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711数字化气象雷达因其操控方便、响应速度快、探测范围满足要求,在我国人工防雹作业指挥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711数字化气象雷达设备的特点,研究快速、全面获取冰雹云回波特征参数及监测冰雹云初始回波的雷达探测方法,通过对不同雷达探测模式对比分析,提出三线切割法。  相似文献   

2.
雷达识别冰雹云的综合指标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引言 及时地识别冰雹云,对于适时作业,搞好防雹具有极大的观实意义。测雨雷达识别冰雹云已在国内外广泛使用,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绝然的定量指标足以在雷达屏幕上把冰雹云和雷雨云明确地区别开来。辽宁省气象研究所和昭盟气象局从1973年起,利用“711”雷达在昭盟林西县进行了这方面的观测研究工作。五年来的观测经验证明,识别冰雹云需要综合地考虑一些因子,其中有定量的,如回波顶高度、强回波顶高度、负温区厚度和回波强度等;还有不定量的,如回波的外形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等。本文利用多因子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雹云雷达回波特征及其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雹云雷达回波特征及其识别秦元明《吉林省气象台》1引言冰雹是我省夏秋季节重要灾害性天气,它对工农业生产及人民安全有很大危害。目前,对于中小尺度系统雹云的落区及发生时间预报用常规天气图方法是有一定困难的。雷达在气象业务上的使用,成为临近预报雹云的一...  相似文献   

4.
利用1981—2016年承德市9个气象观测站的冰雹观测资料及2012—2016年11次冰雹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承德市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冰雹云的雷达回波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承德冰雹主要发生在东北部的高海拔地区.20世纪80年代是承德市冰雹高峰期,90年代后逐渐减少.承德冰雹次数的月分布呈"单峰型"变...  相似文献   

5.
方晓红  刘继东  郭玉风  吕娜  梁凤娟 《气象》2007,33(S1):148-153
利用Visual C+ + 6.0编写在WindowsXP平台上运行,自主开发研制《713C天气雷达回波图的处理和分析应用软件》,利用计算机自动读像素的方法,实现了在713天气雷达上对雷达回波进行半自动的分析,通过对2004—2007年的雷达回波资料进行分析,结合实际天气现象,得出相关天气现象对应的雷达回波指标。特别是如何区别雷雨云与冰雹云,是使用该软件进行分析计算的重点,根据雷达回波原理及天气学原理和一些实践经验得出7个识別冰雹云的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渭南市1996—2005年10 a 711雷达观测资料和地面实况资料的统计,针对其中166个冰雹云雷达回波样本进行对比分析,主要从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和RH I回波宽度3个参数特征着手,找出了渭南市冰雹云雷达回波参数特征及回波的外形特征。渭南市冰雹云回波中心强度主要集中在55.0~59.9 dB z,回波顶高多集中在10~13 km之间;冰雹云回波高度和回波强度之间没有正比关系;冰雹云RH I回波宽度与冰雹灾害程度成反比;降雹回波多以孤立的块状和带状回波出现。  相似文献   

7.
冰雹云的雷达回波特征及其演变分析王吉宏(沈阳区域气象中心研究所)张生利(鞍山市气象局)宫福久(沈阳区域气象中心研究所)1995年6月23—24日和28日在辽宁省中部和南部地区,由于受高空切变线和地面冷锋天气系统的影响.出现了两次降雹过程.我们应用沈阳...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718雷达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分析了2007年7月6日松原市出现的罕见冰雹过程。结果表明:大气的不稳定和水汽输送有利于冰雹的形成,冷锋过境时弱冷空气的侵入对不稳定能量的释放起到了触发作用,冰雹的发生地正好处于低层850hPa干湿区交界中的露点锋区。此次冰雹过程完全符合松原地区冰雹云的模式。冰雹发生时在雷达回波图上显示成近似“V”型缺口特征。在冰雹云旺盛发展阶段进行积极的消雹作业能使冰雹云快速消散,减少成核机率,大大减小大冰雹发生概率,能够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9.
对大连地区2003—2008年多普勒雷达观测到的37个冰雹和强雷雨个例雷达体扫资料进行PUP软件计算和处理,得到了每个个例雷达回波强度、回波顶高、30 dBz强回波中心高度、强回波顶高和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几个主要雷达参数值、以及各参数随时间的变化特征,总结了冰雹云识别的雷达技术指标模型;根据大连地区降雹特点,将冰雹云分为强(超级单体)雹云、多单体雹云和单体雹云三类,总结了冰雹云类型判别的雷达指标(即防雹作业决策指标)。  相似文献   

10.
CINRAD/CC雷达探测冰雹云特征个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利用马鞍山C波段多普勒雷达对2005年6月15日凌晨发生在安徽省江淮地区的冰雹云进行追踪观测,应用探测获得的资料结合大气层结热力结构,分析了产生冰雹云的大气稳定度和对流不稳定能量(CAPE)。雷达回波分析表明,这次冰雹云在平面位置显示(PPI)上具有入流缺口和辉斑回波(TBSS),在垂直剖面上具有强大的回波悬垂和有界弱回波区的回波墙等特征。对气象产品如风暴跟踪信息(STI)、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和中气旋的分析,证实了这次降雹的最大直径为50 mm左右。  相似文献   

11.
雷达数字化系统冰雹云的识别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711气象雷达数字化系统使用后,所存的60个雷暴个例资料,从不同角度对冰雹云和雷雨云回波进行了对比分析,建立了宝鸡地区冰雹云的识别模式。  相似文献   

