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氢原子钟钛泵高压电源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氢原子钟钛泵的高压电压及氢原子钟氢流量的自动控制。  相似文献   

2.
一种车载式工程型氢原子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受有关方面委托,上海天台于1991年研制成功一种车载式工程型氢原子钟。该标准于去年经多种运输工具转运,长途跋涉运到我国西北某地执行任务。实地使用表明,该标准结构可靠,性能良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本简述该种车载式工程型氢原子标准的设计特点和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3.
氢原子钟用吸附泵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吸附泵的工作原理与结构特点;介绍了国内外吸附泵在氢原子钟上的使用情况;提出了吸附泵在上海天文台氢原子钟上的使用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自1991年以来,在上海天文台氢原子钟上使用的热敏电阻控温系统的几个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与分析。该系统的控温精度可达±5%,粗测温度复制性优于±3‰。  相似文献   

5.
我国研制的氢原子频标在陕西天文台运行已二十多年了 ,对我们的时间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979年至 1 980年间 ,陕西天文台没有铯原子钟 ,氢频标曾作为基准钟 ,为我台原子时尺度的建立立下首功。 1 983年后 ,长期性能得到改进。1 993年 ,在我国氢原子钟同行中 ,率先在国际时间局取到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时间工作精度的要求日益提高 ,陕西天文台仍然需要世界一流水平的氢原子频标。  相似文献   

6.
本简要介绍了上海天台氢原子钟新电离源的基本原理及初步工作结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上海天文台工程型氢原子钟适应野外工作,便于搬运的某些特殊结构.同时给出车载实验的经过和结果。  相似文献   

8.
上海天台的氢原子钟从1991年起采用了热敏电阻控温的新恒温系统,这种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控温精度高和重复性好的特点。本简要介绍这种方法的原理、工作情况和结果,并讨论了某些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上海天文台时间频率研究室以原有被动型氢钟物理部分为基础,开展了脉冲微波式氢原子钟的研究。设计电路产生2个相干微波脉冲,连续激励氢原子跃迁,模拟双腔共振,使氢原子发生Ramsey干涉,压缩氢原子跃迁谱线宽度,以期提高氢原子钟短期稳定度指标。具体做法为:用DDS产生扫频电路,混频生成1.420 405 GHz激励信号后,再用CPLD产生脉冲时序控制数字衰减器,将激励信号衰减为脉冲形式,激励氢原子发生Ramsey干涉,导出微波信号并进行相关处理就可以产生Ramsey条纹。已观测到Ramsey干涉条纹,其中心峰宽度为1.2 Hz,相比传统被动型氢原子钟压缩了60%。  相似文献   

10.
SOHM-4型氢原子钟的设计改进与初步性能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氢原子钟是一种最稳定的 (除极短测量时间间隔之外 )频率标准 ,但是环境温度变化及微波谐振腔老化会引起原子钟输出频率的变化 ,从而导致氢原子钟长期性能变差。为了减小这些影响 ,可借助一种自动调谐器来确保谐振腔的频率始终工作在所需的频率上 ,并采用新的温度控制系统来改善氢原子钟的长期性能。针对这些年来许多氢钟出现的有关问题 ,上海天文台在借鉴国外氢钟实验室经验的基础之上 ,对原有氢钟进行了技术改造 ,并为国家授时中心研制了SOHM - 4型氢原子钟。对该型氢原子钟技术改造特点作了介绍 ,并给出了期望的性能指标及初步的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上海天文台氢钟的研制现状及其应用情况 ,展望了其潜在应用前景。对目前氢钟小型化国内外研究现状、我国进行小型氢钟的研制方案、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也进行了论述。同时给出了小型氢钟的预期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12.
简要阐述了上海天文台VLBI终端系统的发展历史与性能;介绍了在没有MK4解码器、互联网又不能满足需要的特殊情况下,利用数据质量分析仪(DQA)完成MK5A终端系统安装与测试的过程和方法。目前,MK5A终端系统已经成功地应用于上海天文台所有的VLBI实验。  相似文献   

13.
上海天文台研制的型号为SOHM-3和SOHM-4的3台氢原子钟在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NTSC)已经运行了一年多时间。收集了每个氢原子钟与NTSC主钟的时间比对数据。数据的分析结果给出了这几台氢钟在不同采样间隔上的频率稳定度,也显示出1台氢钟明显的相位跳变,讨论了这种相位跳变的原因。比较了这3台氢钟和从美国进口的Symmetricom公司制造的氢钟的频率稳定度的温度变化效应,指出了上海天文台研究制的氢钟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上海地区GPS综合应用网的数据采集处理中心设立在上海天文台 ,经过两年多的实时运行 ,网络设备及处理计算机等相对稳定 ,处理软件也渐趋成熟和完善 ;介绍了GPS数据采集处理中心的网络结构、数据自动化处理软件。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2005年上海天文台卫星激光测距观测站搬迁、联调工作和激光观测的概况。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在2005年度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的日常科研工作及与其相关的人才培养和引进、科技开发、科研管理、国际合作交流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中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简要回顾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2004年科研及相关工作情况。  相似文献   

18.
简要回顾了上海天文台在 2 0 0 3年的科研工作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