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东北地区下一个地震活跃期开始时间以及活跃期内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的震级进行预测。分别取两个地震活跃期之间的时间间隔和每一活跃期内的最大地震的震级为原始数据列,用五步建模法建立灰色GM(1,1)模型。 用所建模型进行预测,得到东北地区下一个地震活跃期约于1997年开始,活跃期内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为7.2级。文中对预测结果的多解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华北地台震旦纪-早古生代地震节律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在华北地台的震旦系与下古生界中的固定层位中,赋存并呈区域性分布着泄水脉灰岩、泥质岩,它们是强地震时,距震中一定距离内未成岩的沉积物经受水平振动时产生的液化泄水构造,是鉴别地层中地震灾变事件的依据。华北地台东部及北部的震旦系和下古生界中可识别出20个震积岩岩组,在地层柱中代表了6个地震活跃期,每个活跃期之间的周期长度为40Ma或30Ma节律,可能有某种具普遍规律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应用灰色理论GM(1,1)预测模型估计我国未来时段的地震趋势。为提高预测精度和反映“最新信息”,在组成原始数列时,对于M≥75级地震,由平静幕、活跃幕采用不同震级阈值联合组成;对于其它级别地震则尽可能采用当前活动期以来的数据。计算结果表明,1997~2000年期间我国大陆及邻区有发生M≥75级地震的可能,大陆西部可能发生70至75级以上地震;东部可能发生55至60级以上地震。同时,估计本活跃期的结束时间也可能比预计的稍长。  相似文献   

4.
河西走廊是我国中原通往西北地区的重要交通运输要道。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于中生代末—新生代早期的碰撞及持续至今的向北推挤作用的远程效应的影响, 河西走廊及邻区是现今地壳活动地区, 其中地震活动为其主要表现形式。已有地震资料分析显示, 公元1555年以来划分为2个平静期和2个活跃期, 现在处于1920年以来的第2个活跃期内; 而最近100年的第2个活跃期内又可以划分为5个相对平静阶段和5个相对活跃阶段, 目前处于2002年以来的第5个活跃阶段内。从大震重复周期分析, 区内各断裂带发生7.0~7.5级大地震的时间间隔为2000~3000年左右。结合各断裂带最近一次地震的时间, 推测未来100年发生7级以上大震可能性很大的区段是三个墩—松山地区、玉门地区、磁窑口—苦水沟地区和嘉峪关地区; 未来100年发生7级以上大震可能性较大的区段是石包城—昌马大坝区段和高台地区。与地震活动相关的研究工作应该在确认活动断裂的基础上加强大震重复周期的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5.
灰色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将任何随机过程看作一个灰色过程,随机量看作是灰色量,对信息不完全的系统建立灰色系统模型,从大量离散的数据中找出内在的现律,对事物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该方法只要求单位时间内最大观测值,可用于地震活动规律分析。  相似文献   

6.
辽西蓟县系雾迷山组震积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辽西蓟县系雾迷山组发育两层震积岩,分析位于雾迷山组一段的中上部及二段的下部,其表现形式为碳酸盐中的振动液化泥晶脉及少量层内褶曲,可视为一个主地震活跃期的两次地震事件,为区内首次发现,填补了区内震积岩的空白。地震事件与大陆板块的开裂与并接有着直接的联系,本次震积岩的发现,对燕山裂陷槽的开裂与扩张,提供了有利证据,对中朝准地台的板块活动解释起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文献认为本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及其邻区经历了4个地震活跃期(1897~1912,1920~1937,1946~1957,1966~1980)。自1988以来中国大陆开始进入第五个活跃期。在未来的三年内第五活跃期是将要结束还是还会持续几年?未来3年我国大陆强震的主体活动区主要在那里?为此我们根据地震活动资料对1998~2000年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大趋势作了初步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1)中国大陆强震累积频度与发震时间的关系。 (2)利用应变积累释放曲线研究中国大陆各地震区地震活动的平静期和活跃期。 (3)中国大陆各主要地震活动区强震复发周期及其未来1~3年的地震危险性估计。 (4)伽师及其临近地区地震活动与中国大陆其他地震活动区的相关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以长江三峡地区实测应力资料为依据,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定量地展现了该区弹性应变能空间分布状态,讨论了弹性应变能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合地震震级、地震活跃期及地震迁移规律的综合分析,探讨了该区未来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9.
石炭系—二叠系地层广泛分布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界山,即成吉思汗山与哈拉阿拉特山.本文针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界山石炭系—二叠系与盆地内玛湖凹陷等的地震地层,通过露头—探井—地震地层开展关联研究.界山下石炭统为海相碎屑岩地层,主要分布于成吉思汗山.上石炭统发育火山岩及海相沉积碎屑岩,二叠系下统发育—套陆相砂砾岩,主要分布于哈拉阿拉特山.盆内玛湖凹陷等的地震地层:下石炭统钻探见于中拐凸起,未获得可追踪对比有效地震反射;上石炭统佳木河组主要发育火山岩,局部变化为凝灰质砂砾岩夹火山岩层,风城组主要发育灰色白云岩、白云质泥岩,横向相变为凝灰岩或火山岩层,同位素测年结果明确时代归属上石炭统.通过探井地层岩性及同位素测年对比,地面露头区佳木河组与地震地层夏子街组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归属下二叠统;而地震地层佳木河组则对应地面露头哈拉阿拉特山组下部的火山岩发育段(局部夹灰色灰岩透镜体);地震地层风城组主要对应露头区哈山组上部的沉积岩发育段及阿腊德依克赛组.  相似文献   

