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4 毫秒
1.
四川道孚蛇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孚蛇绿岩位于甘孜-理塘蛇绿岩带北东侧的炉霍-道孚构造带内,呈北北西-北西向断续分布,并严格受控于炉霍-道孚构造混杂岩带。通过不同岩石类型的蛇绿岩残片可以重塑蛇绿岩组合层序,恢复后的蛇绿岩层序由下至上为蚀变超基性岩、蛇纹石化辉石岩、蚀变辉长岩、基性熔岩及放射虫硅质岩。空间分布特征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蛇绿岩形成于有限扩张背景下的初始洋盆环境。  相似文献   

2.
周茂成 《地质论评》1957,17(3):347-351
在南京山地李四光首先指出前樂平統的不整合,命名為東吳運動。其後在中國東南部湘、贛、閩、粤諸省也均有報導,但由於對鳴山層層位意見不一,因此對東吳運動時代了解也有差別。高平、徐克勤認為江西西部鳴山層層位在茅口灰岩和樂平煤系乏  相似文献   

3.
炉霍-道孚蛇绿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1:25万炉霍幅区域地质调查中,于川西高原炉霍-道孚一带发现了大量的蚀变单辉橄榄岩、蛇纹石化辉石岩、辉长岩、蚀变玄武岩及放射虫硅质岩,它们多呈构造残片状散布于中上三叠统如年各岩组变质砂板岩复理石地层中.通过对这些残片的深入研究,笔者认为它属蛇绿岩组合,并可以重塑较完整的蛇绿岩层序,暂以道孚蛇绿岩称之,道孚蛇绿岩的发现为重新认识炉霍-道孚一带的大地构造属性、区域构造格架及地层区划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康定、道孚、雅江三县接壤处。从甲基卡至容须卡,经大岩窝至亚马宗,再经扎坝、瓦多而至扎麦的范围内,都可见含红柱石的片岩出露,面积广大,约104675km2。  相似文献   

5.
对如年各组进行了重新厘定,并根据其中的放射虫硅质岩及辉长岩U—Pb测试结果,将其时代限制在中三叠世拉丁期至晚三叠世诺利期。如年各组中蛇绿岩残片的首次发现,表明炉霍-道孚构造带曾经有初始洋盆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一、矿床地质概况本区超基性岩体侵入于晚石炭世地层中,被早二迭世地层所覆盖,属海西中期产物。由北而南可以分为三个岩体带。北带的分异岩相有:单輝輝橄岩相、二輝輝橄岩相和斜輝輝橄岩相。諸超基性岩,普遍遭受强烈的蛇紋岩化,橄欖石和輝石分別变成蛇紋石和絹石,深至地下600米处之岩石亦然。含矿超基性岩,主要由純橄欖岩及斜輝輝橄  相似文献   

7.
黄仕华  刘汉强 《四川地质学报》2006,26(3):129-132,137
;川西高原的道孚—炉霍断裂带,在晚二叠至晚三叠世为一条发育在扬子陆块西缘的初始洋壳的断裂带,但向北西延伸情况不明。通过1∶25万区调,在石渠北侧的青海达日县桑日麻乡发现西玛利多断裂为其北西段踪迹,其中出露变质砂板岩、薄层微晶灰岩、蚀变玄武岩等洋壳带的岩石组合,与道孚—炉霍断裂带类似,卫片也显示两者连为一体。  相似文献   

