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渭南市冰雹时空分布及天气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6—2005年30a渭南市的冰雹资料及1996—2005年5—9月历史天气图资料,统计分析渭南市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环流形势及单站物理量指标。总结出渭南市冰雹以4—9月最多,其中5—8月为高峰期,主要集中在北部、西北及东北部;降雹天气形势主要有西北气流型、低涡型和低槽型,以西北气流天气形势下冰雹天气发生的概率最大;降雹区的大气层结呈明显的对流不稳定,K指数及S指数对降雹天气的预报有很好的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1雹灾概况1996-07-09~14,榆林地区发生了连续6d的降雹过程,其中以7月12日的降雹持续时间最长,面积最大,全区有7个县降雹,中心位于横山和绥德、米脂县一带,平均雹径20mm(测站),最大雹径27mm(测站),造成严重的损失。2天气形势21500hPa形势7月9~14日本地区一直受脊前偏北气流的影响,在7月12日08:00500hPa图上(图1)在北纬40~45”,东经105~115“蒙古到我国华北一带维持稳定少动的一个冷涡,槽线约在呼和浩特一太原一西安一线。榆林地区处于槽后西北气流冷平流之中,不稳定能量一旦被触发释放,将造成强对流天气。2.2700…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冰雹时空分布及天气形势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河南省121个气象台站1971—2010年共40a的冰雹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冰雹日的年际、月际和日变化特征,以及降雹的落区和范围等空间分布特征等,结果表明:河南省冰雹的年际变化较不稳定,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冰雹日出现较多,到21世纪初又出现一个小高峰,2006年之后则保持较低值;每年4—8月为河南省冰雹多发期,而冰雹在一天之内绝大部分发生在午后到傍晚,这是由形成冰雹的热力条件决定的。40a间冰雹主要发生在河南省中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山区,而在东部和东南部的平原地区冰雹发生次数较少。通过对1999—2010年45个冰雹日天气形势的分析发现,河南省易产生冰雹的4种主要天气形势分别为西北气流型、东北冷涡型、华北冷涡型和低槽型,西北气流型造成的冰雹日为最多,低槽型冰雹日最少,不同天气形势背景下的降雹落区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4.
利用1990—2008年常规观测资料和850 hPa、500 hPa高空资料,分析了闽西北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有利于产生冰雹的天气型。结果表明,闽西北是福建省冰雹多发区,近年来降雹呈明显减少趋势;月变化呈现一大明显单峰(4月)和两小双峰(7月、11月)现象,主要发生时次在14:00—20:00;连续降雹日数以孤立日为主,每次降雹以1~2站次较为多见;11至翌年5月,有利于产生冰雹的天气型(850 hPa)为暖切适中型、低涡冷切适中型,冷切适中型和低槽偏东型;冷切偏西和暖切偏北型降雹发生概率较适中型低,较偏南型高;74.1%的雹日伴有低空西南急流,并以急流适中和偏北型居多;大于等于3站次降雹的主导天气形势为暖切适中型、低涡冷切适中型,81.5%伴有低空西南急流;6—9月有利于产生冰雹的天气型(500 hPa)为副热带高压边缘型和副热带小高压型,发生较大范围冰雹的可能性小。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探空资料,对1980~2018年达州出现的89次冰雹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达州地区冰雹主要出现在4~8月,其中4~5月概率最大;降雹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集中在午后到傍晚;降雹和地形有密切关系,主要集中在达州的中北部,特别是北部;冰雹天气类型有四种,分别是西北气流型、低槽型、阶梯槽型和东亚横槽型;基于冰雹天气的相关物理量指标和各天气类型下的物理量特征可作为达州冰雹预报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聊城市冰雹天气气候特征和影响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6~2004年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聊城地区的冰雹气候特征、产生冰雹天气的大气环流特征和天气系统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了聊城冰雹的源地和地理、地形对冰雹天气的作用,结果表明:聊城的冰雹年均2.7 d,最多8 d,主要集中在4~9月,6月最多。其中,聊城南部的冠县降雹最多,东南部的东阿降雹最少;冰雹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有5类,低涡、低槽、横槽、西北气流和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气流,其中,低涡影响降雹最多,中高层西北气流影响次之。聊城的冰雹源地分为2类:移入类和当地生成类。移入聊城的冰雹路径有3种:西路、西北路和北路;聊城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对冰雹天气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西北气流型冰雹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2016年黑龙江省6月发生的2次较为典型的西北气流型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两次冰雹天气过程具有相似的天气形势及对流不稳定层结条件。地面均有风的辐合,低层存在露点锋且风垂直切变大,有利于风暴的组织发展,弥补了西北气流形势下动力抬升条件的不足。局地山区和狭管地带的地形抬升作用也对降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连续性冰雹天气合成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6年7月9~16日,我市范围内冰雹天气频繁发生,其中10~12日3d,降雹强度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最大直径近50mm,持续最长时间达30min。13~16日均有县区出现冰雹,强度较前有所减弱。这次连续性降雹过程,波及全市范围内8个县区,51个乡镇受到不同程度的灾害,其影响时间长,强度大,是历史上罕见的。1环流特点1.1咸海至巴湖之间低槽稳定少动,青藏高压强大,在85~95°N形成一明显的阻塞高脊。1.2中高纬度冷空气活动频繁,不断有冷空气从贝湖东部附近南下。1.3西北气流中下滑低槽活跃,为冰雹天气的发生提供了足够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9.
