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墨西哥EPC区块位于坦皮科(Tampico)盆地,白垩系的海相碳酸盐岩是其主要的含油气储层.储层是形成大型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关键因素,为了解区内油田开发潜力,通过岩性、成像测井(FMI)等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EPC区块白垩系的主要储层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区域裂缝发育规律,对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本区裂...  相似文献   

2.
成像测井包含了大量的地质信息,可以更加直观和准确地显示出地下油藏的地质特征,能够对构造(构造倾角、断层)和沉积(层理面、岩性面、古水流方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应用。而且,成像测井是研究裂缝性储层的最有效和直观的手段,能够满足评价裂缝油气藏所需要的包括孔洞、裂缝发育程度及其有效性和面孔率等参数。此外,成像测井还有助于确定现今地应力方向及判断井眼的稳定性,为钻采工程方面提供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总之,成像测井与其他专业密切配合,能够解决更多的地质油藏问题,从而为勘探开发提供更多科学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西湖凹陷花港组物源体系研究薄弱,严重制约了对于油气储层及有利油气相带的预测。此次研究综合利用西湖凹陷新钻井的重矿物及黏土矿物等常规分析化验资料,结合锆石U-Pb定年及FMI成像测井等手段,综合分析西湖凹陷花港组物源体系。结果表明,西湖凹陷花港组共有4大物源区,物源呈现分段发育特征:东部断阶带受东侧钓鱼岛隆褶带物源影响明显;西斜坡以海礁隆起点物源为主;中央反转带主要接受虎皮礁物源供给,往南海礁隆起影响逐渐加大;西湖凹陷南部主要接受西部渔山东低隆起物源供给。  相似文献   

4.
由于番禺B洼钻井数量较少,加之已钻井揭示古近系含砂率高,且受限于三维地震资料尺度和分辨率,导致对深层古近系诸如沉积相、井旁构造及物源等等各种地质问题缺乏深入了解。鉴于FMI成像测井技术在解决诸多地质问题中的优异表现,在研究区进行了应用,得到了4项研究成果:准确识别出了恩平组、珠海组和珠江组的岩石类型、沉积构造类型和沉积环境;在古近系地层中识别出了大量的微断层、高阻缝和高导缝;获得了交错层理倾向的统计数据;得到井旁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此外,还获得了2点启示:推测FMI图像上解释出的微断层和微裂缝促进了油气在深层的垂向输导,非常合理地解释了成藏事实;该井古近系储层在埋深较大的情况下也能有较好的物性。简而言之,由于此次FMI成像测井在番禺B洼的成功应用,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和有益的启示,这些有价值的资料将大大降低今后勘探的地质风险,极大推动了该区古近系的勘探进程。  相似文献   

5.
根据钻井岩心、测井、地震和古生物等资料,对瓯江凹陷古近系地层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演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瓯江凹陷古近系发育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湖泊相、滨海相和浅海相5种沉积相类型.根据该区构造演化特征和沉积充填特征,可将瓯江凹陷古近系沉积演化分为3个阶段:早古新世断层开始活动,形成了凹陷雏形,总体发育三角洲—...  相似文献   

6.
南海中北部中新世陆坡凹陷沉积充填与古陆坡形态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中德合作“南海地球科学联合研究”和“中国边缘海的形成演化及重大资源的关键问题”的有关航次获得的地震资料进行层序地层和沉积相解释,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南海中北部陆坡凹陷的构造和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南海中北部陆坡区凹陷的构造演化经历了裂陷期、裂陷-坳陷过渡期和坳陷期三个阶段,沉积环境经历了河流-湖泊、浅海和深海的演化过程,不同演化阶段形成不同的地形形态.南海中北部地形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早第三纪、早中新世-中中新世中期和中中新世中期-现在,其中早中新世中期-中中新世中期的沉积充填使陆坡形态发生了重要的转变,这次转变基本上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陆架-陆坡-海盆的格局.  相似文献   

