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陈兴芳  赵汉光 《气象》1982,8(11):21-24
北半球500毫巴月平均环流图是我国最常用的高空资料之一,至今已积累了三十余年资料。我们对三十年来整个北半球的500毫巴月平均环流场进行一些分析,发现在整个半球范围内存在着比较显著的阶段性的长期振动。为了突出长时段的振动以及计算方便起见,我们主要分析每十年的平均环流场的变化。即把三十年的资料分成1951—1960、1961—1970、1971—1980年三个年代,分别作出各月500毫巴每十年的月平均环流图和距平图。首先着重分析1月和7月月平均环流场的变异,其次揭露了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的变异特点,最后指出这种环流场的变异对我国天气气候变化的影响。 一、1月份500毫巴月平均环流场的变异特点 图1a、b、c分别为五十、六十和七十年代的1月份500毫巴高度距平平均图。由图可见,各距平中心位  相似文献   

2.
341977年4月500毫巴环流指数、环流型、环流特征量资料~~  相似文献   

3.
~~1977年2—3月500毫巴环流指数、环流型、环流特征量资料~~  相似文献   

4.
一、长期予报 对7708号台风,我站于5月分发布的汛期长期予报和9月上旬的十天天气趋势中,均予报9月上旬末有一次台风影响我县。我们的依据是,本站逐日气压曲线出现深谷,对应148天(±1天)后有一次台风影响我县。深谷的条件是:8月份气压<1014毫巴,4月份气压<1009毫巴;谷前气压连续下降2—3  相似文献   

5.
《气象科技》1977,(1):22-22
~~1976年12月、1977年1月500毫巴环流指数、环流型、环流特征量资料~~  相似文献   

6.
杨禾法  刘向东 《气象》1981,7(12):2-4
一、前言 关于华南春季冷害的研究,过去多数是用对流层中下部资料进行的,本文试图探讨100毫巴环流特征与华南春季冷暖的关系。首先分析了华南春季特暖年与特冷年北半球100毫巴环流型的基本差异,并用5个特征量来概括这些差异。其次,分析了暖春年与冷春年环流差异的前期演变特征,发现夏季100毫巴南亚地区的高度及入秋后各月等压面下降的速度,大体上能指示次年春季华南冷暖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美国海洋大气局出版的世界气候资料以及由日本气象厅出版的每日天气图资料。制作了1964—1980年6—9月中低纬度(40—160°E,25。s一50°N)南北半球总降水量和850毫巴、150毫巴月平均环流图,并以每月150毫巴层上10°N,40—110°E每  相似文献   

8.
长期天气予报,尤是特旱、特涝天气趋势予报,对于国民经济有着重要意义。目前,还缺乏系统、完整、可靠的方法。关于造成长江流域特旱、特涝的环流形势分析,已做了大量的工作(1、2、3),对形成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大气环流背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对于作好长期天气旱涝趋势予报无疑是很重要的。本文通过特旱、特涝的几个典型年份500mb月平均环流的分析,进一步了解造成旱、涝的不同环流特征。然后,通过旱、涝年份前期冬半年(10月至当年3月)各月500mb月平均图的相关分析,探索影响长江中下游汛期旱涝的前期环流特征。并对某些主要的影响环流系统的演变过程作分析。找到了若干供长期降水予报用的指标,建立予  相似文献   

9.
梅雨期的环流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一汇 《气象》1976,2(5):14-16
梅雨是初夏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天气,它对生产建设有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对近几年的资料分析,试图从梅雨期大尺度环流结构和环流维持的原因,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梅雨期低层环流的结构 在梅雨期,沿长江中下游地区维持一条准静止雨带。在雨带附近,水平温度差甚小,近地面约1.5°C/100公里,850毫巴和700毫巴为1°C/100公里,这比冬季冷锋  相似文献   

10.
《气象》1980,(9)
亚欧地区亚洲地区月平均环 流 指 数 候 平 均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亚槽 极 涡 中心位置 强 经度纬度 度1980年6月500毫巴环流指数、环流特征量资料$中央气象台  相似文献   

