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为了适应雨季较长地区的观测,提出了编制等高初始星表的满星平差法。首先将年首两边跨度为一年的所有恒星在每个夜晚观测记录的钟面时刻,作岁差、章动、光行差和自行的修正,再通过不同夜晚之间的共同星作连接。消除各个参数在不同夜晚之间变化的影响,把所有的观测都化为年首附近同一夜晚相对于年首平位置的观测,分别取各颗星过东、西等高圈的多次观测的平均,即可直接解算出对年首平位置的改正值。最后给出了采用满星平差法处理Ⅱ型光电等高仪一年观测资料的结果,验证了这种方法原理是正确的,实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叙述了编制子午初始星表的满星平差方法。即先把所有星的中天观测记录时刻作岁差、章动、光行差和自行的修正后,采用不同观测夜之间的共同星观测值作连接过渡,消除钟差变化的影响;都归算到年首附近某一夜晚相对于年首平位置的观测,再取多次观测的平均、直接解算出对年首平位置的改正值。这种方法不需要采用传统的连锁观测,也不需要在白天进行观测,并打破了定组观测的惯例。  相似文献   

3.
编制基本星表是用新的观测资料改进现有的基本星表系统。本文对编制基本星表的一般原理作了简述,并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系统改正时选取初始星表的方法,最后还介绍了确定每本初始星表相对权重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由于初始等高星表之间共同星太少,我们利用化到平均组的残差平均值来确定相对于综合星表的系统差,然后将各星表化到同一系统中去。为编制综合等高星表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这在个别改正和系统改正上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星表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来源出发,叙述了初始星表和基本星表处理这些误差的方法,并着重介绍了确定系统差的数值图解法和分析法。  相似文献   

6.
把原始观测数据进行处理,编制成有价值的初始星表,是天体测量学家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对传统的编制初始星表的方法作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李正兴 《天文学报》1997,38(1):86-96
本文对星表系统差的性质进行了讨论,并分析和评估了目前常用的星表系统差计算方法的优、缺点,从而提出了一个新的星表系统差计算方法.同时也提出了星表系统差计算精度的检验标准.最后对用不同方法计算的系统差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新方法的系统差计算精度好于目前常用的解析方法.  相似文献   

8.
该文简述了巡天观测和星表编制的历史和意义.介绍了天体测量星表与巡天观测的最新进展,如位置星表URAT、Pan-STARSS、LSST;自行星表LSPM、PM2000、BDKP;视差星表USNO,CTOPI、L和T型星的视差测定等.简略介绍了天体物理星表,其中包括测光星表GCPD、UBV、GSPC;光谱星表MSS、BDSS,SDSS和视向速度星表GCRV、CORALIE、RAVE.特别描述了恒星名至今仍在使用的20世纪初编制的Durchmusterung、Lowell、HenryDraper星表.描述了近年来普遍受到人们关注的联合星表编制的发展,如SKYMAP、距离太阳10 pc内的近距星表RECONS、描述了局部天区的HDF、双星星表等.另外还介绍了其他波段的巡天观测,如射电的NVSS、FIRST;近红外的IRAS PSC和FSS;X波段的WGCAT星表等.最后,对今后开展巡天观测和编制星表提出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中国光电等高仪系统的等高总星表(GCPA)。它以光电等高仪得到的四部初始星表的系统差组成赤经和赤纬综合系统,再将用Danjon等高仪得到的四部初始星表归化到综合系统上。总星表共有1579颗星,1541个△α值,1131个△δ值.所有△α和△δ的平均精度分别为±3.3ms和±0.058,其中FK4星的相应值分别为±2.3ms和±0.042.由两个和两个以上仪器观测得到的FK4星有485个△α值和349个△α值,其外部符合精度分别为±3.8ms和±0.041。最后给出了由GCPA确定的FK4的系统改正,并与有关星表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1974年应国家测绘部门的需要编制出版了中国赤经星表。此星表以精度高而得到了重视,并被FK5星表所采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精度明显的下降,因此有必要编制一个高精度的新的星表(CTC-Ⅱ)来满足国家测绘部门的需要。本文讨论了本星表的归算方法,并对中星仪的方位误差的改进提出了方案。这个方案已在陕西天文台的仪器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证明方位误差明显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11.
应用Bien等人计算星表系统差的方法,计算了GC和SAOC星表相对于FK5星表的系统差。计算结果与GC经FK4得表作中间星表所得的结果作了比较;两比较的结果表明只要有较多的共同星,两种方法获得的结果基本一致,并且将SAOC星表和AGK3,Perth70星表的系统差也进行比较,除近天极附近的区域外,所得结果一般都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2.
這篇文章先敘述星表编制的歷史,以編製星表所用的仪器,分為三个時期,即牆仪漏壺時期,子午仪恆星钟時期与赤道仪照相时期;且說明天文學上許多重要发見均由编制星表得來。其次對重要星表如B.D.,A.G.C.,C.d.C.耶魯等星表,基本星表如鮑斯星表,FK3星表,以及開普泰因選面積計划均加以簡單的介绍。本文第二段對苏联在第八届國際天文學會提议要编制的微星星表加以详细的敘述,并說明佘山觀象台可能参加的項目和我們的希望。  相似文献   

