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浙江诸暨剖面是江南地层亚区研究寒武-奥陶系最重要的剖面之一。此剖面寒武-奥陶系界线上,下层位可划出牙形石带如下:下奥陶统印渚埠组下部:(4)“Acodus”oneotensis带;(3)Utahconusbeimadaoensis-Monocostodussevierensis带。上寒武统西阳山组:(2)Cordylodus proavus带;(1)Proconod-ontus带。寒武-奥陶系界线划在Cordylodus proavus带与Utahconus beimadaoensis-Monocostodus seviere-nsis带之间。这个界线不但与我国华北、湖北地区的而且与伊朗、澳大利亚和美国的一致。  相似文献   

2.
四川通江诺水河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牙形石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川东北地区碳酸盐台地相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划分一向存在分歧,因为在二叠系与三叠系之间发育一套40-100m的白云岩的时代缺乏古生物依据。针对这一问题,在四川通江诺水河剖面进行地层古生物研究,在剖面34层和41层的白云岩中首次分别发现了牙形石化石Hindeodus latidentatus、Hindeodus typicalis和Hindeousminutus,Hindeous parvus、Isarcicella cf.staeschei、Isarcicella isacica。根据当前国内外古生物学的研究成果,34层的牙形石属于晚二叠世长兴期的化石,41层中的牙形石为早三叠世印度期的化石。结合两者的之间的岩石地层特点,初步将通江诺水河剖面的二叠系-三叠系的界线置于38层与39层、即白云岩与灰岩之间。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乌什县东南亚科瑞克剖面奥陶系发育,并且该剖面也是塔里木盆地上奥陶统沉积最为齐全的露头剖面之一,尤其是上奥陶统的中—上部发育了许多重要的牙形石属种。本文通过对剖面上灰岩层样品的系统采集和牙形石分析鉴定,将该剖面的奥陶系分为4个牙形石组合和2个牙形石带。自下而上依次为:Serratognathus diversus - Bergstroemognathus extensus 组合 , Protopanderodus calceatus - Periodon aculeatus 组合 ,A phelognathus sp. - Tasmanognathus sp. 组合, Belodina confluens- Phragmodus undatus 组合 , Yaoxianog-nathus neimengguensis 带和 A phelognathus pyramidalis带。其中,上奥陶统上部牙形石的重要属种A. pyramida-lis、A. politus、Y. yaoxianensis 和 A. neimengguensis以及上奥陶统上部的A.pyramidalis带与Y.neimengguensis带是首次在柯坪地层分区发现。这些发现初步解决了塔里木盆地覆盖区与露头区上奥陶统不能进行精细生物地层对比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金少荣 《贵州地质》1996,13(3):213-219
根据所获的丰富的牙形资料,较系统地将黔北地区上寒武统顶部及下奥陶统底部建立了四个可进行区域性对比的牙形石带,把寒武系和奥陶系的界线控制在M.S带与C.P带之间18.29m的范围之内,这是我省目前已知的寒武,奥陶系界线控制的最短距离资料,为准确划定黔北地区寒武系和奥陶系的界线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5.
对全球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西纽芬兰绿岬(Green Point)剖面和我国吉林白山(原浑江)大阳岔小洋桥原全球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候选剖面的对比研究表明,绿岬"金钉子"剖面所指定的界线生物标志——波动古大西洋牙形石(Iapetognathus fluctivagus)并不存在于所指定的界线生物层和点位上,而且在分布和分类上是均存在争议的物种,更遗憾的是,所展示的大部分牙形石和笔石标本图片以及碳氧同位素异常数据也并非来自该"金钉子"剖面,因而完全违背了选择金钉子剖面的原则和要求,有必要进行重新的评估。小洋桥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剖面交通方便、环境优美,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地层系由一套深水且未变质的黑色、黄绿色页岩与灰色薄层瘤状灰岩所构成的韵律沉积组成,并保存了完整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牙形石和笔石序列,在详细研究的34 m界线间隔中,自下而上保存了完整的Cambrostodus、Codylodus proavus、C.intermedius、C.lindstromi和C.angulatus等5牙形石生物带,在C.intermedius带上部至C.angulatus带之间,还依次出现3层笔石,归属于重新厘定的Rhabdinopora parabola和Anisograptus matanensis等2个笔石带,此外还有大量三叶虫和介形类化石共生,结合高精度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笔者等建议,以全球广泛分布的牙形石C.intermedius的首现,取代Iapetognathus fluctivagus,作为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划分对比的标志,其层位与原来所指定的界线层几乎一致或接近,界线之上所记录的最大碳同位素异常和首次出现的最早的浮游正笔石——R.parabola(含R.praeparabola),可作为该界线划分的辅助标志。  相似文献   

