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沧桑变化     
《地球》2012,(1):85-85
沧桑变化即沧海桑田。这一思想及其相关联的地表升降观念.是中国古代关于海陆变迁的一种卓越认识。《诗经》上就有“百川沸腾.山冢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话。这里所说的有些像是地震现象.  相似文献   

2.
利用呼图壁地下储气库2013~2016年共7期流动重力、水准观测资料,对储气库地表重力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地下储气库重力场的主要因素有地下介质密度变化、注采气压力变化、地下水位和土壤湿度变化和地表升降变化等。其中,重力场变化中占主导作用的影响因素为地表升降变化和地下水位的变化,储气库区内的测点重力变化主要来自于地表升降(储气库注采气压力变化导致的地表升降)和地下介质密度变化,储气库外部的测点重力变化主要来自于地表升降(季节性地表升降和地下水超采引起的地表沉降)和地下水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地震,对古人来说是一个扑朔迷离、不可捉摸的谜.但古人却一直在观察注视精它.在天文、数学、矿业上卓有成效曾提举司天监改制浑仪、景表、五壶浮漏等仪器的我国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对地震现象极为关注,在他的《梦溪笔谈》中有一则《地震》笔记,记载了公元1046年4月18日登州地震的情形.全文是:“登州岠嵎山下临大海.其山有时震动,山之大石,皆颓入海中.如此已五十余年,土人皆以为常.莫知所谓.”登州在山东蓬莱.据《宋史》卷十三记载:庆历六年三月“登州地震,岠嵎山摧,自是屡震,辄海底有声如雷.”今山东栖霞县有座岠嵎山,却不靠海.文中提到的巨嵎山(即岠嵎山)可能由于地震山摧,已无法查找.这则笔记只有41字,语言精练,章法纯清,前后勾联,浑然一体.寥寥数语,不仅真实生动地记载了地震的概况,而且深深地发出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望探索地震奥秘的呼唤.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也有一篇名为《地震》的日记.文中记载了公元1668年7月25日发生在山东郯城的一次大地震.全文是:“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饮.忽闻有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  相似文献   

4.
《地球》2020,(5)
正《潮州志》中有过这样的记载:"震山撼岳,拔木发屋,加以海汐骤至,暴雨倾盆,平地水深丈余,沿海低下者且数丈,乡村多被卷入海涛中。"这是一次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带来的灾害,其危害程度"受灾尤烈者,如澄海之外沙,竟有全村人命财产化为乌有。"作为海洋灾害之首,风暴潮具有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1046年山东登州地震应在何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3年顾功叙主编的《中国地震目录》一书中,在“山东蓬莱海滨(37.8°W,120.7°E)”,“注:震中可能在蓬莱、掖县一带近海”。震情栏内“登州(沿今蓬莱)岠嵎山摧(岠嵎山下临大海,地震时山之大石坠入海中)”。对这次地震宋代的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中这样写到“登州岠嵎山下临大海,其山有时震动,山之大石皆颓入海中,如此已五十余年,土人皆以为常,莫之所谓”。宋史等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登州地震,岠嵎山摧。自是震不已,每岁震,即海底有声如雷”(宋史·五行志)。宋代的登州府在今山东半岛东部(如图)招  相似文献   

6.
嵬白山考     
一九七一年中央地震工作小组办公室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地震目录》及其他有关山西省的地震目录中,可知大同盆地的大同、应县间于公元一○二二年发生了一次6.5级地震,对于这次地震,《目录》作了如下的描述:云(治今大同)应(治今应县)二州屋摧地陷,嵬白山(无考)裂数百步,泉涌成流.[注]经查,这段文字记载见于《辽史·圣宗本纪第十六》,注释的内容则是编者因嵬白山无考而作的推断.为了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考证嵬白山的地理位置就显得十分必要.查阅辽史地理志及其有关史籍,均未发现有关嵬白山的记述.在山西的部分地方志里,我们找到了对此山的记载,现摘抄如后:乾隆《大同府志》第四卷第二十四页记有:  相似文献   

