
《地震地质》1989,11(2):16
生平简介:翁文灏原名存璋,号咏霓、悫士,1889年生于浙江鄞县,1912年毕业于比利‘时 鲁凡大学,获地质学博士学位,旋即返国,历任农商部地质研究所讲师、教授、该部地质调查所矿产股长、代所长、所长等职务。1971年病逝于北京。 翁文灏先生是我国最早的综合性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主要负责人之一,长期、多次担任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工程师学会等专业学术团体的会长(理事长),他是我国现代科学、特别是地质学、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和奠基  相似文献   

14.
“地质中的稀罕事件(Rare Events In Geology)”第二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3月3—5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瑞士、加拿大、美国、英国、奥地利、苏联、意大利、法国等国的著名地质学、古生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专家、学者汇集一起,交流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地质历史上曾发生过的稀罕灾变事件  相似文献   

15.
《工程地震概论》是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蒋溥及戴丽思合著的新书。该书总结了近30年工程地震研究和实践,结合国内外工程地震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吸取多年来研究生教学经验而完成的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工程地震学原理、方法和实例的专著。工程地震学是一门涉及到地震学、地质学、工程地质和地质工程学、抗震学和地震工程学及减灾学等诸多学科的年轻的边缘科学。本书不仅基于这些学科,而且从工程环境评价角度沟通这些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中文版)和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英文版)是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的学术刊物.力求及时报道地质学、地球化学、  相似文献   

17.
卓越的科学家、教育家李四光是我国地质学界四大创始人之一。他在地质学的许多方面都有重大贡献。他对(竹蜓)科化石进行的精湛的研究,奠定了海相石炭二叠纪地层分界、分层和对比的基础。他对我国第四纪冰川遗迹的深入调查研究,成绩卓著,特别是他从力学观点研究地质构造,创立地质力学这一新兴学科,无论在理论上和成矿应用上都极大地丰富了地质学的内容,开拓了地质学的新领域。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地质部等多种领导职务,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  相似文献   

18.
征稿简则     
简介:《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中文版)和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英文版)是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的学术刊物,力求及时报道地质学  相似文献   

19.
格佐夫斯基是苏联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构造物理实验室主任、地质矿物学博士、教授。1943年他于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毕业,1944—1950年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讲授一般地质学、制图学和大地构造学。他在小高加索、  相似文献   

20.
《地球》2016,(8)
正中国地质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个公立自然科学博物馆。1916年7月,中国人自己培养的首批18名地质学子毕业时的"学生成绩展览会",孕育出了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雏形——地质矿产陈列馆,历经百年风雨,未有一日中断,是中国近代科学发端的见证者、发中国地质事业的传承者以及中国地学科普的开创者,是中国科学史、地学史、博物馆史上的传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