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使用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和提取地磁局部异常的方法,对菏泽5.9级地震前后地磁场的变化进行了再研究。结果表明:该次地震前,菏泽及其附近地区存在地磁短周期成份的异常变化和地磁基本场局部异常。这些异常和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小震活动及其它一些前兆异常出现的时间同步,形态相似。  相似文献   

2.
1996年9月从陕西南部石泉至甘肃宁县布设地磁短周期变化观测临时测线.通过测点地磁转换函数,分析了该区地磁短周期变化特征.根据子波变换进行多尺度分析的理论,提取了该区地磁短周期变化异常的区域性源的影响成分.并以此为观测数据,反演研究了测线地下相应于区域性源的二维导电率结构.在反演研究中,将Zhdanov等提出的基于观测电磁场和导电率模型理论计算场的剩余场总能量最小,并且引入迁移剩余场概念的反演方法,引入磁变测深数据的反演中.反演结果给出了测线地下100 km深度范围内的导电率结构,指出高导电率区位于武功、乾陵一带地下;并且讨论了该反演方法的主要特点,即能较好地反映异常导电率区域的深度和导电率分布,且反演中能允许大数量的反演模型参数.   相似文献   

3.
以苏鲁豫皖地区2005年至2008年四期地磁矢量场的观测数据为基础,分别建立了该区域的F、D、I三个独立分量四期的地磁异常场模型。通过对郯庐断裂带中段地磁异常场时空动态演化特征分析,发现该区域的F、D、I分量地磁异常场形态在2005年11月九江地震前后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变化,甚至出现了地磁正负异常场的反转,从2007年春季至2008年春季,该区域地磁异常场分布形态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4.
2006~2010年云南东部地区磁偏角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006~2010年云南东部地区9期地磁三分量观测资料,经过日变改正、长期变化改正消除地磁场的日变化及长期变化影响,计算各期地磁内源场的曲面样条模型并剥离出地磁异常场分布,求解相邻两期地磁异常场差异获取地磁异常场的变化,并对磁异常场中磁偏角分布的变化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5.
河南地磁短周期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河南地区地磁短周期变化的特征,1996年10月至11月在该地区布设了近似南北向的两条临时测线,东测线由河南信阳至汤阴,西测线由河南西峡至山西曲沃,在测线上进行了地磁短周期变化三分量的同步观测,在3min至2h周期范围内统计计算了各测点各周期成分的地磁垂直转换函数及水平转换函数,通过地磁转换函数的分析,给出了该地区地磁短周期变化空间,周期分布概况。西峡至曲沃测线,除曲沃外垂直分量没有出现反向  相似文献   

6.
陕西地磁短周期变化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范国华  姚同起 《地震学报》1998,20(6):614-621
为研究陕西地区地磁短周期变化特征,1996年9月从陕西南部石泉至甘肃宁县布设临时测线一条,在测线上进行地磁短周期变化三分量同步观测.在3 min至2 h周期范围内,统计计算了各测点各周期成分的地磁垂直转换函数、水平转换函数及谱成分关系.在数据处理中参考应用了随机数据理论,取得了较好效果.分析指出,该区地磁短周期变化受武功、乾陵之间地下近东西向异常感应电流集中的区域性影响及测点附近局部感应电流影响.其主要分布特征为,垂直分量变化在武功和乾陵之间存在一反向轴,频率响应显示出转换函数在周期约20 min时有最大值.   相似文献   

7.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进行了地磁短周期变化的观测,对资料的分析表明,该区域地磁短周期变化存在一非对称异常.其负异常较大,中心位于无锡、常熟一带;其正异常较小,中心位于海安与大丰之间.异常出现的周期为100-3600s,并在120s处取极大值.二维模型拟合表明,在该地区存在一由北向南上升的地下高导层.该高导层在溧阳、无锡、余山一线消失.这恰是溧阳、崇明大断裂之所在.该地区地表还存在有厚度为300m的高导覆盖层.  相似文献   

8.
青海地区地震磁扰动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青海地区8个测点磁通门秒采样观测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法结合该区域中强地震背景进行分析。基于极化背景场变化特征提取震磁异常在研究区实际应用中取得以下认识:多台站同步极化高值异常对于2个月以内青海地区5级左右及以上地震有一定映震能力,且异常具有一定信度;测点密度均匀分布情况下,震中位置基本位于极化高值区域。  相似文献   

9.
张毅  顾左文  袁媛  张明  顾春雷  王雷  徐如刚 《地震》2009,29(2):133-140
通过在苏、 鲁、 豫、 皖交界及南黄海地区开展地磁基本场矢量测量、 数据处理和分析, 计算了该区域地磁基本场和地磁异常场总强度和水平强度的曲面样条模型, 并绘制相应的地磁图和地磁异常图, 探索研究局部地磁基本场的变化特征。 分析结果表明, 通过区域地磁基本场矢量测量, 能相对精细地反应区域地磁基本场空间分布, 分辨存在的地磁基本场异常, 为地震中长期预报提供科学数据和相关地球物理场变化背景。  相似文献   

10.
范国华  陈伯舫 《地震学报》1997,19(3):261-267
1991年12月下旬,在海南省澄迈县的一条短测线上进行了小测点距地磁短周期变化的三分量观测.在20~500 s的观测周期范围内,测线上地磁变化的垂直变化主要和北向水平分量相关.地磁复数转换函数实部的剖面图显示出,该地区存在一短波长的不对称局部异常变化,叠加于区域性的单调趋势性变化之上.用基于二维导电率结构电磁感应的有限元正演计算的广义逆矩阵反演方法,对该小测线上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反演,以探讨测线地下介质的导电率结构.讨论指出,该小区域的地磁短周期变化异常和海南岛北部东西向的王五——文教断裂有关.   相似文献   

