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6 毫秒
1.
朱光  张长厚 《地质科学》2005,40(3):327-327,336,375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安徽省地质学会和合肥工业大学等单位主办,合肥工业大学承办的“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4月16-17日在合肥召开。本次学术研讨会共有来自40个单位的135位代表参加,共收到论文摘要109篇。会议开幕式由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朱光教授主持,合肥工业大学徐枞巍校长、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常印佛院士、安徽省科协程荣朝副主席和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王同康副局长到会致辞,热烈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学者。  相似文献   

2.
国际大陆岩石围的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讨论会——笫三届全国构造地质学术会议于1937年8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市环柔县龙山宾馆召开。这次盛大的国际会议是由中国地质学学会同中国岩石圈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石油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发起并得到国际联合会岩石圈委员会、环太平洋能原与矿产资源委员会、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构造委员会、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新构造委员会的支持共同召开的。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和中南大学举办、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承办的“21世纪活化构造与成矿学发展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10月28-31日在长沙隆重举行。恰逢地洼学说(活化构造及其成矿学理论)创立45周年及其创立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南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名誉所长、国际矿床大地构造委员会副主席兼地洼学组主席、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学研究中心主席、国际期刊《大地构造与成矿学》主编陈国达先生90华诞之际,此次会议的召开对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创新精神,进一步发展、创新活化构造与成矿学理论,具有深远的学术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4.
边千韬 《地质科学》2008,43(2):415-416
常承法研究员1927年3月2日生于山西省太原市,1950~1952年在北京大学地质系完成了大学学业,1953~1956年在原北京地质学院完成了研究生学业。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研究室从事构造地质和大地构造研究,曾参加了张文佑院士主持的我国第一幅“中国大地构造图”的编制及其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的撰写。1959年被聘为助理研究员,1978年晋升副研究员,1984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为博士生导师,1986年晋升研究员。  相似文献   

5.
朱德丰  吴根耀 《地质科学》2007,42(1):133-133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盆地构造分委会)、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大庆石油学院和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发起与组织的“全国盆地构造与能源资源会议”,2006年9月18日至20日在大庆油田召开。会议由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和大庆石油学院承办,来自科研、高校和生产单位的211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我国幅员辽阔,盆地类型多,分布广,后期改造强烈,资源勘探开发难度大。  相似文献   

6.
地层学家张守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吴根耀 《地质科学》2007,42(2):415-416
张守信,男,汉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教授),祖藉河北静海县,1927年10月6日生于江苏徐州市,2006年8月31日病逝于北京。他是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古生物学会会员;曾任全国地层委员会地层分类专业组副组长,国际地科联(IUGS)国际地层委员会的国际地层划分分会(ISSC)个人会员和会员资格审查委员会五成员之一(1981~1992),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INQUA)地层委员会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地层分委员会会员(1984~1988,1995~1999);曾受聘为地质矿产部第七个五年计划的“1:50000区域地质制图方法研究”项目顾问(1986~1990)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的“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项目专家;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讲授理论地层学与应用地层学(1981~2004)。  相似文献   

7.
《地质论评》1981,27(6):552-555
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地层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前寒武纪地层分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前寒武纪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及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名誉委员、天津市地质学会理事长、地质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共产党党员王曰伦同志因患肾病综合症,于1981年7月20  相似文献   

8.
由国科联岩石圈委员中国全国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石构造演化开放研究实验室共同主办的“中国及邻区新生代火山岩及深源岩石包体国际讨论会”于1992年9月8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目的是总结交流近几年来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动我国与海内外学者的合作,促进国际岩石圈计划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9.
张文佑教授自1934年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开始从事地学研究以来,迄今已整整五十年了。张文佑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大地构造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并兼任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以及其他多种职务,五十年代早期还曾任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秘书。  相似文献   

10.
国际著名的地质学家、教育家,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研究中心主席,国际地科联矿床大地构造委员会副主席及构造岩浆活化(地洼)学组主席,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家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南大学学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创始人、第一任所长,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陈国达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4年4月8日4时23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3岁。陈国达先生毕生致力于地质科学与实践,他将自然辩证法与地学思维相结合,创建了地洼学说,对中新生代大地构造研究、构造与成矿研究等提出了独特的思路,对我…  相似文献   