10.
薛艳  刘杰  尹继尧  宋治平 《地球科学》2012,37(1):191-198
分析了全球、环太平洋地震带(P系)和低纬度环球剪切带(E系)的地震活动特征, 并运用小波变换技术对地震活动周期成分进行了定量研究, 结果表明: (1)全球地震活动存在45.5 a和32.0 a的显著周期成分, P系为45.5 a, E系为30.9 a和47.5 a; (2)全球及两大构造系7.0级以上地震频度均显示30.0 a左右的周期特征, 但地震频度与全球8.5级以上特大地震活动是不同步的, 不能作为判定地震活跃期与平静期的依据, 频度变化可能反映全球尺度的某种活动对地震产生的影响; (3)全球地震具有50.0 a尺度的活跃期与平静期; 当前全球地震活动处于2004年开始的以8.5级以上地震活动为特点的大释放阶段, 这种状态还将持续数年; E系处于Mw≥7.8大震活跃期的尾声, 而2010年智利Mw=8.8地震可能标志着P系开始进入大释放阶段.   相似文献   

11.
宁强县黄家坝一带下志留统新滩组上部发育了2层震积岩,其表现形式为震积岩中有微裂缝、微褶皱(液化砂岩卷曲构造)、半塑性角砾岩、碎块-液化均一层。为一个地震活跃期的2次地震事件,是区内首次发现,填补了区内震积岩的空白。该地震事件与板块的裂解有着直接的联系,是早古生代Rodinia超大陆再次发生大规模裂解引起地震活动的结果,是加里东构造运动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2.
三维地震识别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维地震识别就是一个以三维迭后地震资料为对象的多储层、多目标、多(矢量)特征参数的灰色油气识别。首先对目的层地震数字序列提取灰色、模糊、分维、振幅、自相关5类19个地震特征参数向量,然后在地质建模的基础上,进行灰色模式训练与识别、获得整个介区的油气检测结果。其输出结果,是以形象、直观、醒目的彩色图形形式显示输出的各储层、每个目标的空间识别分别分类结果及各测线识别结果的精细描述图,便于结果的地质解释  相似文献   

13.
[地震活动概况] 我国地震活动自1994年呈现出大陆地区7级强震连发、地震活动水平连续4年保持较高活动水平和增强趋势,1998年则显示出第五个活跃期的中强以上地震活跃状态,6级以上地震频度仍然很高,但释放能量比1997年有明显降低,反映出处在地震活跃期之中相对较弱的活跃状态。东部沿海地区地震活动水平也有明显减弱,没有5级地震发生。同样,福建地区地震活动也表现出在经历了1997年相对活跃后的又一次显著减弱态势,显现出地震活动强弱交替起伏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鲁中寒武系馒头组震积岩的发现及初步研究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近几年在鲁中不同地区发现馒头组石店段中均有震积岩产出。震积岩形成于干燥的潮坪泻湖环境,发育在下寒武统的上部。它们具有记录强地震事件的泄水构造(地震成因泥晶脉)、液化卷曲变形、阶梯状小断裂、层内错断和液化网状裂纹等层内构造的特征。本文通过地层综合对比,论证了不同地区震积岩的等时性。认为:鲁中早寒武世末有一个地震活跃期;地震序列属乔秀夫(1994,2001a)提出的碳酸盐岩振动液化地震序列的原地系统;震积岩分布范围是约在510Ma前,以古郯庐带为震中的强地震之7-11度烈度区。为区别于张增奇(1996)提出的鲁中新元古代石旺庄期地震事件层,将此地震成因地层名之为馒头期地震事件层。  相似文献   