利用典型代表年份的90个冰雹个例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和数理诊断的方法对冰雹天气物理量参数进行分析,构建了甘肃省东部地区冰雹天气概念模型和冰雹预警指标。结果表明:冰雹事件在时空分布上受到天气系统和地形双重影响,冰雹天气过程分为西北气流型、低槽型和低涡型,占比分别为52%、38%和10%,在地势高、地形复杂的地区更容易产生降雹。92%的降雹出现在13—20时,5—7月占全年发生降雹概率的86%。0℃层高度越高,冰雹在降落过程中融化的越快;回波顶高越高,层结水汽越丰富;强回波顶高越高,水汽越丰富,冰雹云发展旺盛;强回波顶高越接近回波顶高时,对流发展越旺盛。通过对降雹时的最大回波强度、最大回波顶高、最大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max)、垂直累积液水密度(VILD)以及K指数、沙氏指数(SI)、0℃层高度、-20℃层高度等物理量进行综合分析所构建的甘肃省东部地区的冰雹预警指标体系可对13 min冰雹临近预警提供定量化的判据。  相似文献   

10.
沿海槽后西北气流冰雹发生条件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83年4月1日和3日盐城市所属城区、郊区、大丰、建湖、东台等县区,以及南通市各县发生了历史上仲春罕见的冰雹。1日下午5时,盐城市所属城区、郊区以及大丰、建湖先后出现降雹,一般蚕豆大,最大的如鸡虿,市郊实测雹块直径为2.5公分,是该台最大的一次降雹,各县均有损失,个别乡村损失相当严重。4月3日冰雹过程主要发生在盐城市东台县和南通市属各县,其损失也是相当严重。而4月2日和4日天气晴好。这两种性质不同的天气都是在500mb高空图上沿海槽后稳定的西北气流背景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1.
利用山东滨州市7个国家气象站与61个人影作业站点观测资料,结合高空观测及探空、ECMWF再分析等资料,对2001—2011年滨州降雹时空分布特征、天气系统和物理量特征、降雹形势分型和预报方法进行研究。得出:(1)降雹日数年均8.6次,总体呈现明显下降的年际变化特征;4—10月可降雹,6—7月降雹最多;降雹主要出现在14时—翌日02时;北部沿海相对较多。(2)降雹形势主要有5种类型:冷涡型降雹、低槽型降雹、横槽型降雹、西北气流型降雹、其他小范围降雹。根据冷涡中心位置冷涡型划分为两个关键区;低槽型可分为前倾槽、阶梯槽、较深低槽、与中低纬度共同作用的槽;横槽型降雹范围广、破坏性大;西北气流型存在连续性。(3)4类13种物理量具有不同分布特征和变异系数,均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不同月份、不同降雹影响程度和影响系统,物理量具有较明显差别。(4)0℃层高度在1370~5331m时,7种物理量可用于预报冰雹,K≥17℃、T850-500≥25℃、LI≤2℃、SRH≥0.1m^2·s^-2、SSI≥240、SWEAT≥100、Cape≥2J·kg^-1时可能降雹。6月、7—8月和其它月分别有3种、1种、3种物理量指标组合可用于预报冰雹,物理量的组合和数值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99—2010年共45个冰雹日个例(全省同一天有≥2站出现冰雹),分析冰雹日高低空、地面形势特征和降雹落区,发现降雹与500 h Pa环流形势关系密切。因此依据冰雹日08时500 h Pa高空形势及对流层低层的特点,将河南省冰雹天气形势划分为西北气流型、东北冷涡型、华北冷涡型及低槽型4个天气类型,并依据不同的天气类型给出可能发生冰雹的大致落区。由于冰雹的形成除有利的天气形势背景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低层水汽辐合、大气不稳定层结、触发机制3个基本条件,因此本文进一步对河南省冰雹日当日500 h Pa低槽低涡位置、地面冷锋位置、地面温度、露点温度、探空资料等进行分月统计,获得冰雹预报的判别指标。基于以上条件,引进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发的完全弹性三维冰雹云模式,依据河南省内及周边的共7个探空站资料制作河南省的区域客观预报。通过4个月的业务应用,发现利用micaps实时资料并结合三维冰雹云模式来预报河南省的冰雹天气,空报率较高,漏报率较低,提高了冰雹的预报时效,为重点防雹作业区争取到了充分的作业准备时间。  相似文献   

13.
