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省会沈阳一住三十年,然而越来越觉得要寻找深层的辽海文化最好还是去辽阳。因为在清以前的沈阳确实找不出什么像样的历史,辽阳却不然,那里到处都是经典的历史细节,就连州官丁令威养的那只鹤都浑身浸满了文化符号,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只鹤,演绎着千年不衰的经典故事。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名》2009,(7):F0003-F0003
吉林省博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创办宗旨,以东北地域文化,满族文化为研究开发内容,特别是把长白山区的松花石,长白石,东北地区玉石,玛瑙的地质形成,文化发展历程做为研究重点。在创办和发展过程中,公司诚邀了北京故宫,沈阳故宫,  相似文献   

3.
沈阳四塔是沈城历史上的标志性建筑,寓意深刻,堪为北方民族文化之奇绝。清太宗皇太极称帝后,为了保护龙兴重地盛京城币口大清王朝的江山永固,兴旺发达,在距盛京城五里处的东、西、南、北四方,建立护国四寺四塔。  相似文献   

4.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日益加深,大陆与台湾关系日益成为研究热点。从行政关系、人口迁移、文化融合等方面梳理了闽台文化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依据海洋文化学的理论,分析其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闽台区域文化的形成过程伴随海洋文化的发展,特殊的地脉条件是闽台海洋文化和闽台文化区形成的共同基础,船政文化、海神信仰文化和海商文化等海洋文化特质共同推动了闽台文化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区域旅游发展理论视角下的妈祖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瑜 《世界地理研究》2006,15(3):107-111
文化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动力。妈祖文化的挖掘和传播对于促进福建莆田地区乃至福建省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促进世界和平与文化交流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从妈祖文化、妈祖文化旅游资源等主要概念入手,探讨妈祖文化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以区域旅游发展理论为指导,加强妈祖文化旅游产品整合,塑造妈祖文化旅游产品的品牌。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社会,文化变迁遵从资本逻辑,节庆的重构受到经济导向的影响。论文以云南省景迈山芒景村布朗族的“山康茶祖节”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1月、2016年4月、2017年4月、2018年1月进行了4次田野调查,采用参与式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与当地居民、政府工作人员、外地游客共计38人进行深度访谈,探讨了节庆重构的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山康茶祖节重构了布朗族2大文化体系,即茶祖文化和茶魂文化。节庆蕴含的文化成为市场经济中的文化符号,产生了经济价值,经济成为地方文化形成的外部驱动力,“在地者”民族文化认同成为地方文化形成的深层内部驱动力。节庆表征了当地民族文化,促进了茶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在地者”的生活,山康茶祖节成功地将文化与经济融合起来,丰富了节庆的内涵。研究探讨了传统节庆在经济导向下的文化重构,深入揭示了节庆的内涵演变,有助于扩展传统节庆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7.
赵一贫 《中国地名》2012,(10):70-71
锦州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自远古以来,锦州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劳动生息,历代相传,人烟不绝,并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自春秋以来,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辽西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地名文化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并日益成为锦州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8.
汉朝为了有效抵御匈奴进犯,在北方边境构筑了大量烽隧。这些烽隧是汉朝在北方边塞防御少数民族入侵的最小军事基地组织。汉朝并且有意识地给它们命名,从出土的汉简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现象。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汉简隧名也不例外,它是一种通过语  相似文献   

9.
范晓君 《中国地名》2010,(11):31-32
沈阳铁西区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代表城区,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物质记忆和文化积淀,也是城市形象和地方感的浓缩。沈阳铁西区是老工业城市的典型代表城区,素有“东方鲁尔”之称,工业文化底蕴深厚,跨越了近百年的工业历史时期。本文将通过对沈阳铁西区工业遗产形成过程及文化内涵的梳理,探讨沈阳工业景观遗产化的过程,研究工业遗产的价值、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0.
地名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这是无可争议的。挖掘、整理、研究地名文化是本刊的宗旨,也是地名工作者的宗旨。本刊特约辽宁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丁海斌先生撰写的《说也说不清楚的沈阳》,从一个文化人的角度,独特的视角,写出了现代人对古老沈阳的独特理解。另赵阜先生的文章从另一角度阐发了地名文化的另一内涵。本刊诚请广大读者积极参与,让地名文化挽起历史与现实,空间与时间,成为联结读者、作者、编者的纽带。  相似文献   

11.
京津二市的分工与合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京津城市的分工与合作,对带动整个中国北方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对北京、天津比较优势的分析,指出北京作为首都,应凭借政治、文化中心带来的优势,成为全国的经济管理中心和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国际信息中心;天津的发展应利用港口优势,发挥北方制造业中心、商贸中心、高新技术开发和试验基地等职能;京津两市共同建设成为我国北方、乃至东北亚的金融中心、国际旅游中心。  相似文献   