6.
陈永齐  陈有能 《贵州地质》1990,7(4):373-377
本文首次报道贵州遵义县银水娄山关群(岩石地层单位)顶部的牙形石组合,计14属19种,绝大多数的地质时代均为早奥陶世早期,这对寒武—奥陶系界线地层学的研究及区域对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笑媛 《贵州地质》1994,11(3):218-223
本文论述了贵州沿河土地坳中奥陶统牙形石生物地层,该地中奥陶统(十字铺组和宝塔组)地层发育,岩性以碳酸盐类为主,牙形石较丰富,其牙形石组合面貌与扬子地区基本一致,系属北大西洋生物地理区。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测莱芜黄羊山晚寒武世地层剖面,利用牙形石确定了寒武系与奥陶系的界线;对长山阶的碳氧同位素曲线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我国华南及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寒武系芙蓉统底部的碳同位素曲线进行对比,建立了莱芜地区上寒武统与华南以及国外上寒武统的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9.
崔智林  余向阳 《中国区域地质》1997,16(1):51-55,T001
青海大通中寒武统毛家沟群产丰富的牙形石,共有7属8种,以原牙形石占优势,而副牙形石仅有少数个体。与华北和华南相比,这一组合所含副牙形石的比重明显降低,而且缺乏等类型。  相似文献   

10.
鲁西地区的晚寒武世——早奥陶世地层,由于发生了较强烈的白云岩化作用,地层中的沉积构造和生物化石几乎消失殆尽,地层划分对比很困难,甚至寒武系与奥陶系的界线也难以确定。调查发现,青州尧王山地区该时期的地层发育齐全,白云岩化程度较弱,牙形石化石丰富,可与国际层型剖面对比,是鲁西地区完善地层划分和确定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的理想地区。  相似文献   

11.
山东九龙群炒米店组概念新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东地区寒武系-奥陶系界线以往是以三叶虫和角石生物带为依据来确定,由于在界线上下几十米难以获得这类可供鉴定的大化石,这一重要年代地层界线实际上就划在三山子组b段之底。在长清区崮山镇范庄剖面上该界线确定在炒米店组之顶界,因而山东炒米店组被定义为"上寒武统最上部的一个岩石地层单位"。近年来,在长清张夏—崮山地区、青州尧王山地区和莱芜黄羊山地区,根据牙形石"Cordylodus lindstromi"准确确定的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均位于炒米店组内部,分别距炒米店组顶9.05m、58.10m和4.00m。根据上述成果和岩石地层单位命名原则,炒米店组应定义为跨寒武纪与奥陶纪的岩石地层单位。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北半部在地质构造上位于中朝准地台南部。由于受怀远运动的影响,中奥陶统下马家沟组底部的贾汪页岩自北向南的超覆现象十分明显。贾汪页岩之下为一套很厚的白云岩。山西、河南区测队根据岩性对比在河南北部均划有奥陶系下统。由于长期以来没发现早奥陶世的化石,所以该地区下奥陶统是否存在以及寒武、奥陶系界线如何划分等问题意见分歧很大。笔者在河南省奥陶系牙形石专题研究中,与河南区域地质志古生界组在林县河顺测制了寒武系上统凤山组至奥陶系中统下马家沟组地质剖面,采到了凤山组顶部的三叶虫化  相似文献   

13.
陕西耀县、富平奥陶系牙形石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论述陕西耀县、富平地区奥陶系牙形石。对大量牙形石标本鉴定描述基础上,作者建立了Yaoxianognthus yaoxianensis带,Tasmanognathus borealis-T. gracilis带和Tasmanognathus shichanheensis带,并与邻区进行了牙形石动物群的对比。牙形石带范围从兰代洛期到阿什极早期。本文描述了二个新属和六个新种。  相似文献   

14.
贵州三叠系拉丁阶-卡尼阶界线层牙形石生物地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贵州关岭拉丁阶-卡尼阶界线层附近的竹杆坡组和瓦窑组等间距采集牙形石样品,在详细区分牙形石Paragondolella属内各种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地层分布情况,认为Paragondolella属在晚拉丁末期沿两个分支方向演化:P.foliatainclinata→P.polygnathiformis→P.maantangensis和P.foliatainclinata→P.foliatafoliata→P.tadpole。从谱系观点出发认为P.polygnathiformis的首次出现点作为卡尼阶底界的标志是合理的,并在竹杆坡剖面首次将拉丁阶-卡尼阶界线置于第2层距底3.38m处,即杨柳井组和竹杆坡组岩石界线以上3.38m处。以上谱系关系的识别也为P.polygnathiformis带细化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青海大通中寒武统毛家沟群产丰富的牙形石,共有7属8种,以原牙形石Jiangshanodusaf.triangulus、Gapparodusbisulcatus、Phakelodustenuis占优势,而副牙形石Westergaardodina、Prooneotodus仅有少数个体。与华北和华南相比,这一组合所含副牙形石的比重明显降低,而且缺乏Laiwugnathus、Furnishina等类型(图版1)。  相似文献   

