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NDVI遥感产品可以较好地反映植被的生长情况,已被广泛应用于植被物候的遥感分析。本文利用PhenoCam物候相机观测网络林地站点的近地面多光谱数码相机照片,通过近红外和红光波段组合提取近似NDVI的时序数据,并在景观尺度上采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EMD,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实现一定容差范围内NDVI时序数据的重构。结果表明:EMD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NDVI时序数据噪声干扰,经验证,趋势项残差的趋势较为明确。实验基于重构结果进行植被物候分析,得到的物候分布特征与植被实际生长反映的变化特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NDVI对绿色植被表现敏感,能更好地反映植被的状况及变化。通过对合成的MODIS NDVI数据采用最大值合成法、基于像元的一元线性回归法等研究关中地区2003―2012年间生长季的植被覆盖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关中地区近一半地区的植被覆盖保持稳定状态,有近36%的地区植被覆盖处于不同程度的改善中,而有近20%的区域植被覆盖处于减少状态。  相似文献   

3.
太湖水生植被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太湖不同生态区水生植被长势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利用MODIS传感器提供的NDVI数据,分析了太湖2000年—2015年NDVI的时间及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太湖水生植被NDVI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NDVI每年最小值出现在冬季,最大值出现在植被生长旺盛的8月或9月,其值可达0.35;太湖全湖NDVI多年平均值为0.1,最大值为0.14,出现在2007年。太湖NDVI的空间差异可将太湖划分为不同的植被类型区,太湖西北部(竺山湾和梅梁湾)NDVI最大值可达0.2,植被类型主要以浮游藻类为主,东太湖区域最大值超过0.6,主要以沉水植被为主;太湖不同区域植被动态特征对气象因子的响应也不尽相同,沉水植物生长与平均气温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浮游植物区的生长状况受平均风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基于MODIS-NDVI数据分析澜沧江流域生长季植被NDVI时空特征和变化趋势,结合地形数据、气象站点数据和植被类型数据,利用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法研究植被NDVI变化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2000-2017年澜沧江流域生长季植被NDVI均值为0.592,整体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波动增加趋势,增长速率为0.09%/10年;2) 2000-2017年澜沧江流域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呈下降趋势,植被NDVII总体与平均气温的相关性高于累积降水量;3)澜沧江流域生长季植被NDVI驱动因子分析表明,气候驱动中以气温降水联合驱动为主,流域植被NDVI变化整体为非气候驱动。  相似文献   

