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武旭同  傅伯杰  王帅 《地理学报》2016,71(10):1849-1855
本文介绍了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的会议概况和主要议题,从会议论题中总结当前国际地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与发展态势。当前国际地理学界关注的前沿问题主要有:未来地球研究,陆地表层过程作用的综合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响应与适应,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地理学与环境、健康问题,自然灾害形成过程与风险分析,大数据、地理信息科学与决策制定,地理学与多元文化等。地理学的发展需要更加关注人地系统的综合研究、自然—社会系统的耦合研究及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与突破。中国地理学应关注当前国际地理学的前沿问题与发展趋势,实现系统的综合和耦合,引领地理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地理学视角下绿色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然资源日益枯竭、全球气候变化等多重危机胁迫背景下,绿色发展经历了由学术倡议到国际共识的巨大转变,已经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及地区探索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及途径。随着绿色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及所取得的成就,绿色发展领域也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日益呈现出跨学科研究的趋势。地理学作为有关资源、环境结构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应用性基础学科,其独特的学科视角在绿色发展研究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基于国内外绿色发展研究文献资料的回顾,论文对绿色发展研究缘起进行介绍,阐述绿色发展内涵及分析框架,梳理出地理学视角下国内外绿色发展研究的7个主要议题:① 绿色发展影响因素;② 绿色发展水平测度方法;③ 绿色发展时空演变;④ 绿色发展与产业转型;⑤ 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⑥ 绿色发展效应;⑦ 绿色发展制度建议。同时系统总结了相关研究的主要成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对未来中国地理学在绿色发展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医学地理学发展趋势及当前热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从医学地理学两个主要分支——生态医学地理和保健地理领域入手,系统总结医学地理学研究内容与进展,并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结合软件平台建立医学地理学的文献数据库,对高引用文献、高频词汇、作者国别和所属机构进行排名和识别。结果发现,医学地理学从关注“疾病”拓展到与“健康”相关的地理问题,研究的空间尺度从全球、国家、地方到社区再到建筑内部向更广泛和更细致发展,研究手段进一步丰富,更多空间分析技术和方法被应用。研究内容热点包括人类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活动对健康的影响,保健服务的空间关系、人们的保健行为对健康的影响,邻里环境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卫生与健康公平尤其是特殊群体的医疗服务问题。医学地理研究的学者来自医学和公共卫生相关研究机构的最多,其次是地理研究机构。大量的医学地理研究主要来自于美洲、欧洲等发达国家和中国、巴西等快速发展中的国家。本文认为医学地理学未来将向更广泛层面的福祉研究发展,研究的空间尺度将一步深化和细化,并加大对网络医疗等虚拟空间的深入研究,学科融合更广泛。  相似文献   

4.
南京大学社会地理学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大学是中国地理学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基地,通过对南京大学社会地理学研究成果的梳理,把握中国社会地理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地理学提供有益借鉴。南京大学社会地理学的发展紧跟国际社会地理学的研究热点,具有强烈的学科开拓性与创新性,一直以来其成为引领中国社会地理学,特别是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初期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地理学性质与内容的研究上,近期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人口、城市社会地理学、乡村社会地理学及相关社会问题的研究。研究内容涉及人口分布规律、人口统计与表达方法、流动人口、女性地理学、城市空间、社会空间分异、城市管治、城市贫困、乡村经济、乡村城市化、乡村聚落、乡村土地利用以及信息社会的地理学等多个方面。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迫切需要地理研究者对具有空间地域特征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吸收国外社会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中国的社会实际,逐步建立中国式的社会地理学,这是中国社会地理学发展的宏观背景。  相似文献   

5.
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动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地理学社会化和人文化的大背景下,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城市社会地理学逐渐成为西方研究的热点。而中国城市地学界一直重经济而轻社会、文化,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相对滞后。因此,亟须对西方城市社会地理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期整体把握其研究框架与趋势,为中国城市社会地理学的发展提供借鉴与指导。该文在概念界定基础上,总结1990s以来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趋势,归纳西方社会公平、疾病与健康地理、城市管制等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6.
西方超越人类的地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薇  尹铎  朱竑 《地理学报》2019,74(10):2178-2191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与社会环境变化,人类与非人类的边界日益模糊,这使得以往研究中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的非人类生命与物质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21世纪以来,在西方地理学界兴起的“回归唯物主义”思潮中,超越人类的地理学(MTHG)应运而生,并成为探索人类与非人类共同构成的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298篇相关期刊论文及著作的分析发现,超越人类的地理学主张“关系本体论”,其产生受到行动者网络理论、生物哲学与非表征理论的深刻影响,现有研究议题聚焦于新动物地理学与自然保护、城市社会文化与生态政治、物质性与商品经济、身体与生命健康、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等方面。本文通过梳理超越人类的地理学的理论源起并剖析各议题的经典研究案例,以期为中国地理学研究提供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7.
