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城市化进程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文章通过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用地需求及城镇扩展用地结构的分析,提出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旧城改造、开辟CBD地区商务区等实现城市用地空间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以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改造与自然村庄的合并改造联系在一起的综合开发方式,解决小城镇建设与农地保护的矛盾;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结构和功能布局城市绿地,进一步提高用地布局结构的合理性,并介绍了以“绿脉”为先导的城市空间布局概念。  相似文献   

2.
作者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城市化进程的新趋势、新特点,讨论了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城市化可持续推进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城市化可持续推进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小华 《福建地理》2001,16(3):17-20
作者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城市化进程的新趋势、新特点,讨论了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城市化可持续推进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科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自2007年发布第四次评估报告(AR4)以来,新的观测证据进一步证明,全球气候系统变暖是毋庸置疑的事实。2012年之前的3个连续10年的全球地表平均气温,都比1850年以来任何一个10年更高,且可能是过去1400年来最热的30年。虽然1998-2012年全球地表增温速率趋缓,但还不能反映出气候变化的长期趋势。1970年以来海洋在变暖,海洋上层75 m以上的海水温度每10年升温幅度超过0.11℃;1971-2010年地球气候系统增加的净能量中,93%被海洋吸收。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率加快,1993-2010年间高达3.2 mm/年。全球海洋的人为碳库很可能已增加,导致海洋表层水酸化。1971年以来,全球几乎所有冰川、格陵兰冰盖和南极冰盖的冰量都在损失。其中1979年以来北极海冰范围以每10年3.5%~4.1%的速率缩小,同期南极海冰范围以每10年1.2%~1.8%的速率增大。北半球积雪范围在缩小。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大多数地区的多年冻土温度升高。已在大气和海洋变暖、水循环变化、冰冻圈退缩、海平面上升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中检测到人类活动影响的信号。1750年以来大气CO2浓度的增加是人为辐射强迫增加的主因,导致20世纪50年代以来50%以上的全球气候变暖,其信度超过95%。采用CMIP5模式和典型浓度路径(RCPs),预估本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将继续升高,热浪、强降水等极端事件的发生频率将增加,降水将呈现"干者愈干、湿者愈湿"趋势。海洋上层的温度比1986-2005年间升高0.6~2.0℃,热量将从海表传向深海,并影响大洋环流,2100年海平面将上升0.26~0.82m。冰冻圈将继续变暖。为控制气候变暖,人类需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果较工业化之前的温升达到2℃,全球年均经济损失将达到收入的0.2%~2.0%,并造成大范围不可逆的影响,导致死亡、疾病、食品安全、内陆洪涝、农村饮水和灌溉困难等问题,影响人类安全。但如果采取积极行动,2℃的温升目标仍可望达到。为遏制逐渐失控的全球变暖,需全球共同努力减排,以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想。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与城市化的叠加使城市成为温室气体减排和气候变化许多关键风险集中的区域,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城市面临的重大挑战。以空间形态作为切入点,开展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日益成为城市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发展前沿和热点问题。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和归纳,综述了城市空间形态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影响及评估方法、城市空间形态与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主要风险之间的关系、空间形态应对策略以及规划应用研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已引起全球范围学者的广泛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城市化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城市化也产生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境退化等诸多问题,尤其是近年来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发等使学术界更加重视城市化与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开始思考人类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处理人地关系的问题.文章在分析国内学者关于城市化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界入视角与关注重点的基础上,对国内研究从研究内容、方法与尺度3方面进行评价,并指出从人文地理学角度出发的3个研究议题,包括城市生计与全球环境变化、城市系统脆弱性与全球环境变化以及城市管治与全球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7.
