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为了更好地了解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的基本现状、分析公众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需求,2018年与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合作,开展了全国公众防震减灾基础调查。对31个省份18~75周岁的城乡居民进行分层抽样,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的方法共获得20 078个有效样本。结果表明,全国公众地震应急演练参与度仅27.4%;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知晓度为73.5%,满意度为75.22分;公众对地震信息的关注度高达82.9%,地震信息获取便利度评价为81.51分;公众对地震部门发布信息的权威性评价为83.69分;全国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总体感受满意度评分为76.44分;震后救援和灾后重建、地震预警、房屋抗震能力测试为公众最想获取的3类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文中获得的调查分析结果可为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评价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了辽宁地震安全基础数据库与技术平台系统,该成果是在辽宁省十五、十一五项目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集成了辽宁省现有的地震安全基础信息数据,以ArcGIS9.2为软件平台,进行的项目建设,该项目的实施将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履行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奠定基础,同时大大提升我省整体综合震害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了四川省12322防震减灾公益服务热线平台的建设与实现.四川省12322热线是在全国12322平台基础上结合汶川地震经验建设的,12322热线平台的建成,拓展了地震行业的公共服务领域,围绕社会需求和群众需要,提升了四川省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意识,拓宽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广度,推进了防震减灾体系建设.通过热线电话为公众提供对外服务是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一次新的尝试,也为12322热线的扩展应用提供可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滁州市震灾防御基础业务体系建设,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实现数字赋能防震减灾智慧化管理,滁州市地震局启动智慧防震减灾服务平台建设。本文简要介绍滁州市智慧防震减灾服务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总体框架、相关创新点及系统功能等内容,阐述通过融合集成地震行业数据,借助各行业数据信息,应用大数据、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进行可视化表达和辅助决策分析,科学、系统、合理地构建一个集专业数据检索、辅助决策、公众服务为一体的市级综合性智慧化防震减灾服务平台。实现地理信息+地震地上地下全空间数字化管理,实现对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数字化赋能,提高地震数据的综合治理和场景创新应用,显著增强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  相似文献   

5.
<正>为切实贯彻落实《中共中国地震局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新征程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的实施意见》,准确把握云南省防震减灾公共服务需求现状,进一步评估云南省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水平,了解掌握地方地震部门公共服务能力,力争通过本次调查研究,进一步整合全省地震系统服务资源,拓展防震减灾业务服务领域,最大限度地满足云南省经济社会建设要求与公众需求,推进防震减灾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1调查工作开展情况本次调研,主要通过文件函询、电话沟通、实地走访等方式开展。  相似文献   

6.
市县防震减灾信息服务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防震减灾信息服务系统是面向城市建设、社会管理和灾害应对辅助决策等的多元服务系统,是GIS在震害防御和应急救援体系的综合应用。目前,我国一级城市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但急剧扩张的市县二三级城市的防震减灾特殊需求却缺少足够重视,其城市震防与公共服务职能也相对滞后。因此,文中阐述了建立市县防震减灾系统的重要意义,分析设计了基于服务器端.Net平台开发的WebGIS应用系统,以实例介绍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最终实现功能完善的市县防震减灾服务系统并通过测试达到预期效果。应用实例表明,该市县防震减灾信息服务系统能满足社会需要和行业需求。  相似文献   

7.
以历史地震为例,叙述了明清两代在地震活动频繁的台湾地区进行地震救灾的程序、组织体系、救灾对策等,为制定防震减灾对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而向社会提供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也是地震部门的核心职责。广东省地震局探索向社会提供地震安全公共服务已有近十年的时间,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是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供给的水平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存在哪些瓶颈性的问题导致了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如何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不断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需求,是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也日益多元化和便捷化。针对甘肃省地震台站防震减灾公共服务领域中存在的制度不健全、供给能力不足、互动性不强和效能评估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互联网+"背景下地震台站创新公共服务方式、促进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真正落地见效的思路和建议,以推动甘肃省地震台站工作从注重行业自身服务逐步向重视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转化。  相似文献   

10.
做好地震信息服务需要深入研究服务的公众触达和反馈。随着国家地震预警工程的推进,地震预警系统即将大范围面向公众提供服务,因此公众的地震预警需求、地震预警误报接受程度等问题亟需研究。本文设计了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公众接触率及公众满意度调查指标体系,用以量化测量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的公众触达现状和反馈评价,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全国公众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80.7%,56.2%,29.5%和26.7%的受访者接触过地震速报信息服务、防震减灾知识科普、自建房抗震咨询服务和各级地震部门门户平台,各项服务的公众接触有明显的区域和人群特征。公众反馈评价总体较好,但是地震速报信息服务及时性的满意度评价得分相对较低,显示公众对地震速报信息发布时效性在近年来取得的进步缺乏直观感受。地震预警公众需求研究结果显示,88.3%的公众认为地震预警有必要,56.8%的公众对地震预警信息有强烈需求,公众对地震预警误报的接受程度在过去十年时间里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大城市和地震多发区公众对地震预警的需求和对地震预警误报接受程度均显著高于全国公众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11.
李莹  杨立庭 《地震工程学报》2013,35(S1):206-210
地震应急信息是地震应急指挥和应急救援的关键因素,是震后政府、社会和公众最迫切需要的信息。地震应急信息服务作为防震减灾工作服务社会的工作内容之一,直接体现着地震行业对社会的服务水平。当前地震应急信息服务能力还存在明显不足,与公众需求有一定差距。本文从地震应急信息获取、处理、传递等环节全面系统地研究地震应急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旨在发挥地震应急信息的作用,进而提高应急救援水平。  相似文献   