11.
地磁低点位移线两侧异常变化的反相位现象及其解释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通过部分震例研究发现,在地磁低点位移异常日及附近,分布于低点位移线两侧的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畸变异常部分具有反相位变化特征,而水平分量无类似的现象.作者依据Biot-Savart定律推测,在低点位移异常期间,在低点位移线下方有一引起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畸变的电流通过,且该电流为线状分布,或仅在垂直面内有分布,埋深一般认为几十千米.作者同时分析认为,当这种电流的分布形成闭合圈或有东西分量时,地磁基本场对其产生的作用力对地震的发生可能有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2014—2015年福建地区流动地磁观测资料分析福建区域岩石圈磁场变化情况,利用向上延拓处理方法对福建地区岩石圈磁场变化信息进行了局部与区域异常场分离,结果表明在漳州南部地区磁异常变化比较明显。基于区域异常场分离结果,反演居里等温面深度,初步得到福建地区居里面埋深大约为16~28 km。  相似文献   

13.
利用滇西北地磁台阵8个测点的秒采样观测数据,对短周期事件的地磁三分量变化幅度进行统计,得到不同周期的垂直分量和水平分量变化幅度比值ΔZ/ΔH在观测区的空间分布,由此推测地下存在一条NNW走向的高导带,从地壳延伸至上地幔,且位置随深度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地磁谐波振幅比方法在国内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并成为一种较为有效的地震预测方法。本文利用谐波振幅比方法,对2017年11月23日重庆武隆5.0级地震震中附近台站的地磁三分量数据进行计算,并分析了各台站10~60min周期谐波振幅比值异常特征。研究发现,异常台站几乎均位于震源机制解的拉张区(P波向下的区域),具有象限分布特征;异常台站NS向谐波振幅比值变化存在分层现象,短周期(浅部)的变化与长周期(深部)变化成相反相位,从电磁学机理看,浅部与深部之间存在EW向的面电流;近震中台站的异常低点时间存在由长周期(深部)向短周期(浅部)迁移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地磁短周期变化的转换函数与地震关系的研究是近年来震磁关系研究中开拓的新的研究领域,并已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地磁脉动的观测资料除了用于更深入地研究地磁场变化的物理特征外,同时可为研究地磁短周期变化提供更短周期的资料。观测地磁脉动资料需要灵敏度较高的地磁测量仪器,从而要求仪器工作在磁噪声较小的环境中。按最近中美协商的合作搞磁脉动观测台址环境的要求,其背景场的干扰噪声要小于  相似文献   

16.
唐山周围地区地磁短周期变化异常及深部电导率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地下深部导电率结构的了解有助于认识地下深处的物质成分、状态、结构、温度等.陈伯舫(1974)曾利用地磁台站资料研究过渤海西岸的导电率结构,指出昌黎一带以南地下60km 处有一低电阻层,电导率约为20Ω·m.祁贵仲等(1981)曾收集渤海周围25个地磁台站的地磁短周期变化事件,分析了该区的地磁短周期变化的异常特征,并推断在渤海中部存在(?)地幔高导层的隆起.然而,由于地磁台站较少,台站的空间分布也不均匀,上述研究的结论仅仅是初步的认识.为了深入研究该地区地磁短周期变化异  相似文献   

17.
1978年日本宫城县近海发生7.4级强震前约1个月,东北大学女川地磁观测所观测到地磁明显的短周期变化。 1.序言 在地面观测点观测到的地磁短周期变化(如湾扰、地磁脉动等周期小于1小时的变化),是地球外部原因产生的变化和它在地球内部感应电流所引起的变化的总和,因此地磁短周期  相似文献   

18.
2013年7月22日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22~42~oN,94~113.5~oE)发生6.6级地震,在这次地震之前位于该区域地磁台站观测数据存在显著的异常变化。主要采用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空间相关方法对南北地震带地磁数据进行了处理,以提取异常时空特征。结果显示:(1)2009年6月23日至7月10日,成都、察隅、道孚、都兰、格尔木、贵阳、河池、周至、临夏、兰州、木里、南山、通海、太原、浚县、英鸽、邕宁、肇庆等地磁台站与新沂、红山之间相关系数曲线出现准同步的下降变化,异常结束1个月内,南北地震带发生岷县、漳县6.6级地震;(2)对异常期间南北地震带进行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空间相关空间扫描发现,经去除背景值和归一化之后的相关系数等值线,图中出现了有别于背景分布的高梯度带(范围为0.4~0.6),岷县、漳县6.6级地震震中位于该梯度带内及其附近区域,同时也位于异常台站集中区域边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CHAOS-6地磁场模型计算1997—2016年中国大陆地区34个地磁台站模型值,分析比较模型计算值与台站实测值之间的差异,利用国际参考场模型IGRF12计算结果进行佐证。结果表明:地磁异常场模量△T作为地磁台站观测环境的一种标志,年变化显示:①中国大陆地区34个地磁基准台绝大部分位于地磁正常区或弱磁异常区,只有少数几个地磁台位于强磁异常区;②判断1个地磁台的地磁场环境,只测量总强度(F)是不够的,必须进行三分量绝对观测,利用地磁异常场模量△T评价地磁台的地磁场环境更全面、更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20.
利用河北省各地磁台站1986~2005年的地磁观测资料,对该地区地磁场长期变、短周期变化及与太阳黑子的活动特征进行了总结分析.这对进一步认识河北地区地磁场变化规律及其特征,为地震预报提供有实用价值的第一手资料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