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正> 该研讨会于1999年10月12—15日在成都召开,由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主持,四川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四川石油管理局地质调查处承办。参加这次会议的有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新疆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勘探事业部等23个单位的67名代表。会议共收到论文30篇,大会宣讲、交流的论文有27篇,内容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碳酸盐岩地区地震勘探技术研究成果;碳酸盐岩出露区(尤其是地表地形和构造断裂复杂区)  相似文献   

2.
1996年5月27—30日,在贵州安顺市召开了“南方地区第七次石油物探技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和云南省石油学会、贵州省石油学会联合召开。这次研讨会主要集中交流了三个专题:南方中、新生代盆地;复杂地区的地震勘探方法;电磁法在南方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内容涉及:(1)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2)应用地震资料进行储层预测和油气藏描述;(3)MT 方法;(4)盆地结构和沉  相似文献   

3.
<正> 该会由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北京石油学会、石油大学(北京)等单位联合主办,暂定于1999年11—12月在安徽黄山举办,会期3天。会议主题为“复杂地质条件下运移机理与损耗作用”。会议将就以下方向和内容进行研讨:(1)复杂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4.
在受山地和碳酸盐岩裸露双重复杂条件影响的南方地区开展地震勘探工作,采集的地震数据质量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基于对南方复杂地形山区的地震地质特征及勘探技术难点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地震数据采集技术与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攻关和对比分析:(1)综合应用多种表层调查技术进行精细表层结构调查,建立相对准确的近地表结构模型和速度模型,求准静校正量,指导井位优选和井深设计。(2)采用动态观测系统,高陡构造成像方面采用长排列大炮检距,灰岩区采用加密炮观测系统,溶洞裂隙发育地区采用宽线观测系统;(3)针对复杂多变出露多地层岩性,改善激发接收条件,根据岩性变化优选炮点点位,尽量避开溶洞和厚层纯灰岩区。灰岩区采用双深井组合激发,每道至少要两串以上检波器面积大组合接收,检波器井下接收比地面接收效果好。采用以上技术方法,对采集的地震资料进行处理和分析,地震剖面和单炮记录品质有所改善,地震反射波能量及信噪比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5.
1996年12月10—11日,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在南京召开了下扬子地区海相油气勘探研讨会。来自江苏石油勘探局、华东石油地质局、地矿部石油物探研究所、石油地质中心实验室、第六物探大队、南京大学、杭州石油地质研究所、南方新区油气勘探项目经理部等单位的20多名专家教授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围绕下扬子地区海相油  相似文献   

6.
会议于1984年8月20日-24日在哈尔滨由煤炭工业部地质局和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联合主持召开。成果由煤炭工业部东煤地质局哈尔滨科研所和地质矿产部石油物探研究所提供。 三维地震技术是当代地震勘探发展的一  相似文献   

7.
1986年11月12至17日,由地矿部石油物探研究所主办,在南京召开了碳酸盐岩地区油气普查勘探方法技术国际讨论会。到会中外代表共百余人,论文近百篇。就碳酸盐岩地区油气普查勘探方法技术进行了学术讨论。中国代表论文约占4/5,其内容表现了我国六·五期间在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地区的油气普查勘探方法技术上取得的新进展。第一是在物化探及实验方法方面形成一大批新方法技术,有20多项单项新方法技术;如上扬子地区的山区地震;上、下扬子地区的超多道地震;三维面积地震;宽线地震;纵波-转  相似文献   