王甫园  王开泳 《地理研究》2018,37(10):1899-1914
生态空间是维护城市化地区生态安全、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保障。现有城市化地区生态空间的研究侧重生态保护,存在不足和认知局限,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和实践需求。如何实现生态空间可持续利用,增加其社会与文化服务功能,成为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人文与经济地理领域的紧迫课题。为推动城市化地区生态空间可持续利用的综合分析与系统研究,在界定城市化地区生态空间的基础上,阐述了其可持续利用的涵义,并建构了包括研究目标与指导理念、研究趋向与重点内容、研究尺度等在内的研究框架,指出:① 研究总体目标是注重可持续多元化利用,改善人居环境,增进人类福祉;② 城市化地区生态空间可持续利用模式、评价与调控机理、规划与治理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③ 需要加强生态空间可持续利用的区域分析、空间分析和综合集成分析;④ 不同空间尺度的城市化地区的生态空间可持续利用模式具有差异性,也具有不同的研究需求,需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通过对城市化地区生态空间可持续利用研究范式和重点的审视与思辨,为今后相关研究的拓展和深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云南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人口城市化质量与土地城市化质量两方面,构建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2007~2016年相关数据为支撑,定量计算云南省多年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耦合度、综合发展指数和协调发展度,并根据协调发展类型划分标准对研究时段内云南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的协调发展类型和对比类型进行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对二者的协调状态进行评估;同时在GIS技术支持下,分别以2007年和2016年为时间节点,揭示不同时段云南省各市(州)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特征与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从时间序列特征看,云南自2010年起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土地规模扩展过快,存在造成空城的风险;城市化水平总体发展趋势良好,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高;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发展趋势良好,逐步进入协调阶段;从空间格局特征看,呈现以昆明为中心,从中部“协调型”逐步转变为边缘“失调型”的空间格局;土地城市化滞后型数量少,且集中分布于滇中和滇西北地区;人口城市化滞后型数量多,广泛分布于滇东、滇西、滇南和滇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各市(州)协调发展状态分属协调阶段、磨合阶段和失调阶段,协调发展对比类型空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in the field of urbanization, but also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In this paper, we construct an index system to evaluate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potential with the entropy method. Results show that potential values of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in most cities are not high. Cities with higher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potential values a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Northeast China. Environmental potential of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is the main contributor to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potential in Northeast China. There is no absolut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size and potential value, large city does not always mean greater poten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urbanization rate cannot reflect the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potential of a region.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is not the ultimate goal of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Unilateral pursue urbanization rate cannot improve the potential of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Towards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governments in Northeast China should revitalize local economy,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ural areas and develop low-carbon economy or ecological economy. Finally, this paper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choosing more integrated methodology or new models for measuring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potential in view of the shortcomings of one method.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口迁移,流动人口与城市化——现实,理论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沈建法 《地理研究》2019,38(1):33-44
中国改革前的城乡不平等关系已演变成城市中拥有本地户口的居民与没有本地户口的流动人口的不平等关系。目前的城市化可以说是不完全和排斥性的城市化。要达到完全的城市化,必须关注三个重要方面,包括常规的城乡迁移、城市对流动人口的融合与包容以及城市边缘区的城乡一体化。流动人口地位低下的情况,政府和企业对此负有部分责任。讨论在户口制度背景下城市化的基本理论和城市流动人口融合的理论,认为应使用系统方法去研究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课题,该方法可应用于不同尺度的人与自然共生系统的规划、发展、建设和扩展,同时以香港的马鞍山新市镇作为例子来展示如何规划和发展一个可持续社区,以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期望。  相似文献   

11.
Global large-scale urbaniz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have become indisputable scientific facts yet are unresolved issues, and are a common concern for mank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topics is unclear and it is not known how to deal appropriately at the scientific level with climate chang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Further exploration of the science, management and practice, are needed to achieve global and regional sustainadevelopment. This paper first considers the basic facts concerning mass urbaniz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and summarizes the interactions and possible mechanisms of urbaniz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Urbanization leads to the heat island effect, an uneven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and extreme weather, together with a local-regional-global multi-scale superposition effect, which aggravates the consequence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urbanization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aspects such as changes of energy consumption, mortality, and the spread of infectious diseases, sea level rise, extreme weather damage to infrastructure, and water shortages. This paper also briefly reviews relevant international research programs and action coalitions and puts forward an analysis framework multi-dimensional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which can adapt to and mitigate climate chan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our key dimensions—population, land use, economy, and society. It is imperative that we strengthen the interdisciplinary activities involving the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s, take urbanization and other human activities into consideration of the land-atmosphere system, and explore the human-land-atmosphere coupling process. The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activities, as represented by urbanization, might be the most critical and realistic way to deal with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必由之路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国策。