7.
袁立明 《地球》2013,(3):33-36
正陨石,在古代人们就明白其是从天上落下来的物体。我国史料中有700多次陨星记录,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133年。同时我国还是最早利用陨铁制造武器和农具的国家。战国时代的史籍《竹书记年》记载:"帝癸十年(公元前1809年,夏代),五星错行,夜中陨星如雨。"这是世界上有关石陨石雨的第一次记载。《中国通史》记载,秦始皇三十六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最系统地观测与记载陨石的国家。《竹书纪年》上写道:"帝禹夏氏八年六月,雨金于夏邑",这则关于公元前2133年坠落在山西夏县附近的铁陨石雨记载,是世界上第一次关于陨石雨的文字。在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陨石雨成灾的记录,是公元15世纪明代发生于陕西庆阳的陨石雨。《明史》、《明通鉴》、《二申野录》、《万历野获编》、《国榷》、《奇闻类纪摘抄》等多部史书都有相关记载[1]。至于其时间,有些史书记为明英宗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二月,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是有地震历史记载以来首次发生在大陆内部的高角度8级逆冲强震,给板内逆冲强震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课题。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两方面的研究:(1)近地表陡倾角铲形逆断层的破裂特征研究。基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动力学背景建立有限元模型,系统地研究近地表陡倾角铲形逆断层(本文所称近地表陡倾角铲形断层,要求近地表倾角至少≥65°)的破裂特征,并探讨了汶川地震逆冲滑动量随深度分布形态所可能蕴含的地壳信息。对于近地表陡倾角铲形断层,在断层倾向的高强度挤压下,断层近地表部分对逆冲破裂和滑动有一定的阻碍作用;铲形断层的近地表倾角越陡,陡倾角部分的深度范围越大,断层近地表部分对逆冲破裂和滑动的阻碍作用会越明显;近地表陡倾角的铲形断层形态和巴颜喀拉块体的高强度挤压很可能是形成汶川地震逆冲滑动量随深度分布形态的重要原因,无地表破裂的前期地震并不是造成汶川地震滑动量随深度分布特征的必要条件。(2)平行逆断层体系中断层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讨论了分布距离对平行逆断层地震活动规律的影响,并定量地评估了汶川地震中前山断裂同震逆冲破裂对中央断裂逆冲破裂释放的影响。同震破裂实验结果显示:在同震逆冲破裂中,前山断裂和中央断裂的破裂释放之间有一定的替代关系;汶川地震中,由于前山断裂发生同震逆冲破裂,中央断裂相应段落逆冲破裂释放很可能降低了约10%,减少的标量地震矩约为9.54×1018 N·m。平行逆断层长期挤压破裂实验结果显示: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动力学环境和浅层构造背景下,当平行逆断层之间的距离在20km以下时,两条平行逆断层会在破裂释放上形成主次关系,距离越短,主次关系越显著;两条平行逆断层之间发生同步逆冲破裂的比例很低,受平行逆断层之间距离的影响也很小;两条平行逆断层之间发生同步地表逆冲破裂的比例更低,在龙门山动力学机制和浅层构造背景下,距离在10~20km左右时,平行逆断层之间最容易发生同步地表逆冲破裂。结合龙门山断裂带中段的实验结果显示:后山断裂的地震活动很可能相对独立;12km的距离使得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之间发生同步地表逆冲破裂的风险相对较高,这很可能是导致汶川地震中出现同震地表破裂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张衡的候风地动仪是否真实存在,至今还是一个有争议的科学与历史问题。否定其最大的理由在于因历史记载产生的矛盾。