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地下水埋深柽柳、芦苇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结合塔里木河中游沙吉力克断面、阿其河断面地下水位的动态监测,对柽柳、芦苇叶片的叶绿素、可溶性糖、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等生理指标进行分析测试.研究表明,随着干旱胁迫加强,柽柳、芦苇的可溶性糖含量,MDA含量,SOD活性呈显著增加,叶绿素含量和POD活性显著减少,显示出植物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并通过调节自身生理代谢过程,以增强抗旱性;柽柳、芦苇叶片各生理指标和地下水埋深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与可溶性糖含量、MDA含量、SOD活性呈正相关,与叶绿素含量、POD活性呈负相关;地下水位是影响塔里木河流域植物生理特征的的主要环境因子;在相同水分胁迫下,芦苇的生理过程比柽柳强烈,对地下水埋深变化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2.
袁国富  张佩  罗毅 《中国沙漠》2012,32(1):47-53
荒漠植被蒸腾过程是研究干旱区生态水文过程的关键一环。当前对植物蒸腾过程模拟的发展方向是光合-气孔导度-蒸腾过程耦合模型,将植物叶片的水碳交换过程通过气孔导度模型耦合起来,从而反映植物生理生态对植物蒸腾的影响特征,也揭示水分胁迫是如何影响植物生长过程的。中国干旱区水分环境是特殊的,温带荒漠植物的生理生态对干旱环境下水分条件的响应过程也是独特的,这决定了荒漠植物蒸腾过程特征的独特性,也使得当前先进的水碳耦合蒸腾模拟方法针对中国荒漠植物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这些修改的关键包括对干旱区荒漠植物SPAC水分运动过程、植物水分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规律和荒漠植物气孔导度变化规律等的理解和模拟。相关的国内研究近些年已经有了一些开展,部分领域也得出了许多有意义和可以借鉴的结论。但是围绕蒸腾模型建立所必需的一些水碳交换过程规律的深入认识和模拟等方面,目前的研究没有比较好的支撑,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火龙果大面积在岩溶区种植,岩溶干旱是否对其生理过程产生影响,对于规划和管理这种热带水果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研究通过试验对比研究火龙果及其近缘野化种量天尺的生理生化过程对不同水分水平的响应,阐明这两种植物的适应干旱机制。结果表明,两种植物随土壤水分下降生理生化变化过程基本一致。随着土壤干旱的加剧,有害物质丙二醛增加,但同时两种保护酶(SOD和POD)和渗透调节物质Pro也随之增加;在相对含水量>50%,保护酶能有效清除代谢毒素, Pro也能通过渗透调节维持水分需要;但是当相对含水量<40%时,保护酶的保护功能下降。叶绿素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生物量,在相对含水量为70%-80%时生物量最大,此时根冠比小,地上生物量最大;土壤相对含水量为30%-40%时生物量显著下降,两种植物的降幅分别达到73.28%和73.56%。因此在岩溶地区发展火龙果,土壤水分控制在相对含水量为70%-80%为最佳,有利于水果产量的形成;中度水分不足,虽然植物通过代谢调节和平衡不利因素,但却分配较多的生物量到根系,降低地上生物量,从而不利于水果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干旱对陆地生态系统水碳过程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研究领域中, 干旱对生态系统水碳过程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 视。在植物个体水平上, 干旱会引起植物叶片气孔导度降低, 溶质含量增加, 叶片变厚、地下生物 量比例增加等以减少水分损失。与此同时, 植物叶片的光合速率也因气孔导度的降低而下降。适 度的干旱通常会使植物利用效率得到提高。不同植物具有不同的水分利用策略, 它们的生理和形 态特征对干旱的响应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 在群落或生态系统水平上, 干旱会影响群落冠层的生 理特性以及群落的结构组成, 从而引起生态系统的水碳循环过程的改变。主要体现为植被的光合 速率、呼吸速率、蒸腾速率降低, 而生态系统的水分利用效率在极端干旱条件下也可能降低。受干 旱影响, 植物群落耐旱植物所占比例增加, 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也会降低。尽管目前有关 干旱对生态系统水碳过程影响在各个层面都已涉及, 但这些研究内容多是彼此孤立的, 为了深入 认识生态系统对干旱的响应机理, 还需要结合多种技术手段, 综合考虑生态系统水循环、碳循环、 氮循环等多过程间的耦合关系, 并建立生态系统不同层次间和时间尺度间机理联系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认识植物生理特征对极端干旱的响应有助于理解和预测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通过对叶绿素荧光连续监测,研究了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非光化学淬灭(NPQ)对去除降雨的响应,旨在探讨干旱环境下PSⅡ的光保护机制。结果表明:油蒿叶片ΦPSⅡ和NPQ受光合有效辐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日变化。与对照相比,去除降雨条件下ΦPSⅡ降低、NPQ升高。去除降雨降低了ΦPSⅡ对环境因子的敏感性,提高了NPQ对环境因子的敏感性。去除降雨条件下F_v/F_m的降低是由于PSⅡ反应中心的可逆性失活。这些结果表明极端干旱影响油蒿PSⅡ光化学效率;油蒿通过增加非辐射热耗散来抵抗干旱胁迫。  相似文献   