16.
郝少波  陈龑  黄攀  陈寒超  江海水 《地球科学》2021,46(11):4057-4071
大隆组是华南地区乐平世一种重要的较深水沉积.为进一步探讨大隆组沉积的时空分布,选择对鄂东伍家冲剖面吴家坪组和大隆组重点进行了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此次研究共鉴定出牙形石1属5种,均为Clarkina,并由老到新识别出4个牙形石带:C.guangyuanensis带、C.transcaucasica带、C.orientalis带及C.wangi带.根据牙形石C.wangi的首现,将伍家冲剖面的吴家坪阶-长兴阶界线(Wuchiapingian-Changhsingian boundary,简称WCB)置于第18层底部.根据菊石Ophiceras的首现将伍家冲剖面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Permian-Triassic boundary,简称PTB)置于第20层顶部,仅高于WCB界线0.72 m.牙形石生物地层指示伍家冲剖面大隆组的主体为吴家坪期沉积产物.数个长兴期牙形石带的缺失和极短的长兴阶表明,该剖面长兴阶中上部可能因沉积间断存在缺失.   相似文献   

17.
安徽巢湖平顶山下三叠统牙形石生物地层序列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简要介绍安徽巢湖平顶山下三叠统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平顶山西坡剖面112.8 m厚的下三叠统地层所采集的286件牙形石样品, 经处理后获得2 870余枚牙形石样本, 经鉴定共有11属51种.这些属分别是Hindeodus, Isarcicella(?), Neogondolella, Neospathodus, Platyvillosus, Cratognathodus, Parachirognathus, Pachycladina, Ellisonia, Aduncodina和Cornudina.牙形石生物地层从老到新可划分为9个牙形石带: (1)Hindeodus typicalis- Neogondolella planata带; (2)Neogondolella krystyni带; (3)Neospathodus kummeli带; (4)Neospathodus dieneri带; (5)Neospathodus n. sp. C- Neospathodus n.sp. D带; (6) Neospathodus waageni带; (7)Neospathodus n.sp. M带; (8)Neospathodus eotriangularis带; (9) Neospathodus abruptus- Neospathodus homeri带.牙形石的组合面貌基本可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牙形石带相对比.但其中牙形石(2), (3), (5), (7), (8)带为巢湖地区首次建立.在下三叠统菊石带控制下所建立的连续的牙形石分带对全球的三叠系阶的对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牙形石; 牙形石生物地层; 下三叠统; 安徽巢湖.   相似文献   

18.
湘西北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与牙形石分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树刚 《地球学报》1993,14(1):133-150
本文主要从生物地层学角度探讨湘西北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划分。笔者对该区上二叠世地层进行了重新划分;以牙形石地层分布、百分比丰度和演化关系为基础,将该区二叠系栖霞阶顶部至三叠系格里斯巴赫阶划分为13个牙形石带,并与区内其它门类化石带和国内外同期牙形石带做了详细对比;界线层夹有多层海底火山喷发物成因的伊利石-蒙脱石粘土岩,界线上见有“过渡层”或生物“混生层”,证明该区界线地层为连续沉积。据界线上下“二叠型”与“三叠型”生物的盛衰和演替,以菊石Hypophiceras带或“过渡层”的底部为该区二叠-三叠系界线。  相似文献   

19.
下三叠统印度阶与奥伦尼克阶全球候选层型剖面之一的中国安徽省巢湖市平顶山西坡剖面界线层,经连续不间断采样获得大量牙形石化石并进行详细的分带工作,建立了该界线层牙形石生物地层.由下往上划分为:1.Neospathodus dieneri带;2.N.waageni带.前者依次分为3个亚带:N.dieneri Morphotype1亚带,N.dieneri Morphotype2亚带和N.dieneri Morphotype3亚带.牙形石带可与该界线层的菊石带进行很好的对比;在详细区分牙形石Neospathodus属内各种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地层分布情况,跨越印度阶与奥伦尼克阶界线,演化谱系十分明显,牙形石N.dieneri Morphotype3在奥伦尼克阶之底即Smithian初期演化为:N.dieneri Morphotype3→N.waageni→N.pingdingshanensis、Neos-pathodus dieneri Morphotype3→N.waageni(细齿直立型)→N.n.sp.R和Neospathodus dieneri Morphotype3→N.pakistanensis.从谱系演化的观点出发认为:N.waageni的首现点作为奥伦尼克阶底界是合理的,并在该剖面确定了印度阶与奥伦尼克阶界线位于第24-16层,距剖面大隆组与殷坑组界线40.49m处.  相似文献   

20.
王钢 《贵州地质》1990,7(4):352-360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排列了贵州奥陶系14个牙形石带,论述了牙形石生物地层特征、层序、分布规律,以及它们和宏观化石的关系,并和中国南部奥陶系牙形石带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