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建东 《海洋世界》2011,(11):17-21
2009年10月11日,上海,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中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逐次迈向"雪龙"船。那时正是举国欢庆祖国60华诞的仲秋之际,166名南极科学考察队员踏上雪龙船,远离祖国和亲人,远涉重洋,奔赴南极。对岸欢送的人群渐渐散去,船平静地前行,我望着苍茫的大海,内心却波涛汹涌。一种无法预测和无法掌控命运的恐惧感袭来,人性的脆弱和渺小在浩瀚的海洋面前毫无保留地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2.
杨威 《海洋世界》2006,(1):42-45
一“雪龙”船起航不久,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大洋队便开始按照计划采集上海到澳大利亚费里曼特尔航段的水样。为了保证所取水样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大洋队预先设定了一些“雪龙”船走航期间的经纬度坐标点。队员们克服  相似文献   

3.
11月5日,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驶离广东省广州市南沙码头,奔赴南极,执行为期162天的科学考察任务。在欢送仪式上,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赐贵致辞并向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临时党委书记曲探宙授队旗。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在欢送仪式上致辞,广东省副省长刘昆向科考队赠送了纪念品,广州市  相似文献   

4.
第十九次南极考察期间的航线天气及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淑琴  蔡琳 《海洋预报》2004,21(2):37-43
本文介绍了在第19次南极考察航线天气预报保障中,如何综合利用南半球500hPa高空和地面天气图、船载气象自动观测记录、海冰常规观测记录并结合天气、气候平均资料提供可信的预报服务,特别是卫星云图、数值预报产品在关键时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此外,应用天气学、统计学方法分析研究了航渡期间南大洋航线的天气,指出虽然极地气旋是影响南极地区的主要天气系统,但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大西洋副热带高压脊和印度洋副热带高压脊的南伸北收过程及极地高压北移南退过程则是制约极地气旋活动的重要环流背景,而极地区地理环境的不同又是造成区域性气候特征各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海洋世界》2010,(10):4-5
9月20日上午,中国第4次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凯旋。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尹弘、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委员会主席、国家海洋局原局长张登义等亲临位于上海市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曹路院区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迎接。  相似文献   

6.
徐小龙 《海洋世界》2008,(10):66-67
“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在南大洋上遭遇一个西风带气旋的袭击,浩瀚无际的南大洋以狂风巨浪的形式迎接“雪龙”号的归来。从2008年2月14日开始,暴风雨天气已经持续了近4天时间,瞬时最大风力达九级以上,最大涌高达5米,蓝黑色的海面泛起一片片白浪,温度骤降,天空飘满雪花,狂风卷着雪花砸在窗户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雪花在厚厚的玻璃上聚成一片片冰渣。  相似文献   

7.
李凯 《海洋预报》2011,28(5):82-88
利用第25次南极考察队获取的中山站海洋、气象考察资料,结合中山站过去20年的历史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2009年中山站气温、气压、湿度、风速风向等主要气象要素特征,同时围绕互联网络带来的预报手段的进步、预报能力的提高等阐述了近年来我国在天气预报领域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海洋局的领导下,在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研究所的具体组织和指挥下,中国第十九次南极考察队147名队员,在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在风雪南极考察中全面贯彻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队员们高举“南极精神”这面大旗,认真遵照临时党委“讲大局、讲团结、讲奉献”的要求,与时俱进,锐意进取,自2002年11月20日至2003年3月20日,历时120天,安全航行2.3万余海里,以排除万难,夺取全面胜利的勇气,圆满完成了科学考察和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任务。此次考察队任务艰巨,是历次执行“一船两站任务中时间最短、现场科学考察任务最重的一…  相似文献   

9.
夜行中俄车道 中山时间2007年12月15日晚,由两辆CAT挑战者雪地车、一辆凯斯鲍尔雪地车、一辆推土机车组成的车队浩浩荡荡地驶入了中俄车道,开始了“内陆队集结地”探路工作。中俄车道是连接中山站与俄罗斯进步1站、进步2站的崎岖山路,沿途既有地势险峻的大陡坡,又有风景如画的米尔湖,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叶,世界各国掀起南极建站热潮,人类南极考察史进入群雄纷争时代。南极条约体系的建立与成功运作,使之成为全球社会真正实现和平与国际合作的典范,现实的南极国际村,既是世界各国政治利益的延伸,又是超脱某种意识形态与政治纠葛的真实的世外桃源。在这里,不同语言与肤色,不同政治派别与宗教信仰展现的不单单是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的圣地,更是人类祸福同系,生死与共的国际大家庭。  相似文献   

11.
卓冉 《海洋世界》2011,(2):78-80
2010年11月11日,我国第27次南极考察队正式从深圳出发,前往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雪龙"号也再次收托众望,拔航起程. "雪龙"号是我国第三代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进行极地科考的唯一一艘功能齐全的破冰船,自1994年10月首航南极以来, "雪龙"号已先后26次赴南极、4次赴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  相似文献   

12.
金希 《海洋世界》2013,(9):60-61
最近,海洋出版社杨绥华总编采访了已经退休的海军马志勇部长。马志勇部长曾在海军装备部任职,他向我们讲述了很多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历史故事。笔者节选出其中的一段中国南极之行的小故事,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13.
第24次南极科考队之内陆考察队是一支满怀激情、忠诚无畏的内陆“梦之队”,它将亮剑南极冰盖之颠,打破南极冰穹“不可接近之极”的神话。这支神话般的“梦之队”更有着远大的抱负、精湛的技艺、无畏的态度,他们将完成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国第24次南极考察队之内陆考察队正用实际行动诠释“梦之队”的神话。  相似文献   

14.
《海洋工程》2007,25(4):6-6
由海洋工程学会举办、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承办、港口航道泥沙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协办的第十三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于2007年9月19至20日在南京丁山花园大酒店召开。来自国家有关部委、部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规划、设计、施工、工程管理等交通、水利、海洋、中科院系统的学术权威和专业技术人员共130多人参加了这一全国性的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15.
十年成绩过去的10年,是我国极地考察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十年,通过制定和实施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总体方案和十一五极地考察发展总体方案,我  相似文献   

16.
徐小龙 《海洋世界》2008,(11):67-68
大洋综合考察圆满完成 2008年2月25日~28日,24次南极科考队大洋考察队在位于东南极的艾默里冰架前缘按计划圆满完成了大洋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17.
Global Mapper是一个地理信息管理与应用软件,结合其在第28次南极考察中的应用,介绍了软件的基本功能。软件提供的链接可以让用户方便地下载诸如全球地貌网格数据之类的科学数据。软件支持数据格式繁多,并可以对这些文件进行大地坐标投影转换并输出,可以进行点、线、面和等值线图的绘制并兼有简单的空间分析功能。此外,软件还可以连接GPS用以辅助导航定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对于超越国家和政治界限的科学来说,《南》是必不可少的,但它的作用还远远不止如此,我认为这是历史上一个独一无二的文献,它可以与《大宪章》和人类追求启蒙与秩序的任何其他标志性事件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未来南极洲的版图被分割、资源遭瓜分,最可能的依据是什么?答案是:科学,有且只有科学才能成为未来南极“权益话语权”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由来自40个单位的132名专家(含港、台地区专家)参与完成,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黄宗国研究员为主编,已故的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曾呈奎先生作序的《中国海洋生物种类与分布(增订版)》一书,已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