5.
基于MODIS时序的陕西省植被物候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遥感技术作为对大尺度陆表监测研究的有效手段,被广泛应用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研究中。其中,植被物候作为自然界规律性、周期性的事件,对自然环境尤其是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以陕西省为研究区,采用Savitzky-Golay(S-G)滤波方法对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进行时间序列重构,并在此基础上,提取陕西省2001—2016年间的植被物候期信息进行其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省的植被物候空间分布特征与其不同地形地貌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2)陕西省生长季开始的平均时间在每年的第120天,生长季结束的平均时间在第280天,生长季长度平均为160 d;(3)2001—2016年间陕西省植被生长季开始时间变化趋势为波动提前,变化率约为-0. 79 d/a(R2=0. 40,P 0. 01),生长季结束时间变化趋势表现为波动推迟,变化率约为0. 50 d/a(R2=0. 25,P 0. 05),生长季长度变化呈波动延长趋势,变化率约为1. 29 d/a(R2=0. 37,P 0. 05);(4)在不同的物候期,陕西省植被的物候变化趋势空间分布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6.
黑河流域遥感物候产品验证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被物候遥感产品对全球变化响应、农业生产管理、生态学的应用等多领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植被物候遥感产品还有较多问题,主要包括一方面使用不同参数的时间序列数据以及不同提取算法导致的产品结果差异较大,另一方面在地面验证中地面观测数据与遥感反演数据的物理含义不一致导致的验证方法的系统性误差。本文以黑河流域为研究区,对比验证基于EVI(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时间序列数据提取的MLCD(MODIS global land cover dynamics product)植被遥感物候产品和基于LAI(Leaf Area Index)时间序列数据提取的UMPM(product by universal multi-life-cycle phenology monitoring method)植被遥感物候产品的有效性及精度等。同时,通过验证分析进一步评估基于EVI和LAI时间序列提取的物候特征的差异及特点,探讨由于地面观测植被物候与遥感提取植被物候的物理意义的不一致问题导致的直接验证结果偏差。结果表明:UMPM产品有效性整体高于MLCD产品,但在以草地和灌木为主的稀疏植被区,由于LAI取值精度的原因,UMPM产品存在较多缺失数据,且时空稳定性较低;基于玉米地面观测数据表明,EVI对植被开始生长的信号比LAI更加敏感,更适合提取生长起点,但植被指数易饱和,峰值起点普遍提前,基于LAI提取的峰值起点更加合理。由于地面观测的物候期在后期更加关注果实生长,遥感观测仅关注叶片的生长,遥感定义的峰值终点和生长终点与玉米的乳熟期和成熟期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7.
基于获取的塔河流域2000~2014年历年4~10月间逐月MODIS植被指数产品,采用时间序列谐波分析法(HANTS)对最大值合成的逐月NDVI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重建,用趋势线分析法对塔河流域近15年生长季(4~10月)MODIS NDVI的时间变化进行计算,用一元线性回归趋势法计算得到了塔河流域近15年生长季(4~10月)NDVI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结合植被类型分布图对计算得到的实验结果进行了研究分析,总结了塔河流域多年植被覆盖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成果可为塔河流域综合治理及生态环境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程滔  邢绪超  陈晨 《测绘科学》2023,(8):137-143
针对利用遥感技术提取农作物种植范围容易混淆其他植被类型的难题,提出一种基于生长关键物候期原理的农作物种植范围提取方法。该方法利用目标农作物在时间序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上的数值变化确定其关键物候期,采用关键物候期植被指数的差值作为主要提取指标,统计分析各类型样本图斑指标特征值,确定用于提取目标农作物种植范围的指标阈值,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提取出种植范围。该文以我国南方甘蔗种植区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农作物生长规律特征,增强了目标农作物与其他地表覆盖类型的可分性,单纯自动化提取结果精度达87.53%,能够满足总体掌握农作物种植范围的需要,可为农作物种植范围提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植被物候作为反映植被与气候变化关系的重要参量,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基于R语言分布式架构Shiny构建了植被物候参数分析系统,可实现站点分布可视化、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选取与绘制、植被指数计算与可视化、数据过滤、生长曲线轨迹拟合与物候参数提取等功能模块。用户可提取不同植被类型数码相机时间序列的植被指数,并用max方法进行平滑与去噪处理,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组合拟合植被群落季相变化轨迹,最终提取较为精确的关键物候参数。林地数据系统测试结果表明:1)相对绿度指数GI比其他相对植被指数和单波段的亮度值振幅明显,其时间序列可表征植被实际生长轨迹; 2)不同拟合方法与提取方法的组合效果不同,如klosterman与klosterman方法组合适合林地类型的植被物候参数提取,用户可综合均方根误差与季节群相变化轨迹结果,筛选出适合所选植被物候数据的拟合与物候参数提取方法组合。  相似文献   

10.
中国植被绿度期遥感监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武永峰  李茂松  李京 《遥感学报》2008,12(1):92-103
基于遥感技术的地表植物物候监测,有效克服了传统地面观测站点有限、资料不完整等缺陷,实现了观测方法由点向面的空间尺度转换,因此可表征植被生态系统层面的物候现象.本文选择使用"植被绿度期"来代替"植物生长期或生长季"等概念,并以中国陆地植被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中国植被绿度期遥感监测模型--基于NDVI累积频率曲线的Logistic拟合模型,来计算中国植被绿度始期和绿度末期.为验证本模型结果的可靠性和优越性,使用地面物候观测数据对其结果加以检验,并与其他常见遥感监测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和验证表明,在地处温带地区的牡丹江、呼和浩特、北京、西安和洛阳站点,使用本模型计算的植被绿度始期与地面观测结果相差9-21d,绿度末期相差0-13d,其准确度均优于其他遥感模型,而且年际波动相对较小;在地处亚热带地区的屯溪、仁寿、贵阳和广州站点,本模型结果产生较大误差.通过误差分析可知,在南方以常绿植被为主的亚热带地区,本模型计算所得的植被绿度始期和绿度末期并不是地表植被生长季始末日期的真实反映,而往往用于指示区域气候变化的特征.此外,本研究模型比其他方法具有更好的适用性,而且适合不同空间尺度的植物物候监测.  相似文献   