8.
川西高原炉霍-道孚裂谷带丘洛地区首次发现科马提岩,呈透镜状或团块状,具鬣刺结构,产于三江造山系巴颜喀拉地块之炉霍-道孚裂谷的三叠系如年各组玄武岩中。科马提岩由玄武质科马提岩、玄武岩、辉长岩、橄榄辉石岩等组成。岩石具富Mg O,贫Ca O、Al2O3和Fe2O3的特征,其Si O2含量为39.78%~49.85%,Mg O含量为23.28%~32.65%,Ti O2含量为0.21%~0.85%,K2O含量为0.04%~0.98%,P2O5含量为0.04%~0.12%,(Fe O+Fe2O3)/Mg O值为0.41~0.77,符合过渡型(T型)洋脊玄武岩特征,亦符合科马提岩各类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原始地幔标准化的过渡元素配分型式表现为不对称的"W"型,Th元素形成一个明显的正异常"峰",Sr元素形成一个明显的负异常"谷",表明科马提岩系列可能来自于洋脊中心热幔柱,形成于低压高温条件下的部分熔融。岩石中鬣刺结构可能是叶蛇纹石高压分解的结果,表明研究区某些变质橄榄岩岩块曾经受过熔融物质喷发的影响。丘洛地区黄金资源丰富,研究具鬣刺结构的科马提岩岩石系列及其与矿产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9.
位置及交通: (一)礬山区包括礬山街,水尾,北山街、兰松阳等地。位於平阳县之南乡,交通运输·计分三路:(1)由礬山街陆行70里至钱仓,由线仓转古鳌头出海,(2)由  相似文献   

10.
民国二十七年十月二日早十時離道孚,沿新都河東北行,由格日過渡,上一陡坡沿河西岸行,涉兩小溪而抵菜子坡(海拔三千公尺)。由张鐵匠導引入菜子溝,该溝深而狭成V字形  相似文献   

11.
郝沛 《新疆地质》2008,26(2):I0001
每年的5月27日至6月5日是赛里木湖最美的季节。天山西段的别珍套山、婆罗科努山及阿拉套山的雪岭、云杉与湛蓝的湖面交相辉映,雪山、白云倒映在水中,形成恬静的湖光山色,让人触景生情。尤其是海西,一望无际、漫山遍野以黄色为主色调的鲜花争奇斗艳,一并飘散着山花浓郁的芳香,向人们尽情展示着山野色彩的魅力,这个时段的赛里木湖被誉为花卉的“海洋”。  相似文献   

12.
贺兰山是一条北二十度东走向的山脉,位于北纬三十八至三十九度三十分及东经一○五至一○六度三十分之间。西界沙漠,东接黄河冲积平地。由银川市(宁夏)向西约六十里即达贺兰山东麓之南水。西南约八十里为三关口,横过贺兰山的孔道。由三关口往北以迄山之尾闾苏淮图沙滩边上,可称贺兰山北段,南北长约三百余里,东西宽自四五十至六七十里不等。以气压表测量山  相似文献   

13.
松潘甘孜地体东部的花岗岩主要形成于印支晚期至燕山初期,其中四姑娘山花岗岩体的锆石普遍具有岩浆锆石的特征。通过四姑娘山花岗岩体的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中的23粒锆石的锆石激光探针U-Pb定年,确定其岩浆结晶年龄为燕山早期(191±1)Ma,此年龄对解决龙门山断裂带形成的初始时间有重要意义。虽然在松潘甘孜地体多数岩体长轴走向和矿物定向均呈北西向,但过去区调中划分的北西向的金川—理县构造岩浆带不能代表这种楔入作用的产物,而应重新划分为北东向的道孚—金川—小金—黑水构造岩浆带,四姑娘山岩体是这个北东向构造岩浆带中的典型。这些花岗岩主要是扬子地块沿龙门山构造带向松潘甘孜地体内楔入导致松潘甘孜地体中下地壳低速层发生部分熔融的结果。地球物理资料显示,四姑娘山地区是有"山根"的,这些"山根"主要由巨大的花岗岩基组成,它们不是引起汶川地震的原因,但是减弱了汶川地震的地震波向西北方向的青藏高原传递,并对汶川地震时的龙门山断裂带向西南段的扩张起了一定的阻挡作用,即降低了汶川地震的大量余震在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14.
鲜水河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部川滇地块的一条重要边界断裂,全新世以来活动强烈,断裂带沿线岩土体结构破碎强烈,在断裂活动诱发地震、断裂蠕滑和强降雨等因素作用下,断裂带沿线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育密度大,危害严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短基线集(SBAS InSAR)的方法,基于日本对地观测卫星(ALOS 1)所获得的2007—2011年期间15景PALSAR数据,对鲜水河断裂带道孚至炉霍段的活动速率进行分析计算,获取了该段断裂带内蠕滑型滑坡5年间的时间序列形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道孚至炉霍段近年来以蠕滑滑动为主,蠕滑速率为(94±078) mm/a,断裂的蠕滑作用对区域构造应力场和断裂带内滑坡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表现为距离鲜水河断裂带越近,影像间相干性越强,稳定的相干点越多,干涉效果越好,滑坡滑动累计位移越大。沿鲜水河断裂道孚至炉霍段,共识别出98个蠕滑型滑坡,沿鲜水河断裂带两侧呈线性展布,并分析了典型蠕滑型滑坡的地表形变特征。基于SBAS InSAR的雷达数据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分析地表的缓慢变形以及区域性蠕滑型滑坡的发育发展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对于鲜水河断裂带沿线防灾减灾及类似构造活动地区的地质灾害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川西炉霍—道孚的北西向断褶带内,南东自道孚县白崖子、铜佛山,向北西经炉霍县侏偻如年谷而达甘孜县大塘坝以北,断续出露有一套由橄榄玄武岩、碳酸盐岩(块)夹微粒白云岩薄层及碎屑岩组成的混杂堆积层(图1)。1974年以前,曾根据在这混杂堆积层中碳酸盐岩(块)内采获的  相似文献   