6.
我国干旱区植物抗旱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李磊  贾志清  朱雅娟  綦艳林 《中国沙漠》2010,30(5):1053-1059
干旱、水资源缺乏是制约我国干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因素。在我国西部干旱区,研究植物的抗旱机理,选育抗旱植物,提高节水栽植技术,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及西部大开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不同方面综述了干旱胁迫下植物的形态、生理和生态适应特性,包括叶片与根系结构、光合作用、抗氧化酶系统、丙二醛、渗透调节、内源激素、抗旱蛋白和δ13C值等的变化,并简要提出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模糊隶属法在塔里木河荒漠植物抗旱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以塔里木河荒漠河岸乔木、灌木、草本植被的代表植物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和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as)为研究对象,对塔里木河下游不同区段、不同地下水位状况下胡杨、柽柳和罗布麻体内叶绿素、可溶性糖、脯氨酸(Pr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生长素(IAA)、赤霉素(GA3)和脱落酸(ABA)等主要生理指标和地下水位进行了测定。运用国际通用软件SAS6.12对这十项生理指标和地下水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亚哈甫马汗断面的柽柳对地下水位的生理响应最为敏感。其次是胡杨和罗布麻;阿拉干断面的差异不大;在所测的十项生理指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脱落酸(ABA)对地下水位变化的敏感度最高,其次为过氧化物酶(POD)、生长素(IAA)和分裂素(CK);地下水位是影响塔里木河流域植被生理特性的主要环境因子。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平均隶属函数法对这三种植物进行抗旱性排序,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植物各种生理代谢过程协同作用,共同抵御干旱胁迫,以减少其受伤害程度;就抗旱能力而言,胡杨>柽柳>罗布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火龙果大面积在岩溶区种植,岩溶干旱是否对其生理过程产生影响,对于规划和管理这种热带水果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研究通过试验对比研究火龙果及其近缘野化种量天尺的生理生化过程对不同水分水平的响应,阐明这两种植物的适应干旱机制。结果表明,两种植物随土壤水分下降生理生化变化过程基本一致。随着土壤干旱的加剧,有害物质丙二醛增加,但同时两种保护酶(SOD和POD)和渗透调节物质Pro也随之增加;在相对含水量50%,保护酶能有效清除代谢毒素,Pro也能通过渗透调节维持水分需要;但是当相对含水量40%时,保护酶的保护功能下降。叶绿素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生物量,在相对含水量为70%-80%时生物量最大,此时根冠比小,地上生物量最大;土壤相对含水量为30%-40%时生物量显著下降,两种植物的降幅分别达到73.28%和73.56%。因此在岩溶地区发展火龙果,土壤水分控制在相对含水量为70%-80%为最佳,有利于水果产量的形成;中度水分不足,虽然植物通过代谢调节和平衡不利因素,但却分配较多的生物量到根系,降低地上生物量,从而不利于水果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近地表风沙对植物及植被的影响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存玉  姚正毅  薛娴 《中国沙漠》2014,34(5):1307-1312
风沙活动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尤其是沙漠和沙漠化地区的重要地表营力过程之一。文章就有关近地表风沙对沙地植物及植被的影响与沙生植物及植被对风沙生境的生态适应对策和响应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了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研究方向、内容,旨在为进一步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为干旱,半干旱沙区植被恢复与重建中防风固沙植物种选择、合理配置、沙区植物资源合理利用与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0.
