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SEDPAK二维层序模拟软件,通过考虑控制层序沉积过程的不同参数,探讨层序叠加模式对断陷盆地非均一性构造沉降活动的响应。结果表明,在非均一构造沉降活动作用下,盆地两侧同期层序显示出同步和非同步的叠加模式。同步叠加模式即盆地两侧同期层序同为退积或进积特征,非同步叠加模式即盆地两侧层序叠加模式相反(一侧退积,另一侧则进积)。同期层序非同步叠加模式的形成机理是盆地一侧可容纳空间的增量(△A)小于沉积物供应(△S)(△A<△S),而另一侧盆地一侧可容纳空间的增量大于或等于沉积物供应(△A≥△S)。此外,二者可以控制非同步叠加模式的持续时间。同期层序非同步叠加模式的识别,对陆相层序地层研究提出新的认识,尤其是对我国东部新生代断陷盆地的层序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根据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综合研究野外露头、测井、地震等资料,将塔中地区志留系划分为5个层序,每个层序均由海侵和高位体系域两部分组成。除SQ1为Ⅰ型层序外,其余4个层序均为Ⅱ型层序,而且SQ3为一个三级中间体系域。受加里东运动影响,隆升后的塔中地区在晚奥陶世遭受剥蚀,地形变得平缓,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潮坪沉积为主的志留纪滨浅海沉积。在志留纪塔中地区构造稳定,海平面的升降决定了可容纳空间的大小。潮坪沉积相带的迁移反映了在全球海平面升降形成的异旋回中发育的潮坪自旋回沉积,可容纳空间动态变化是外在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池英柳 《沉积学报》1998,16(4):8-13
以渤海湾盆地下第三系为例,将可容纳空间概念应用于陆相断陷盆地层序成因分析和层序划分。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准层序组和准层序的发育过程和基本特征,可分别根据二级、三级和四级幕构造沉降过程中新增可容纳空间与同期沉积物供给体积的对比关系解释,层序边界和体系域分界面的形成条件亦可通过分析可容纳空间变化加以描述和认识。由可容纳空间演变特点分析,引出了一个新概念---可容纳空间转换面,并用于识别层序边界和体系域分界面。  相似文献   

4.
陆架可容纳空间对碳酸盐台地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架可容纳空间,沉积物供给及原始沉积表面构形的变化是控制大型碳酸盐台地地层叠置型式的3个主要因素。讨论了这3个变量的影响及其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5.
以渤海湾盆地下第三系为例,将可容纳空间概念应用于陆相断陷盆地层序成因分析和层序划分。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准层序组和准层序的发育过程和基本特征,可分别根据二级、三级和四级幕构造沉降过程中新增可容纳空间与同期沉积物供给体积的对比关系解释,层序边界和体系域分界面的形成条件亦可通过分析可容纳空间变化加以描述和认识。由可容纳空间演变特点分析,引出了一个新概念———可容纳空间转换面,并用于识别层序边界和体系域分界面。  相似文献   

6.
动态定量盆地模型——层序地层学的计算机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剑峰 《城市地质》1996,8(3):32-40
动态定量盆地模型──层序地层学的计算机模拟李剑峰(地质矿产部北京计算中心,100083)1层序地层学动态模型原理层序地层学认为,地球表面上的任何盆地,无论其成因如何、无论其位于何一特定的空间位置、也不管其归属何种类型,总可以将其解剖为一系列相互叠置或...  相似文献   

