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渤、黄、东海海面热量平衡状况对该海域海洋水文和中国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对该海域热量平衡各分量的年平均和年变化进行了计算,并分别就资料处理和计算方法、年平均状况、年变化特征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本文作为该项研究的第一部分,讨论了所用的资料和计算公式,提出了在稳定温度层结条件下的交换系数的校正方法。  相似文献   

2.
3.
本文分析了渤海、黄海、东海海面热量平衡诸分量及其总和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进入海面的太阳总辐射是海洋从海面得到热量的主要来源;海洋从海面失去热量的主要原因,在黑潮海域是海面蒸发潜热耗失引起的,在近海海域,春、夏季海面有效回辐射耗热超过蒸发耗热,秋冬季相反。海气之间的感热交换量较小,冬季较明显。结果还指出,在3—8月海洋计温期,海洋从海面得到热量,在9—翌年2月海洋降温期,海洋从海面失去热量。  相似文献   

4.
用1958—1967年海上调查和船舶报水文气象资料,计算了渤、黄、东海海面热量平衡各分量及其总和的年平均状况;分析了各热量分量的平面分布;估算了各分量的量级;讨论了海面热量平衡与水团分布和海洋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海、气界面上,海洋获得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失去的热量主要是由于海水的蒸发;暖流区海洋失热最多,尤其在黑潮主干区明显。同时还指出,年平均各热量分量的总和基本上反映了海洋环流的形势,而海洋内部的平流热输送为本海区带来大量的热量,从而弥补了通过海、气界面海洋释放给大气的热量。  相似文献   

5.
用多年平均水温和海面热量收支资料,计算了黄、东海热量平衡,估算了海面热量收支、海洋平流热输送、水体内部涡动热扩散等对水体温度变化的影响,讨论了冷暖水体分布和海洋平流热输送分布的概况.结果指出:秋冬季节,水温迅速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海面蒸发耗热和南向的冷平流热输送;春夏季节,水温迅速上升的原因主要是进入海面的太阳总辐射的增加和北向的暖平流热输送.结果还指出,黄、东海区,冷水主要位于朝鲜西岸邻近海域和东海东部,前者冬季强,后者春季强,二者均从秋季开始出现,夏季消失;黑潮及其分支的暖平流热输送,春季最大,冬季次之,秋季最小;南向的冷平流热输送,秋季最大,冬季次之,春季最小.  相似文献   

6.
利用渤海和北黄海9个站位浮标的海面10 m气压和风速观测资料对ERA5再分析资料的适用性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海面气压和风速再分析资料与观测资料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不同时间尺度的统计结果具有一定差异,累年逐月的相关性优于日均和日极值,极端天气下的相关系数最低。不同时间尺度的统计结果显示,气压再分析资料与观测值的偏差总体为负值,即高压再分析资料较观测值偏弱、低压再分析资料较观测值偏强,二者存在一定的系统性偏差;风速统计结果显示,偏差与风力级别有关,大风速时,风速再分析资料普遍小于观测值。累年逐月再分析资料反映了研究区气压和风速的季节变化特征,偏差也呈现出季节性变化,且冬季的适用性优于夏季;极端天气情况下,气压和风速再分析资料的适用性较差,需要开展进一步的订正处理。  相似文献   

7.
渤海海面太阳辐照强度的观测分析与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对渤海海面(1998-09-24~10-07和1999-04-28~05-11)实测太阳辐射日总量同云量的关系和春、秋季的对比关系及其与插值计算出的晴日太阳辐射日总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同烟台(福山)测站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渤海海面太阳辐射日总量春季远大于秋季,其无云条件下的太阳辐射日总量与插值计算出的晴日太阳辐射日总量的差异秋季大于春季.分析表明,海陆温差引起的海面大气垂直输送与水汽物的产生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采用经验公式对渤海海面太阳辐射日总量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果表明所用经验公式及推算出的参数适合于春、秋季渤海海面太阳辐照度的计算.  相似文献   