12.
1 引言国内外应用雷达探测冰雹云和人工防雹试验中,曾观测到雷雨云RHI回波多是柱状,单体冰雹云回波也呈柱状,云体比雷雨云宽,砧状回波比较明显,强冰雹云有悬挂回波、穹窿、回波墙.这些已为人们所知和应用。 2 V形缺口(RHI)回波的观测我们于1989~1991年在辽宁省绥中县进行人工防雹过程中,应用雷达对冰雹云回波结构进行了观测和研究. 1989年9月4日雷达探测李家乡附近冰雹云降雹时段的RHI回波,回波顶高为9.6km,宽为25km,强回波顶高为6km,观测到回波顶部有一个非常明显的V形缺口,见图1。  相似文献   

13.
利用历史天气图资料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近几年的冰雹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雷达回波基本反射率、回波顶和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参量的跃增反映了冰雹云内物理特征量的短时急骤变化而形成冰雹的特点,在防雹工作中,利用冰雹云的目测结合雷达回波的形态识别和特征参量进行冰雹云的识别,可使防雹作业指挥能得到准确的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兴义市位于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冰雹云的形成.冰雹形成生命史短、雹粒较大、防雹时间性极强.根据实时的冰雹云的特征,结合近2a的雷达历史数据情况,归纳出兴义市冰雹云的路径及冰雹云的多谱勒雷达回波判别指标.初步实践表明,应用以下冰雹路径分类和冰雹云的多谱勒雷达回波判别指标,可以快速判定冰雹云及冰雹云的移动路径,有利于提早作业,减少灾害,增加人工防雹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CINRAD/CC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以及对流云数值模式等,对2011年6月17日发生在南疆塔里木盆地西部麦盖提垦区的一次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气不稳定层结的存在和有利的高低空环流形势配置的动力作用,是触发这次南疆西部局地强对流天气产生降雹的主要原因。在冰雹天气发展过程中,探测到了如钩状回波、弱回波区、悬挂回波和中气旋等典型的冰雹云回波特征,这对冰雹天气邻近预报具有一定指示意义。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冰雹云具有低层辐合、中层有一对涡旋、高层辐散的结构特征,这种结构有利于冰雹云的发展和维持。  相似文献   

16.
用兴安盟1996—2002年711数字化雷达回波资料及雷暴和冰雹天气的地面实况资料,把雷暴和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作为雷达回波的隐含参数指标,分析了雷暴和冰雹雷达回波的特征参数及形态结构特征。把冰雹与雷雨差别显著的雷达回波特征参数作为判别指标,建立了兴安盟冰雹云雷达回波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7.
樊鹏 《陕西气象》2004,(3):22-26
渭北地区主要受六盘山和子五岭地形影响,是陕西省冰雹多发区,冰雹对陕西果业基地生产危害极大。通过对渭北地区旬邑、洛川、宝鸡3部711型雷达10a来雷达观测资料和地面降雹资料的分析总结,得出雷达定量识别渭北地区4种冰雹云的技术指标:45dBz回波顶高及对应温度、回波跃增增长特征和强回波在云中的位置识别冰雹云;2种定性指标除已有的指状回波、钩状回波、回波窟窿等外,还增加了回波合并及回波移动方向识别冰雹云的方法,能够做到早预测、早识别、早作业,基本上不会出现漏报,尽量减少雹灾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2年夏季雷达观测到的雹云回波资料,分析了雹云在成熟阶段时在雷达回波上表现出的不同特征及对应的冰雹落区,结果表明,"V"形缺口回波顶端、指状回波及其指根处、钩状回波钩部对应地面冰雹落区.  相似文献   

19.
冰雹云雷达识别方法及防雹作业经验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总结了辽宁省40余年人工防雹工作积累的成果和经验,归纳了3种类型冰雹云的雷达回波特征以及利用回波形态、回波参量和综合指标对其进行雷达识别的方法,并结合冰雹云数值模拟结果,总结了对具有液态水累积区的雹云、对超级单体冰雹云和对多单体冰雹云实施人工防雹作业的一些经验,对于各地的科学防雹作业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0.
贵州春季强冰雹天气定量化概念模型研究及试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利用贵州近13 a(2000—2012年)春季的气象资料,依据强对流天气发生的动力条件和层结稳定情况,将贵州春季强冰雹事件进行不同类型的分类研究,给出贵州强冰雹天气发生的有利环流形势类型为:西北气流型、高空槽型、锋前降雹型和高架雷暴型。选取有多普勒雷达资料以来的2009—2013年的强冰雹天气事件个例,采用基数据回放方式研究其降雹前3~15 min雷达回波形态、结构和类型特征,并通过这些特征来有效识别冰雹云,发现降雹前冰雹落区附近的雷达回波组合反射率因子的强度普遍在40 d Bz以上,最强回波为50~60 d Bz,冰雹云回波以块状回波为主;在垂直剖面上冰雹云回波基本都有明显的回波悬垂,部分个例存在有界弱回波区,其大于40 d Bz的回波伸展高度多数都在9~10 km。降雹的回波基本上以孤立的对流云回波单体为主,混合降水类型的冰雹回波对流单体夹杂在层状云中。冰雹落区主要发生在组合反射率因子的最强回波中心,或是有界弱回波区或回波悬垂的回波墙下方。将研究结果在2014年3月30日的一次强冰雹过程中进行试用,利用中尺度环境分析技术,对当日环境场及要素配置进行分析,对应以上环流分型的概念模型方法,确定此次过程属于高空槽型,中尺度环境及雷达分析与上述归纳特征十分吻合,利用此方法在当日冰雹潜势预报及临近预警方面都提前做出了较好的预报预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