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题记:土地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是很多问题的"根"。因此,土地制度成为近年来上至决策层,下至民众最关注的问题。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安排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成果,是中国在全球化中取得世界瞩目经济成就的一大秘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保证……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基础、重要且有效的制度,近年来却受到各方面质疑甚至围攻,媒体和学界甚至已经形成了现行土地制度祸国殃民的共识。——摘自贺雪峰《地权的逻辑》 相似文献
2.
3.
从2013年开始,城镇化几乎成了一个专有名词。包括著名学者樊纲在内的很多专家,都在依此为未来的中国拟定发展的蓝图。然而,城镇化果真是加快中国发展的一条不疑的道路吗?加快城镇化就是加快土地城镇化吗?对此,我们真的应该深思。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历史性潮流。过去10年,是中国城镇化推进速度比较快或者最快的时期之一。截至2013年底,中国的城镇常住人口为73 11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了53.7%,比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城镇化成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长期以来,我们走的是一条低成本城镇化道路,城镇发展是建立在低成本获得城镇建设用地、廉价使用劳动力、环境承载严重压力基础之上的。尽管城镇化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但大量的矛盾没有化解,遗留的问题很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部署,也为"中国梦"的实现指明了方向。在中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及国际经济形势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如何又好又快地推进中国的城镇化,成为值得各界深思的问题。作家耕夫,多年来一直关注"三农"问题,尤其关注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为此,2014年,他策划相关专题拟深度剖析城镇化发展中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本刊从第四期起将陆续刊登他撰写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在毛泽东时代,从农村汲取资源推动工业化,而社会非常稳定是因为正确处理了国家与农民的沟通与合作的关系;1911年和1949年两个政权的失败恰恰是没有处理好国家与农民的沟通与合作的关系;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之所以继续取得高速发展的经济成绩,也是我党基本上正确处理了内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与农民的沟通与合作关系。但是,现在总是有那么一批人企图要从法律和制度的层面破坏这一关系,他们的"破"打着创新的名义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这期间,一方面,经济建设速度不会放缓,项目落地不可避免要占用一部分土地资源,甚至是耕地;另一方面,日常生活及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导致国人寿命逐渐延长,人口数量增加也是势不可挡。这一减一增,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很大压力,同时人口增加也增加住房、工业及交通等生活生产用地需求。随着工农争地、城乡争地、生活生产争地不断加剧,国家出于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考虑,土地资源紧约束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对土地制度改革提出了新思想、新思路、新要求。今年4月底,我随市考察团赴深圳考察学习,改革开放前沿城市30年来的发展成就令我惊叹不已,尤其是地铁地上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设置、分别出让的用地模式令我耳目一新。对照先进经验,结合洛阳市情,我感到实现土地管理由"平方"向"立方"转变,既是创新之举,更是长远大计。 相似文献
8.
正"土地财政"是指政府通过经营城市、出让土地获取的收入。"土地财政"实质是地方政府伴随城市化进程和土地资本化过程进行的大规模融资现象,对缓解地方财力不足、公共设施建设融资难,创造就业机会和提升城市化水平,促进地方发展等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土地财政"的确功不可没;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土地财政也带来 相似文献
9.
"土地财政"的历史并不久远。它是伴随我国财税制度改革、土地使用有偿化改革、住房商品化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行以及近年来房地产业迅猛发展,而逐步跃入人们视野的。近年来,"土地财政"逐渐成为各方持续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因一些负面效应而有被"妖魔化"的倾向。客观看待"土地财政"问题,研究分析利与弊,提出完善和改进管理的建议,对于防范金融风险,克服过度依赖以及避免短期行为都将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土地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土地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土地违法行为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是,在新形势下,违法用地仍然层出不穷,土地违法形势不容乐观,且有了新的特点,突出表现在违法行为中,违法主体的主观因素日益凸显,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桐庐县国土资源局在工作中,会同桐庐县政协城建环资组,桐庐县"无违建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开展相关调研,力图破解相关难题。 相似文献
11.