11.
毛乌素沙地东南缘NDVI植被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毛乌素沙地东南缘5个区县为研究区,采用2003年、2007年、2011年和2015年的MODIS NDVI数据,利用最大值合成和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季相、生长季和年际轻度NDVI空间变化情况,得到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植被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从NDVI季相的年际变化来看,毛乌素沙地植被在春季呈轻度退化趋势,在夏季呈轻度改善趋势,秋季和冬季基本不变,其中东南部植被增加大于西北部,夏季植被增加最明显;②植被生长季的年际变化特征与夏季相似,改善土地主要分布于神木市和榆阳区,其他地区分布较零散;③从2003-2015年NDVI年际变化来看,基本不变等级面积占比为33.61%,植被处于轻度退化等级的面积占比为46.74%,轻度改善等级的面积占比为15.51%。总体而言,2003-2015年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植被整体呈微弱恢复态势,反映该区域的生态建设具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2.
植被是生态系统组成的重要部分,植被指数更是植被生长变化的重要监测因子,目前已有的植被指数数据集不能很好地剔除噪声等影响,在植被生长变化的反映中存在一定的误差。基于此,本研究以惠州市作为研究区,采用极限梯度提升方法,利用2000年至2015年的GIMMS3g NDVI数据作为训练集,借助地表温度数据作为因子,进行基于极限梯度回升算法的植被指数长时间序列重构,结果表明:时序重构后的GIMMS NDV在年际变化上特征相似度较高,达到0.88,时序重构后的NDVI数据集有明显的降低。通过年、季、月、生长周期等多维度对比,时序重构后的NDVI变化周期整体较原始数据集更平滑,异常值较少,整体更符合植被生长变化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3.
近30年来渭河流域植被与气候变化互影响模式的探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82-2006年间的GIMMS NDVI和2001-2013年的MODIS NDVI数据对渭河流域30年来植被NDVI的年际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研究区内的气象数据探讨了植被NDVI与气候因子的相互影响关系。研究显示,近32年间渭河流域植被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且空间差异显著,主要表现为流域西北地区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及北部的黄土高原区NDVI较低,植被覆盖较差;流域南部的秦岭山区、关中平原区等地植被生长状况较好。流域气温和降水呈现缓慢增长趋势。植被NDVI与年均气温整体上表现为负相关,与年降水量间呈正相关。总体上,降水是渭河流域植被生长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4.
植被物候是指植被长期适应生活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发育节律。研究植被物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目前利用植被遥感指数进行物候监测依然存在许多问题,而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与总初级生产力(GPP)具有强耦合关系,在植被物候研究中具有很大潜力。本文利用双逻辑斯蒂函数模型,基于3种SIF数据(GOME-2,GOSIF和CSIF)计算了北半球地区2007年—2018年的物候特征,并与两种GPP数据和5种植被指数(VIs)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接下来利用GOME-2 SIF数据分析了北半球地区的物候分布特征,并利用Sen斜率因子检测北半球地区的物候变化趋势,最后计算了3个主要的气候因子对植被物候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基于SIF数据计算的SOS与EOS比基于VIs数据的计算结果要更加接近于基于GPP数据的计算结果。(2)基于GOME-2 SIF数据计算的北半球地区植被2007年—2018年平均生长季始期(SOS)主要(>90%)集中在100—170 d,平均生长季末期(EOS)则主要集中在220—270 d。高海拔地区和高纬度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SOS较晚,而EOS...  相似文献   

