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宗剑 《地球》2023,(5):24-27
<正>你知道地球上最古老的“房子”是谁建造的吗?它们有多少年的历史呢?它就是软体动物家族的杰出代表,神通广大的“贝壳”。说起贝壳我们都不陌生,它是我们餐桌上的美食,沙滩上的风景。你知道人们常吃的海鲜“蛤蜊”,它的名字从何而来呢?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用“蛤类之利于人者,故名”来解释“蛤蜊”名字的由来。  相似文献   

2.
窦学宏 《地球》2011,(1):39-42
近年来,国内外掀起了一股“稀土热”,“稀土”一词在媒体上出镜率甚高,很可能成为2010年度的一个新闻关键词。但对于许多人甚至许多业外的专家学者,“稀土”仍然是个感到陌生的词汇。人们常问:究竟什么是稀土?稀土有什么用途?  相似文献   

3.
李姝逸 《地球》2023,(3):6-9
<正>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广阔的天空星光闪烁,每颗星星都放射出迷人的光彩。这些“挤眉弄眼”的星斗,往往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为什么星星只在夜晚出现?它们究竟是什么物质组成的?它们会降落到地球上吗?如果我们能看到它们的“真面目”,能摸摸它们该多高兴啊!  相似文献   

4.
张永强 《地球》2011,(10):104-105
中国古代文字的起源是什么时候?在三千年前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体系之外,华夏大地上是否存在着汉字体系之外的其他民族文字?最近,在北京中国地质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古玉文明探索暨民间收藏精品展”上,三件带有文字锲刻的玉器把这些问题再次提了出来。  相似文献   

5.
3地震与地震动、震级与烈度 为了毕业研究来到地震、火山学的新堂研究室的大地,越学疑问越多。地震究竟是怎么回事?地面为什么会晃动?还有,每次发布地震发生信息时常贯于耳的“震级”、“烈度”、“活断层”这些词汇与地震究竟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6.
范宏喜 《地球》2010,(5):21-23
地质灾害预报难度究竟有多大?地质灾害防治是否有规律可循?在进一步完善和充分发挥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如何凸显科学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重大作用?对于这些问题,在国土资源部和重庆市人民政府不久前联合举办的“西部复杂山体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学术论坛”上,专家和与会代表们纷纷建言献策,提出了很多极有价值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窑洞史话     
刘汉斌 《地球》2023,(1):58-62
<正>你去过陕北吗?可曾为宝塔山下那一排排整齐排列的窑洞而震惊?你听过《回延安》吗?可曾为诗人“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而欢欣鼓舞?你听过70多年前的窑洞之问吗?可曾为毛泽东主席找到跳出历史周期律的回答而信心万千?  相似文献   

8.
朱传庆 《地球》2022,(2):21-25
<正>俊秀挺拔的峨眉山屹立在中国大地的西南。它不仅以其地势陡峭、风景秀丽博得了“秀甲天下”的美誉,也因其独特、丰富的文化底蕴在中国历史上久负盛名,“震旦第一山”的封号已经流传了近两千年。那么,是什么样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如此俊秀的峨眉山呢?是那个担山赶日的二郎,还是那个开天辟地的盘古?  相似文献   

9.
“十五”前兆观测模式之嬗变及其应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黄晖 《华南地震》2008,28(2):103-107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九五”相比,“十五”前兆网络项目在观测模式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如何适应这种变化?从网络拓扑、仪器的本质、管理及处理软件、数据采集器、安全性等方面详细的分析了其变化并提出了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张泓 《地球》2010,(3):50-53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带羽毛恐龙化石——“中华龙鸟”,为何被世界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古生物发现,1.25亿年前盛开在辽西大地世界上最旱的第一朵花——“辽宁吉果”,是如何呈现星火燎原之势、绚丽绽放的?由国土资源部、辽宁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中国地质博物馆、辽宁省国土资源厅、辽宁省世博办共同承办的以“中华龙鸟飞进世博会”为主题内容的中国古生物化石精品展,向世人揭开了这个谜底。  相似文献   

11.
朱英姿  赵洪山图 《地球》2011,(7):104-105
沧海桑田,北京究竟经历过哪些地质变迁?留下了哪些珍贵的地质遗迹?40亿岁“高龄”的石头究竟是什么样儿……  相似文献   

12.
臧敬 《地球》2012,(1):82-83
2010年4月,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部署,国土资源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地质响应与对策”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称《响应与对策》)。通知指出,在浅层地热能开发上,计划用三年时间查清我国浅层地温能和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潜力。中国浅层地热能的分布状况与开发特点是什么?浅层地热资源推广与利用情况怎样?  相似文献   

13.
刘丹 《地球》2011,(3):100-101
还记得几个月前结束的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吗?当中国举重运动员李萍高举亚运最高荣誉——“昆仑山世界纪录奖”的奖杯,我们在敬慕亚运会历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运动员的同时,也不禁将目光聚焦在那座造型潇洒飘逸的奖杯上:弧线型轮廓勾勒出巍峨耸立的昆仑山山峰,  相似文献   

14.
陈静 《地球》2011,(6):95-97
各种各样别出心裁的“地球工程”引起了全世界科学家的密切关注和热烈讨论,最近,联合国却突然叫停,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延缓实施“地球工程”。这又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5.
而立 《地球》2010,(5):10-11
地震、堰塞湖、泥石流、“天坑”……如何抵御层出不穷的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16.
“岩石圈拆沉”还是“软流圈上涌”?这是华北克拉通破坏科学命题中的关键问题.本文介绍了地球重力学“正常密度理论”的基本观点,针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机制、驱动力和动力学问题,讨论了应用“正常密度理论”研究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力学机制、分析“岩石圈拆沉”和“软流圈上涌”的地球物理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观点再交锋     
《地球》2011,(5):22-22
对于张博庭等“挺坝派”的高调回应,徐道一和孙文鹏等“反坝派”是如何看待的?3月13日,《地球》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徐道一和孙文鹏,  相似文献   

18.
对公众而言,地震学家首先要问问自己:“地震可以预报吗?”《自然》杂志关于地震预报问题的争论就是为了回答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只不过IanMain用更巧妙的形式提出了这一问题:“地震预报的精确性和可靠性如何?我们对或许存在的预报能力到底能了解到什么程度?...  相似文献   

19.
英国《自然》杂志(Nature)于1999年2月25日至4月8日在因特网上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单个地震的可靠预测是一个现实的科学目标吗?”(Isthereliablepredictionofindividualearthquakesarealistic...  相似文献   

20.
你知道什么是“钾盐”吗? 每个人都用过餐桌上调味用“食盐”,它味咸、能提高菜肴口感和人的食欲。食盐主要成份NaCl是钠的氯化物,矿物学名称“石盐”。有人还食用过低钠盐,为了保护患高血压人群的身体健康,于是少用含钠高的食盐,生产了添加钾、减少部份钠的食盐,就称其为“低钠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