7.
为了揭示低可容纳空间三角洲沉积背景下层序发育及砂体分布特征,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结合岩心、测井、录井和地震等资料,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珠江组下段为例进行了层序地层和控砂模式的研究。识别出强制海退和正常海退造成的暴露侵蚀不整合面、与暴露侵蚀界面相对应的整合面、海泛面、最大海泛面、强制海退底面和最大海退面等6种界面,将研究区珠江组下段划分为一个半三级层序;并指出低可容纳空间三角洲沉积背景下沉积界面与基准面一致或略低于基准面,准层序以与海泛面对应的暴露侵蚀面为界面,且主要形成于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区域基准面相对海平面的下降是控制层序边界形成的主要因素;平面上砂体赋存在三角洲前缘和下三角洲平原的沉积地区,新增可容纳空间的形成速率及剩余可容纳空间的原有规模是控制砂体横向连续分布的关键因素;垂向上砂体分布在SQ1层序基准面缓慢上升到下降之前形成的高位体系域和SQ2层序基准面下降最低点到缓慢上升至最大海退面形成的低位体系域,这两套砂体横向连续性较好,存在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油气输导条件,是形成大型油气藏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8.
强烈不对称的楔型地层是前陆盆地的典型特点,前隆带地层大量减薄或缺失、前隆带与前渊带三级层序的细分对比是建立前陆盆地层序地层格架的关键.结合前人对前陆盆地岩石圈挠曲变形模拟的认识,经过对库车前陆盆地的实例分析表明,前陆盆地挤压构造活动引起前渊带沉降、而前隆带隆升,导致可容纳空间发育在横向上不协调.可容纳空间的不协调发育与前隆的产生和迁移的动态演化过程相伴随: 在构造的活动期,前隆隆升并向冲断带迁移,盆地变窄变深,可容纳空间发育的不协调性逐渐增强; 在构造宁静期,盆地变宽变浅,可容纳空间整体性发育.因此,前陆盆地二级层序在地震剖面上具双层结构(如库车盆地侏罗系、白垩系卡普沙良群),其下层为一组楔状、向冲断带收缩的退积反射; 上层反射呈带状、延续范围广.层序的对比模式为: 在二级层序的底部,三级层序向克拉通渐次超覆; 在二级层序的中部,三级层序的分布向冲断带渐次收缩; 在二级层序的上部,三级层序分布广泛,可对比性强(如库车盆地下第三系).   相似文献   

9.
按照盆地构造演化级别,依据不整合面和地层叠加方式的旋回变化,同时结合地震、测井等基础资料,建立了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四方台组和明水组的层序地层格架,将四方台组和明水组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3个三级层序、6个四级层序.根据松辽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讨论了构造反转背景下可容纳空间的变化机制和特征,认为在构造反转背景下影响可容纳空间的主要因素有以下3种:①受挤压所导致的扭曲变形引起盆地基底局部的下沉和缓慢的沉降;②沉积物的重力差异压实导致盆地均衡失调引起基底的差异沉降;③挤压作用引起沉积物供应效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孤南洼陷古近系沙三段中亚段可容空间转换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层序地层学认为,在盆地演化过程中,海(湖)平面或可容空间的变化是统一的。然而根据对可容空间变化的分析研究发现,由于受到基底的差异沉降、沉积物的沉积以及绝对湖平面的变化三种因素的控制,断陷盆地内可容空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是非统一性的。根据可容空间的变化划分出的可容空间增加带、减小带以及转换带所组成的体系及其在平面和垂向上的空间展布称之为可容空间转换系统。文中首先从理论模型的角度分析了断陷盆地可容空间转换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论述了可容空间转换系统的组成和划分方案,并以孤南洼陷沙三中亚段为研究对象,划分了一个三级可容空间转换系统并细分为7个四级可容空间转换系统。最后从石油地质学理论以及可容空间转换带处准层序垂向发育特征两方面阐述了转换带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典型油气藏实例解剖,认为可容空间转换带控制了有利的成藏组合的发育位置。  相似文献   

11.
基准面与可容空间变化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准面是控制沉积与侵蚀作用的临界面,基准面的周期性运动从根本上影响着层序的形成,基准面及可容空间变化分析,有助于对层序内部结构的认识和正确识别与划分,对松辽盆地基准面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层序内部体系域划分以四分为宜;二级基准面旋回具有明显的全球可对比性,而三级基准面旋回更具地方性。  相似文献   