依《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张衡于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建造候风地动仪,而其卒于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在此期间,《后汉书》只记载过一次地震,即永和三年(公元138年)的甘肃陇西地震。一般认为候风地动仪记到的是此次地震。矛盾之处在于对公元138年甘肃陇西地震的历史记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后汉书·五行志》 记载当时京师“裂城廓,室屋坏,压杀人”,即在陇西地震的同时,京师也发生了破坏性的地震;而《后汉书·张衡传》却说“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记载的是在陇西地震发生时京师并无任何有感地震发生。由此,有人认为,在公元138年候风地动仪记录地震的同时京师就已经发生强烈有感地震了。人都有感,地震动仪记到也就不足为奇了。更进一步,由于历史记载出现矛盾,地动仪无出土实物,发明后很快遗失,因而就认为候风地动仪历史上并非真实存在,其存在性值得怀疑。本文针对这个记载矛盾做出另外一个解释,论证在东汉时有两个京师,一是长安,一是洛阳,京师震指的是长安,而候风地动仪放在河南洛阳。从而对历史记载中的矛盾有所解释,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候风地动仪存在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1.
《地球》2020,(5)
正"正德丙子夏五月夜,西北有星陨,长六丈,蜿蜒如龙蛇,闪烁如电,须叟而灭"。——《庆远府志》这是我国第一次既有实物发现又有文献记载的一场陨石雨,文字记载在广西河池地区的《庆远府志》中,正德丙子为明朝末年,公元1516年。陨石降临南丹1516年农历5月的一个夜晚,广西河池地区,随着天空一片响亮,周边的人都为之惊骇,有人猜想可能是天塌了,随后,似乎什么也没发生。待天明以后,人们发现地面上散落着许多大小不一泛银色的硬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东缘中下地壳流与地壳变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尹力  罗纲  孙云强 《地球物理学报》2018,61(10):3933-3950
地壳缩短导致青藏隆升造山是普遍的认识.然而,在青藏东部,越来越多的观测数据和研究支持了中下地壳流与隆升造山的关系.目前,地壳缩短造山机制和中下地壳流造山机制仍然处于争论之中.本文建立了二维黏弹塑性有限元模型,模拟了龙门山断层带的多个地震循环的应变与变形,探讨了无与有中下地壳流情况下,地壳地表的位移、速度与变形的分布和演化;以及有中下地壳流情况下,不同流动范围、速度与黏度对模型结果的影响;并结合地形变观测数据的约束,推测了青藏东缘中下地壳流的流动状态.模拟结果显示,通过对比有和无中下地壳流的模拟结果,发现青藏东部震间的地表垂向速度在变形样式及数值上存在较大差异,即存在地壳流的地表垂向抬升速率显著大于无地壳流;震间在龙门山断层西侧附近产生的垂向凸状隆起随中下地壳流的速度、黏度及通道长度的变化而变化.此外,本文研究结果对青藏其他地区可能存在的地壳流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地球》2016,(6)
雁荡山以山水奇秀闻名,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史称中国"东南第一山",主体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东北部海滨,小部在台州市温岭南境。雁荡山形成于一亿二千万年以前,是环太平洋大陆边缘火山带中一座日至纪流纹质破火地。《载敬堂集》载:"雁荡山以瓯江自然断裂,分北雁荡山和南雁荡山。以景观区位分有北雁荡山、南雁荡山、西雁荡山、东雁荡山、中雁荡山之称。"其开山凿胜始于南北朝,兴于唐,盛于宋。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谢灵运、沈括、徐霞客、张大千、郭沫若等都留下了诗篇和墨迹。  相似文献   

