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淡水养殖尤其是大水域网箱养鱼中由于投饵方式的不当和投饵量过多导致过剩饵料沉积引起水域环境污染的解决方法。本研究利用鱼类的听觉生物学特性,参考音响驯化技术的有关参数,结合投饵用400 Hz正弦波连续音对鲤(Cyprinus carpioLinnaeus)进行了音响驯化实验。结果表明,最初放声时,实验鱼产生惊愕反应,迅速离声源而去;但驯化6 d后,实验鱼在放声后迅速游向声源,摄食时间由最初的150 s缩短到实验后期的60 s。整个实验阶段放声组与对照组摄食时间差异极显著(P<0.01),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差异(P>0.05)。根据实验鱼的生长参数,求得了参考投饵量曲线和方程。本实验结果为音响驯化技术在淡水鱼养殖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 J.)培育大型珍珠,是当今国内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海南行政区水产研究所经过八年的协力合作,在大珠母贝的生物学、游离有核养殖珍珠、人工苗培育、病虫害防治以及新型珠核等几方面都取得重要阶段成果。如在游离有核养殖珍珠的试验研究中,由于解决了插核前期处理和  相似文献   

3.
盐藻和β-胡萝卜素研究述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养殖盐藻生产β-胡萝卜素是近十几年新兴起的研究领域,因其应用前途广内,现已成为微藻生物学的研究前沿和热点,预计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将有更大发展。鉴于我国在这方面文章不系统、不全面,本文从盐藻生物学、养殖学、β-胡萝卜素异构体、β-胡萝卜素形成生理等角度全面概述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并提出存在的问题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孙庆军 《海洋科学》1995,19(2):32-32
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是迄今所知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虾种之一。具有繁殖季节长,全年可以进行育苗生产;离水存活时间长,可进行活虾销售;对水环境的抗逆能力较强,病害发生率低,养殖管理比较容易;对饵料蛋白质含量的要求较低;生长快,肉质鲜美,加工出肉率高等特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伟权研究员,自1988年从国外将南美白对虾引入我国后,在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一些对虾养殖单位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对南美白对虾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研究:在种苗引进的水环境驯化;雌、雄虾性腺人工…  相似文献   

5.
盐藻和β-胡萝卜素研究述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养殖盐藻生产β-胡萝卜素是近十几年新兴起的研究领域,因其应用前途广阔,现已成为微藻生物学的研究前沿和热点,预计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将有更大发展。鉴于我国在这方面文章不系统,不全面,本文从盐藻生物学,养殖学,β-胡萝卜素异构体,β-胡萝卜素形成生理等角度全面概念了该领域研究现状,并提出存在的问题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海湾扇贝种质退化及其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英杰 《海洋科学》1992,16(6):64-65
海湾扇贝自引进后便开始了生物学、人工育苗及养成技术的研究,现在已经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饲养技术。但在扇贝养殖过程中不明原因的死亡现象时有发生,今年冬天胶州湾扇贝发生了大量死亡,有的养殖场几乎“全军覆灭。”在育苗过程中出现的面盘幼虫解体现象也给扇贝养殖带来很大的危害。这些病害仍未找到具体的病因,至今困扰着学术界和养殖界。  相似文献   

7.
漠斑牙鲆生物学及其养殖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漠斑牙鲆原产于美国沿海,美国自90年代初开始研究漠斑牙鲆的繁育及其养殖技术。近年来,我国从美国引进漠斑牙鲆进行培育。本文对国内外漠斑牙鲆生物学及其养殖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漠斑牙鲆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白斑综合症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是第一个测得基因组序列的海洋生物病毒 ,也是迄今已知的最大动物病毒[1]。该病毒遍及亚洲主要对虾养殖国家和地区 ,并已传播到中美洲和南美洲 ,给对虾养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自1993年以来随着病毒学的发展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对虾病毒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 ,国内外学者对白斑综合症病毒的研究和认识也愈来愈深入 ,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根据近10a的文献资料 ,本文对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综述 ,以期为深入开展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研究提供参考。1白斑综合症病毒…  相似文献   

9.
发展生物海洋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荣 《海洋科学》1991,15(5):17-21
我国的海洋生物学研究是相当有基础的。许多老一辈的科学家都是国内外知名的海洋生物学家。今天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也正是从建国初期的海洋生物研究室发展起来的。40年来,在海洋动植物分类区系研究,潮间带、沿岸带和近海的生态学考察,西沙和南沙考察,南极考察,重要经济种类的资源考察和生物学研究,环境的生物监测研究,海洋动植物的生理学研究,养殖种类的基础生物学与养殖原理研究  相似文献   

10.
双斑东方鲀生物学特性及繁养殖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钟建兴 《海洋科学》2003,27(9):8-12
报道了双斑东方纯(Fugu bimaculatus)生物学特性及繁养殖技术,主要包括外部形态特征、对环境适应力、食性、生长、繁殖、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咸鱼养殖及病害防治等。  相似文献   

