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骨巨细胞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骨巨细胞瘤(GCT)的X线平片、CT、MRI影像学表现,分析误诊的原因,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搜集30例手术病理证实的GCT病例,回顾性分析其术前X线平片、CT平扫、MRI影像学表现。结果:GCT发生于股骨远端13例,胫骨近端6例,股骨近段4例,肱骨近端3例,桡骨远端2例,腰椎1例,髂骨1例。术前误诊5例,约占16.7%。结论:X线平片、CT和MRI从不同角度反映GCT的病理特征,合理结合三种检查方法,能更全面显示GCT的影像学特征,有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X线平片、CT及MRI对非典型部位骨巨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非典型部位的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CT及MRI表现。其中,19例行X线平片检查,19例行CT检查,16例行MRI检查。结果:骶椎9例,坐骨4例,跖骨2例,掌骨、腕骨、肩胛骨,腰椎各1例。X线平片及CT表现: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区,无硬化边;MRI表现:病灶在T1WI常呈等-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结论:运用多种影像检查方法,可提高对非典型部位骨巨细胞瘤的认识,做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幕上及幕下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9例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使用GE Highspeed CT/i,对所有患者进行CT平扫;使用GE signa Twinspeed 1.5 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对所有患者进行MRI平扫,观察39例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幕上及幕下脑室中肿瘤的具体位置、大小、形态,对比CT检查的表现与MRI检查的表现。结果:在39例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中,13例位于右侧侧脑室,9例位于左侧侧脑室,11例患者的双侧侧脑室皆有肿瘤,另外6例患者的双侧侧脑室及三脑室皆有肿瘤;39例患者的肿瘤平均大小为52 mm;36例呈不规则分叶状,3例肿瘤边界模糊;部分肿瘤存在不同程度的钙化现象。结论: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的部位及特征性较为典型,通过CT扫描以及MRI扫描,均能有效地检出中枢神经细胞瘤,而MRI影像学检查,能够有效地提高对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断准确率,检查结果优于CT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巨淋巴细胞增生症胸腹部CT表现及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方法: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自2000年1月至2014年9月收集的60例巨淋巴细胞增生症患者,运用西门子16排CT扫描,对所有患者进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患者的胸腹部CT表现及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CT平扫,具有低或稍低密度15例,缺乏均匀的密度10例。通常情况下,肿块具有较为均匀的密度,胸腹部肿块均有显著强化,部分强化不均匀,腹膜后肿块部分有斑点状、片状高密度钙化存在于中央;缺乏均匀密度的肿块,增强没有显著强化存在于中央;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分别为肿瘤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强化方式和附近脏器受压情况。结论:巨淋巴细胞增生症具有较高的胸腹部误诊率,增强扫描病变呈现几乎同步于胸腹部主动脉的显著强化,延迟持续中度强化,在巨淋巴细胞增生症的诊断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超急性期脑梗塞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脑梗塞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临床上往往需要早期诊断脑梗塞以便选择治疗方案。方法:查阅中外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临床工作实际。结果:客观评价超急性期脑梗塞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及其应用价值。结论:提出多层螺旋CT和功能性MRI是目前诊断该病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7.
笔者报告了23例化脓性脊柱炎。本文着重分析对比了X线平片和CT检查结果,通过分析对比,发现CT检查优于X线平片,并有助于对化脓性脊柱炎早期作出诊断。主要影像学表现:早期,软组织肿胀和脓肿形成,骨质呈虫蚀状破坏,随之破坏区周围出现增生硬化。CT还能发现炎块中的气块,晚期骨修复占优势,即骨质增生硬化,骨桥形成,最后可产生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与MRI在松果体囊肿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5例病例均做CT检查,3例同时做CT与MRI检查,其中2例行CT与MRI增强检查结合文献资料加以分析和总结。结果:CT扫描5例囊肿均位于松果体区,呈类圆低密度区,边界光滑锐利,CT值为12-16HuMRI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表现为高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仿。结论:CT和MRI对松果体囊肿的诊断有重要的作用,为其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硬化性肺泡细胞瘤的增强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病理确诊的硬化性肺泡细胞瘤患者的CT图像。结果:42例均表现为肺内单发结节或肿块,边界清楚,形态呈圆形(11例)、类圆形(3例)和浅分叶形(28例)。分布呈周围型41例,中央型1例。合并贴边血管征29例,钙化11例,血管强化征8例,晕征6例,空气新月征1例。增强扫描轻度强化3例,中度强化15例,明显强化24例。10例行静脉期扫描,均见延迟强化。