干旱半干旱区土壤水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常学尚  常国乔 《中国沙漠》2021,41(1):156-163
土壤水分调控着陆表-大气相互作用过程,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分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影响因子,也是影响生态系统水文、生物和生物化学过程的关键因素,是陆地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简要回顾和评述了土壤水分点、面尺度的监测、分析方法,系统阐述了干旱半干旱区土壤水分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结合目前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未来干旱...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建站60年来,服务于国家需求,推动了沙漠科学的发展。在沙害治理、沙漠生态重建与恢复、荒漠生态系统长期生态学、沙地生态水文学\,人工植被稳定性及干旱胁迫生理生态学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解决了在降水量小于200 mm的干旱沙漠地区植被建设的关键技术,证实了通过人为促进生态恢复是可行的,创造了人类活动(治理和利用)与沙漠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模式;探讨了干旱沙区土壤水循环的植被调控机理,提出了生态恢复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模式;理论上探明了人工植被稳定性维持的生态学机理,提出了荒漠系统生态恢复的理论模型;揭示了荒漠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引领了生物土壤结皮的生理生态功能及其水文学研究;拓展了干旱逆境生理生态学的研究。沙坡头站已成为国际沙漠科学与荒漠长期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2.
在科尔沁不同类型沙地上选择了几种优势植物,通过自然脱水、高温处理过程中抗逆生理指标的测定和叶形态观测,研究了它们的抗逆方式和生理抗逆性差异与科尔沁沙地植被演潜规律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自然脱水、高温处理中流动沙地上的沙米和欧亚旋覆花叶片迅速脱水死亡,而细胞内膜脂过氧化作用强烈引起细胞膜严重受损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半流动沙地上的差不嘎蒿在胁迫过程中叶变黄,但在复水后能恢复生长,这与其胁迫过程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维持叶渗透压减少水分过度丧失有关,半固定沙地芦苇在胁迫过程中叶干枯死亡,这与其细胞保护酶反应迟钝,积累的氧自由基引起膜脂过氧化作用伤害了膜系统有关;固定沙地上的狗尾草、白草在胁迫过程中萎蔫,复水后恢复生长,生理变化表现为保护酶对胁迫反应快,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是一真正生理抗逆植物。在生境从流动沙地向固定沙地演变过程中,植物抗逆性在植被演替序列中起重要作用,其演替规律为:①从躲避干旱向生理抗旱发展,其中流动沙地上的沙米、欧亚旋覆花以种子形式躲避逆境,固定沙地的白草以生理抗旱为主;②从抗风沙型向抗旱性发展,如流动半流动沙地的差不嘎蒿具有抗沙埋、抗旱特性,固定沙地上的白草的抗沙埋性差,抗旱性较强;③生存方式从单一型向多元化发展,沙米主要以种子保存物种,白草则可通过种子和根茎上芽行营养繁殖保存生命;④从多重抗性向寡抗性发展,流动沙地的沙米抗风沙、抗高温、抗干旱,而固定沙地的白草只抗干旱。  相似文献   

13.
干旱半干旱区天然植被的地下水水文生态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然植被与地下水关系是生态水文地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生态地下水埋深等概念建立了生态地下水位的基本框架,但研究成果仅是定性或半定量的描述.为弥补这一不足,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了植物蒸腾地下水临界水位埋深理论公式,确定了植被受水分胁迫响应的评价方法,并利用植物生理...  相似文献   

14.
