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我国,地震科普报告的对象主要有三类群体,即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进行知识更新的管理人员和科技工作者、以及公共会场临时聚集的身份多样的市民。实践表明,一个精彩的地震科普报告不仅需要精确的选题与素材,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报告技巧。本文就未来地震科普宣传的重点内容进行了探讨,认为全民防灾意识教育、地震应急科普宣传将成为社会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2.
以地震科普微信公众号为主要科普传播载体,并以"震知卓见"公众号为例,对地震科普作品的选题进行了分析。创作选题要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从时事热点事件、震情事件等多角度进行切入;此外,还应考虑选题与科普创作形式之间的关系,找到二者之间能够提升科普传播效果的契合点;选题时可以专栏化,打造地震科普系列作品。文章最后就如何提升地震科普微信公众号科普内容传播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移动直播、机器人撰稿等新传播方式不断涌现,给地震科普宣传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探索地震科普宣传融合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该文通过分析当前地震科普宣传工作的现状和特点,结合近两年地震科普宣传工作的实践经验,及地震系统科普宣传融合发展最新案例进行分析,提出地震科普宣传融合发展的路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地震声像科普作品是以声音和图像作为主要表现手段,采用公众易于理解的方式普及地震科学知识、相关技能和科学理念等的作品。广义的地震声像科普作品分为3类:新闻纪实类、科教专题类、动漫科普类。当前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画面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叙事断点"处理不好,包装效果有待加强;传播的语境需要扩展,新闻性不强,整体结构把握不好;选题的题材不足,受众定位不够精准,应补充"大部头"、重量级作品。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的统计分析,提出了作品中画面、音乐、字幕、图示及动画等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对今后如何制作好这类作品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地震科普宣传具有社会性、科学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时效性相对较强的特点。它作为一种信息,尤其要以科学事实为根据、以自己特殊的规律来表现适应民众心理的实质内容。本文用系统论、心理学、信息论的观点,试图从信息的传播、及馈及其科学管理的角度,探索开展地震防震减灾社会宣传工作的规律,提出如何进一步提高地震科学的社会宣传功能,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的问题,供探讨、交流。  相似文献   

7.
云南地震部门在地震科普和震后舆论宣传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与实践,这些工作在云南漾濞6.4级地震应对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文章从地震科普和震后舆论宣传两个方面分析了其成功的做法,总结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启示,并从建立长效机制、加强科普队伍建设、创作地域特色产品、创新科普传播渠道、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引导作用和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姚迪 《地震科学进展》2022,(11):540-542
面对融媒体时代,结合近年来浙江地震科普融媒探索实践,本文分别从3个方面探讨如何 “讲好地震故事” 以实现地震科普高价值传播。①精细化内容设计,用微视频讲好地震故事;②跨媒介叙事传播,多渠道讲好地震故事;③展望浸媒体时代,邀你一起讲地震故事。   相似文献   

9.
程奕 《四川地震》2014,(4):42-45
地震科普宣传工作多是在地震发生之前开展,主要偏重的是如何地震避险。地震灾害发生后对灾区民众如何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及合理地配合外来救援力量的科普宣传缺乏系统性。本文从地震现场科普宣传的形式、内容及如何更好地实现现场科普宣传三个方面对地震现场科普宣传工作进行分析,旨在为利用地震现场科普宣传维护震区的社会稳定、减轻灾害损失及顺利地开展地震现场救援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叶佳宁  何霆 《华南地震》2014,(2):115-119
地震的科普知识是公众关心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向公众普及地震科普知识,利用流媒体技术设计了基于流媒体技术的地震科普视频点播系统。主要介绍了地震科普视频点播系统的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以及在地震行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一次具有社会影响的地震发生之后,很多人会问为什么,意即在这个地方、这个节骨眼儿,为啥会发生这样大小的地震?为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地震分析预报工作者或专家往往尽其所能在第一时间给出比较科学的解释,诸如"余震说""构造说""能量说".可是不少公众并不买账,提出更多问题或多方质疑,甚至伴随讽刺和调侃.例如,2020年"7?12...  相似文献   

