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土地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是一种新提法,是一个连续、双向地交换意见与沟通的过程。公众参与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公众参与概念被引入中国的土地利用规划,目前尚处于萌芽和探索阶段,还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运用参考文献法和总结分析法,可以论述目前我国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现状与不足,以及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提高公众参与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理念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规划理念的再思考 从本质上说,土地利用规划主要是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考虑,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它是一种政府的公共管理行为.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规划在实际工作中并未起到其应有的作用,"规划低效论"、"规划无用论"的说法更是加重了规划在实施层面上的难度.形成这种看法从根本上分析首先是人们对规划本质及规划问题认识不统一,各级政府尤其是领导在规划编制指导思想上的认识不足造成的.俗话说"只有正确的思想才能引导正确的行动",要进行规划修编,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首先必须要对规划理念有一个正确而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规定》第一章第六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遵循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目前,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公众参与主要集中在规划的编制、审批与实施三个阶段:编制阶段主要体现在规划编制机构的走访与调查,公众的参与是被动的;审批阶段主要体现在专家、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立法部门代表公众参与,其实质仍是精英式规划,公众的参与是有限的;实施阶段主要体现在公众的监督,尤其是自身利益受损后的投诉,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加强土地宏观调控的关键措施,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基本手段。在新一轮(2005年-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研究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是关系到保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顺利实施,推进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而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王伟 《国土资源》2005,(12):22-24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山东省即将开展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新的规划将成为2020年以前山东省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而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正是各地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一个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6.
近日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中强调,要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实施管理。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由于社会经济制度、土地资源祟赋和管理制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而且近年来开展规划的趋势进一步加强。本文将主要介绍典型国家的土地利用规划开展状况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龙头”,是土地利用宏观调控的手段,是土地管理的重要依据,规划编制的过程相对规划实施是短暂的,但规划的最终意义在于实施。仅依靠一个好的规划而没有严密的管理运行机制的支撑,很难搞好土地利用规划工作。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有适度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刚性有余、弹性不足"的问题较突出.如何增强土地利用规划的适应性和前瞻性,制定具有弹性和更具操作性的规划,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一、尽快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性、战略性、指导性的长期计划,是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土地重要手段。同时,应同步修编乡级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等专项规划。通过上述各项规划的修编,确定土地开发利用战略,从宏观上规划全县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综合和协调各部的用地的矛盾和要求,合理利用各类土地资源,充分挖掘和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和生产潜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截至2011年8月,我省除部分报国务院审批的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市级规划")未获得批准外,报省审批的市级规划和全部的县级、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县级规划"和"乡级规划")都得到批准。从2011年7月1日起,《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条例》(以下简称《规划条例》)正式生效,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GIS在土地利用规划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受到规划的复杂性等因索的影响,GIS也表现出了缺乏针对性等缺陷.本文根据规划编制的具体要求开发了一个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插件.此插件可以无缝地集成到ArcMap中.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过程中使用此插件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和精度.此插件提供了一系列数据处理工具和数据库管理工...  相似文献   

12.
青海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化实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于1999年由国务院批准实施;各州(地、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于2003年由省政府批准实施。通过几年的实施,土地利用规划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初步形成,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开始建立,在保护耕地、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各级政府按规划用地、管地的观念普遍增强,  相似文献   

13.
关于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框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已形成了国家、省、市(地)、县(区)和乡(镇)5个层次较完整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但还存在各级规划的职能分工不够明确,重点不够突出,内容雷同等问题,规划内容的"越位"和"缺位"现象并存。针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框架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土地规划体系的对策建议,为正在开展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已形成了国家、省、市(地)、县(区)和乡(镇)5个层次较完整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但还存在各级规划的职能分工不够明确,重点不够突出,内容雷同等问题,规划内容的"越位"和"缺位"现象并存.针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框架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土地规划体系的对策建议,为正在开展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建设用地指标分配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标的确定与分配一直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建设用地指标分配的实质是规划编制政府、上级规划审批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一个博弈过程.而且上级审批政府对下级政府建设用地需求量了解是不充分的,下级政府对上级可能审批的建设用地指标量了解也是不充分的,公众对两级政府信息了解更是不充分.因此存在的是一个完全信息不对称的博奔过程。如何寻求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博弈均衡.同时保障公众的利益.确定一个合理的建设用地指标对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宁波市江北区现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开始于1997年,由于受历史条件限制,客观上当时地方政府和我们国土部门对规划编制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深,对规划编制所应达到的目标要求理解不够,所以在规划编制后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总会碰到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我们认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如果一个土地利用规划不能很好地体现其科学性和指导性,那么其强制力和严肃性就无从谈起,甚至于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之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一种先进的理念与制度,有其深厚而广泛的理论基础,同时它在我国的引入与发展也有其客观的现实依据。然而,目前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公众参与还仅仅处于一种起步的阶段,因而迫切需要采取措施予以进一步推进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建立用途管制制度是土地管理方式的重大改革,也是管地方式、用地方式的一个大变革;是深入贯彻土地基本国策,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使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得以全面提高的根本举措。一、土地用途管制土地用途管制是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引导合理利用土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核心是依据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用途转变实行严格控制。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以代替原来实行的分级限额审批制度。主要内容是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区域(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严格限制农用地变更为建设用地,特别是要保护耕地。  相似文献   

19.
对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二者之间存在的主要矛盾,以及产生这些矛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就协调"两规"之间的关系而言,重点在于首先理清二者谁为上层规划,其次在规划制定过程中要做好规划制定部门与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工作,找到"两规"之间理想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20.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应该考虑其利用的集约性。通过规划,统筹安排各业用地,真正把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结合起来,实现土地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因此,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土地条件制定科学的规划,是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