15.
在喀斯特分布区,基岩、植被、裸地等多种地表覆盖交错分布,地物覆盖高度异质,并且呈现出短周期规律性变化和长期动态趋势变化,单一时相的影像进行土地覆盖分类精度非常有限。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顾及物候特征的多时相遥感影像分类策略,利用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的MODIS NDVI时间序列产品作为数据源,选择BFAST(Breaks For Additive Seasonal and Trend)方法进行NDVI时间序列的物候分解,采用动态阈值法对时序分解的物候轨迹进行标记,最后将物候标记特征与原始光谱时序综合特征进行组合,选择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并且对比了不同特征空间下的分类结果。以云南省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和砚山县为研究区进行分类实验,结果表明,BFAST模型可以有效地分解出NDVI时序中的关键物候特征,相比基于单纯光谱特征的分类,物候驱动的喀斯特断陷盆地区土地覆盖分类精度有明显的提升,在NDVI、光谱和物候组合特征空间下,土地覆盖分类精度最高,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88.94%和0.8693,尤其在灌木林、有林地、石旮旯地与稀疏植被的区分中,SOS、POS和GSG等物候特征具有较强的可分性,表明物候特征在地物识别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以高分一号(GF-1)16 m空间分辨率多光谱影像为数据源,对沙化土地类型的光谱特征以及其全年的NDVI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时间序列数据变化信息可提高沙化土地类别之间的可分离度。对单一时相影像的分类结果和加入时间序列NDVI之后的分类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生长季单一时相原始影像的分类结果精度为73.34%,Kappa系数为0.7;非生长季单一影像与NDVI时间序列数据的分类结果总体精度为81.44%,Kappa系数为0.77;生长季单一时相影像并加入NDVI时间序列数据之后精度提高到了92.04%,Kappa系数达0.87,明显改善了对沙化土地类型的识别精度。表明单时相影像结合时间序列NDVI数据在沙化土地分类识别中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海南岛橡胶林物候特征,探究热带森林植被物候变化特征,本研究利用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采用Savitzky-Golay(S-G)滤波法重建2001—2015年的MODIS NDVI时间序列,利用动态阈值法和典型样区提...  相似文献   

18.
张熙  鹿琳琳  王萍  周春艳  冀婷婷 《测绘科学》2016,41(3):100-103,90
针对山区植被分类受地形复杂、植被类型多样、验证数据获取困难等因素限制基于多光谱数据的亚热带山区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存在困难,探究利用物候信息对亚热带山区植被实施分类的效果。综合运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比值植被指数(RVI)、归一化水指数(NDWI),同时考虑到海拔高度对植被类型的影响,建立决策树模型。该模型基于多时相Landsat TM影像,利用了不同地物类型的物候特征和光谱差异,将漓江上游地区分为8种土地覆盖类型。实验结果表明,分类结果总体精度达到86.40%,Kappa系数为0.83。  相似文献   

19.
沈斌  房世波  余卫国 《遥感学报》2016,20(3):481-490
植被指数是反映地表植被覆盖状况的重要参数,分析气候因子与植被指数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揭示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然而当前研究有两种分析植被指数与气候因子关系的方法,分别为分析植被指数与生长季内和生长季间气候因子的关系,然而这两种法差异如何,何种方法更为合适需要进一步分析。利用2000年—2009年生长季的MODIS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数据集和藏北那曲地区3个气象站逐月气象资料(月平均气温、≥0℃活动积温和月降水量),分析比较了生长季内和生长季间气候因子对植被生长影响的差异,并分析了两种方法的优劣。结果表明:(1)生长季内植被NDVI与同期气温和降水量均呈高度正相关,生长季内时滞时间尺度为1个月时,植被NDVI对月平均气温及降水响应均最为强烈。(2)生长季间NDVI与同期降水量相关性并不明显,气候因子的滞后效应在生长季间也较弱。(3)生长季内和生长季间植被NDVI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所得出的结论有一定差异性,可能是因为两方面的原因:生长季内植被NDVI与水热因子的高相关性与中国季风季候造成的高温多雨出现在夏季有关,而生长季内高水热条件与高植被指数对应的多年重复必然造伪的高相关系数,但这种相关性不一定能真实反映植被与水热条件的关系,而生长季间水热等气候因子与植被指数年际变化相关性分析不存在水热与高植被指数同期问题,更能真实反映气候因子年际变化对植被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基于MODIS-NDVI的内蒙古植被变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2002-2006年5-8月的MODIS 1B数据,建立NDVI时间序列,并结合气象数据中的月均温、月降水量、滞后1月和滞后2月累计降水量对内蒙古地区植被生长季NDVI的月际、年际变化规律以及NDVI变化同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月际变化上,5-8月NDVI不断增加,NDVI变化率5-6月>6-7月>7-8月;年际变化上,2002-2006年间,草地的波动性最大;在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上:滞后2月降水>滞后1月降水>月均温>月降水量;对于林地和草地来说,各种相关系数高纬高于低纬,对于农耕地来说各种相关系数基本相当;对于沙地来说,各种相关系数均不高,这与其植被稀少且几乎无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