13.
FK5星表和依巴谷星表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佩珍  须同祺 《天文学报》1999,40(1):107-112
由FK5星表和依巴谷星表在不同历元上的比较、检测和讨论了FK5星表的系统差.结果表明,FK5星表的自行系统差可能是影响FK5星表位置系统差的主要来源.在一些研究工作中,例如在依巴谷星表系统中研究地球自转的长期变化或以前的照相观测结果的重新归算,需要考虑依巴谷星表自行个别误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依巴谷星表在建立时已做到与以河外射电源定义的国际天球参考系(ICRS)相符合,而ICRS系统与由FK5星表实现的由J2000.0平赤道和平春分点定义的赤道坐标系统相一致。估计依巴谷星表的系统误差小于0.1mas,因此,依巴谷星表成为描述光学观测确定的地球定向参数(EOP)的一个更为均匀的参考系。本文主要讨论了FK5和依巴谷星表之间的星表系统差(FK5-Hip),并用中国光电等高星表来检验(FK5-Hip)星表系统差的结果,并估算了星表系统差(FK5-Hip)对EOP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过去的时间纬度工作中,对大气反常折射的研究证明,大气反常折射给时问纬度测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而当时大多数星表的编制都是时间纬度测量的副产品,无疑大气反常折射也给这些星表带来严重的误差影响。过去我国的经典天体测量工作以测时、测纬为主,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重视。在星表和参考系工作已成为我国基本天休测量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的今天,对大气反常折射的测量与研究,尤其对有效的测量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作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测量和研究指出,大气反常折射主要由观测室周围不良小气候的造成,其中以具有周年变化和周日变化的大气反常折射对初始星表系统的影响最为严重。并分别讨论了这种反常折射对子午星表、等高星表和参考系的影响,提出了今后开展这方面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正兴 《天文学报》1998,39(1):40-51
本文介绍GC星表相对于FKS星表的系统差及其计算方法,对星表系统差中存在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FK5系统内建立一个新的暗星系统(RFK5ex).(2)GC星表中的暗星相对于RFK5ex的系统差.(3)GC星表中的亮星相对于FK5bas的系统差.(4)GC星表中的暗星系统与亮星系统的差别,以及GC星表系统差改正中的一些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单地介绍了星表工作的意义以及从编制观测纲要到建立一个基本系统的过程中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并从观测原理、误差理论和处理方法等方面讨论了目前星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FK5系统中几个星表系统差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由云南天台的光电等高星表(YUA),La Palma子午星表CAMC5,以及中国光电等高第三总星表(GCA),东京天台子午星表9PMC85)相对于FK5系统差的分析。得到以下结果:FK5星表的赤经系统相对比赤纬系统平稳;在赤纬δ=+40°附近由两个子午星表反映出约±0.″1、方向相反的系统差波动,能是由观测误差而引起,而不是FK5本身的系统误差。  相似文献   

19.
扼要介绍了施密特巡天底片及基于此编制而成的施密特巡天星表的发展历程,并详细介绍了GSC2.3和USNO-B1.0的情况.分析研究了这类星表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所在,并提出了一个新的计划:利用现有施密特底片资料并增加新的第3期观测,编制一个具有绝对自行、多色测光、系统均匀的高密度全天星表以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利用太阳及大行星的观测来决定星表系统的经典方法,已不能适合于现代星表及基本系统所提出的要求了。日间的及具有圆盤形的天体的观测,伴随着特殊的系统误差,这些误差,都将引入观测的结果,星表中去。小行星具有和恒星一样的外形,可以如恒星一样的来观测它,是决定星表系统差最适宜的天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