8.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特殊性问题   总被引:87,自引:4,他引:83  
金之钧 《地学前缘》2005,12(3):15-22
中国至少有3 0 0×1 08t的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资源量,是十分重要的勘探领域。在近5 0年的勘探历程中虽有塔河、普光等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发现,但探明储量仍然很低,这与勘探投入低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地质的特殊性。经研究其特性可概括为7个方面:(1)碳酸盐岩层系形成于多旋回的叠合盆地;(2)碳酸盐岩层系时代老,埋藏深;(3)烃源岩具有多元、多期生烃;(4)储集层类型多、非均质性强;(5)圈闭类型多样,以隐蔽圈闭和复合圈闭为主;(6)油气藏改造、破坏严重,保存条件复杂;(7)油气藏分布复杂,预测难。要尽快实现碳酸盐岩油气探明储量的快速增长,缓解国内油气资源供需矛盾,必须加强碳酸盐岩油气富集与分布规律的理论研究和勘探技术攻关。文中将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富集理论的研究凝练为三个方面的科学问题:(1)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发育环境、构造演化及其对有效烃源岩的控制作用;(2)海相碳酸盐岩介质油气运聚机理;(3)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多期成藏与保存机理;同时指出要加大碳酸盐岩地区的地震、钻井和测井等系列技术的攻关力度,以提高勘探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于1997年4月19日至24日在河南开封召开了“南方地区第八次石油物探技术研讨会”。近30个单位的代表在会上交流了各类论文共36篇。会议主要围绕南方复杂构造地区的地震勘探方法、资料采集、处理、解释和其它物探方法的应用等展开了讨论。其中,有关海相地层油气勘探技术方法研究和前景分析的部分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0.
勘探开发资料的综合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以石灰岩储层为主的碳酸盐岩油气藏复杂多样,不同于世界典型的中新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在地质条件方面存在四大特性:(1)小克拉通多旋回构造运动,构造改造强烈;(2)烃源岩古老,海西晚期石油资源与喜马拉雅晚期天然气资源造成盆地富油也富气;(3)石灰岩为主的次生改造型储层非均质性极强;(4)埋深大,储盖组合较差。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具有四大特性:(1)以非构造油气藏为主;(2)经历多期油气充注与调整改造,流体性质复杂多变;(3)大面积、中低储量丰度的小型油气藏叠置连片;(4)油气水产出复杂,油气产量主要来自少量高效井。  相似文献   

11.
受复杂地表地质条件影响,沿海滩涂区地质调查程度较低,限制了相关地质调查方法技术的发展水平.浅层地震勘探技术在沿海滩涂地质调查中作用显著,但其勘探设备在沿海滩涂的适用性问题制约了地震探测数据采集工作,尤其体现在激发震源的适用性问题上.文中针对沿海滩涂复杂的地表地质条件,在满足探测要求的前提下,以提高地震记录分辨率和信噪比...  相似文献   

12.
因西部复杂地表条件,常规地震勘探很难取得好的效果。该文通过一个实例,就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数据采集方法、资料处理重点模块、高精度解释方法及地质成果验证情况进行阐述,说明了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在复杂的地震地质条件下能够取得较好地震地质效果,并产生较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正> 该会由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学会主办。召开时间安排在2000年3月。主题为:“对含油气系统的理解及应用”。论文议题:(1)复杂含油气系统的研究与勘探方法及实例;(2)含油气系统在老区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及效果;(3)含油气系统在新区油气勘探中的应用;(4)含油气系统动态模拟与计算机实现途径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地震法用于大规模金属矿产勘探并不常见。然而,加拿大地质调查所(CGS)的地面物探处最近推出了一项“最佳公共补偿”(optimum common offset)浅层地震反射绘图技术。这是一种将石油地震勘探技术适当改进后应用于金属矿产勘探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适宜的工作环境中,无论地下情况如何复杂,运用该项技术即可精确地绘出覆盖层与基岩的接触面以及覆盖层剖面图。 据加拿大地质调查所Jim Hunter和Susan Pullan报道,一种独特的,应用该技术勘探金矿的先进方法已在安大略省北部地区广泛应用。该地区由厚度不等的粘土和泥  相似文献   

