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
根据新疆及苏联天山地区的地震目录和古地震研究成果,将整个天山地区的地震韵律划分为地震世、地震亚世、地震期、地震幕、地震阶五级,探讨了各级韵律的特征。估计了我国天山地区未来地震活动趋势。 相似文献
4.
分析研究了南黄海地震在不同的时间层次上高低起伏的韵律特征。时间层次可分为地震期(几百年)、地震幕(几十年)、地震阶(几年)。并且指出,地震期中6级以上强震累积频度呈指数型分布,这是一个地震大轮回的整体性活动标志。本文还计算了第五幕和它的四个地震阶的时间分维值,结果表明有较好的一致性。这种自相似特征也正是在不同时间层次上地震活动存在强弱相同的韵律特征的证明。 相似文献
5.
试论全天山地震活动的韵律性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对全天山地震带总体活动特征的科学认识是中亚各国正确认识本国局部天山地震活动规律的重要前提。在收集了较完整的全天山地震目录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全天山地震活动的韵律特征,发现全天山存在100年左右的大震活动准周期和50年左右的地震活动幕;对天山年折合震级时间序列的AR谱分析和周期参数精估计证实了上述分析,并表明还可能存在与太阳黑子活动相关的周期。根据上述分析认为,天山在2000±12年期间处于新一轮百年尺度大震活跃年份,同时在2007年前处在50年尺度地震活动幕中的7级以上地震活跃时段;2007年前天山仍可能发生多次7级以上大震,最大可达7.5级以上。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本文应用1895年以来我国大陆地区7级和大于7级的强震资料,讨论了我国大陆强震活动的轮回特性,指出了我国大陆地区强震高潮的到来有一个发展过程,即经历强震活动的平静、增强及出现强震高潮三个幕。文中讨论了各幕的持续时间及其强震活动的频度和能量分布,同时还分析了各轮回中强震的地区分布,探讨了每个强震高潮的主体活动区的形成特点。这些结果可为研究我国大陆强震高潮到来和结束的标志及判断未来强震高潮的主体活动地区等强震预测问题提供线索。此外,本文还分析了我国大陆强震高潮与东北深震的相关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12.
14.
15.
潮汐沉积物记录着一系列的潮汐周期。本文简要介绍了几种主要的现代潮汐周期,在此基础上回顾了最近十余年来国外对周期性潮汐沉积物,特别是潮汐韵律层的研究进展,系统介绍了几种从古代沉积物中识别出来的潮汐周期,包括基本潮汐(半日潮、全日潮和混合潮),大-小潮周期以及一些长期周波动等。最后对潮汐韵律层在推测地史时期地-月系的演化历史中的意义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6.
用径向分层的地球模型和可靠的矩张量解,估计了最近20年中大地震对极移的贡献。和以前仅考虑地球弹性响应引起地震矩释放的分析不同,我们考虑了地幔流变,以及由全球地震活动驱动驱动的与时间相关的震后惯量的改变。我们证明,最近20年中。全球地震活动没有明显改变地球自转的参数。,我们发现对于最新研究震后应力扩散中贩软流层粘度值,即便在地10年尺度上,地幔的滞后驰豫也可把平均极移率增大1.2~1.7倍(取决于软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山河齐哀,举国同悲!
面对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宁静而和谐的幸福生活瞬间变得触目惊心:多少座高楼大厦成为废墟?多少人失去亲人?多少个家庭破碎?多少条生命消逝? 相似文献
18.
1.前言Valotsos和Alexopoulos(1984a,b)认为,利用地电位观测可以以相当高的概率预报出希腊附近发生的地震。他们用晶体内点缺陷的模型来解释这种前兆——地电位变化(地震电信号,SES)的发生机制。详细情况已由歌田(1990)作了介绍。我们在以前的报告(山田,1990)中提出,通过实验已证实,在岩石破裂时,可以观测到伴随的电磁现象,并为解释这种现象的发生机制对几种模型进行了定量的研究,但还没有达到确定哪种模型最理想的程度。截今为止,我们所研究的电磁现象 相似文献
19.
一些研究者认为地震前卫星热红外增温与地球排气有关。因此 ,能否在卫星影像上观测到排气现象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作者选择了 2个确实发生排气现象的地点 ,一个在发生了高压高浓度井喷的重庆开县事故现场 ,另一个在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后持续排气的震中附近。分析了排气发生前后的卫星热红外影像特征 ,获取了排气过程在热红外影像上的异常反映 ,进而对地球排气现象及其用卫星热红外监测的可行性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结果表明 ,井喷事故冒出的气体和气体点燃后产生的大火均在热红外影像上有明显的反映 ,可以用热红外遥感探测得到。而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后沿断裂带的冒气现象在热红外影像上反映不太明显 ,靠目视解译很难发现与冒气有关的影像异常 ,但从亮温值的对比分析看 ,无论是震前的 1 999年还是震后的 2 0 0 3年 ,地面冒气地点的亮温值均较周围略偏高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