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3年陕西省雷电天气频发,通过对全年雷电监测资料分析可以看出:全省共发生闪电223 458次,总闪电频次为有闪电定位监测记录以来最高值,闪电集中发生在7—8月,8月份闪电最密集,是有闪电定位监测记录以来8月份的最高值;8月11日的区域性雷电天气过程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8月4日的局地性雷电天气过程发生时间集中、频度大、伴随天气剧烈。  相似文献   

2.
一次冰雹云形成发展与闪电演变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9,他引:1  
2004年4月23日,江西中部和南部出现了大范围的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通过分析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前的天气形势和云图特征,并应用闪电定位系统、卫星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对这次过程的闪电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雹云的形成发展和减弱阶段,每10min闪电频数<60次,正闪电频数明显低于负闪电。在雹云成熟阶段,闪电频数每10min平均值>60次,负闪电频数大于正闪电。在降雹前10min,闪电频数有跃变现象,其正闪增加速率和降雹呈正相关关系,降雹的起始时刻与总闪电和正闪电每10min频数出现较大值的时刻有明显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四川省闪电定位仪监测网的监测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对2005年四川省的主要闪电天气过程、闪电日数、闪电频次、闪电日变化等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利用四川省闪电定位仪监测网的监测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对2005年四川省的主要闪电天气过程、闪电日数、闪电频次、闪电日变化等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一次强对流天气的闪电雷达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常规资料及闪电定位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08年8月13日开封市雷电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在高空低槽东移、开封受584 dgpm线控制的有利天气背景下,闪电发生在切变线和中β辐合线附近,闪电与逆风区、强回波及回波顶高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闪电气象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郄秀书  刘冬霞  孙竹玲 《气象学报》2014,72(5):1054-1068
闪电气象学是随着现代闪电探测和定位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而不断发展起来的一个学科,也是大气电学和气象学的重要交叉学科分支。综述了近年来中国在闪电气象学方面的发展和研究进展,主要从5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回顾:在闪电气象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现代闪电探测和定位技术,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系统的闪电活动特征,闪电活动与雷暴的动力、微物理结构的关系,雷暴电荷结构探测和数值模拟,以及闪电资料同化方法及其在强对流天气中的预警预报作用和闪电的预报等,并指出了中国闪电气象学今后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7.
利用闪电探测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3年4月12日发生在江西境内的1次强风暴天气过程的闪电参量特征进行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闪电强度、闪电陡度、闪电电荷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并呈多峰型变化,出现峰值时间比降雹时间早18 min;闪电强度、闪电陡度、闪电电荷、闪电能量的平均值分别为-838.4 kA、-1 163.8 kA/μs、-34.2 c、653.1×103 J,最大值分别为-3 387.2 kA、-4 802.2 kA/μs、-86.9 C、2 390.5×103 J.回波参量与闪电参量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顶高≥14.0 km回波面积最大值出现时间比降雹时间迟24 min;强度≥40.0 dBz回波面积最大值和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40.0 kg/m2回波面积、面水量最大值出现时间比降雹时间早18 min.研究认为,闪电参量变化对强风暴、冰雹和强对流云降水天气的预警预报,具有指示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北京强雷暴的地闪活动与雷达回波和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7  
对2000-2001年发生在北京地区的8次天气过程进行了闪电与降水特征的统计分析,并针对两类典型暴雨和冰雹天气进行了详细的雷达、闪电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降雨和降雹天气的地闪特性具有明显差异。降雹天气的正闪比例较大,特别在降雹前正闪频数增加剧烈。闪电通常发生在45dBZ以上的回波区,比目前“闪电在中纬度通常发生在30~45dBZ”等其他一些研究结果偏高。  相似文献   

9.
安徽闪电与雷达资料的相关分析以及机理初探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WSR-98D多普勒天气雷达和新型闪电定位仪是监测灾害性天气十分有效的手段,利用合肥多普勒天气雷达的物理量产品和中国科技大学研制的新型闪电定位仪资料,对2001年7月24日、2002年5月27日、2004年4月6日发生在安徽省的冰雹和强降水的3次天气过程的闪电与雷达回波特征做相关性分析和机理初探,发现一些有意义的统计规律:(1) 闪电发生的数目和变化与回波顶高(ET)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而与垂直含水量积分(VIL)对应关系不明显;(2) 强对流天气的云地闪中正地闪与负地闪发生频次相当,甚至超过负地闪,但正地闪比较分散,负地闪比较集中,闪电发生的位置与强回波位置不一致,云下一般存在一个次正电荷层;(3) 强降水天气的负地闪占优势,闪电发生的位置比较集中并且与强回波位置一致,云下没有正电荷层;(4) 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和回波顶(ET)很小处出现的闪电是由云砧和对流云分裂的碎云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
北京地区对流云天气闪电特征及短时预报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蔡晓云  宛霞  郭虎 《气象》2003,29(8):16-20
使用北京地区1999~2001年5~9月XDD03A雷电资料,用雷暴日逐时闪电频数与相应雷达反射率因子叠加的方法,寻找对流天气闪电分布特征。根据闪电轨迹推断对流天气中小尺度系统活动。  相似文献   