16.
赵凤游 《地质论评》1958,18(6):415-423
红柳园矿床的区域地质本区属天山之东延部分或北山马鬃山的西部尖端。从未正式发表的祁连山地质队的资料来看,由于在马鬃山以南至猩猩峡一带进行的有万分之一的普查填图工作,得到了由塔里木地块以北、库鲁克塔格南部、什巴墩安西以南敦煌以北泾桥湾至阿拉善三角地  相似文献   

17.
科岗蛇绿岩位于塔里木板块西南缘西昆仑中间地块与北侧西昆仑沟弧带分界线上。通过对科岗蛇绿岩带岩石组成、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肯定了新疆地质志对科岗蛇绿岩带“三位一体”蛇绿岩建造的认识,分别由下部变质橄榄岩相,中部堆晶岩相、浅色花岗岩相,上部块状辉长岩-辉绿岩相和火山岩及碎屑岩相组成。科岗蛇绿岩为造山带型,与洋中脊型蛇绿岩区别明显。其大地构造环境应为弧后盆地或破坏性大陆边缘小洋盆快速拉张环境产物。  相似文献   

18.
许志琴 《地球学报》1984,6(2):87-98
<正> 特提斯—阿尔卑斯山系是当今世界两大造山带之一,它自加勒比海开始,横贯欧亚大陆南部,直达印度尼亚西。这一山系的形成经历新特提斯洋打开至闭合的整个过程。特提斯洋是在华力西造山运动之后(T—J)联合大陆由西太平洋开始剪切张开而形成的;晚侏罗世至老第三纪时期,由于大西洋由南往北张开造成特提斯洋闭合。与此同时大洋内及洋壳和陆壳间发生俯冲或仰冲,以至大洋消亡,南北大陆板块碰撞(有些地段无碰撞)。  相似文献   

19.
西康松林口之地文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見齊 《地质论评》1939,4(2):101-108
松林口位道孚縣舆泰濱實驗区接壤处,为康藏大路所必经之地。由此南去康定計四日程,北至道孚縣不足百里,一日可達。此處地文現象颇饒兴趣,徐瑞麟氏会详論之。民國二十七年夏,作者随李承三氏入康,往返均過此地。虽行程匆促,末遑勾留,而沿途所見,不無足述,爰略記如次:  相似文献   

20.
辽东半岛广泛分布印支期侵入岩,作为研究辽东半岛印支期陆内造山作用的客观实体,意义重大.概述了印支期侵入岩地质特征、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征,总结出岩浆演化趋势由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碱性.提出了岩浆源区性质为幔源、壳幔混源、壳源3种类型.总结了造山初期至造山早期伸展机制下席状侵位,造山主期穹隆式及穿刺式侵位,造山后构造崩塌被动侵位3种侵位机制模式及岩浆大陆动力学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