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北京城市热岛效应时空变化遥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从城镇化进程角度研究自1985年以来北京市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变化特点,利用7期夏季的Landsat TM/ETM+/TIRS遥感影像数据反演地表亮度温度以代替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然后将其用于城市热岛效应的一系列定性和定量分析,揭示出北京市热分布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高温区域和亚高温区域不断地由郊区向城区集中,但东西城区(东城区和西城区)的高温区域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大范围热岛被零星分布的小热岛取代;(2)工业园区对北京市热岛效应的影响远高于住宅区对北京市热岛效应的影响;(3)建筑物低矮密集且低植被覆盖区域的温度远远高于建筑物高大稀疏且高植被覆盖区域的温度。研究可为政府部门通过合理规划水体、绿地、工业园区、住宅区等的分布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青岛市生态环境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利用植被指数、湿度指数、地表温度、建筑物—裸土指数定量表征绿度、湿度、热度、干度4个生态要素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建立遥感生态指数模型,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比分析2013、2019年两个时期遥感生态指数。结果表明,青岛市生态环境呈局部优化改进、整体下降趋势;同时,将青岛市遥感生态指数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地表覆盖变化数据、路网交通数据、夜光数据进行耦合性分析,进一步分析探寻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4.
采用TM、SPOT-5卫星遥感数据,通过建立杭州湾滨海湿地分类体系和解译标志并进行人机交互解译,完成了杭州湾1987、1995、2003和2009年滨海湿地提取和分类。研究了4期杭州湾滨海湿地的利用状况、面积,以及时空格局变化情况,研究显示:1987~2009年期间,杭州湾滨海湿地主要表现为滩涂湿地的逐年减少和库塘湿地的逐年增加;1995年之前湿地变化以自然驱动力为主,之后人类活动影响明显,对近海域、滩涂不断开发,尤以南岸为主;以杭州湾湿地公园为典型的沼泽草甸湿地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应急输水工程对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时空变化影响的遥感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现代化高新技术对流域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监测,是流域规划和综合治理的重要依据。本文以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的三期遥感影像及基础背景数据为基础,基于遥感和GIS技术,通过分类体系划分、遥感解译、生态模型构建,实现了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多源、多类型监测数据的定性、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应急输水工程实施后,随着累计输水量的逐渐增加,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的中、高植被覆盖度面积也逐渐增加,非沙漠化和轻度沙漠化面积扩大,而中度沙漠化面积缩小,生态环境趋于好转。 相似文献
7.
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来研究城市扩展,使用遥感手段提取各时间段内城市的建设区域,并分析扩张过程的时空特征,与传统研究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方法比较,具有很大优势.本文以天津市作为研究区域,基于1997年、2007年和2017年3个时期的Landsat影像,利用面向对象分类法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进而对天津市20年以来城市扩展的时...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MODIS下MOD17 A3、MCD12Q1产品,结合气温、降水数据,利用距平分析、趋势线分析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2001年至2010年农田生产力的时空变化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农田生产力整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态势;研究期内农田生产力呈现减少趋势的面积比例为4.98%,集中分布在信阳市的潢川县、固始县;河南省大部分农田的NPP与气温成正相关,成负相关的农田集中分布在西北边缘一带;农田NPP与降水成正相关的区域分布偏北,成负相关区域分布偏南,南阳盆地一带较为集中. 相似文献
9.
10.
渤海湾海岸带遥感监测及时空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湾沿岸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该区土地利用和海岸线发生了巨大变化,研究选用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Landsat TM \ETM遥感数据,通过人机交互解译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完成了海岸线的提取和渤海湾沿岸部分区域的土地分类,全面分析了渤海湾海岸线变迁和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特征,并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揭示了该区域海岸线变化和土地利用的幅度、速度和区域差异.研究表明:渤海湾海岸10 a内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变化趋势是由陆向海推进,陆地面积增加了约322 km2,海岸线增长了约331.6 km;从沿岸的土地利用类型来看,人工建筑和建筑未利用地不断增加,天然裸地,湿地等资源大幅减少,滩涂损失最多的区域是天津港地区(89%),盐田坑塘养殖池被占用最多的是天津汉沽段(55%).2000-2005年天津港地区的海岸线和陆地面积变化明显加快,2005-2010年曹妃甸港围填海速度最快,2005年以后渤海湾地区的变化速度快于前5 a.这些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类经济活动带来的过度开发. 相似文献
11.