14.
针对InSAR技术只能监测地表在雷达视线方向上的形变的缺点, 详细介绍了融合升降轨SAR干涉相位和幅度信息监测地表三维形变的具体方法. 该方法主要分为3个步骤: (1) 利用升降轨SAR干涉相位监测地表在2个不同雷达视线方向上的形变; (2) 利用升降轨SAR幅度信息获取地表在2个不同方位向上的形变; (3) 采用最小二乘准则和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融合上述4个不同方向的形变, 从而估计地表三维形变场. 以2003年伊朗Bam地震为例, 应用该方法成功地揭示了该地震引起的地表三维形变场, 结果显示Bam地区北部出现了明显地表下沉和沿近西南方向的水平运动, 而南部则出现地表隆起和沿近东南方向的水平运动. 上下、南北和东西3个方向上的地表形变场都很好地吻合了地震断层所在的位置, 最大形变量分别达22, 40和30 cm. 最后, 将此三维形变场与利用Okada模型模拟的三维形变场进行了比较, 证明了该方法能够得到可靠且精度较高的地表三维形变场.  相似文献   

15.
2008年汶川地震近断裂区域变形场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Yoshimitsu Okada及Steketee静态断裂位错模型及目前汶川地震研究成果,理论上反演龙门山近断裂区域在汶川地震中从震源深处至地表的变形(应变)场分布.通过矢量合成及坐标变换方法将Yoshimitsu Okada单一静态断裂位错模型应用于龙门山断裂带错裂研究中,重点研究汶川地震中因龙门山中央主断裂中、北段和山前断裂中段共同错动形成的应变场.模拟揭示了应变场平面和垂直分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应变场垂直分量的幅值在震源深处大于地表,但在地表分布范围较大;应变场沿断裂走向分量的幅值和影响范围由震源深度至地表均逐渐增加;应变场垂直于断裂走向分量的变化情况类似于垂直向应变场;震源深度附近的大变形可能为龙门山断裂在地震中强烈挤压形成的塑性变形.研究表明从震源至地表,所有应变场分量从断裂两侧附近位置至远离断裂,幅值均迅速衰减;其中地表部分的最大变形与现有计算成果近似,变形场的变化特征与地表科考近似,断裂两盘变形方向与震后InSAR资料揭示的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16.
《地球》2017,(9)
<正>国家安监总局近日印发《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非煤矿山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从业人员千人死亡率较2015年均下降10%;淘汰关闭非煤矿山6000座;"头顶库"病库数量较2015年下降40%,采空区治理总量2亿立方米。2015年我国非煤矿山数量为37879座,较2010年减少了43.9%。"十三五"时期,矿山行业转型升级仍面临  相似文献   

17.
《地球》2017,(5)
<正>在广袤的赣西大地上,有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当地原住居民"三无":一无癌症,二无眼疾患者,三无肥胖患者。这一奇特的现象,引起各地媒体相关报道。2011年4月,中央一套《科技博览》栏目组实地探秘这个神奇地方,5月18日以《我村无癌》播出,2012年12月5日,中央四套以《走遍中国——长寿之乡"温汤"》连续播出,揭秘了产生"三无"奇特现象出现的原因——富硒温泉。  相似文献   

18.
解黎晴 《地球》2009,(3):106-107
天门山是张家界市载入史册最早的名山。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称其为嵩梁山,亦称云梦山,三国吴永安六年(公元263年),嵩粱山因地震也因千寻素壁经长期溶蚀而崩塌,南北洞开,玄朗如门,势若通天。吴王孙休以为吉祥之兆,遂命名为天门山,设天门郡于大庸;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武帝宇文邕因疆域南不到衡山,为祭五岳之需,定天门山为南岳,并在山顶设坛祭祀,置北衡州于大庸,从而提高了天门山的名山地位。  相似文献   

19.
冯希杰  董星宏  刘春  李晋 《地震地质》2005,27(1):155-163
1879年甘肃武都南 8级地震发震断裂的确认是一个未决的问题。文中通过卫星影像解译、史料记载分析,认为沿文县东北水坑山北麓NEE向的范家坝 -临江断裂可能分布有该次地震的地表破裂带,因而,这一条断裂可能是该次地震的发震断裂。由此,可在发震断裂的产状变化、活动方式、地表破裂带长度、水平位错量大小及沿断裂的分布、断裂的区域归属、宏观震中位置、可能震级大小、震害分布等诸多方面取得一致  相似文献   

20.
正"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对于永州异蛇的描述,使很多人第一次知道了"永州"这个地方。而他的《永州八记》更是记载了永州的八个旅游胜地,后世的文人墨客正是按柳宗元的游记去寻找这些景点吟诗作赋。永州地处湘南,民族风情浓厚,自然景观多样,是一座山水江河交融的城市。近日,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审核批准,我国新增11处国家森林公园,湖南腾云岭国家森林公园榜上有名,也意味着永州市冷水滩区迎来首个国家森林公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