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地下水易污染性 DRASTIC 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集对分析方法评价了地下水的易污染性.将 DRASTIC 的 7 个指标分为5级,利用集对分析给出了分析背景下系统的联系度表达式,通过 5 个级别联系度的比较,确定了评价区地下水易污染性的等级和差别.结果表明,将集对分析方法和 DRASTIC 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评价地下水易污染性,计算简便,评价正确合理,具有较好的区分性和较强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一种新的水文地质图件:地下水易污染性图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益平 《世界地质》1996,15(3):71-73
地下水易污染性图是一种新编制的水文地质图件,简要介绍了地下水易污染性图的编制目的与意义,发展史,内容与编制方法和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易污染性分析是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保护地下水环境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长期以来针对潜水含水层易污染性的研究进行的较为深入,而对承压含水层易污染性的研究较为少见.同时,易污染性评价方法又以经验方法为主,受人为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因此需要通过对承压含水层污染机理进行研究,以减少人为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本文以单井开采承压含水层为例,通过分析承压含水层受污染的原因,以单位面积上越流补给量占开采量的比重为承压含水层易污染性指数,在建立越流区承压水向完整井稳定运动的微分方程的基础上,得到易污染性指数的解析表达式,并分析了各参数对易污染性的影响,使承压含水层易污染性评价有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对合理开发利用承压含水层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有效避免地下水系统遭受污染,保护地下水资源,采用改进的DRASTIC模型对地下水易污染性进行了评价.鉴于DRASTIC模型的诸多缺陷,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运用到模型中,构建了各评价指标于各个级别的最优相对隶属度矩阵;引用语气算子确定指标权重,计算出了研究区样本集的级别特征值向量.将样本的易污染性进行排序,用研究区样段的水质评价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证明,易污染性程度越高的地区综合评价水质越差;为进一步验证评价方法的真实性,将易污染性排序结果与传统DRASTIC法评价排序结果进行对比,两种方法排序一致.可见,本次改进的模型在克服了DRASTIC的诸多缺陷的同时,使得计算结果真实、可靠,且更加体现了计算过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DRASTIC的地下水易污染性多目标模糊模式识别模型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目前国外广泛应用的含水层易污染性评价的DRASTIC模型,分析了该模型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讨论了含水层易污染性及其评价中存在的模糊性,建立了多目标模糊模式识别模型,给出含水层易污染性评价大小的习惯性描述语言.分别用DRASTIC模型和多目标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对一个应用实例进行了研究,由评价结果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多目标模糊模式识别模型比DRASTIC模型更真实地反映含水层易污染性.  相似文献   

6.
预测问题对灌区或预测区地下水水位动态预测,可以理解为评价人为和自然因素影响下各个时期地下水水位的可能变化。灌区或预测区地下水水位的预测,是地下水动态管理方面的主要任务。地下水动态决定着  相似文献   

7.
导致包头地区地下水氟污染的原因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叠加,人为因素是主要的,其次是自然因素。 地下水中氟多年来不断富集,其富集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虽然埋藏于地下,但仍然受外界影响,在一定的地点和条件下就会发生变化。大气降水是影响地下水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他水文气象因素的影响也非常明显。总之,地下水在自然条件下,时刻都在发生量与質的变化。近年来由于人为的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又加速了这些变化,如灌溉后引起地下水位升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海淀区地下水污染风险性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地下水受污染的风险性主要由含水层本身的防污性能、人为污染源污染地下水的灾害等级和地下水受污染后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等因素决定的,地下水污染风险性高是指高价值的地下水资源受到灾害高的污染源的污染可能性大,评价地下水污染风险需要编制3张基础图:地下水易污性图、地下水价值图和地下水污染源灾害分级图。本文介绍并应用了定量评价的DRASTIC方法和定性评价的矩阵方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综合了含水层易污性、地下水开发利用价值和污染源对地下水影响等因素,对北京市海淀区浅层地下水受污染的风险性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0.
陈美贞  杨世瑜 《云南地质》2006,25(2):256-266
选择七个参数,采用DRASTIC方法和GIS技术,对丽江盆地地下水进行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73.2%属于较高脆弱区,25.8%属于高脆弱区,仅有1%为中等区,应杜绝污染性项目,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防止地下水污染。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岩溶发育、土层存在和地下水活动3个方面论述自然因素、抽水因素在岩溶塌隐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认为自然因素是决定岩溶塌陷的因素,抽水因素是加速岩溶塌陷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下游影响带地下水系统边界的划分方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黄河下游影响带地下水系统边界在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下,变得非常复杂。本文采用地下水流场分析法、地下水动态类型比拟法和同位素测试分析法综合研究,较准确地划分了黄河不同河段影响带的宽度。  相似文献   