地理要素的时空变化分析对于了解和掌握地表的规律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利用地面站点观测、实地调查等传统方式获取数据,对地理要素进行时空变化分析是最常用的方法。但该类方法往往表现的是"点尺度"观测,不能在大尺度情况下准确地反映地表的时空变化信息。遥感卫星能以一定的时间间隔获得空间连续的对地"面尺度"观测数据,然而其特定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使其获取的地表信息仍十分有限。同时地表的空间异质性和个别地表短时间内的快速变化,使得利用遥感数据对地理要素进行时空变化分析时,时空变化分析结果会随观测尺度而发生改变。本文从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两方面综述遥感数据时空尺度对地理要素的时空变化分析产生的影响和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总结了减小时空尺度对结果不确定性影响的现行方法。可以通过多源遥感协同观测和反演、尺度转换、空间建模等方法减小空间尺度引起的不确定性;通过联合多时相遥感数据的方法减小时间尺度引起的不确定性。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所观测地理要素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选择合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福州市植被生态环境遥感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福州市为研究区域,以陆地资源卫星TM影像为主要遥感信息源,在GIS数据的支持下开展了植被生态环境的系列研究,通过对植被覆盖的科学预测,初步掌握了福州植被在未来50年变化趋势;根据这些研究结果,设计出了生态环境速查技术并对福州生态环境进行监测,评价获得了基于遥感信息的生态环境等级;随着研究的深入,又开展了直接反映生态环境状况的遥感本底值的研究,获得了福州生态环境遥感本底值,为实现业务化监测奠定了基础;最后根据遥感监测结果和GIS数据在人工智能和虚拟技术的支持下对典型区进行了3维虚拟表达,为智能化决策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路域植被覆盖度反演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可再现公路建设和运营对路域两侧生态环境的干扰过程和强度,反映路域生态环境质量。以京港澳高速(G4)长潭段为研究区,建立路域植被覆盖度遥感定量模型及主成分分析模型,分析路域植被覆盖度的动态变化空间格局及其变异性,并寻求其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影响路域植被时空格局的主要驱动力因子是公路运营带来的经济因素,环境因素次之,与地区实际经济发展情况吻合。 相似文献
14.
河北坝上地区植被覆盖变化遥感时空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MODIS数据,采用基于像元尺度的趋势分析和稳定性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了河北坝上地区近13 a的植被变化特征。研究表明:空间分布上,坝上全区地表植被覆盖从西向东依次渐好,各分区域的季节变化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时间上,近13 a以来坝上大部分地区植被覆盖有改善的趋势,其中得到改善的区域占坝上总面积的51.35%,基本不变的区域占25.68%;同时,因坝上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植被生长易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植被覆盖在时间序列上的稳定性较差,坝上全区每年的NDVI最大值合成数据的变异系数Cv平均值达到14.85%,Cv10%的区域仅占坝上总面积的15.3%。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遥感与GIS技术,对山东省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建立了山东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数据库,分析了山东省生态环境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山东省生态环境动态变化的主要特点是耕地面积明显减少,城乡居民点和工矿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16.
17.
在同步历史实测数据较为缺乏的条件下,基于波谱特征的比值法可以有效进行水体叶绿素a(Chla)和悬浮颗粒物(Tss)浓度的反演。利用不同时期的Landsat遥感卫星影像对九龙江下游河段的叶绿素a和悬浮颗粒物浓度进行了年际变化分析及季节变化分析发现:较高的叶绿素a浓度主要出现在北溪浦南段(北8北9)以及石龟头至北11段,叶绿素a在枯水期呈现浓度增大的趋势;高悬浮颗粒物浓度较易出现在龙津溪入口(北9郭坑公路桥)河段,高悬浮颗粒物浓度季节主要发生在丰水季节。 相似文献
18.
何连财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2,(12):96-99,101
地表温度是监测地球资源环境动态变化的重要指标,地表温度与下垫面关系时空分析对旱灾预报、农作物产量估算、生态环境变化及区域规划等方面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选取长三角2005年全年46幅8天合成的地表温度产品数据MYD11A2,进行该区域全年地表温度与下垫面关系分析。利用MRT软件进行投影转换和HANTS软件去云处理,然后得到不同地物的时间序列变化曲线图,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上分别分析不同地物的温度变化特点及其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环渤海滨海湿地时空格局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基于多期Landsat TM 等遥感数据, 采用目视解译和实地样点采集相互支撑的方法, 完成了环渤海
地区2000 年、2005 年及2008 年湿地提取和分类; 运用单一类型变化率模型、区域动态度模型和动态转移矩
阵, 揭示了环渤海湿地的时空格局、变化特点和驱动机制。研究显示环渤海地区的8 类湿地中, 属于人工湿
地类型的盐场和水库坑塘面积比例大且近8 年增长速度也最快, 年均分别增加205.52 km2 和146.10 km2, 滩
地和海涂减少最明显; 环渤海地区的三大流域中, 黄河流域湿地变化最显 相似文献
20.
针对我国西部地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市扩展时空变化规律,该文采用1992—2019年的DMSP-OLS与NPP-VIIRS两种夜光遥感数据形成夜间灯光数据集,对研究区主要以城市面积叠加、扩展强度、扩展速度、标准差椭圆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西部地区城市面积保持持续增长,城市新增区域颇为明显。西部地区城市扩展强度普遍递增,但各地区递增幅度差距较大。西部地区城市面积扩展速度普遍上升,各地区扩展速度的增长幅度有较大的差别;在研究期末段,部分地区扩展速度上升幅度明显降低。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标准差椭圆相差较大,西北地区椭圆长短轴长度差别较大;西南地区标准差椭圆长短轴长度差别较小,椭圆形状更接近圆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