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健 《地震学报》1997,19(3):246-253
基于单次散射模型的尾波功率谱分析法,利用四川省地震局与日本东北大学共同建立的成都遥测台网地震波实时处理系统记录的50个地震的数字化地震波形资料,计算了成都遥测台网区域地球介质对应于几个不同频率的Qc值.发现在1.0~20.0 Hz频率范围内,Qc值随频率的变化近似服从幂函数关系Qc=Q0f n.其中Q0值在60.83~178.05之间,平均值为117;n值在0.713~1.159之间,平均值为0.978.结果表明,成都遥测台网区域Qc值对频率有强的依赖关系.与世界上其它地区所得到的结果比较,成都遥测台网区域Qc-1值及其随频率的变化与构造活动强烈地区的值类似,具有强的频率依赖性.   相似文献   

2.
尾波振幅比的物理意义及其可能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张天中 《地震学报》1998,20(4):381-387
通过能量比讨论了尾波振幅比的物理意义.使用北京遥测台网1989和1990两年110次地震的486条数字化地震资料,测定了尾波振幅比和能量比;并由分频的能量比估算了北京地区的尾波Q值和平均自由程,进而试求了吸收品质因子Qi和散射品质因子Qs,得到北京地区地震波的衰减主要由于吸收所造成;给出了昌黎台的振幅比和能量比随时间的变化,其中有一些较大地偏离平均值的变化,这是否是孕震过程的反映,还有待于对更长时间的资料和更多震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华正兴  梁静 《地震学报》1994,16(2):204-211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北京台记录, 计算了北京地区1987年1月至1991年8月近90个地方震尾波Q-1,研究了大海坨山5.4级地震前后尾波Q-1随时间的变化和与该区地震活动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频率1-16HZ、尾波持续时间10-60S内, 尾波Q-1在该期间出现明显的时间变化, 且与该区地震活动有关。在地震前后, 主震区的尾波Q-1值显示出震前低震后高, 而在外部区域则为震前高震后低。同时发现, 尾波Q-1与频率的幂函数关系式Q-1=Q(f/f0)-中的幂次数及相当于频率1Hz时的品质因素Q0也随时间而变。实测结果表明, 三个分向的尾波Q-1在各频率上随时间的变化表现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4.
利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对黑龙江省大庆地区2002—2012年11个数字化测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进行计算和分析。拟合尾波窗长60 s时尾波Qc值对频率的依赖关系,得到黑龙江大庆地区Qc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式为Qc=(24.57±6.05)f0.9937±0.0713。庆新台Q0值最高,朝阳沟台Q0值最低。研究区内地震台站表现为低Q0值,高η值,符合Q0值与频率的依赖关系,表明该地区地下介质非均匀程度高,构造活动强烈。  相似文献   

5.
基于单次散射模型,利用山东数字地震台网数字地震波形资料,计算了山东地区13个频段的Qc值。结果表明,在1.0—20Hz(短周期)或0.05—20HIz(宽频带)频率范围内,Qc随频率的变化近似服从幂函数关系Qc^mQ0f^q,拟合得到山东地区尾波Qc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为Qc(f)=118.7±26.8f^0.94±0.14,并且选取的流逝时间越长,即时间窗越靠后,Q值一般也越大。  相似文献   

6.
唐山地区尾波Qc值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利用首都圈地震数字台网资料,计算了唐山地区不同尾波窗长的Qc值。尾波窗长为15~30s时,Qc(f)=53f1.1;尾波窗长为30~60s时,Qc(f)=256f0.8;尾波窗长为60~90s时,Qc(f)=304f0.72;尾波窗长为90~120s时,Qc(f)=2400.68。可以看出,同一地点的Q0值随尾波窗长的增加而增大,但尾波窗长为90~120s时,Q0反而减小。  相似文献   