正题记:郎咸平教授说,当前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正在上演着"乱"、"稳"、"变"的变奏曲。并指出,如果我们不能把握和判断世界大势的这种变化规律,我们(政府)将很难做出正确的决策。他还进一步指出,做为政府管理层和企业决策者,我们必须知道,当前我们面临的危机有多么严重。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经济萧条不是有没有,而是已经来临当前,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界都已经深深感受到,我们的经济不是说有没有萧条,而是我们要认真地研究如何面对已经来到的萧条。按照郎咸平教授的说法,中国出口的下滑,已经从2013年就开始了。他指出:2013年6月份的出口同比 相似文献
12.
广西自治区土地管理局成立于1986年5月4日,历任的局长有陈朝群、喻国忠、韦家国、杨政中。可以说,每代领导都有各自睿智的目光、创新举措,也都取得了不可否认的骄人业绩、新的成就。尽管这些“老土地”目前都退休,但仍有一些同志还在以不同的方式发挥着余热,直接奋斗在国土资源工作岗位上。鉴于这些“老土地”经验丰富、见解独到,在第21个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期间,本刊特邀第二任局长喻国忠、第四任局长杨政中就第21个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进行漫谈,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广西自治区土地管理局成立于1986年5月4日,历任的局长有陈朝群、喻国忠、韦家国、杨政中。可以说,每代领导都有各自睿智的目光、创新举措,也都取得了不可否认的骄人业绩、新的成就。尽管这些“老土地”目前都退休,但仍有一些同志还在以不同的方式发挥着余热,直接奋斗在国土资源工作岗位上。鉴于这些“老土地”经验丰富、见解独到,在第... 相似文献
14.
不平衡发展(增长极理论)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土地财政及其运作模式推动城市和开发区,房地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并形成"增长极"产生极强的"极化效应",从而实现城市和开发区,房地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持续高速发展,同时产生强烈的"扩散效应"带动整体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最终实现经济高速持续增长。可以这么说,土地财政对实现中国经济高速持续增长功不可没。但是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土地财政在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征地补偿偏低,损害农民利益;土地财政造就了"征地—卖地—收税收费—抵押—再征地",即所谓的"卖地财政";土地财政扩大了贫富差距;"土地财政"卖地透支未来收益,"爷卖孙田"难以持续;土地财政推高了房价;土地抵押存在金融风险等等。分析上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实施相应的对策,是土地财政后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陈书荣一直以来比较关注土地财政问题,尤其是土地财政(土地资本化)的可持续问题。2015年,他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策划了相关专题,拟深度分析关于土地财政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本刊从第四期起将陆续刊登他撰写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如果向人们提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中华人如民共和国何时实现土地国有化的?许多中国人或许会想当然地回答:1949年10月1日。稍作思考之后,也许有人会这样回答:农村合作化以后。然而,这些答案都是错误的。正确的答案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从1949年10月1日到1981年,中国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制;直到1982年,中国才宣布土地国有化,而且还限于城市范围。细心的读者或许会提问,1982年中国的土地国有化是通过什么程序完成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国家严把土地闸门的高压态势下,出现了一种“以租代征”的用地形式。实际上“以租代征”是违法用地的一个“新变种”,是为规避土地征收和农用地转用法定审批程序,以租用集体土地的名义擅自将农用地用于非农建设的违法行为。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租代征”又有抬头之势。对此,必须高度重视,严加防范。 相似文献
17.
18.
适当规模化谨防“非粮化”——对建立“公司+农户”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问题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基础,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如何正确引导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已成为现阶段农村工作中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从土地流转的内涵和历史沿革出发,深入剖析当前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流转中坚持适当规模化谨防“非粮化”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的“公司+农户”土地流转模式的可行性及设计思路,为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今年6月25日是第23个"全国土地日",历史上,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曾说过——"土地是财富之母"。确实,土地是财富之源,也是大家的"衣食父母",是全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为了提高国民对稀缺土地资源浪费和挥霍这一不合理现象的认识和重视,促进全社会倍加珍惜和合理节约利用土地,特作此诗。 相似文献
20.
正针对日前国家下发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有关专家认为,过分追求土地规模化,将颠覆传统土地利用模式,危害水土资源安全,并对部分农户产生挤出效应,必须把握土地流转"有序"和规模经营"适度"。中央确定了推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政策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