12.
地震科普工作的开展与媒体环境息息相关。近年来,在以网络嵌入深度化为特征的融媒体环境下,地震科普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本文结合工作实际,总结当前融媒体环境下的地震科普工作,客观分析目前地震科普所面临的优势与不足、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以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为前提,针对融媒体环境下的地震科普展开思考,以期为从事地震科普的工作者们在进行科普作品创作中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应与时俱进,在舆论引导中体现更大作用,在舆情治理中承担更多责任。本文认为防震减灾科普具有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一是舆情热点为防震减灾科普提供了契机。二是舆情热点为防震减灾科普提供了内容。本文从3个方面提出了防震减灾科普的舆论引导策略。一是合理设置科普议程,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二是借力新媒体传播技术,有意识地引导舆论;三是打好 “组合拳” ,形成舆论引导最大合力。本文认为应在舆情热点中积极主动做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创新传播形式、方法,巧妙设置议程,全时空覆盖,全社会参与,构建政府、媒体和公众信息互通的良性舆论场,增强社会公众的风险意识和防灾减灾能力,真正筑牢风险防控的人民防线。  相似文献   

14.
地震是自然灾害中对人类危害最大的灾难之一,将地震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是我们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目前,地震预报仍然是世界性难题,大力开展科普宣传工作是现阶段能够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工作措施之一。随着信息化以及科技的发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内容和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尤其云南地震系统现处于机构改革时期,面对新的形势,站在新的平台上,如何做好新时代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以云南地震局昆明基准地震台及其他部分台站为例,与沿海省份的科普宣传工作作比较,思考新形势下云南地区如何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  相似文献   

15.
以地震科普工作为立足点,通过对科普的内涵以及如何开展好科普工作的方式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地震科普工作必须建立在牢固的群众基础之上,拥有健全的法治保障以及充分发挥新媒体发展的信息化优势,才能保证其健康长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科普认知、需求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系统地评价防震减灾科普效果、准确分析公众的防震减灾科普需求,在2010年上半年开展了面向北京市公众的防震减灾科普现状及需求调查研究.结果表明,58.4%的公众接受过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不同人群接受程度不一;公众对地震预报仍抱有较大的期望,大学生和农民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水平较低;电视、报纸杂志和网络是目前公众获取...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在特色品牌打造上努力探索,形成了 “中学生防震减灾知识竞赛” “震震有词” “言归震传” 等多个主题活动栏目,取得了一定热度和成绩。然而,这些活动彼此之间独立分散,在相关宣传文创作品的构建设计上还存在着精品不多、创新性不足等问题。本文旨在整理归纳当前上海市地震局科普宣传作品的基础上,将目光延伸至地震系统、上海市乃至全国多领域科普文创产品,总结经验,取长补短,站在数字信息化与 “互联网+” 模式的大背景下积极思考,依托融媒体平台,尝试探寻能代表本局特色,可带动品牌效应,且易于推广的防震减灾科普文创方向,推进上海防震减灾宣传形式多样化、丰富化,在传播渠道和社会受众覆盖面等多个方面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8.
鲁西南地区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科普认知及需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鲁西南地区中小学生对防震减灾科普的认知情况及需求,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鲁西南地区典型城市菏泽市开展了此次研究。研究发现,该地区中小学生总体上在地震科学常识、地震部门工作内容以及避震救助技能和识别谣言能力方面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在部分题目上也存在认知度较低的状况。在防震减灾科普的态度和需求偏好方面,97.04%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防震减灾知识培训,大部分学生还是偏好传统媒体的渠道与形式。另外,在示范与非示范学校、城区与乡镇学校、中学与小学的对比中,发现了明显的群体差异性。本次调查对今后开展山东全省公众的防震减灾科普认知及需求状况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9.
政务新媒体是解决政府信息公开、应对舆情和提升服务能力的一把金钥匙,建立媒体矩阵是提升地震系统新媒体整体覆盖力、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有益尝试,是解决地震事件应对过程中信息快速发布、快速辟谣的有效方式。作者通过对地震事件新媒体矩阵现状、发展特征、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发展趋势判断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地震事件新媒体矩阵传播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务新媒体是解决政府信息公开、应对舆情和提升服务能力的一把金钥匙,建立媒体矩阵是提升地震系统新媒体整体覆盖力、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有益尝试,是解决地震事件应对过程中信息快速发布、快速辟谣的有效方式。作者通过对地震事件新媒体矩阵现状、发展特征、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发展趋势判断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