7.
平衡剖面技术是一种遵循几何守恒原则而反演地质构造演化过程的剖面、亦是恢复重建地质演化历史活动及过程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构造演化定量分析的有效手段.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是典型的前陆冲断带,由于其地质条件复杂、地震波速横向变化大等原因,故对该区构造演化及动力学机制研究与油气地质条件的分析一直不能深入进行,因而严重制约了油气勘探进程.针对以上症结所在,从技术层面提出了更好的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进行构造演化恢复的方法,进而为深刻认识该区构造发育史、分析油气运移及聚集规律等提供了依据.通过平衡剖面恢复的结果表明,研究区经历了挤压一伸展 挤压三期构造运动,并由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构造旋回.其中,晚二叠世存在一个小幅度的快速挤压期,而三叠纪为整个构造演化中最强烈的构造挤压时期,其对该区构造演化及构造格架形成与油气运聚成藏等均具重要影响和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岩心、测井、地震、岩石薄片、分析化验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苏东区块山西组山1、山2段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苏东气田东北地区山西组山1、山2段发育了洪泛曲流河沉积体系,主要沉积微相有曲流河道、边滩、河漫滩、河道间等微相类型。在沉积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区内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及其演化规律,认为区内山2沉积期:发育曲流流河道砂体,储层以褐色含砾中粗粒岩屑石英砂岩-细砾岩为主,并且沉积期为近物源区的冲积平原河流相沉积,受潮湿气候及弱水动力沉积环境的影响,大面积发育河漫沼泽沉积,为煤层提供了温床,纵向上形成了3~5套煤层,物源供给相对充沛,形成了一定厚度的曲流河道块状砂体沉积;山西组山1沉积期:受潮湿气候的影响,广泛发育湿地河漫湖泊、河漫滩沉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深水水道已成为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加强深水水道内部沉积单元以及沉积演化的研究对于深水油气勘探来说至关重要。基于3D地震资料,利用地震属性、地震相等研究下刚果盆地深水水道的内部沉积单元及演化规律。研究表明,研究区深水水道发育底部滞留沉积、水道侧壁滑塌沉积、侧向加积体、堤岸沉积、废弃水道5种沉积单元。深水水道形成于复杂的多期侵蚀-充填过程,纵向演化可划分为水道过路侵蚀、侧向迁移水道、高弯度垂向加积水道、水道堤岸复合体和废弃水道5个阶段,各个阶段水道内充填结构和水道平面展布特征呈现有规律的变化。水道的5个演化阶段是一个水道完整的演化模式,海平面变化、重力流供给、陆坡均衡剖面等共同控制着深水水道的演化。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乐东–陵水凹陷新近系岩性圈闭成为南海海域勘探的热点,发现了多个大气田,且已发现的岩性圈闭均与海底扇、浊积水道密切相关,为了获得更多天然气发现,提高岩性圈闭的勘探成功率,应加强海底扇识别及沉积模式研究。本次研究基于乐东–陵水凹陷的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以经典层序地层学为指导,从钻井取心入手,综合运用测井、FMI成像测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分析了乐东–陵水凹陷梅山组海底扇的岩相、沉积构造、测井相及地震相特征。梅山组海底扇岩性以粉砂岩为主,发育块状构造、小型交错层理和冲刷面,结合粒度、C-M图分析认为其为浊流沉积,后期受牵引流改造。在梅山组地层内识别出三种类型海底扇:水道化型、盆底扇型、底流改造型海底扇,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期次,各期海底扇形成演化、主物源方向受古地貌影响由陵水凹陷向乐东凹陷迁移,扇体规模逐渐变大。综合考虑坡折带、相对海平面变化、三角洲物源供给对沉积的控制,建立了乐东–陵水凹陷梅山组"源–沟–坡–扇"的海底扇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1.
远海孤立碳酸盐台地周缘发育了碳酸盐岩峡谷,对其开展研究有助于深刻理解碳酸盐碎屑沉积物的“源-汇”体系及深水油气成藏等方面。文章利用多波束测深、高分辨率二维多道地震等数据,精细刻画南海西沙海域永乐海底峡谷的地貌形态及内部充填特征,揭示该峡谷沉积演化过程,分析峡谷成因控制因素及稳定性。永乐海底峡谷形成演化可分为萌芽、汇聚和拓展3个阶段,随着演化过程的发展,峡谷规模及对沉积物输运作用增加。永乐海底峡谷形成及演化主要受古地貌隆起形成的负地形和沉积物重力流侵蚀作用影响。峡谷在第四纪以后仍有较明显的活动迹象。分析显示永乐海底峡谷是西北次海盆的重要物质输送通道,其沉积演化过程及稳定性对研究碳酸盐台地沉积物输运等深水沉积过程及岛礁工程建设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雅  唐勇  解习农 《海洋科学》2020,44(1):157-164
在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莫桑比克盆地的区域性幕式构造演化,并进一步总结归纳了其沉积充填特征。研究显示该盆地为东非边缘陆内裂谷盆地,以晚侏罗世破裂不整合面为界划分为断陷期及坳陷期,断陷期为陆相湖盆沉积充填,进入坳陷期后逐渐从海陆过渡相向浅海相和深水相演变。晚白垩世末和渐新世末两次构造抬升,使得盆地沉积环境及物源供应发生明显改变,也逐渐从深水相向滨浅海相或三角洲相演变。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东营凹陷洼陷带岩性油藏勘探形成的“相—势”控藏理论,结合国内外“相”、“势”控藏研究文献调研,对“相—势”控藏作用原理进行了解剖,并以东营凹陷陡坡带砂砾岩扇体为例进行“相—势”控藏作用研究,验证了北带砂砾岩体成藏受“相—势”控制,总结了东营北带的“相—势”控藏特征,完善和发展了“相—势”控藏理论。同时在研究中发现,由于油气成藏是一个动态过程,虽然现今储层有利相带及成藏动力的耦合是成藏的关键,但是研究证实储层的物性、地层压力的动态演化对圈闭合油气充满度影响很大。应对油气成藏关键时期及其以后的储层物性及地层压力分布规律及其动态演化进行研究,实现含油气盆地的构造演化史、沉积埋藏史、热演化史、成烃史、油气充注史、“相—势”控藏历史等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相—势”控藏理论,必将带来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勘探理论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南海北部陆坡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古海洋沉积环境演化特征,对研究区ZSQD196PC柱状样有孔虫、硅藻及有孔虫氧同位素资料开展了分析。依据沉积有孔虫、硅藻主要属种的百分含量、丰度及组合特征,将有孔虫划分为3个组合,分别对应于氧同位素MIS1、2、3~4期;将硅藻划分为4个组合,大致对应于MIS1~4期。MIS1期有孔虫以暖水种占优势,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百分含量显著升高;硅藻丰度低且以热性种占优势,其中冷期出现大量沿岸种,反映相对温暖的气候条件。MIS2~4期有孔虫以冷水种占优势,温跃层种含量相对较高;硅藻丰度高且以广布种占优势,出现沿岸种含量的升高,反映较冷的气候条件。通过对比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分析讨论了末次盛冰期、Blling—Allerd暖期和新仙女木事件在ZSQD196PC柱状样的沉积响应,揭示了末次冰期中的气候波动。  相似文献   

