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阶层化背景下的就业空间——以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耿  王炼军 《地理研究》2010,29(6):1069-1082
采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市辖区(县、市)为基本地理单元,对广东省的21个地级市133个样本进行阶层化背景下的就业空间研究。通过对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就业构成和就业类型区的分析发现:(1)与流动人口相比,常住人口就业空间的分异更显多元化,其就业的体制内特征更为明显。两类人口就业空间没有形成社会极化结果,收入与职业的极化并未导致社会空间极化的出现,但也存在着类社会极化的特征。(2)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就业构成具有中产化特征,在空间上具有中心城市指向性。而就业差异是否导致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之间的结构性阶层分异,则需进行后续的深入论证。  相似文献   

2.
流动人口在城市更新改造中面临居住与就业的不稳定,不利于其幸福感的提升。基于北京大样本问卷调研数据,分析城市更新背景下流动人口居住-就业变动特征及其对幸福感的影响,结果发现:流动人口的幸福感低于本地人口,不同属性特征的流动人口,其居住-就业变动对应的幸福感水平有所差异;过去5年维持居住与就业稳定的流动人口其幸福感更高,发生居住或就业变动的流动人口幸福感偏低;主动型居住迁移相比于被动型居住迁移对应更高的幸福感;控制人口属性后,就业单项变动及居住-就业双变动对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且就业变动带来的消极作用对流动人口的影响更大;居住变动对幸福感产生正面影响,且居住变动带来的积极作用对流动人口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3.
城市更新过程中流动人口面临居住与就业的不稳定.本文构建流动人口居住与就业协同变动的理论分析框架,使用北京大样本问卷调研数据,基于双层级双变量离散选择模型,分析城市更新背景下流动人口居住-就业变动协同性及其与背景环境的关系.结果发现:流动人口的居住/就业变动概率远高于本地人口,城市更新对流动人口居住和就业的不稳定性影响更...  相似文献   

4.
省域差异的警戒水平及调控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黄进脉 《地理研究》1996,15(2):52-60
差异与均衡是区域发展中必须兼顾的两个方面,差异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也是实现均衡的手段和途径。本文通过省域差异变化与增长速度联动分析,结合山东省案例,表明二者间存在函数关系,可利用拟合模型揭示其相互作用、动态变化的规律,并在适度差异的基础上建立差异警戒水平,作为实施省域差异调控的依据。当差异较小则通过倾斜发展以提高增长速度,当差异逼近或越过警戒水平则控制和缩小差异以保持增长势头,使省域差异合理化。  相似文献   

5.
北京流动人口特征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在整理分析官方网站和实地问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了1997年以来北京流动人口来源地、教育水平、年龄结构、就业等特征变化与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3个圈层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不同来源地、不同来京时间、不同教育水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收入、不同居住状况、不同未来流动意愿的人口在这三个区域的分布差异。研究表明:①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华北地区的传统格局在发生着变化,来自距离相对较远文化上与北京差异较大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 (7.5%),表明距离成本、文化心理成本在流动人口总转移成本中的重要性下降;② 流动人口趋于在近远郊区的集中分布与这一地带日益成为北京的发展重心密切相关;③ 第三产业在创造流动人口的就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④ 其就业结构趋于与全市产业结构一致并接近北京城区常住居民的就业结构,而与乡村居民的就业结构差异较大是这一群体的重要就业特征;⑤他们在第三产业白领部门就业的比重远低于城区常住居民,但这一状况在逐步转变,已由1997年约为城区常住居民的1/8升到2002年的1/5;⑥ 中心区的流动人口在来源地、来京时间、年龄结构、教育水平、职业构成、收入水平、居住状况、未来愿望等方面与近远郊区的流动人口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福建省9个地(市)为研究的地域单元,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和产业结构3个侧面,定量分析了1993~2007年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问题,结果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福建省区域经济绝对差异仍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相对差异则维持高位波动状态但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而空间发展格局表现出沿海凸起并呈现闽东南高闽西北低的特征。最后在简要分析影响区域经济时空差异因素的基础上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接栋正  汤小华 《热带地理》2006,26(4):323-328
在建立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物元可拓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以福建省23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地域单元,建立了福建省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评判模型.模型的输出结果表明,福建省区域城市化水平总体偏低,各地区在发展水平上出现明显分层;模型的综合关联度将福建省区域城市化水平划分成4个等级,分项指标关联度则揭示了各地区城市化发展的薄弱环节.研究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福建省城市化的实际状况,为区域城市化水平的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基于福建省流动人口问卷调查数据,使用多种流动指标分析和生存分析方法,探讨不同性别流动人口城市间流动的时空特征和规律。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城市间流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空间特征上,遵循随着流动次数的增加在距离上由近及远、在城市等级上由小到大的规律,且流动距离相对于初次流动趋于缩小,流动的就近性特征显著;在时间特征上,大多数城市间流动发生在流动生涯的前期,随着流动时间的延长,流动状态趋于稳定;在性别差异上,女性城市间流动的强度大于男性,地域选择具有明显的大城市导向,而男性的流动空间活动范围大,地域选择则是大城市和小城市同时兼顾并重。  相似文献   