安宁  梁邦兴 《地理科学进展》2017,36(12):1463-1474
国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统称)研究立项课题旨在探究重大现实问题以及学科前沿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相关学科研究的进展和整体水平。通过分析近20年来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对政治地理相关议题的资助,以及受资助人在该时期对相关议题的科研情况,得出以下结论:①2011年以来,国内政治地理学逐渐被认可和关注,并呈现出以北京、广州、昆明和上海研究机构为辐射中心的地理特征;②国内政治地理研究重点为边境与边界、环境政治、领土(主权和安全)、行政区划和管治、尺度和空间、社会和文化政治等六大议题;③国内政治地理研究日渐与国际接轨,但行政区划和管治等是独特的研究。整体而言,随着国家科学基金对政治地理研究支持力度的加大,期望能瞄准国际研究前沿和国内需求,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地理学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8.
安宁  杨宇  杨晓婷 《地理学报》2023,(12):2958-2972
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反映了人类改造和利用环境的过程,涉及复杂的人地互动关系。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中国跨境基础设施活动在不同尺度空间范围内开始显著增长,引发了学者对相关议题的密切关注。本文比较了中外地理学研究对基础设施相关议题的关注,反思了地理学视角下基础设施研究的重点议题,认为基础设施映射了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目的与方式的变化。当前国内地理学研究更注重基础设施的经济功能属性,而国外更关注基础设施所涉及人地关系中“人”与“地”的异质性。本文认为这种学术边界是由社会发展阶段对基础设施的不同诉求所导致的,其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在对国内外地理学有关基础设施研究差异进行对比的基础上,本文从更加动态、多维、系统以及关系化的本体观讨论了基础设施如何对人地关系进行校正和调节,并探讨了这一系统基础设施本体认知背景下基础设施涉及的核心地理学议题。从学理上来说,本文整合了地理学中国内外基础设施研究的本体差异,为国内外地理学研究进行有效的对话构建了一个统一的概念框架和本体基础。从应用价值来看,在中国“走出去”战略基础设施先行的背景下,本文对中国海外基础设施建设活动也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普惠金融对降低贫困和促进发展成果分享具有重要意义,是国际金融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议题。论文基于2005—2021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3421篇核心期刊论文,利用知识图谱可视化技术分析了中国普惠金融研究的基本特征和热点演化,结果表明:(1)学术成果经历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加速增长3个阶段,研究热点经由金融排斥、普惠金融到数字普惠金融的演化,其中农村、区域差异、空间格局及发展效应是各阶段的共同关注;(2)国内普惠金融研究具有学科交叉性、包容性、开放性,多学科的参与推动着普惠金融研究的蓬勃发展,在学科交叉融合过程中,不同学科又有各自的关注点;(3)基于金融地理学视角,提出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过程、地方普惠金融发展的文化经济因素与关系网络、普惠金融的发展效应、金融科技的空间性及其潜在影响等未来研究议题。  相似文献   

10.
王丰龙  刘云刚 《地理研究》2022,41(6):1765-1777
目前,国内政治地理学研究以引自西方的外生理论和偏重政治结构的静态视角为主。引入行为主义视角不仅能够强化对政治地理行为的理解和政治地理过程与机理的解释,而且能为政治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做出“中国贡献”。为此,本文总结行为主义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视角和理论基础,提出行为主义政治地理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议题。具体而言:行为主义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地理环境、政治制度/权力关系和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环境认知和情感/态度;其视角强调对微观机制的分析、偏重可检验的规律总结和对人们主观因素的考量;行为主义政治学、政治哲学、行为地理学、情感地理学、政治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行为主义政治地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参考;决策空间是行为主义政治地理学理论框架中的核心概念,未来研究可以深入考察地理环境对政治行为的直接影响、情感在地理环境与政治行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和基于情感的政治行动合法性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我国快速城镇化导致的环境危机引发了诸多公共健康问题,渐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新常态问题。基于2000年后西方学者对城市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及其关系的论述,从医学地理学、公共卫生学、城市规划学3个视角对健康与环境的关系进行述评;并在现有可持续发展研究维度的基础上,提出引入健康维度的必要性、合理性及其理论基础,整合并重构健康与可持续性研究框架。我国应以广义城市环境系统为平台,以健康与可持续性的两重性为出发点,基于健康维度重构可持续性的研究框架,为新常态下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2.