11.
雍自权 《地质科学》2008,43(1):207-208
罗志立教授,1927年11月生于四川苍溪县,1952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地质系(1948年入学)。曾先后在石油部西北石油管理局和四川石油管理局工作;1980年调到成都地质学院石油系工作(现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今年适逢他献身石油地质事业60周年,又喜逢80华诞,特此撰文祝贺。  相似文献   

12.
徐红燕 《地质科学》2008,43(4):826-827
丁文江(1887.4.13-1936.1.5),字在君,笔名宗淹,江苏泰兴人,出身于缙绅家庭,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突出的文化名人。抱着“读书救国”的愿望,他于1902年东渡日本,后转赴英国求学,1911年暮春于格拉斯哥大学获动物学及地质学双学士后归国,决心以科技兴国。  相似文献   

13.
吴根耀  关静 《地质科学》2008,43(2):320-320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第六和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三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原国务院环境委员会专家组组长、国家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原主席、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东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3月6日11时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相似文献   

14.
2002年11月2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生等著的《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首发式与学术报告会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隆重召开。会议由以李德生先生在京学生、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赵文智教授为主任,陈蟒蛟、刘友元、张兴、何登发等其余在京学生为委员的组委会发起组织。  相似文献   

15.
吴根耀  关静 《地质科学》2004,39(1):138-138
为纪念孙肇才先生从事石油地质工作50周年,以“板内形变与晚期成藏”为书名的孙肇才石油地质论文集2003年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全书精选了孙先生的论著24篇,分“基础地质”(3篇)、“中国含油气盆地综述”(3篇)、“典型含油气盆地分析”(10篇)和“在中外咨询会议上的发言”(8篇)4部分。书末附有孙先生学术论著和报告目录。全书共332页,约53万字。书中论述了中国含油气盆地的构造格局、成因机制、石油地质特征和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16.
吴根耀  关静 《地质科学》2005,40(3):414-414,438,456
著名构造地质学家马杏垣先生的遗著《解析构造学》,2004年11月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全书共463页,885千字。解析构造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马杏垣先生在总结自己和研究集体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建的。之后,在他的领导下,他的学生们在各自的研究岗位上做了许多工作,既丰富和完善了解析构造学的理论和方法,也使解析构造学在我国学术界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解析构造学的形成与发展,构造解析的原则与方法,中国前寒武纪构造、大陆伸展构造、重力作用与构造运动、中国大地构造发展的基本样式与地壳构造演化,地学断面研究、中国地震活动与现今地球动力学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苏、浙、皖地区沉积-大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南部近东西延伸的扬子板块形成于距今800Ma 前。自震旦纪开始,在其东缘苏、浙、皖地区形成了两个呈北东东向展布的并在其东端相联的裂陷槽。其沉积厚度达万米。沉积演化晚期形成了复理石与磨拉石。复理石堆积于晚奥陶世,此时裂陷槽为两个向东开口的海湾,碎屑物来自盆地南北两侧的扬子古陆。磨拉石堆积的时代从晚奥陶世末到中泥盆世,碎屑物  相似文献   

18.
赵永红 《地质科学》1993,28(2):186-186
科学的发展是从思维开始的。有了新思维才能去进行新探索,得出新认识、新发现和新观点,再上升为新理论。新理论促进了新技术,并产生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有可能促使一门新学科产生,乃至在科学园地中开辟出一个新领域,促进科学的新发展。“新天地”向广大读者介绍自然科学中的新动向、新探索、新观点、新问题,进行难题的征答与解答。这些内容也许是不成熟、不完善或是有争议的问题,也许与地质科学本身无关。读者或许会在本栏目中获得新灵感,从而导致新思维的诞生——这正是本栏目所希望的。  相似文献   

19.
《地质科学》1985,(4):313-319
一九八五年七月十一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举行了授予瑞士许靖华教授名誉教授证书仪式。仪式由中国科学院秘书长顾以健主持。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孙鸿烈代表中国科学院授予许靖华教授中国科学院名誉教授证书。这是中国科学院在地学领域授予的第一个名誉教授。  相似文献   

20.
随着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和发展,对大洋地区构造活动、地热及地壳-上地幔结构之间的关系已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在大陆地区,由于其构造发展历史的复杂性,对这种关系的认识还远没有大洋区那样系统和清晰。但近二十年来,大陆地区各种地球物理资料的大量积累已为进行这种研究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