8.
用于研究东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资料处理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东海海域二维地震、单道地震、浅层剖面等资料进行的综合研究表明 :用于研究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资料处理应提高速度分析精度和分辨能力 ,进行子波估算 ,压制多次波 ,相对保持振幅 ,DMO,AVO及波阻抗特殊处理等。在地震剖面上天然气水合物主要特征有 :BSR、振幅异常、速度异常、AVO异常等标志特征。据此 ,可对天然气水合物进行识别和预测。东海海域是天然气水合物可能赋存的有利部位 ,其中冲绳海槽是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目标区域。  相似文献   

9.
CTD资料处理的主要步骤和方法(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0.
对于含多资料三维分潮波模型建立了一种岸边资料运动学外推的潮波第一边值方法,并对渤海的四大原湖波进行试算。结果证实本方法可行,该方法使潮波方程既满足第一边值问题,充分利用岸边测站资料,又保证岸界法向流速为零条件,符合物理意义。并对复型病态矩阵的收敛问题提出了一种可行性处理。  相似文献   

11.
张荣华 《海洋学报》1996,18(1):21-30
本工作较详细地分析、比较了1986~1989年间热带太平洋环流数值模拟结果与相应的观测资料。作为第一部分,本文给出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自由表面海洋环流模式模拟得到的热带太平洋海面起伏与热带太平洋18个海岛站水位计和美国地球卫星(Geosat)观测资料间的比较。结果表明,模式成功地模拟出与1986-1987ElNi o而和1988LaNi a事件相联系的热带太平洋水位场时空演变。如1986年下半年暖水在日界线附近堆累和水位上升;1986年底这一高水位区以Kelvin波形式迅速向东太平洋和南美沿岸地区传播,且该地区水位场演变呈双峰结构。模式海面起伏与18个海岛站间平均相关系数高达0.79,与其平均误差为4.5cm;与Geosat观测相比,模式海面起伏相关系数的区域平均值为0.36;文中还讨论了对模式的进一步改进工作和海面起伏观测资料在自由表面海洋环流模式中的同化应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非潮汐性质水位变化的研究历来是地球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海洋工作者把水位变化和海洋水文甚至气象状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得到许多有意义的结果.有关情况在文献中曾作过简短的评述.当研究涉及到水位资料时,当然最好是直接采用通常以1小时为间隔取样的原始潮位记录.然而如果所关心的仅仅是周期在数天以上的低频变化时,则直接采用原始记录会引进过多的数据处理工作.为避免这一点,人们常常直接利用日均海面、月均海面甚  相似文献   

13.
在海洋流场数值计算中,当流场中建筑物尺度相对平面网格步长太小时,计算中难以引进其作用,在所得计算结果中难以反映其影响。本文依据流量连续、能量守恒规律,通过水力学物模实验,求得建筑物存在情况下的谢才系数C,解决了计算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方欣华  尤钰柱 《海洋学报》1987,9(5):537-543
用时间间隔为1小时的12次CTD观测短记录分析了东海浅水区温、盐、密度脉动的垂向特性.平均温、盐、密度剖面可以分成明显的3层:跃层及其上、下层.温、盐、密脉动基本上由内波引起,但在跃层上、下界也存在一定的入侵卷挟.跃层中心的深度起伏大于6.35米,厚度变化在3.5-8米之间.它们随时间的变化是间歇性的,不规则的.用最大熵谱估计方法估计得温度脉动的垂向波数谱,表明能量主要集中在低波数段(<0.13周/米),其间有两突出的谱峰,估计谱线斜率低于-3次方.在中(0.13-0.64周/米)、高(>0.64周/米)波数段谱线分别有-3与-5次方波数依从关系.可能低波数段是内波运动;中波数段是细结构过程或内波与细结构的联合作用;而高波数段的细结构则很弱.  相似文献   

15.
文中根据历史水温资料分别建立无维温度θT和无维深度η,进而建立水温垂直剖面的无维自模函数θT=f(η)。在此基础上,利用热传导方程在忽略平流和涡动效应条件下建立描述表面水温(Ts)、底层水温(TH)和上均匀层厚度(h)的一维模式。文中,利用本模式试报了(时效为5、10、15d)南黄海20个站的TsTHh、温跃层厚度和强度等,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