15.
客观定量地确定沉积动力环境分区是理解区域沉积动力过程的重要基础。本文以黄河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数据为基础,运用模糊c均值聚类(FCM)等方法对该区域的沉积动力环境进行了分类、识别、分区及制图表达。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沉积动力环境可分为3个类别,分别代表了冲刷、冲淤混合和淤积3类不同形式的沉积动力环境。各类别沉积动力环境的隶属度分布图具有指示其在不同空间位置处出现的可能性大小及其优势分布区的作用,而由模糊隶属度值生成的沉积动力环境分区图也与研究区域实际的沉积动力空间格局有着较高的吻合度,表明制图结果是合理和有效的。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三角洲滨海区地貌演变趋势分析和海岸防护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南华北盆地石炭-二叠系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our major sedimentary systems of the Carboniferous and Permian in the Southern North China (SNC) Basin were identified in sedimentological and depositional features,such as trace fossil,silt body shape,vertical sequence and logging curve. In addition,the sedimentary facied and typical sequences of sedimentary systems were analyzed in principles of sedimentology and coalfield geology,Furthermore,geological patterns of the coal accumulation,paleogeography and tectonic setting in each geological stage were reconstructed. Corresponding to sedimentary system and facies,there was no coal accumulation in the late carboniferous,while Shihezi Formation of the Middle Permian is the best coal accumulation period. And the delta front and sea-water swamp (the gulf) facies were the best environment for coal accumulation,which are meaningful for coalfield prediction and exploration in the Southern North China (SNC) Basin.  相似文献   