11.
陶诗言  朱福康 《气象学报》1964,34(4):387-396
通过对夏季亚洲南部100毫巴流型变化的研究,我们发现夏季我国西藏高原上空的反气旋是北半球副热带地区势力最强并稳定的大气活动中心。这个高空反气旋绕着其平均位置来回振动。在振动过程中,亚洲南部的100毫巴流型发生调整,并表现成两类基本的流型,其中第一类流型表现反气旋偏离高原,这时候在高原东西两侧(50°E和110°)各有新的反气旋建立,而在高原上则是低气压区;第二类流型表现在反气旋重新返回高原上空。在这两类流型转变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在中国大陆上出现一次进退过程,而且每年我国长江流域梅雨期的结束也与上述第一类流型的建立有联系。其次,我们对中国大陆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退过程与100毫巴流型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两者关系甚密切。当100毫巴第一类流型出现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进西伸。而在第二类流型出现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东南撤退。根据这些关系并结合我国预报员有关副热带高压进退的预报经验,我们提出有关副热带高压进退预报的几个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东亚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中下部大气环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1957—1961平东亚九十余个探空站的记录,对东亚对流层中上部和平流层中下部的大气环流特点作了初步的分析,得到如下几点结果: 1.在冬季,对流层中上部的气压场和风场特点和过去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在夏季,高原部分的环流特征却和过去的结论不同,夏季在高原上对流层中部出现微弱的气旋性环流,但在300毫巴已在反气旋的控制之下,而且反气旋的势力愈往上去愈强,在100毫巴处高原上空的反气旋达到最大强度,这是与青藏高原的热力性质有关系的。此外,从1月到7月东亚对流层上部的气压场和风场变化甚大,在中高纬度气压场有相反的趋势,并且副热带高压脊线从冬季的北纬15°位置移到夏季的北纬28°。 2.在东亚沿海,中纬度的几个测站在平流层中部的温度年变程呈双峰型,最高温度出现在1月和6—7月。在低纬度温度的年变程也呈双峰,但位相与中纬度相反。低纬温度年变化特点与辐射有关;中纬度的温度年变化,经过计算表明,1月的高峰与温度平流有密切关系。 3.东亚对流层中上部和平流层中下部风场的季节变化,与对流层中下部一样显著。从夏到冬的环流季节变化过程,高低空有一致性,而从冬到夏的环流季节变化过程,高低空变化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3.
夏季亚洲大陆上空大气环流的结构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陶诗言  陈隆勳 《气象学报》1957,28(3):233-247
作者分析了1951—55时期中850、700及500毫巴的7月平均气流场的构造,以及1956年7、8两月亚洲上空200毫巴平均等高线图.又作了1956年7、8两月东经75度、90度、105度和120度经线上平均风场和温度场的剖面.我们发现,在夏季有三种基本气流组成亚洲大陆上空三度空间的气流场:即,(1)中纬度的西风气流,(2)高空热带和副热带的东风气流,(3)位于高空热带和副热带东风气流下面的西南季风.此外,对于1956年从春季到夏季的过渡时期中,亚洲上空大气环流的转变,亦作了研究.我们发现,从春季到夏季的过渡时期中,亚洲上空的大气环流有着一个跳躍的转变.在这个时期中,喜马拉雅山南边的高空副热带西风急流向北撤退,在西藏高原的纬度上空,建立一个副热带高压脊线,并且在亚洲南部上空(北纬12度以南)建立一支高空东空急流.同时印度的西南季风和我国长江流域的梅雨时期开始出现.作者又发现,夏季在中国大陆上,雨带的北移和西风带北撤以及相应的西风带强度的削弱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陈受钧 《气象学报》1963,33(3):333-338
本文分析了100毫巴上經向运动动能和緯向运动动能的波譜,并討論了超长波的逐日变化。  相似文献   

15.
1958年8月4—12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退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1958年8月4—12日中国大陆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退过程作了分析。结果指出:它的减退是从200—400毫巴层次中开始,然后向上向下传递,最大变化发生在200毫巴层上,500毫巴以下高度场的变化是很小的,这是由于对流层顶附近的动力因子所决定的。文中还指出,大型环流发展所引起的经圈环流和东风急流显著的变动,是造成高压减退很主要的因素。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东风急流减退的物理机制和高压本身结构的演变特点,以及这种变化对高压减退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全球越赤道气流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本文首先通过850和200毫巴空间、时间剖面图讨论了全球越赤道气流的时空变化。在东半球夏季各月大气低层存在5条越赤道的偏南气流通道,冬季转为偏北气流,呈现了季节性的年变。在西半球,有3条偏南气流和2条偏北气流通道,它们都未呈现出季节性的年变。其次阐述了它们与环流系统的关联。索马里急流的建立与维持,看来与澳大利亚、西太平洋副高和西风的某些先期变化有关系。它们可能说明全球不同地区大气环流系统季节性变化过程存在一定的时间序列。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1956年6月到1957年5月一年内逐日亚欧500mb 天气图,计算历次高低压系统经过西藏高原以北时在强度和速度方面的改变,证明这些改变是有规则的,在地域上和季节上皆表现出独特性。  相似文献   

18.
北太平洋关键区水面温度对500毫巴高度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讨论北太平洋关键区水面温度对落后一个月到落后二十三个月北半球500毫巴高度场的影响,得到一些具体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实际资料的分析,作者发现,在0—70°N 地区北半球500mb 气候平均位势高度沿纬圈的平均值,不论冬夏,都可以很准确地用四参数来表示,其误差小于10位势米.对用三参数和二参数表示的情况也作了此较.最后还用三参数计算了逐月的气候平均情况和个别月份逐日的情况,并指出了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20.
尹宏  朱元竞 《气象学报》1980,38(3):277-280
在地面上用频率为52—56千兆赫的微波辐射仪,通过不同仰角亮度温度的测量,可以遥测大气的温度层结。遥测对流层上部(500mb以上)的温度,频率在53.1千兆赫附近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