7.
利用Sato模型研究邢台震区尾波Q_C值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和红山台的近场数字地震记录研究了邢台震区尾波QC值的变化特征,得到QC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即窗长为15~30 s时QC=(42.9±20.7)f(0.98±0.13);窗长为40~60 s时QC=(103.1±27.9)f(0.85±0.08)。通过分析不同频率点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发现2002年4月22日邢台隆尧5.0级地震前高频部分QC值出现"升高—降低—再升高—发震"的发震模式,对预测邢台地区的中强震的发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还发现相对Aki模型而言Sato模型更适合邢台震区的尾波计算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采用Aki单次散射模型,用太原东山地震台记录到的ML2.0~5.0地震,计算得到Qc值随频率的变化结果。得出,随着尾波窗长增大,平均采样体深度增加,Q0值增大,η值减小。当尾波窗长取20 s时,Q0值为70.1,η值为1.03,是东山台附近地区最佳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9.
震源、衰减和场地因子的单台尾波解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天中 《地震学报》1998,20(2):137-143
根据尾波观测的经验公式,选用了北京遥测台网昌黎台1989~1991年间所记录33个ML为2.1~3.5地震的数字化资料,采用单台尾波解法,得到该台站所在地区的尾波Q值和各地震的震源因子.进一步假设一定的震源模型,可得台站所在场地的频率响应和震源谱及其拐角频率、地震矩和应力降等震源参数;并试用于监测其在较大的地震前后的变化情况.由于尾波方法能较有效地消除震源辐射因子和单一路径的影响,故易于得到较多的信息和较高的精度,为研究震源的性质及探索震源参数在大地震前的变化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唐山余震的尾波 Q 值研究r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勇  郑斯华 《地震学报》1992,14(3):309-315
利用唐山余震的数字化地震记录研究了唐山余震区的区域衰减特性,利用 Aki(1969)的单次散射理论,分析了滦县地区的尾波 Q 值及其随频率的变化.对于尾波的起始点,我们分别取1.5倍和2倍的 S 波到时进行了计算.两种取法都有强烈的 Q 值随频率的变化.在 Q=Q0(f/f0)的假定下,第一种情况 Q0分布在16-49之间,均值为28;值分布在1.04-1.51之间,均值为1.22.第二种情况 Q0在15——59之间,均值为34;值分布在0.96-1.43之间,均值为1.16.把第二种情况的关系绘入 Sato(1994)的 S 波和 S 尾波的 Q 值与频率的关系曲线中去,符合较好.通过比较不同作者在不同地区的结果,发现数据的离散不仅与所研究的地区有关,而且不同的尾波持续时间对结果亦有很大影响.我们发现低 Q0值对应于高值和较短的震中距,高 Q0值对应于低值和较长的震中距.这是 Q 值的深度依赖关系和频率依赖关系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11.
基于新疆地震台网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采用Aki的地震尾波单次散射模型,选取了南天山西段10个台站周围60km范围内M_S≥2.0的397次地震事件计算并得到了不同台站的尾波Qc值。结果显示,南天山西段尾波Q_0值平均值在140~390之间,其中喀什台和乌恰台Q_0值最低;频率相关系数η的平均值在0.62~1.00之间,拟合平均Q值与对应频率之间的关系结果为Q=261.2±110.8f~(0.80±0.28),表明该地区是以低Q_0高η值为特征的构造活跃区。  相似文献   

12.
基于单次散射模型的尾波功率谱分析法,利用安徽省蒙城区域数字地震台1999年12月30日记录震中距35 km,M_S 4.1地震波形资料计算蒙城地震台周边半径约55 km范围内区域地球介质不同频率的Q值,发现0.5—20 Hz频率范围内,Q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近似服从幂函数关系Q_c=Q_0f~η,Q_0为1 Hz时的Q值,即Q_c=27.04f~(0.9952±0.0004),其中Q值在13—533范围内,平均值为273,η值在0.9952±0.004。结果表明,蒙城地震台附近范围内Q值具有较强的频域依赖性,与他人研究求得的Q作比较,平均值结果接近该Q值可以较好反映当地地球介质的品质因子;给出当地地震波传播介质的平均自由程为15 km,探讨介质的品质因子Q(Q_c)值的物理意义及应用,对研究本地区的地震活动习性及震后趋势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滇西试验场区的Q值及其随时间窗的变化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试用数字地震记录求取尾波Q值及其与频率的关系.在微机上处理触发数字地震仪记录的资料,原始记录经数字滤波器作窄带通滤波得到一组分频记录,经过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可得到能量密度随时间衰减的曲线,该曲线比从可见记录求得的较为可靠.以散射模型的理论表达式进行曲线拟合,求得Q值及其与频率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结果对某一台站并非常数,尾波Q值是时间窗(即研究所用尾波的整个延续时间)的函数,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不同到时的尾波采样区域和深度不同,以及多次散射的影响等.因此,当把Q值作为地震预报的一个参数时,延续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可选择的因子.   相似文献   