12.
徐春茂 《中国地名》2009,(8):136-137
歌如岁月,岁月如歌。在沈阳乃至全省,凡是下过乡的人,都会哼唱歌曲《沈阳,我的故乡》。  相似文献   

13.
近300年来玉米种植制度的形成与地域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茂莉 《地理研究》2006,25(6):1083-1095
农作物种植制度是作物生理特征与生态环境等多重因素相互结合的产物,玉米作为外来作物进入中国境内,在同传统作物的竞争中,通过环境适应与文化认同,一方面形成以山区为优势的土地利用形式,另一方面则通过产量优势取代了谷子等作物的种植空间,加入到作物轮作系统中,并在空间上形成北方一年一熟制春玉米轮作区、北方两年三熟制夏玉米轮作区、南方丘陵山区玉米、杂粮轮作区。  相似文献   

14.
乡村文化与"三农"关系研究--以商丘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传统文化和农业文化结合形成了乡村文化,农民在乡村文化环境中形成了"落后、封闭、固化、狭隘"的文化观念。千百年来,乡村文化观念已成为农民心理结构的主要成份,并对他们的思想感情、行为活动一直起着制约作用,进而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面貌的改变,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转变传统的乡村文化观念。因此,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策略是:首先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转变其乡村文化观念;其次是对农用土地进行规划整治,改变农村面貌,调整农业结构,促使农业全面发展;第三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整合,使城乡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丹霞地貌的南北差异及其旅游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周学军 《山地学报》2003,21(2):180-186
丹霞地貌是中国科学家确认的一种独立地貌类型,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丹霞地貌的旅游价值日益引起国人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由于其形成原因和所处气候带的不同,地貌景观呈现明显的南北差异。以秦岭——淮河为界,中国南方丹霞地貌露头不仅规模大、数量多、色彩鲜明,而且形态多样奇特;中国北方丹霞地貌露头规模和数量均较小,而且色彩形态呆板。但是由于岩性和形态的原因,不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丹霞地貌均与人类历史活动关系密切,只是由于中国南北方的历史文化差异,南北方丹霞地貌的文化积淀差异也较为明显。北方的干旱气候铸就了北方丹霞地貌的石窟艺术和宗教文化积淀,而南方湿润季风气候则决定了丹霞地貌与古寨文化和墓穴文化的渊源关系。因此,北方丹霞地貌的旅游开发应突出其文化主题,而南方丹霞地貌的旅游开发则应展示其自然与文化的综合特征。  相似文献   

16.
邓庆 《中国地名》2014,(9):50-51
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越来越热,传统的地名文化为旅游经济的发展贡献越来越大。而表现在“名人故里”的追逐方面,尤为突出。炎帝、黄帝、尧帝、舜帝、老子、诸葛亮、赵云、李白、曹雪芹、孙悟空等等,都成为了热点。在振兴城市的文化产业方面,文化旅游业已被列为蘑点。而在这一背景下,发掘“名人故里”之文化资源,就成为城市文化开发的必不可少的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17.
粤港澳区域文化综合体形成刍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区域文化综合体作为文化存在的一种空间形式,由文化景观结构、文化区域结构和文化中心等有机结合而成。本文根据文化梯度概念,运用文化空间演化的原理和方法,在分析粤港澳文化形成的地缘、史缘、族缘关系及其文化作用的基础上,阐述珠江三角洲广府文化核心区、香港区域文化、澳门区域文化形成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各自特质和风格,通过三地长期文化互动,包括城市建筑、风俗、语言、文学艺术、思想、宗教、价值观念等文化要素不断交流、碰撞和创新,形成以中西文化交融和三地空间有机结合,穗港澳三个文化中心并立为特征的区域文化综合体。  相似文献   

18.
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地名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成为人类进步的活化石。一个区域的地名,特别是这个区域内由众多地名形成的地名景观往往打上这个区域地域文化的痕迹。在地名景观中,聚落地名的文化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名》2009,(6):F0003-F0003
由沈阳市文联、和平区人民政府、辽宁省展览贸易集团共同举办的。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展示民间艺术精品”第二届中国(沈阳)民间艺术品博览会于2009年5月26目至5月31日在沈阳辽宁工业展览馆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南部新石器时代人地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通过考古及古环境资料,分析了河北省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特点、古环境演变规律和人地关系,认为环境对于人类活动及人类文化发展的制约是主要的,环境不仅影响遗址的数量及分布位置,而且影响文化的性质及存续时间。在气候温暖期,河北省南部地区较多受中原文化及山东文化区系的影响,而在气候变冷或变干期,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或受北方文化影响较大。但人类活动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环境变化,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局部地区的原始植被,特别是森林植被遭到较大程度的破坏,使得先民们不得不频繁迁移,因此在河北省南部,多数遗址文化层较薄且少有叠压现象。太行山区植被的破坏可能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