12.
基于移动终端的12322地震灾情上报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钦  董翔  杨斌 《震灾防御技术》2015,10(3):673-681
本文建立了面向公众及应急工作者的移动终端系统,通过约定灾情编码格式,制定解析规则,基于百度地图获取带有地理位置信息的灾情,最终生成了"12322"灾情上报短信及灾情反馈微博。系统分别以Android App和网页两种方式实现,满足了Android系统用户和非Android系统用户的应用需求。系统实现了地震灾情的上报、分析、处理及展示功能,可为地震应急指挥决策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提高应急救援工作的社会参与度和为公众服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In order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evaluation of the status and demands of public service of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we launched an investigation with Social Opinion Polling Center of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ublic service of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nd the demands for it in 2018. The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for 18~75-year-old residents for both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31 provinces of China mainland using the Computer Assisted Telephone Interview(CATI)method and 20 078 valid samples were received in total. The questionnaire mainly includes two part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ssessment and the demand survey. The assessment of public service status consists of five indicators: earthquake emergency drill, knowledge publicity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acquisition of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liability of information released by earthquake agencies, and overall satisfac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only 27.4% of public have participated the earthquake emergency drill, and 73.5% of public have learned some knowledge about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in different level. It shows that rural residents have a lower level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of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lthough the rural residents have a higher level of satisfaction. Meanwhile, 82.9% of the public are very concerned about earthquake-related information, and the earthquake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convenience score is 81.51 points(the full score is 100 points). At present, TV is still the most popular way to obtain the earthquake-related information, besides that, network and the new media app such as Wechat and Weibo play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erms of the reliability of official information published by the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the score is 83.69 points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public tend to believe in official departments. Furthermore,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evaluation of public service of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is marked 76.44 points which shows that there is still much room for improvement. The more educated the public, the less satisfied they are with the public service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51.81% of the public are willing to obtain earthquake warning information at their own expense. As for the demand, the most expectative services for the public are post-earthquake rescue and reconstruction, earthquake warning, and house earthquake resilience test. The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 may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government to provide better services of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nd to make scientific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in a more scientific way.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公众对公共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进而对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提出了高品质和高效率的要求。本文梳理了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的相关基本概念、功能,梳理了国家层面和甘肃省近年在公共服务方面的重要举措,对比分析后结合甘肃省实际情况,就如何提高甘肃省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水平做出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15.
袁庆禄  孙瑞婷 《中国地震》2023,39(2):395-411
从巨灾保险视角,运用层次分析法测度居民震灾保险素养水平,构建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居民震灾保险素养、公共服务感知对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居民震灾保险素养水平较低,且差异较大。震灾保险素养与公共服务感知对公共服务满意度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居民的家庭收入水平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表现出负向影响,但其程度不及震灾保险素养与公共服务感知。防震减灾部门应进一步拓宽公共服务渠道,增加服务种类及方式,注重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居民的震灾保险素养水平和公共服务感知能力。保险公司需要与防震减灾部门展开深度合作,开发适合不同收入层次人群的地震保险产品,加大地震保险知识普及力度,藉以提高居民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美国的"未雨绸缪(Ready)"项目致力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防灾公益宣传,包含面向企业、儿童、老人及残疾人等社会群体的若干扩展项目。自实施以来,它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减灾知识,取得了较高的社会关注度,在面向不同群体的应急宣传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该项目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细化宣传对象、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等方面的宣传经验对我国防震减灾应急宣传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采矿、水库蓄水等人类活动可能伴随地震的发生,其突发性和破坏性会对公共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威胁。本文围绕国内外矿震、水库地震等非天然地震事件的公共服务需求和相关部门的应急处置措施进行调研分析,发现对于不同类型的地震,公共服务需求存在差异,归纳得到以下针对地震部门和相关单位的应急处置对策建议:震前,完善和落实应急预案,提升建(构)筑物抗震设防等级,规范相关企业行为;震时,判别地震类型并核准地震信息,多部门联动开展应急响应,完善灾情收集渠道;震后,注重科普宣传和舆论疏导。平震结合,多方协调,可有效应对非天然地震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共享模式的地震灾情集成发布平台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典型破坏性地震应急处置过程及其产生的灾情信息的分析总结,针对地震应急过程中不同用户群体对地震灾情信息的需求、不同工作场景中可用的信息传播途径和灾情信息用户的双重身份特点,利用内容管理技术、信息集成发布技术、RIA技术、自适应网页设计技术等,设计实现了基于共享模式的分级分层地震灾情集成发布平台,实现了通过网页、手机APP、手机微信、短彩信等方式实时快速地发布地震应急过程产生的各类灾情信息,可为指挥人员、应急专业人员、政府和社会公众等提供便捷快速的灾情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9.
面对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公众对地震信息需求的不断提升,中国地震局网站信息服务平台已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通过分析平台内容形式、架构设计、服务功能等方面,对服务平台进行优化升级,向智能化信息服务平台转型,实现服务功能的创新和转变,进一步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尤其是地震灾害信息发布能力,将地震门户网站信息服务平台向智能、高效、科学的方向推进。  相似文献   

20.
以汶川地震信息服务为例,从突发性灾害事件不同时期和阶段信息产出的特点、范围以及提供多元化信息综合服务,探索了突发性灾害事件中信息的搜集整理及服务模式。从多角度阐述了突发性灾害事件发生时如何快速捕捉相关信息资料、科学分类整理以及迅速组织起应对性的信息管理与服务,达到为政府和公众赢得减灾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