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如何科学评估并预测气候变化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阐释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和适应模式,进而提出适应全球变化的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策略,是中国城镇化发展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长三角位于中国地势第三级阶梯的海岸带,海陆交互作用显著,是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剧烈相互作用的典型区域。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气候效应最强,水旱灾害、地面沉降、海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对长三角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目前尚未作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制约长三角的发展,长三角地区的城镇格局将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影响?对该问题的回答是中国城镇化发展必须解决的难题,将直接决定中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事业的成败。因此,开展长三角城镇化发展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对策研究,可为国家制定快速城镇化策略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理论方法和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现代城市化的产业结构演进初探——中外发展研究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雷  朱守先 《地理研究》2008,27(4):863-872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活动及生产要素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其结果,现代城市最终成为了人类社会的生活、生产、消费和污染集聚之地。因此,人口和经济的集聚状态成为衡量现代城市化的两项基本指标。包括中国在内的12个国家实证分析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往往快于人口城市化的发展水平。更为重要的是,第二产业发展在国家人口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存在着由强变弱的趋势;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发展对人口城市化发育的影响则要强烈得多。相比之下,中国人口与经济城市化差异过大,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城市产业结构发育的长期失衡。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耦合过程与解耦分析——以北京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莎莎  陈明星  刘慧 《地理研究》2018,37(8):1599-1608
探索城镇化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复杂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从可持续城镇化视角,构建城镇化发展指数和资源环境压力指数,分析评估了2003-2015年北京市城镇化发展对资源环境压力的影响,借鉴解耦模型进一步研究了北京市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压力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① 北京城镇化进入了后期成熟阶段,人口、经济和社会城镇化均呈现出较高水平且增速放缓的特征,人口城镇化率从79.05%上升到86.51%。② 资源消耗总量仍在不断增加,而环境污染的治理效果相对较为明显,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等污染物排放量趋于降低,城镇化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且呈波动性逐步上升趋势。③ 12年间,北京市城镇化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呈现由弱解耦—强解耦—弱解耦—扩张性耦合—扩张性负解耦—强解耦—弱解耦—强解耦的演变轨迹,耦合与解耦关系反复,这种反复体现了城镇化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复杂关系及其动态演化特征。资源环境可持续性将是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瓶颈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Being resilient in the face of climate change seems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island societies, which face the effects of rising temperatures, unpredictable rainfall, changing wind patterns and sea level rise. To date, most studies of adaptation and resilience among Pacific island communities have used indicators and methods rooted in Western science and neo-classical economics. These have been criticized as being locally irrelevant and inadequate to appreciate the dynamic nature and social structures of island communities and their capacity to adapt. This paper challenges the paradigm that defines resilience as a return to equilibrium, by using a non-equilibrium, cultural ecological lens. The non-equilibrium view of resilience sees the social systems of island nations as highly dynamic and undergoing persistent adaptation in the face of changing environmental factors. Field-based research undertaken in eight villages in Samoa found that, through constant exposur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over extended periods of time, communities have become resilient and are in a position to adapt to future changes. In developing future policy in relation to climate change, Pacific island governments need to develop a more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islanders’ perceptions and historical actions in the context of both their physical locations and their dynamic socio-cultural systems.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对成都桃花观赏旅游的影响与人类适应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中国物候观测网14年桃花盛花期数据,1987-2014年四川历年报纸100余条桃花节日期记录,以及1987-2013年研究区月均温数据,采用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评估了气候变化对桃花观赏旅游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气候变化显著,物候期对气候变化高度敏感,桃花盛花期前三个月和前一个月温度升高1℃,盛花期分别提前6.47天和4.16天.桃花节开幕日期与温度变化趋势及周期对比,两者相关分析发现,过去近30年,成都桃花节组织者通常会根据温度变化调节赏花节开幕日期,但2000-2008年更多的是将节日安排在周末.研究证明气候变化已通过改变植物花期,对赏花旅游产生了影响.管理部门调节节庆日期的方式是赏花旅游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的有效策略.研究可为评估气候变化对其他时令旅游活动的影响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也可为中国赏花旅游提出适应气候变化的有效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三角洲气温变化特征及城市化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基于长江三角洲国家基本/基准站历史气象资料和区域人口资料,分析了1959~2005年和1981~2005年期间长江三角洲气温的年和季节变化特征,气温变化在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镇站之间的差异,以及城市化效应对气温的增温率和增温贡献率。结果表明,过去47年和25年期间,长江三角洲年均气温、年均最高和最低气温都显著增加,增温率都是冬季和春季较高,夏季最低。大城市站增温率明显高于小城镇和中等城市站,城市化效应对大城市气温基本上都是增温作用,其中对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率及贡献率最大,对平均最高气温都最小。长江三角洲气温变化趋势和增温率、城市化效应的增温率及增温贡献率与其他地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