15.
为充分利用石质弃渣,填石路堤已经成为山区高等级公路较普遍的路堤形式。汶川地震以后,我国已处于地震活跃期,因此在高烈度区内修建高速公路,进行地震作用下稳定性研究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小型振动台试验虽然受承载能力和台面尺寸的限制有诸多弊端,但所需经费少,可进行重复实验,其实验结果对工程实践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更是大型振动台试验积累经验所不可缺少的。作者对研究尚不成熟的填石路堤进行小型振动台试验,研究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情况。涉及的雅泸高速公路填石路堤工程位于水库水位变动带内,实验发现水在地震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无水条件下,地震导致的边坡破坏最先发生在边坡内侧,随着振动的持续,边坡外侧也将发展成破坏区;在水位上升后,地震导致的边坡破坏最先发生在边坡外侧,由振动产生的水浪对边坡的冲刷、淘蚀作用非常强烈。  相似文献   

16.
地震灾变事件的直接证据是地层中留下的特殊的沉积记录——震积岩。鲁南地区新元古界石旺庄组底部发育的一套碳酸盐岩泥晶脉、液化卷曲变形构造、丘状层理、砾屑层等典型的地震-海啸震积岩序列,表明本区新元古代曾有过一个持续很长时间的地震活跃期。依据其沉积组合规律,可以识别出7个地震幕,30余次地震。造成这一地震灾变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古郯庐断裂带的早期裂陷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林志  柳永清 《地质论评》2005,51(4):23~31,131~132-i0002
在河南嵩山地区青白口系何家窑组中可识别出一个碳酸盐岩微亮晶脉集中的层位,笔者等结合微亮晶脉自身的特征、成分和伴生的地震引起的其他变形特征,以及通过显微镜和核磁共聚焦显微镜下的微相研究,认为嵩山地区板状微亮晶脉与华北块体东缘胶辽徐淮地区的泥晶脉特征一致,是由地震液化形成的产物,该层位代表了一个地震活跃期。同处华北块体南缘的豫西鲁山和陕西南部相对应的青白口系层位(洛峪口组和巡检司组)也发现了同期的地震记录。笔者认为嵩山地区微亮晶脉的出现应与华北块体南缘构造事件相关联。  相似文献   

18.
受环太平洋地震带影响,华北平原地区地震频发,尤其是处于中国首都经济圈的京津冀地区的地震事件备受关注。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及地震台网记录中的地震事件统计、分析,重建该地区地震事件历史并获取其潜在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时间规律,对未来地震事件的早期预警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分析结果表明,公元前231年至公元2018年期间京津冀地区发生的1044起地震事件中,以有感地震和中强地震为主,小地震、强烈地震以及大地震发生频次较低。地震记录完整性分析结果表明,除小地震外,其他等级地震记录自公元1400年以来基本完整。在空间分布上,京津冀地区历史地震呈"T"字形分布,沿1条北西—南东走向地震带和1条北东—南西走向地震带分布。在时间上,京津冀地区地震事件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在公元1480—1680年间以及1950年以来2个时间段内较为活跃,发生频率较高,频谱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地震记录存在45年的复发周期。在月际尺度上,地震事件同样存在季节性差异且多发于夏秋季节,同时地震密集区域在年内呈现出自西向东迁移的现象。最后,根据历史地震事件发生的时间规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京津冀地区仍将处于地震活跃期,存在发生强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2010年8月14日强降雨过程导致汶川震区太平驿沟泥石流沟暴发泥石流,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且近几年雨季多次爆发规模不等的泥石流。由于该灾害点位于汶川地震震中附近地区,是地震与降雨共同作用下的结果,研究其形成与成灾过程对于进一步认识震区泥石流发育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现场调查,分析了太平驿沟泥石流流域特征,特别是地震条件下的泥石流物源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泥石流起动过程和堆积过程。该实例表明了汶川震区泥石流已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因此,应该开展对汶川地震区的泥石流风险评估和监测、早期预警等研究,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20.
2010年8月14日强降雨过程导致汶川震区太平驿沟泥石流沟暴发泥石流,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且近几年雨季多次爆发规模不等的泥石流。由于该灾害点位于汶川地震震中附近地区,是地震与降雨共同作用下的结果,研究其形成与成灾过程对于进一步认识震区泥石流发育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现场调查,分析了太平驿沟泥石流流域特征,特别是地震条件下的泥石流物源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泥石流起动过程和堆积过程。该实例表明了汶川震区泥石流已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因此,应该开展对汶川地震区的泥石流风险评估和监测、早期预警等研究,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