病灶直径0.9~8.5 cm,病灶> 3 cm组密度不均匀的概率较病灶≤3 cm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P在增强CT上具有强化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的特点,结合CT形态学表现和强化特征,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一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少见病、疑难病,即:原发性肺肉瘤、左膈良性囊性畸胎瘤、后腹膜恶性间皮瘤,胸椎脊索瘤,白血病合并硬膜外脂肪瘤、舌纤维瘤。如何正确诊断这类疾病对治疗及估计预后非常重要.本文讨论了每种疾病的概况,影像学表现及综合运用多种影像学检查,目的是为了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症状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临床资料及MRI图像,其中无性细胞瘤1例、卵黄囊瘤3例、未成熟畸胎瘤2例和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1例。结果:7例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腹痛1例,腹部肿块3例,腹胀3例。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查:AFP明显增高6例,CA125升高3例。MRI表现:7例均为单侧病灶,其中右侧4例,左侧3例。类圆形6例,分叶状1例,边界均清晰。最大径均大于9cm。除无性细胞瘤为实性成分外,其他6例均为囊实性。无性细胞瘤内见低信号分隔,2例未成熟畸胎瘤见小囊样液性信号区,并可见散在脂肪信号。增强扫描:无性细胞瘤中等度强化,内见持续强化分隔;6例囊实性肿瘤实性部分不均匀持续强化,3例卵黄囊瘤可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囊性肾癌的CT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囊性肾癌的临床表现、CT及病理资料。CT成像技术为采用64排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并行冠状位、矢状位的多平面重建。结果:11例囊性肾癌均显示为囊性或囊实性肿块,规则或不规则,大小不一,均有囊壁增厚。其中壁结节占9例,瘤内分隔占4例,囊壁钙化占4例。囊壁及分隔厚薄不均,增强后可见囊壁、囊内分隔及壁结节的强化,主要呈“快进快出”的特征。多平面重建图像显示肿瘤细节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更加清晰。结论:囊性肾癌具有一些特征性的CT征象,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有助于明确诊断,但需与肾脏其他囊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3.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在胰腺肿瘤的发病率中相对较低,但其具有多样的特征和生物学行为。由于术前细针穿刺存在假阴性,或因组织取材局限无法准确分级,因此术前影像鉴别诊断及分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将主要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影像诊断与病理分级的研究进展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是探讨肾肿瘤的鉴别诊断。采用的材料与方法是对27例肾肿瘤的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肾癌9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7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恶变1例,恶性淋巴瘤并右肾侵犯1例,肾盂癌1例,肾盏癌2例,肾嗜酸性细胞2例,肾母细胞瘤3例,肾恶性血管外皮细胞瘤1例。结论为各种肾肿瘤都有其特征性的CT征象,CT扫描可以对大部分肾肿瘤做出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在肾透明细胞癌和非透明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期间入院就诊,经超声、CT平扫怀疑肾占位性病变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行双源CT扫描。对比分析肾透明细胞癌与非透明细胞癌双源CT成像特征,并比较肾透明细胞癌和非透明细胞癌皮髓期及实质期碘浓度和NIC(标准化碘浓度)、肾透明细胞癌不同病理分级碘浓度和NIC及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用于肾透明细胞癌和非透明细胞癌鉴别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经手术病理确诊32例肾透明细胞癌和17例非透明细胞癌,经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扫描,透明细胞癌患者在皮髓期和实质期碘浓度及NIC均较非透明细胞癌患者高,组间统计差异显著(P<0.05);肾透明细胞癌在皮髓期及实质期,低级别(Ⅰ级、Ⅱ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碘含量及NIC均显著高于高级别(Ⅲ级、Ⅳ级)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分析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用于肾透明细胞癌和非透明细胞癌鉴别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发现:以实质期NIC界值0.70为标准时,对肾透明细胞癌及非透明细胞癌鉴别诊断的灵敏度(83.67%)和特异度最高(77.55%)。结论: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可通过将碘定量分析技术区分肾透明细胞癌和非透明细胞癌,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还能为肾透明细胞癌病理分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外部性脑积水的CT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63例外部性脑积水的CT表现及测量脑室及颅腔横径(VT/ST)率。结果: EH的CT特征为:额顶区蛛网膜下隙对称性增宽(≥5mm),前纵裂池增宽(≥6mm),可有脑沟增宽,额顶叶边缘呈\  相似文献   

17.
作者认为肺吸虫病发生在肝脏系少见病例,以CT认识和诊断上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与肝结核、肝脓肿、肝包虫囊肿等鉴别诊断,仍存在一定的困难。临床上肺吸虫病多见脑部,肺,及皮下组织,我院病理科近十余年在肝脏发现肺吸虫病也是仅有一例,上述疾病CT表现均可出现低密度坏死区,有规则环状增强,斑点状钙化灶,单房及改变及大小不等的结节。组织学上的改变,肝细胞混浊肿胀,液化,变性,坏死,钙化,所不同处寄生虫病的病理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