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建燕 《地球》2011,(6):20-21
一年365天,这一天的主题,是属于土地的。 2011年6月25日,是第21个全国“土地日”,这次的主题为“农村土地整治,利民利乡利城”,将宣传的重点落在了农村土地整治上。这一天前后,国土资源部门将向全社会集中宣传农村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
会议     
《地球》2011,(3):14-15
国土资源部将严查“逼农上楼” 国土资源部2月16日召开视频工作会议,宣布正式启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清理检查工作,处理因此政策造成农民“被上楼”的问题,将重点对增减挂钩试点、增减挂钩试点外开展的建设用地置换以及农村土地整治进行清理检查。  相似文献   

3.
张学斌 《地球》2014,(7):7-7
6月25日上午,湛河国土分局开展第24个全国“6.25”土地日宣传活动,活动紧紧围绕“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突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这一宣传主题,在河滨广场设立宣传点一个,采取了悬挂横幅、展出宣传图版,向过往群众发放宣传材料,现场咨询等方式宣传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并接受群众有关土地方面的难点、热点问题的咨询,并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开展宣传活动。  相似文献   

4.
《地球》2017,(3)
<正>“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统筹安排各项土地利用活动,通过加强农村土地利用供给的精细化管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土资源部不久前印发《关于有序开展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如何管理、使用农村土地立了新规矩。国土部规划司有关负责人就《意见》相关内容进行了解读。根据解读,按照部年度重点工作安排,部规划司会同规划院、土地整治中心等单位,紧紧围绕贯彻落  相似文献   

5.
地方     
《地球》2012,(10):10-13
内蒙古首次比价招标土地整治项目9月16日,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对兴安盟10个农村土地整治重点项目施工进行比价公开招标。经过两个小时的现场唱标比价,10个重点项目区中的11个标段分别被报价最低、方案最优的7家公司获得,11个标段工程基准价5550万元,实际中标价4710万元,节约项目资金840  相似文献   

6.
《地球》2017,(6)
<正>今年6月25日是第27个全国土地日。《地球》记者近日从国土资源部办公厅获悉,今年全国土地日的宣传主题确定为“土地与生态文明建设”。据介绍,将“土地与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今年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落实中央提出的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的总体要求,贯彻落实姜大明部长在2017年全  相似文献   

7.
正"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和城市建设项目用地整治对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改善城乡居住条件,提高土地利用集约节约水平等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严金明6月24日在京召开的"土地整治规划实施与节约集约用地"研讨会上说。在中国,土地整治作为兼容土地面积外延扩展与内涵挖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土地整治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耕地保护、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的重要手段,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资源保护、落实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措施。做好土地整治工作,对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土地整治现状如何,以往的工作是如何开展的?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主任吴海洋。  相似文献   

9.
《地球》2014,(6):22-26
前言 今年6月25日是第24个全国"土地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节约优先战略,广泛宣传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和基本国策,促进全社会倍加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在全社会营造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良好氛围,国土资源部决定组织开展全国"土地日"主题宣传周活动。今年土地日的主题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0.
高建华 《地球》2010,(6):22-23
11月1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重点研究部署了近期农村土地的整治和耕地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李秋香  周玉凤 《地球》2011,(9):34-35
8月15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主持召开第24次部长办公会,听取“双保工程”2011年行动上半年工作总结汇报,指出上半年“双保工程”在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保障经济发展用地需求,促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遏制土地违法势头等方面进展顺利,为实现全年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促使我国的城乡人口数量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规模得到了不断扩大,农村的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有些地区只剩下一些孤寡老人,在这种情况下耕地就被闲置或废弃了,这就使很多的土地资源被白白浪费了。针对这种情况,我国提出了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策略研究。本文对土地整治的科学推进进行详细分析,希望能给相关部门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3.
袁勇  王成清 《地球》2013,(9):94-95
正土地资源是生态资源的核心要素。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对土地生态系统实施保育或恢复重建,可以有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中国、文明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生态文明与土地综合整治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改造自然  相似文献   

14.
《地球》2011,(7):44-44
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自古以来就享有“九州粮仓”、“鱼米之乡”的美誉,作为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和中部崛起战略主战场,湖南国土资源部门积极主动服务,严格规范管理,“十一五”期间累积提供建设用地12.8万公顷,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探索创造“四个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湖南模式”,累积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近33.3万公顷,连续11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数字国土基本完成;机制创新,找矿实现突破;积极进行地质灾害防治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做好了最大的民生工程。  相似文献   

15.
《地球》2011,(7):50-50
通过加强国土资源调查成果应用,贵州在土地利用、耕地保护、土地整治、科技创新、地质找矿、抗旱找水、地灾防治等方面取得了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6.
郑仙蓉 《地球》2013,(12):38-41
近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农村土地改革新政,“农村土地入市”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向中央递交的“385”总体改革方案指出,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土地入市交易位列八大重点改革领域之一,井被认为是未来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三大突破口之一。  相似文献   

17.
刘而立 《地球》2011,(2):29-30
城乡用地指标增减挂钩的政策实施数年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镇建设用地压力,对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也起到了一定的助力。通过“增减挂钩”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相结合。促进了农田集中连片开发、渠系、道路的配套。为规模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地球》2013,(5):7
正徽州区在开展农村土地整治中,坚持"治土"与"治村"并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整"出了一片新天地。近年来,徽州区将加快农村土地整治作为一项"政府得民心、农民得实惠"的重要民生工程来实施,大力推进城乡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236,自引:11,他引:236  
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动态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个关键而迫切的研究课题. 依据覆盖中国1990年代末期5 a时间间隔的陆地卫星数据资料, 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 依据土地利用动态度的概念, 在1 km格网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基础上, 根据区域近期土地利用动态特点与社会、自然环境综合特 征, 设计了全国土地利用动态区划图, 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空间格局. 总体上, 传统农作区(包括黄淮海平原、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四川盆地等)城镇居民建设用地的扩张侵占了大面积的耕地, 而北方农牧交错带与西北绿洲农业区由于生产条件、经济利益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原因, 耕地开垦现象最为突出. 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局部地区有所体现, 但截至2000年, 尚未对土地覆被变化产生区域性的影响, 此5 a期间森林砍伐现象依然比较严峻. 本项研究, 实现了中国现代土地利用动态区域单元的划分, 揭示了中国现代土地利用变化的时间-空间属性并为其特征分析提供了区域格局框架. 该项研究是地理科学对研究对象的“空间格局”与“时间过程”特征进行集成研究, 揭示研究对象“变化过程的格局”, 以及“格局的变化过程”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正>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城市诞生的缘由之一。自新一届政府提出"新型城镇化"以来,各界人士纷纷从不同角度解读。今年全国土地日的宣传主题"珍惜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恰是"新型城镇化"题中应有之义。在以往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很多地方的新城、新区快速扩张,但呈现低密度、分散化的特征,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