11.
音响驯化技术是控制鱼群和提高放流回捕率的有效方法。目前,对海水鱼类进行音响驯化时关于音响驯化时段选择的研究积累尚少。本试验研究了在7:20、10:20、13:20、16:20和19:20 5个不同驯化时段水平下,许氏平鲉幼鱼在430Hz正弦波连续音刺激下的行为反应,分别探究了在不考虑非音频刺激因素和减轻(甚至避免)非音频刺激因素对音响驯化效果干扰的前提下,许氏平鲉幼鱼的优势音响驯化时段。结果表明,无论考虑非音频刺激因素对音响驯化效果的影响与否,7:20时段都是许氏平鲉幼鱼的优势音响驯化时段。  相似文献   

12.
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的发展及其管理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多营养层次的综合养殖模式是近年提出的一种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海水养殖理念,近十年的研究与实践证实,该养殖模式在促进养殖产品持续高产、减轻养殖环境压力、提高养殖系统循环利用效率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通过对现有资料的系统研究,梳理出我国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的研究发展历程,结合中国海水养殖管理的实际情况,重点探讨了综合养殖模式在养殖用海管理上的应用意义,并分析了该模式未来主要发展趋势和目前应用推广所面临的障碍等,以期为进一步丰富多营养层次养殖模式的实践与应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海蜇的虾池养殖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根据海蛰的生物学特性,就养殖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海蛰养殖的一系列技术措施,提高海蛰养殖的成功率和产量,促进海蛰养殖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海水养殖试验,研究红罗非鱼(Red Tilapia sp.)由淡水转入海水中养殖的可能性,为发展沿海养殖高质鱼类提供依据。根据实验结果表明,红罗非鱼经过海水驯化,能改变其生活习惯,适应新环境,成活率可达93.9%;放养0.15kg的鱼种,经过5个月左右的养殖,可增长到0.4—0.5kg,产量比黑罗非鱼提高39.1%,可作为黑罗非鱼的更新品种。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Shi鱼的生物学特征;并从养殖场地的选择,养殖设备的选择,苗种的培育以及Shi鱼的养成等几个方面介绍了Shi鱼的养殖技术,最后分析了Shi鱼养殖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一种不仅适合于沿海,而且也适合于内陆地区养殖技术——“太阳能生物循环控制养殖海虾法”。该技术在沿海地区利用海水,内陆地区可利用地下咸水。对虾养殖在“密闭循环体系”或“开放循环体系”中,利用太阳能加温,低温地区也能全年养殖。该技术不仅可解决全年高产稳产的养殖问题,而且避免了天然虾池的换水问题及虾池排放水的环境污染问题。该技术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地以至于沙特阿拉伯等沙漠地带获得成功,取得较高利润,并已达到  相似文献   

17.
中国海水养殖规模和产量稳居世界首位,海水贝类在海水养殖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贝类产业在技术研发、应用推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本文介绍了贝类产业链中种质创新、生态养殖、高值化加工等产业技术取得的成果,分析了面临的挑战、亟需解决的产业问题及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贝类产业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实现贝类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浅色黄姑鱼幼鱼耗氧率、排氨率及窒息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呼吸和排泄是鱼类代谢活动的重要特征,是鱼类生物能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评估鱼类在水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养殖容量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了解耗氧率和排氨率与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规律可以了解鱼体的代谢水平和活动规律等,可为鱼类的养殖生产、新品种培育、移植驯化、养殖水体水质调控和活体运输等提供科学依据。有关鱼类耗氧率的研究,国内已有许多文献[1-11],但关于排氨率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已见有牙鲆、犬齿牙鲆、大西洋鲆等种类的报道[12-14]。  相似文献   

19.
中国海水养殖规模和产量稳居世界首位,海水贝类在海水养殖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贝类产业在技术研发、应用推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本文介绍了贝类产业链中种质创新、生态养殖、高值化加工等产业技术取得的成果,分析了面临的挑战、亟需解决的产业问题及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贝类产业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实现贝类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凡纳滨对虾的选育与家系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对虾阶段式种群选育与家系选育相结合的方法,以三个不同来源的14个凡纳滨对虾(Lito penaeus vannamei)养殖群体为基础进行个体选育、家系选育和家系内选育。共建立了206个不同的凡纳滨对虾家系,养殖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生物学指标,逐渐淘汰了126个生长、抗逆性状较差的群体,在80个家系养殖到150日龄的商品虾期,对各家系的生长状况和畸形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家系在相同或相近的养殖条件下生长速度、成活率和畸形率差别较大,150日龄对虾的体质量呈现明显的正态分布。最终保留了40个生物学性状较好的群体进行F2代的繁育。创造性地进行了对虾的家系选育和个体选育,并首次将对虾的畸形率作为选育的指标之一进行了研究,初步建立了对虾的家系选育体系,为生产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平台,同时也为我国未来的对虾健康养殖提供了潜在的良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