干旱半干旱区山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总被引:100,自引:1,他引:100  
水分是干旱半干旱区山地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在这些地区开展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对农业生产和生态恢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土壤水分测定技术有了很大进步,中子水分仪和时城反射仪已成为常规测量仪器,新型仪器不断出现,总的趋势是仪器的精度和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土壤水分有其时空变化规律,一方面土壤水分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土壤水分随土壤深度和水平位置的变化发生相应变化。降水是影响干旱半干旱区山地土壤水分的最重要因素,气温、太阳辐射等其它气象因子对土壤含水量也用一定影响。此外,坡向、坡度、坡位等地形因子以及土壤特性、地表植被、土地利用情况等对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也有重要影响。总之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变化是各种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研究重点是对其影响因子的研究。就我国而言,宜加强干旱河谷区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研究,促进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工作全面深入地开展。  相似文献   

15.
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功能性状研究的重点,环境因子驱使植物功能性状发生变化,进而推动群落发生演替.本研究以民勤不同演替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衰退阶段、严重衰退阶段)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灌丛沙堆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演替阶段白刺叶功能性状差异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旨在揭示白刺对干旱荒漠...  相似文献   

16.
李双  肖洪浪  王芳  周茂先 《中国沙漠》2014,34(6):1544-1551
目前国内借助热平衡技术开展荒漠植物蒸腾耗水的研究已十分普遍,但涉及测量精度与误差来源的分析研究鲜有报道.本文对茎干热平衡茎流仪监测植株茎流的基本原理进行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茎干热平衡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测量精度及误差的主要来源,为使用热平衡茎流仪监测植物,尤其是荒漠植物提供参考.水分是干旱、半干旱区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明确荒漠植物的需水与耗水规律可以为荒漠区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的植被种类选择、布局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郭志忠  赵明 《中国沙漠》1988,8(1):48-56
植物在悠久的系统发育过程中, 就逐渐巧妙地适应了少水、多气, 富光、变温、酷热的大陆环境, 然而, 植物自始至终也没有摆脱缺水的威胁。尤其是在干旱沙漠中, 缺水仍是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 所以节约用水, 维持水分平衡是改造利用沙漠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隐花植物是指不产生种子的植物,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表面特征——生物土壤结皮的组成成分,并在其中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生态作用。隐花植物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和适应能力大小对整个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有关增强UV-B辐射对隐花植物影响的研究已成为目前UV-B辐射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热点之一。通过系统地综述国内外有关隐花植物对UV-B辐射响应和适应机制研究方面的进展,分析了研究趋势,讨论了目前该领域研究的一些不足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展望,以期促进隐花植物的研究,加深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区隐花植物在应对UV-B辐射增强的响应和适应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柽柳属(Tamarix)植物起源于第三纪古地中海地区,具有耐盐碱、抗干旱和抗沙埋等特点,适应性强,是沙荒地和盐碱地的建群种。从植物生理生态和分子机理上阐述了柽柳属植物适应广泛生境的机制,包括种群特征、个体形态结构、种子繁殖特性、群体遗传结构以及植株在干旱和盐碱胁迫下生理生化和分子响应等,综述了其在生态和药用方面的价值,并提出可深入研究的问题和方向。  相似文献   

20.
干旱、盐胁迫下的植物水势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27,自引:10,他引:27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潜心研究植物水势,在植物水势概念的提出与发展、不同植物水势的日、年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植物叶、茎等不同部位水势对干旱胁迫的变化以及对不同土壤盐分或自身不同含盐量的反映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然而,该研究领域仍存在许多的漏洞与不足。笔者从研究对象、目标及内容等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今后应加强研究的方向。主要体现在,基于西部干旱区干旱缺水、风沙大、土壤盐碱度高的环境特点,可以借助于研究干旱区植物水势的特点,来揭示植物的抗旱和抗盐特性,创新之余也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