14.
大同地震序列的尾波Q值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啜永清  张淑亮  苏燕  王焱  宋美琴 《地震》2004,24(2):66-72
要:利用大同台网1990~2000年的地震记录资料,系统地分析了大同地震序列尾波Q值随时间的变化,着重分析了尾波Q值在中强地震前的短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分频率的尾波Q值在几次中强地震前都不同程度出现了低值,并与大同震情“窗口”出现同步的异常。  相似文献   

15.
基于单次散射模型,利用山东数字地震台网数字地震波形资料,计算了山东地区13个频段的Qc值.结果表明,在1.0-20Hz(短周期)或0.05-20Hz(宽频带)频率范围内,Qc值随频率的变化近似服从幂函数关系Qc=Q0fη,拟合得到山东地区尾波Qc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为Qc(f)=118.7±26.8f0.94±0.14,并且选取的流逝时间越长,即时间窗越靠后,Qc值一般也越大.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部的尾波衰减特征和Qc值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才中  葛焕称 《地震学报》1995,17(2):196-202
根据中国东部地区短周期近震记录尾波地动振幅A随时间的经验衰减关系lgA=G 2.235lg,利用对震中距作校正的尾波单次散射理论,得出尾波校正振幅Ac(r,t)曲线族,并计算出不同尾波时段的/2Qc值,并由此导出相应于各平均观测频率和采样深度的Qc(f,h)值.该结果与云南、北京和中亚地区的Qc观测值是基本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根据Heumann的方法计算了不同类型短周期地震仪器的尾波优势频率理论曲线。用云南区域台网的东川、昆明、楚雄等10个台站的短周期地震仪VGK、62型和DD—Ⅰ三种仪器记录的65个禄劝地震余震序列资料,震级绝大多数在3.0相似文献   

18.
1985年云南禄劝地震余震尾波 Q 值的某些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嘉政  李宁  胡克坚 《地震学报》1987,9(3):239-252
建立在用来解释地方震和区域地震的尾波散射模型的基础上,用云南短周期区域台网12个台站的 VGK 地震仪记录的68个禄劝地震的余震序列尾波观测资料,分六个时间段估算了尾波 Q 值.发现在所观测的频率范围内(0.40——1.65Hz),Q 值与频率有关,估算的 Q 值在80——240之间,频率相关值=0.45.对表示散射强度的波源因子 B(fp)的估算结果多数在10-23——10-24量级,低 Q 值地区表现出激发强度高.值得注意的是禄劝地震前后,离震中区较近的台站所测得的 Q 值发生了明显变化,有的变化达2.0倍以上.Q 值随时间的区域变化,这在地震预报中也许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此外,测定了余震震源参数.对震源参数间的定量关系的讨论结果给出:IgE=1.59ML+11.335;E=(2.1010-5M0;在3.0ML5Pa,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应力降与地震震级不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9.
梁劳  林美 《地震学报》1988,10(2):124-136
本文根据AKi单次逆向散射的尾波理论,应用Herrmann等人推广了的尾波理论模式,并假设Q与频率相关,计算了58-1,63-B和DSL-1三种短周期地震仪的尾波优势频率、尾波形状和尾波斜率作为t*函数的理论曲线,并利用库区四个台58-1仪器记录的新丰江库区的地震资料,用S-t*和C-t*两种方法,估算了新丰江水库区频率约为1.0Hz短周期波的地壳Q0值,得到Q0值在170——300之间,平均为23038;频率相关系数为0.0——0.2。Q0的平面分布表明,近坝峡谷区具有最低的Q0值。与其他地区对比后认为,库区属于地质构造相对稳定的地区。 文中还对尾波Q值的估测方法等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基于Aki等(1975)的地方震尾波单次散射模型,利用文山地震台记录到2005年8月13日在云南文山县发生的5.3级地震余震序列的数字化波形观测资料,测量了震源区尾波Q(f)值。测量结果表明,当中心频率为1.5Hz时,文山地区的尾波Q值在52~155之间,平均值为91,尾波的振幅衰减率β(f)在0.013~0.039之间,平均值为0.024;测量得到该区尾波Qc值与频率f的关系为Qc(f)=62f^“0.87;尾波波源因子A0与震级ML成正比关系,满足关系lgA0=1.02ML-0.73。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文山断裂带,地震波受到破碎带强烈的非弹性吸收,尾波Qc值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