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选取2012年3月1日至12月31日临汾市地震台网记录到的ML1.0以上地震,对每个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并与山西地震台网的定位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两台网所定震级的偏差系数,用以修正临汾台网的震级,提高测定结果的精度。  相似文献   

2.
为了交流经经、总结成果,临汾、晋中地区会战领导组于一九七四年元月七日到十二日,在临汾市召开两年来工作总结会议。会议由省科技局领导同志主持。国家地震局派人参加。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地震物探队、地震测量队,山西省地震队,河北省地震队,临汾、晋中地区科技局等会战单位及北京大学代表三十二人。 两年来来自各方面的地震会战专业人员近二百人在临汾地区工作。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统一计划,分工负责,密切协作,作了大量的工作,基本上达到了予期的会战目标。  相似文献   

3.
关于公元649年临汾地震的讨论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丁国瑜 《中国地震》1998,14(3):38-42
唐贞观23年8月癸酉(公元649年9月12日)河东(黄河以东,今山西省境)地震,晋州(治临汾,今临汾市)尤甚。对此次地震事件的烈度等一直存在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4.
选取2012年3月1日至12月31日临汾市地震台网记录到可精确定位的网外地震,并对每个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将结果与山西地震台网的记录进行比较,分析两台网在不同震级范围、不同经纬度的震级偏差情况,找到两台网所定震级的关系,给出多个关系式,用以修正临汾台网的震级,提高准确度。  相似文献   

5.
自2017年10月19日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发生ML3.6地震以来,临汾-运城盆地表现为大范围的ML3.0弱震活动,截至2020年6月20日ML3.0地震平静长达974d。应用临汾-运城盆地内自1997年以来的ML≥3.0地震目录,分析地震平静异常与异常结束后该区发生ML4.5以上地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ML3.0地震平静异常超过1年,平静打破后的281d内在临汾-运城盆地有发生ML≥4.5地震的危险,异常对应率为100%,且地震预报效能评分R值为0.65(R0=0.52)和Molchan检验概率增益达到3,说明山西南部临汾-运城盆地ML3.0地震平静异常预测效能明显,可作为区域危险性判定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6.
2003年11月25日在山西省洪洞县甘亭镇发生了ML5.0地震,这次地震造成的灾害损失虽然不大,但对山西临汾市地震应急工作是一次有效的实战检验。介绍了这次地震的基本情况,包括震感、烈度分布、灾害损失以及震前、震后出现的宏、微观异常现象;就地震发生后的地震应急工作,从临汾市委、市政府采取的应急措施、地震应急现场工作队及全市地震部门的应急工作三方面进行了总结;得出了在这次地震应急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扼要的阐述了保存在山西省临汾县大阳公社东堡村匼河组地层中的形变现象,是地震造成的。然后,结合实际论证了喷砂管中的板瓦片是地震时掉入其中的,从而证明该形变现象是临汾1695年大地震的遗迹。在此基础上,根据该遗迹的规模和特征,文中还讨论了这次大震的震中、烈度和震级,并对该地震的发震构造进行了分析。最后,作者对震区快速上升的可能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于1983年9月11日至16日在山西临汾市召开了有关地震无线传输技术方面的会议。国家地震局,北京、成都、昆明、兰州、沈阳、上海六大传输台网及安徽、临汾两个区域性小台网,四川省地震局仪器厂等18个单位近7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9.
清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初六日(公元1695年5月18日),临汾发生强烈地震.康熙《平阳府志》记曰:戌时地震,有声如雷.城垣、衙署、庙宇、民居尽行倒塌,压死人民数万.近期在临汾及其邻近地区.多有记载此次大震的碑刻题记等史料发现.《重修平阳府城大云禅寺碑记》,见于临汾铁佛寺(即大云禅寺)塔内,这是一块镌刻因地震而重修大云禅寺的功德碑,记述了大云禅寺的历史沿革及遭康熙三十四年八级大震的灾害诸情.重修后的大云禅寺,至今仍矗立于平阳古城,颇为壮观,本期封面所刊照片,可见其雄姿,堪称临汾城内的名胜.《临汾县坡子里村地震碑记》,是1695年临汾大地震的专门记录.坡子里村,今属临汾县大阳公社,靠近当时的平阳府城(即今临汾市),地处震中区,死伤惨重.为昭后人,专门刻石以记之,因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地震碑刻.这块碑刻,为确定此次大震的震中,划分其烈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笔墨虽然不多,实属难能可贵.这两通有关1695年临汾大地震的碑刻,为研究临汾盆地的历史地震,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以诸城—宜川深地震测深速度剖面为约束, 对沿该剖面得到的高精度重力数据进行拟合, 并对临汾强震区平面布格重力异常进行处理, 得到了该地区地壳密度结构及平面重力异常分布. 利用上述结果分析了临汾强震区的地壳结构及构造环境, 结合前人相关研究成果, 认为临汾强震区地壳中存在塑性相对较强的介质, 洪洞和临汾两次历史地震皆发生在其与周边弹性介质的转换边界上. 另外, 临汾凹陷南北两侧局部构造环境存在差异, 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 导致了洪洞地震和临汾地震的发生. 两次地震在发震时间、 地点和震级等地震要素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1695年临汾地震震害及有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临汾盆地新构造、地表土质和地貌状况等影响震害的因素,从历史地理角度分析了1695年临汾大地震造成地处临汾盆地平原区的临汾、襄汾、洪洞和赵城4县的建筑物的破坏,人口死亡数字及死亡率,地震引起的地质灾害及其场地因素,并讨论了人类活动对震害的影响及城市地震问题。  相似文献   