13.
地下水保护区划分方法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护地下水免遭污染侵害,文章在分析地下水污染的一般特性基础上,总结了岩层的抗污染性质,即岩层对污染物的过滤、吸附、降解等作用,给出了定量描述岩层抗污染性的阻隔系数概念;进而又给出了定量描述地下水遭受污染可能性大小的污染指数概念。在掌握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通过绘制岩层阻隔系数等值线和地下水污染指数等值线,按级别进行地下水保护区划分。只要按区开展城乡规划建设,就可有效地实现地下水保护。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2016,(3)
玛纳斯河流域莫索湾灌区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根据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中下游莫索湾灌区1998~2007年共10年的地下水观测资料,分析地下水年内、年际变化情况,采用主成分分析、水量均衡法对灌区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灌区地下水年际变化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在人类活动与自然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年内变化特征明显,地下水资源处于负均衡状态;分析主要影响因素与地下水埋深关系,得出莫索湾灌区地下水主要影响因素为灌溉用水量和蒸发量,各团场的地下水位变化驱动力不尽相同;研究莫索湾灌区地下水变化特征对区域水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可溶性碳酸岩在长期地下水溶蚀作用和水动力搬运作用下易形成裂隙、溶腔或溶洞,成为岩体不连续界面和水环境入侵的通道。溶洞在自然作用以及受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下,极易诱发各种地质问题,诸如地表坍塌沉陷、地下水渗漏、边坡失稳、基础失效等,一直以来成为工程建设行业普遍关注和研究的话题[1]-[5]。按照岩溶埋藏深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更新能力变化的动态均衡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京市地下水更新能力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为地下水资源管理提供依据。用地下水动态均衡法对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尤其是开采层地下水的补给量、更新周期、更新速率和补给速率等参数做了计算,进而对地下水更新能力及其时空变化做评价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状态下,地下水更新能力总体上自山前至平原区腹地由强变弱,但总体上更新能力较强;含水层接受外来水源补给的边界条件和赋水条件良好,降水量的多寡是影响地下水更新能力的瓶颈因素;2001-2008年的地下水平均补给速率(0.28 m/a)比1981-2000年减少了35.6%,更新能力明显减弱;近些年地下水开采强度连年大于其更新能力,导致与自然状态下相比地下水位埋深平均下降幅度已达19.73 m,含水层中地下水减少量达101×108 m3。以上证据表明,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北京市未来的地下水资源可持续供水问题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下水资源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地下水资源发生了显著变化,全面摸清地下水资源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是治理和管理地下水资源的基础。基于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中国水资源公报等资料,对中国60余年来地下水资源的演变规律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总体稳定,但区域演变趋势差异明显,海河区、辽河区、黄河区呈明显衰减态势;地下水补给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由自然补给演变为自然与人工补给并存的模式;地下水排泄结构发生巨大变异,由天然排泄逐渐演变为以人工排泄为主。海河区、松花江区、黄河区、西北诸河区等区域地下水补给排泄关系严重失衡,超采问题突出;降水变化、下垫面条件改变、人类活动干扰是地下水资源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下水资源发生了显著变化,全面摸清地下水资源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是治理和管理地下水资源的基础。基于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中国水资源公报等资料,对中国60余年来地下水资源的演变规律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总体稳定,但区域演变趋势差异明显,海河区、辽河区、黄河区呈明显衰减态势;地下水补给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由自然补给演变为自然与人工补给并存的模式;地下水排泄结构发生巨大变异,由天然排泄逐渐演变为以人工排泄为主。海河区、松花江区、黄河区、西北诸河区等区域地下水补给排泄关系严重失衡,超采问题突出;降水变化、下垫面条件改变、人类活动干扰是地下水资源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与水质污染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下水水质基本状况和污染程度直接反映地下水环境质量的好坏.本文对辽宁省地下水环境质量做出了评价,主要分析了表征地下水质动态特征的相关化学组分.影响地下水环境质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两方面.对于地下水水质污染的防治,从自然环境、人为环境、时间因素三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20.
金爱芳  李广贺  张旭 《地球科学》2012,37(2):247-252
由于目前缺乏一套完整成熟的地下水污染风险源准确识别与分级方法, 在综合解析污染源结构、污染物输移过程评价的基础上, 构建了涵盖地下水易污性和地下水污染源两部分多因素耦合的风险源识别模型, 其中从污染源特性和污染物性质两方面建立了污染源危害性评价参数体系.以地下水易污性指数和污染源潜在危害性评价指数作为风险源分级指标, 采用乘积模型进行了风险源的评价与分级.选择某水源地对所建方法进行实例分析, 确定了地下水污染的高风险源区.结果表明, 污染源和地下水易污性共同决定了地下水污染的风险源, 所建方法对地下水污染的预防及污染源的有效监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