12.
断层相关裂隙的一种定量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平衡剖面及几何学原理,建立断层面脱空空间理论模型、断层破裂带裂隙空间的置换模型,推导出一个在2维剖面上计算断层相关裂隙空间的定量计算公式,并讨论了相关参数的地质含义及取值方法。结果表明,断层面与层面的夹角变化率是控制断层相关裂隙空间的主控因素。该计算方法为断层裂缝的预测及评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川西盆地安县运动产生的不整合面,对存在多个地层划分分区的川西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进行了岩性地层和层序地层的对比和划分。在具体分析了前陆盆地逆冲断层的幕式活动基础上,提出了前陆盆地中可容空间变化的不统一性,并且进一步在总结Posamentier(1992)利用盆地中构造沉降速度的分带现象将前陆盆地二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前陆盆地可容空间变化带分为四带:消失带、减小带、增加带、产生带。进而从构造运动、气候变化、物源供给和河流平衡剖面迁移四个方面对影响前陆盆地可容空间变化特征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河流平衡剖面迁移在前陆盆地中起到比断陷湖盆中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扇三角洲亚相定量划分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沉积相的定量划分一直是沉积学中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水槽实验发现扇三角洲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向前缘和侧缘前积、向上加积的过程,加积层和前积层分别代表了扇三角洲的平原部分和前缘部分。从剖面上来看,自扇三角洲根部至前端,平原部分的厚度逐渐减薄,而前缘部分的厚度则逐渐增厚。提出以剖面上前积层和加积层厚度相等的点作为扇三角洲平原与前缘亚相的厘定界限,由此可以解决扇三角洲平原与前缘亚相在平面上的定量划分问题。根据陡坡带扇三角洲模拟实验发现,剖面上前积层厚度与加积层厚度相等的点随着扇体的生长而不断变化,但平原部分与扇体延伸长度的比值λ保持不变,只受原始地形坡度α和扇面坡角β的影响。扇面坡角β是一个经验值常数,因此,在勘探过程中,只要通过地层倾角测井求出原始地形坡度α,再根据地震剖面或单井资料统计确定扇体的延伸长度,就可以计算出前缘亚相的分布范围,从而为预测油气勘探的有利相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开展室内模拟实验研究,探讨硝基苯在傍河水源地的迁移规律、转化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在实验的基础上,构建描述硝基苯在傍河地下水源地迁移转化的数学模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淤泥介质对硝基苯的吸附能力相对较高,硝基苯在淤泥中的线性吸附系数为0.526 cm3/g,在砂砾中的线性吸附系数为0.123 cm3/g;硝基苯在淤泥介质中的生物降解作用也明显大于在砂砾介质中,其在淤泥介质中的生物降解速率常数可达0.043 h-1,而在砂砾介质中仅为0.002 h-1。本次对室内硝基苯迁移转化实验的数值模拟效果较为理想,模拟结果对硝基苯在含水层中的迁移过程和转化规律进行了科学合理的量化描述,可将该模型进一步用于野外硝基苯迁移转化的模拟预测中。  相似文献   

16.
再生水灌溉条件下氮磷运移转化实验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二维饱和-非饱和土壤氮磷运移转化模型nitrogen-2D对污水灌溉试验的实测数据进行了分析, 结果证明所提出的模型可以较好的描述土壤中的水分运动和氮的转化运移过程, 土壤含水量及铵态氮剖面模拟值与实测数据吻合程度较好.用检验过的数学模型模拟了不同污水灌溉方案下土壤及地下水中不同形态氮及磷的变化情况, 分析了不同灌溉方案下土壤的氮磷平衡和农田养分平衡状况, 结果表明: 适度的污水灌溉, 硝态氮和无机磷不会淋溶出1.5m土层, 不会对地下水造成氮磷污染; 施入土壤的铵态氮, 由于有较强的吸附性, 不易被作物直接吸收, 49%转化成硝态氮, 作物根系吸收以硝态氮为主, 氮肥当季利用率为23.3%;反硝化是进行污水灌溉时旱地土壤氮素的主要损失形式, 约占施入氮量的12.6%.   相似文献   

17.
东濮凹陷南部沙三中段构造调节带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濮凹陷是一个由其东部的兰聊断层拉伸活动造成的新生代伸展断陷盆地。构造调节带是东濮凹陷南部发育的主要变换构造类型。根据断层的组合特点与断距变化,归纳出4种倾向类型、3类叠覆类型,并根据其组合关系细分出11种构造调节带类型,且在东濮凹陷南部识别出其中的8种类型。东濮凹陷南部的构造调节带对沉积体系的发育有控制作用:西部斜坡带发育的同向调节带可作为物源通道,发育大面积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兰聊断裂带下降盘中的断鼻调节带也可作为物源出口,发育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中央隆起带中的背向调节带起分隔次级汇水盆地的作用。东濮凹陷南部的调节带形成机制与兰聊断裂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有关,兰聊断裂的断面形态、活动差异及走滑运动分量是调节带形成的主控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