15.
某些海相烃源岩中多环芳烃的组成特征张立平黄第藩/石油勘探与开发,1997(2)破酸盐岩的声波速度控制因素蒋录全译Flavio 5.Anselnletti等著/石油地质与实验,1997(1)盆地封隔作用的定义和机制王蔷译Peter J.C卜toleva著/石油地质科技动态,1997(1)油气藏保存条件的综合研究李明诚李伟等/石油学报,1997(2)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高精度重力勘探的应用效果傅绍乾兰秀丽/石油物探,1997(1)油气电法勘探综述郑秀芬李金铭/地球物理学进展,1997(2)综合地球物理解释与盆地模拟系统研究刘伊克郝天姚/地球物理学报,1997(3)深水牵引流沉积研究进展与展望何…  相似文献   

16.
惠俊刚 《物探与化探》2008,32(3):279-282
针对新疆塔城地区某煤矿三维地震勘探区戈壁地表复杂、目的层埋藏浅等地质条件,阐述了在野外数据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及资料解释的不同阶段所采用的相应技术措施和取得的地质效果。勘探结果表明:在目的层较浅的复杂地表区,采取小CDP网格、高覆盖次数、现场监控、精细处理、人机交互辅助解释和多元地质信息分析等技术手段,可以获得勘探精度较高的地震地质成果。  相似文献   

17.
通过勘探实例,介绍了地面电法、三维地震等地面物探手段在采空区、断层及陷落柱探测中的应用,结合地质背景及煤矿采掘情况,对采空区积水、断层及陷落柱的含(导)水性进行了分析,多数解释成果得到了矿方验证,效果良好。根据当前煤炭资源勘查形势,地面物探技术应从煤矿安全生产需求出发,致力于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的探测,注重加强在各种复杂地质条件下物探技术应用研究,将采空区积水、断层及陷落柱导水等精细探测技术作为物探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新疆博格达山西缘米泉地区构造解析与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自明  王毅 《现代地质》2014,28(2):300-307
新疆博格达山西缘米泉地区油气地质条件优越,但构造变形复杂,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准确落实地下地质构造是油气勘探取得突破的关键。该区地表露头出露良好,地震、非地震(MT)和钻井等资料丰富,为落实地下地质构造提供了良好的资料基础。通过对该区地表地质、地震、非地震、钻井和测井等资料的综合研究与应用分析,结合对前人构造解析与建模理论成果和主要技术方法的总结,形成了针对山前冲断带复杂构造变形区以断层相关褶皱构造解析为核心、多因素约束的综合构造解析与建模技术,建立了米泉地区多层次逆冲推覆构造模型。这项技术应用于构造特别复杂地区低成像品质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可有效降低地震资料解释的多解性。  相似文献   

19.
高邮凹陷北斜坡中东部沙瓦油区是典型的复杂小断块油田,具有地下地质、地表条件复杂的特点,多年的油气勘探实践说明:不断深化石油地质理论研究,及时转变勘探思路,发展完善复杂小断块勘探配套技术是油气勘探持续突破和发现的技术支撑,坚持滚动勘探开发一体化的运行模式,是提高复杂小断块勘探效益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作为煤矿安全高效地质保障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我国煤田地震勘探技术已经形成了从一维地震(1D)、二维地震(2D)到三维地震(3D)的技术系列,实现了从资源勘探向采区勘探、从构造勘探向岩性勘探的技术进步,而四维地震(4D)将进一步实现地震勘探从静态探测到动态探测的技术跨越。基于空间-时间维度的概念,在1D到4D地震勘探4个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提出了1.5D(如非零偏移距VSP)、2.5D(如宽线二维地震)和3.5D(如三维地震动态解释)等3个过渡阶段,给出了1D与1.5D、2D与2.5D、3D与3.5D以及4D等7个不同阶段的时间-空间特征。研究发现:(1)煤田地震勘探从低维到高维、从空间维到时空维的维度增加,使得地震勘探所获地下信息量出现指数级增长,地震勘探解决地质问题的精度相应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这是煤田地震勘探技术不断进步的内在引擎;(2)基础理论研究的厚积薄发、地震勘探仪器的升级换代和煤矿开采技术的需求驱动,是煤田地震勘探技术持续进步的外部驱动力;(3)跨学科、跨行业和跨部门的学科交叉与技术融合,加速了煤田地震勘探技术的迭代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