11.
闪电与对流性天气中的降水量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本对1999年~2001年青海省海东及黄南地区12个站点(廿里铺、平安、乐都、互助、大通、民和、尖扎、湟中、湟源、同仁、化隆、循化)的雷暴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进而分析闪电与之所对应的对流性天气中的降水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对于闪电发生位置的对流性降水的空间分布,并利用闪电定位仪来估算对流性天气中的降水量。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5-2009年的闽北冰雹、大风、短时强降水过程所对应的闪电资料产品,分析了闪电资料在各类不同性质的天气过程中的表现特点;用2008年10月至2010年4月的大气电场资料对不同类型天气的表现特点进行了分析,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这些分析可加强业务人员对闪电资料产品和大气电场资料的认识,对今后闪电资料和大气电场资料在预报业务中的应用具有一定参考意义。研究发现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和大气电场资料对闽北强对流天气进行短时监测和判别预报具有定性明确、客观化程度较高等优点,在业务实践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前汛期暴雨天气雷电特征的个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利用福建省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简称福建二级基地)的闪电定位站网、雷达和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对1997年5月5日至7日晨发生在闽东南沿海各县市一场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闪电特征及其与降雨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地闪和云闪总数超过5000次,闪电密度极值超过1次/km^2,地闪次数超过云闪次数,负地闪占绝对优势,正云闪占2/3以上。暴雨区的闪电频数-时间曲线很好地反映了暴雨过程降水高  相似文献   

14.
基于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数据、北京闪电定位网全闪定位数据和北京地区降雹的人工观测结果,对比分析Gatlin和σ两种闪电跃增算法在不同配置下对北京地区2015-2018年共177次冰雹天气过程的预警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倍数的σ算法预警结果差别很大,2σ(要求当前闪电频数变化率超过之前平均闪电频数变化率两倍标准差)在σ算...  相似文献   

15.
北京地区闪电活动及其与强对流天气的关系   总被引:27,自引:6,他引:21  
薛秋芳  孟青  葛润生 《气象》1999,25(11):15-19
利用单站闪电定位系统M-LDARS监测1995~1997年夏季北京地区的闪电话动,分析结果表明,闪电频数的日变化与强对流天气发生有一定对应关系,不同类型的天气过程,如冰雹,暴雨发生时,闪电中地闪和云闪的比例有明显的差异,其中地闪中正,负闪和云闪中正,负闪的比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FY-4A观测能力较之前有明显提升,在天气特别是对流性天气监测和预测中具有较强的应用潜力。利用FY-4A气象卫星多通道扫描辐射成像仪(Advanced Geosynchronous Radiation Imager,AGRI)和闪电成像仪(Lightning Mapping Imager,LMI)数据开展研究,分析了反演产品在强雷暴天气中的应用。研究表明,扫描辐射成像仪多通道组合白天对流风暴红-绿-蓝(red-green-blue,RGB)合成产品可以突出具有强上升气流的对流性雷暴云,较单通道及多通道可见光合成产品具有监测优势;闪电成像仪产品较地面闪电探测闪电产品能够探测到更多的闪电,对新生对流和较弱对流产生的闪电监测具有优势;在华北和黄淮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中,白天对流风暴RGB合成产品能够监测云系发展的过程,卫星监测闪电活动频数和冰雹活动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利用贵州省三维闪电监测网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对贵州省中西部地区13次冰雹天气过程中闪电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雹暴整个生命史内主要以负地闪为主,且伴随强降水。冰雹云发展阶段,降雹区域闪电频次增加明显,降雹前闪电频次变化均出现“跃增”,部分降雹点出现闪电频次二次跃增;冰雹云消散阶段,闪电频次显著减少。冰雹云总闪、正闪均高于雷雨云,5 min闪电频数大于16次且闪电频次上升度大于12次/5 min可作为识别冰雹云的参考指标。另外,降雹落区与闪电密度中心区域较为吻合,闪电密度中心位置略偏降雹位置之前,闪电逐时分布标识出冰雹云的发展移动方向。以上这些特征可以为冰雹识别、冰雹短时预警预报及人工防雹作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冀南地区一次强雷暴过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MTSAT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常规天气资料和闪电资料,对2007年7月18日邯郸地区强雷暴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雷暴云的发展与水汽通量、不稳定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雷暴初始阶段,地闪以负闪为主,正闪较少;随云系发展,闪电密度增大;云系发展成熟阶段,正闪密度变化不大,负闪密度明显减小.雷暴云回波强度>36 dBz,就有闪电发生,且强回波区与闪电区一致.  相似文献   

19.
一次强风暴天气闪电定位资料与雷达资料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根据2003年6月19日河南一次强风暴天气的闪电定位资料和714CD雷达资料,利用统计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发现了闪电活动与雷达强度回波之间存在如下关系:闪电发生频数、强度和雷达回波强度在时间序列上有较好的一致性;在雷达回波发展的不同阶段,闪电发生的位置与雷达强回波位置有时相同,有时偏离,有时甚至无闪电发生;雷达回波速度场分析表明:在低层存在不利于对流发展的环境风场特征时,雷达降水回波在向测站移动的过程中趋于消散,闪电频数也随着减少;在降水回波速度辐合区,对应闪电活动频繁,这对于雷暴天气闪电短时预警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静止卫星闪电成像仪通过光学成像探测实现闪电定位,能够对闪电活动进行长时间连续监测,为中国地区强对流天气预警和区域闪电活动特征研究提供观测基础。结合国外静止卫星闪电成像仪研究现状,针对风云四号静止卫星闪电成像仪工作原理和产品算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