Place and Health: Towards a Reformed Medical Geograph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n engagement with public health concerns and aspects of social theory such as the structure/agency debate is crucial to medical geography. The imperatives underlying this engagement center on place, a geographical concept which is prominent in both social theory and recent health philosophy. Without detracting from its distinguished heritage, this reformed medical geography will analyze issues such as the consequences of illness and health service provision for both personal well-being and the collective experience of place by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13.
社会资本的地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社会资本在促进民主、发展经济、健康身体、解决贫困等方面的作用逐渐被人们认知,社会资本吸引了众多学科的关注,地理学者也意识到社会资本对地理现象的解释作用,并结合具体问题开展了一些实证性研究,但由于在地理学中引入社会资本的研究历史较短,国内迄今尚缺乏系统性的梳理和研究架构的探讨。本文在研读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基于空间尺度、地域性差异的社会资本研究,以及社会资本在经济地理、城市社会地理、健康地理等领域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并从社会资本的地理学研究思路与框架、测量指标、以及研究领域的拓展等方面进行了展望,以期促进社会资本在地理学领域研究的深入展开,丰富社会资本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4.
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国外宗教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文化全球化大背景下,宗教地理研究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外宗教地理学研究在新文化地理学思潮的影响下,促生出许多新的议题和研究方向。本文依循于人文地理学中地方、景观、现代性和尺度这4 个重要概念,梳理了国外近10 年宗教地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发现其研究议题主要集中于日益重视对“非正式神圣”场所的探讨;基于人本主义研究范式下的神圣地依恋研究;随着跨国主义兴起的宗教移民身份和认同研究;宗教文化景观所暗含的政治和象征性意义的解读;宗教的多尺度分析,以及神圣与世俗间的互动分析等等。在总结国外宗教地理研究的新态势的基础上,对宗教的定义、宗教地理学与宗教性地理学的辩证关系、宗教地理学的研究趋势等进行了探讨和反思,以期为中国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广义宗教地理的本土研究提供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Recent viewpoints concerning the state of research in transport geography have touched on the issue of insularity and the need to bridge the divide between the largely spatial–analytical or quantitative research in transport geography and the critical or qualitative research prevalent in urban, economic, and most other subfields of human geography. Transport geography has been criticized by some for being a quiet corner of our discipline that has lost its centrality largely because it remains within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the 1960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se sentiments by reexamining recent transport-oriented research in highly cited geography journals to assess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qualitative–quantitative divide exists within transport geography and between transport and other subfield in human geography, as well as to explore issues of productivity and centrality of transport-oriented research in geography. Results indicate that geographical research involving transport topics is much more prevalent and reflects a wider range of epistemological and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than is frequently assumed. Nevertheless, there is still a considerable divide between “mainstream” transport geography and other human geographical research that necessitates much more interaction between transport and other subfields and greater incorporation of alternative research approaches within the mainstream of transport geography. To that end, we propose a preliminary critical transport geography research agenda that is open to a variety of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including quantitative analysis.  相似文献   

16.
展亚荣  谷人旭 《热带地理》2022,42(5):706-715
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收录的1982-2020年7 260篇期刊论文及其参考文献,借助CiteSpace绘制国际经济地理学的知识图谱,梳理该领域的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结果发现:1)知识基础的演进轨迹遵循了新区域主义——制度、社会、文化、演化转向的时序变化,21世纪以来,关系、演化经济地理学下的经典文献成为主要的知识来源。2)研究热点突出,创新和增长始终是研究核心,近年来韧性、全球生产网络、金融地理、全球城市、不平等、企业家精神等成为新的研究热点。3)研究前沿具有较强的问题导向,主要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实践。4)研究空间呈现英美主导的两级格局,大部分国家仍处于边缘地带。5)国际经济地理学呈现明显的数字转向、可持续转型趋势,新冠疫情对学科走向也有一定影响。借鉴国际研究经验,中国经济地理学应加强理论创新并提出具有中国实践特色的理论体系,同时推动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并加强从社会学视角解读社会经济活动的地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Bethan Evans 《Area》2006,38(3):259-267
In many countries, obesity is high on public health policy agendas, and geographical research has begun to engage with obesity. However, obesity is a highly contested term, and recent debates about geographers' engagement with policy, and critical discussions of the presence of bodies in medical geography, bear great relevance for developing a critical perspective on dominant 'obesity discourse'. Through a critical reading of a recent UK policy document,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presence of bodies in (anti)obesity campaigns, calling for a more critical approach to the medicalization of body size to be central to future geographical work on obes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