9.
通过建立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西南山区的四川省凉山州彝族自治州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计算出各县(市)城乡居民综合生活水平指数、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指数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指数,并将其划分成较高、中等和较低三级。通过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发现,县域居民生活水平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聚集性,空间差异明显;相对于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而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空间聚集特征更加明显。造成凉山州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空间差异的原因有:1.少数民族人口的空间分布。县域城乡居民综合生活水平、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与其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呈高度负相关。2.地理资源的空间分布。凉山州地理资源条件较好的安宁河流域的"五县一市"城乡居民综合生活水平指数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指数均高于其他县域。3.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空间差异更加明显。凉山州城乡居民综合生活水平的空间差异主要体现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空间差异。随后,对提高山区居民生活水平特别是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其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进行了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建立县际经济差异衡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福建省67个县市(区)本文按照<福建统计年鉴>(2003年)的资料,将福建省划分为68个县市(区),并且将各设区市的辖区也作为一个县域单元,其中金门县资料缺失.为研究单元,分析了目前福建省县际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特点,即沿海与内陆之间、沿海地区南北之间、内陆地区内部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极大差异,探讨了其形成的动力因素,并提出了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花卉产业发展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建省的花卉产业发展存在着一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因素,优势和劣势、机遇和威胁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利用福建省近几年的花卉产业发展资料,运用SWOT法分别对福建省花卉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具体分析,结合福建省的实际情况,在花卉生产管理、区域特色优势品种规划、花卉生产和经营思路、花卉基地、花卉协会的行业指导、花卉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空间、人口、经济、社会生活4方面选取了17项指标构建了评价福建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各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得分及各要素城镇化得分,以此为基础对福建省县域城镇化水平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与经济城镇发展水平的关联度是最高的,提高福建省城镇化水平应积极发展福建县域经济。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以SPSS统计分析软件和GIS技术为基础,以县域为研究单位,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时间特征、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河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绝对差异扩大,相对差异起伏发展.两极分化显现;(2)在空间上经济发展水平形成了以西北部为中心,向东南递减的核心圈层结构;(3)经济发展现状水平与经济发展初始水平和发展速度呈明显的相关性,现状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经济发展初始水平和发展速度一般都较高。对县域经济差异的成因,从区域发展战略、资源条件、区位、投资政策和市场化程度等方面进行了揭示,最后提出了对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明晰福建省近10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和时空分异特征,在构建福建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对福建省9个设区市市辖区2008~2017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并引入变异系数揭示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不高,10年间全省整体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变化不明显;福建省城市土地集约类型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差异,空间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略呈扩大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东南部沿海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明显高于西北部非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15.
闽东南地区降雨侵蚀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阮伏水 《热带地理》1995,15(2):138-146
本文利用实测降雨与径流小区资料对闽东南地区不同降雨类型的雨强等特点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60分钟瞬时最大雨强为侵蚀性降雨指标,其指标在该地区为I60≥9mm;建立了研究区年侵蚀力R值的简便算式,并根据谝绘制了研究区R值分布图。  相似文献   

16.
基于SSM的福建省区域产业结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得文 《热带地理》2005,25(3):238-242
从产业结构角度探讨福建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应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福建省9个地区1996~2002年经济增长状况进行比较分析,提取了各地区在产业结构和竞争力方面的优势、劣势信息,分析了现有产业结构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进一步从产业结构视角提出推动福建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固定资产投资对福建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回归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以1996—2005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数据为基础,从投资规模、投资效率及投资构成等几个方面来考察社会固定资产对福建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投资规模与经济增长有较高的协调度,保持目前的投资增长速度较为适宜;总体上存在着效益低下的问题,应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强化国营企业投资管理;外资对福建经济增长有第一位的作用,应该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  相似文献   

18.
福建兴化平原的形成与古地理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绍鸿  曾从盛 《地理学报》1991,46(3):336-346
本文根据大量野外调查和室内古生物化石鉴定、~(14)C年代测定及史志记载资料,对晚第四纪兴化平原古地理环境演变以及控制该平原形成的主要因素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深入研究闽西山区旅游开发与脆弱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机制,即通过建立山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脆弱生态环境与旅游开发耦合发展、构建闽西生态脆弱区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及建立旅游发展预警系统等措施来实现闽西山区旅游开发与脆弱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耦合。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理论层面上可以建立一种适用于山区型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的分析框架,在应用层面上实现旅游资源适度开发与生态环境有效保护,促进山区型生态脆弱区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为实现研究目标,本研究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提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20.
郑伟民 《热带地理》2001,21(4):306-310,328
从外商来源的地区结构和类型结构以及外资投向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4方面分析了福建省外商投资结构的演变特征和发展态势,并探讨其原因,提出了4条调整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