12.
1 异常的出现 南源32号井、北源井群与龙祠水共同组成临汾市的供水网,供临汾市的工业用水和17万市民的生活用水。1989年11月27日晚7时许,井水突然发热、烫手,一直延续至28日晨(此井平时温度18~20℃),负责看泵的梁元森同志,将情况及时向行署地震局作了汇报。 32号井出现热异常的时间,正好在大同—阳高地震后不久,这样给对地震敏感的临汾人带来了不安,社会上一时紧张起来。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人工浅层地震勘探方法对临汾盆地进行小区划研究,结果初步推断出12条断层,并把初判断层结果展布在平面图上,为临汾盆地的地震构造及浅层活断层发育情况的定性和定量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临汾地震台地电阻率异常变化特征与盆地内地震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以临汾盆地及周边地区近20年来所发生的6次4.5级以上地震为例,通过对这几次地震前临汾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数据的分析,总结出临汾地震台地电阻率对应中强地震的中短期异常变化特征,特别是盆地内发生的3次地震,每次震前两测向曲线均统一表现为各向异性的变化特征,为判定该地区的震情趋势提供了信度较高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山西临汾地震台地电阻率异常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山西临汾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在临汾及其周边地区发生4.0级以上地震时的异常变化、异常形态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临汾中心地震台地电阻率对于捕捉该区地震前兆异常信息有积极的意义;对2008年4月以来临汾中心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数据的变化情况、变化形态做了分析,其结果可为场源外区域地电异常的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临汾区域数字地震台的技术系统建设过程、技术构成及成果应用,并将其与同台基模拟观测系统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其监测地震的能力以及处理地震的速度明显优于模拟观测系统,山西临汾区域数字地城台的建成将大大提高山西南部对震的快速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7.
从原始记录和分量图两方面对山西临汾中心地震台1991年以来的倾斜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临汾中心地震台地倾斜与省内及周边地区发生的中强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对1996年至2002年内发生的几次中强地震,临汾中心地震台地倾斜资料都有较好的异常反映。  相似文献   

18.
用现今小震推断洪洞、临汾两次历史大震的震源断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山西临汾地区是一个历史强震多发区,1303年和1695年发生了洪洞(M=8)和临汾(M=73/4)两次特大地震,这两次地震所在区域至今仍在持续不断的小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大震区地震长期活动特征,我们对临汾无线传输地震台网记录的1987-1999年期间发生的1670次中,小地震重新进行了震源定位,根据对这些地震震源位置三维空间分布特征和震源机解制的分析,认为洪洞地震的震源断层应是长80km,埋深5-26km的NNE走向,高倾角的右旋走滑型断层,而临汾地震的震源断层是长70km,埋深5-22km的NWW走向,高倾角的左旋走滑型断层。这与洪洞,临汾两次大震极震区的等震线及该地区应力场的构造环境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19.
统计了太原,临汾地震影响烈度的频次分布,在拟合影响烈度与频次关系的基础上,对未来50a和100a太原,临汾地震影响烈度的缺失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临汾地震台体应变观测资料映震能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小波分析方法,通过对临汾地震台体应变记录的国内外典型震例进行分析,总结临汾地震台体应变中强地震前异常变化特征及映震能力.发现体应变在大多数远震前没有出现明显的短临异常图像,而在近震方面有一定映震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