17.
Studies on sedimentary events in Mariana Trough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eomagnetic field changeCongYouzi;HanGuozhong;ChengGuo...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东太平洋CC区多金属结核中富钡镁锰矿细脉蛋白石层的成因机制,利用矿相显微镜、电子探针和ICP-OES,对蛋白石层及其周围铁锰氧化物进行了显微结构特征和化学成分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高反射率矿物结晶程度较好,主要由MnO组成,具有高Mn低Fe的特征,为成岩成因的钡镁锰矿。中反射率矿物结晶程度较差,主要由MnO和FeO组成,为水成成因的水羟锰矿。低反射率矿物为一种半透明矿物,主要由SiO2组成,为生物成因的蛋白石。根据钡镁锰矿、水羟锰矿和蛋白石的成因机制,为蛋白石层及其内部钡镁锰矿细脉的形成过程建立了一个模型,共分为5个生长阶段:第1阶段,结核呈半埋藏状态在氧化环境中形成水羟锰矿;第2阶段,结核呈半埋藏状态接受SiO2胶体的沉淀作用形成蛋白石层;第3阶段,结核呈半埋藏状态在氧化环境中形成水羟锰矿的同时,其成岩作用和蛋白石的脱水作用使蛋白石层中产生大量的裂缝;第4阶段,结核呈埋藏状态在弱氧化-还原环境中发生交代作用和重结晶作用形成钡镁锰矿;第5阶段,结核呈半埋藏状态形成水羟锰矿。  相似文献   

19.
The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sin of the Bransfield Strai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study of the sedimentary body of the Bransfield Strait has made it possible to identify several sedimentary complexes, to construct the first electronic charts for the acoustic basement, and to establish four stages of the evolution of its floor, which updates the previous knowledge about the formation of the strait. At the first stage, there was an increase in tension stresses that were accompanied by the local splits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at the periphery of the Antarctic Peninsula. At the second stage, a graben-like structure filled with the Lower stratigraphic complex was formed northward of the Antarctic Peninsula. At the third stage, the continuing processes of extension led to intensive explosive activity of the growing volcanic structures and filling of the graben with sediments of the Middle seismostratigraphic complex. The fourth stage, which has continued until recently, is characterized by quasi-linear localization of the major centers of volcanic activity in the band closer to the South-Shetland Island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Upper seismostratigraphic sedimentary complex. The evolution of the floor of the Bransfield Strait reflects the process of penetration of the American-Antarctic ridge to the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of the Antarctic Peninsula for the last million years.  相似文献   

20.
渤海沿岸风暴沉积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沿岸是风暴潮常发地区之一.温带气旋和热带风暴作用形成该区的风暴沉积体.研究风暴沉积体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探讨全新世以来风暴作用对沿岸地质环境演化影响及沉积模式.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和历史资料研究,综合研究渤海沿岸风暴潮动力环境.渤海沿岸的风暴沉积体表现为滨岸沙堤、贝壳堤、风暴沉积砂层等地质体.保护风暴沉积体,合理开发利用,提出减轻灾害的措施和对策,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