南阳市冰雹天气过程和人工防雹作业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90-2003年南阳市出现的70个冰雹天气过程资料,分析了冰雹分布的特点、源地、移动路径和出现冰雹天气时的天气图、探空及雷达资料.结果表明:西峡、内乡、邓州、唐河冰雹发生较多,冰雹天气多出现在4-8月,在13:00-22:00时段内发生的冰雹约占92.4%;降雹天气形势有西北气流型、低槽(低涡)型、西南气流型;当T850-400>36 ℃,08时0°层高度H0≤4817m, T地面-400≥42.4 ℃或39.6 ℃≤T地面-400<42.4 ℃且T-TD<3.5 ℃,地面总温度Tσ≥60 ℃时可作为冰雹预报的条件.冰雹云团的雷达回波特征为组合反射率因子≥60 dBz, 回波顶高≥11 km, 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30 kg/m2.  相似文献   

14.
渭南市冰雹概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 1 989~ 1 998年渭南冰雹、天气、雷达资料分析冰雹时空分布规律及发生发展特点 ,指出 :渭南冰雹具有雹季长、频次高、范围广、突发性强、来势猛的特点。降雹最高时段为 7、8月 ,且以午后型为主 ,冰雹环流形势主要为西北气流型和低槽 (涡 )型 :以及雹云雷达回波特点。  相似文献   

15.
利用山东滨州市7个国家气象站与61个人影作业站点观测资料,结合高空观测及探空、ECMWF再分析等资料,对2001—2011年滨州降雹时空分布特征、天气系统和物理量特征、降雹形势分型和预报方法进行研究。得出:(1)降雹日数年均8.6次,总体呈现明显下降的年际变化特征;4—10月可降雹,6—7月降雹最多;降雹主要出现在14时—翌日02时;北部沿海相对较多。(2)降雹形势主要有5种类型:冷涡型降雹、低槽型降雹、横槽型降雹、西北气流型降雹、其他小范围降雹。根据冷涡中心位置冷涡型划分为两个关键区;低槽型可分为前倾槽、阶梯槽、较深低槽、与中低纬度共同作用的槽;横槽型降雹范围广、破坏性大;西北气流型存在连续性。(3)4类13种物理量具有不同分布特征和变异系数,均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不同月份、不同降雹影响程度和影响系统,物理量具有较明显差别。(4)0℃层高度在1370~5331 m时,7种物理量可用于预报冰雹,K≥17℃、T_(850-500)≥25℃、LI≤2℃、SRH≥0.1 m~2·s~(-2)、SSI≥240、SWEAT≥100、Cape≥2 J·kg~(-1)时可能降雹。6月、7—8月和其它月分别有3种、1种、3种物理量指标组合可用于预报冰雹,物理量的组合和数值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15-2020年陕西4月99站地面观测资料、灾情报告,高空探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陕西4月冰雹天气发生的天气形势、对流潜势指标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陕西4月冰雹多发生在午后至傍晚(12-20时),降雹相对高频区位于陕北南部和关中;按环流形势将冰雹天气分为槽后西北气流型和冷槽型两类,槽后西北...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三年四月十三日十四时四十五分至十六时四十分,我区余姚、鄞县、镇海三县十个公社以及宁波市(郊区),自西向东先后遭受冰雹袭击,降雹时间半分钟至五分钟,冰雹大小如同黄豆(最大1.8cm)。这次降雹虽波及面较广,但由于降雹时间短,以及伴随冰雹没有出现雷雨大风等剧烈天气,故灾情不明显。本文从天气形势及强对流天气发生条件等方面,对这次冰雹过程作了粗浅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照以往降雹实例,寻找一些规律,供今后预报冰雹参考。一、天气形势背景分析在500mb图上,途经高原东部分裂的低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71-2005年三门峡市冰雹天气过程资料,分析了冰雹时空分布特征、主要影响系统、本站要素指标及雷达回波特征等,结果表明:渑池县降雹次数最多,灵宝次之,卢氏最少;降雹集中在4-8月,13-19时降雹几率最高.三门峡降雹的天气形势主要有蒙古-华北冷槽、冷涡型和西北气流型.受上述天气系统影响时,500 hPa有冷平流,若地面连续2~3天增温增湿,有可能出现冰雹天气.此外,雹云雷达回波强度>50 dBz,云顶高度>10 km,云顶温度<-40℃,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有明显的跃升.是降雹的前兆.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兴安盟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生规律、持续时间、活动路径;对产生冰雹的天气形势进行分析,归纳出影响兴安盟降雹的天气形势为西北气流型、冷涡型、前倾槽、东北气流4种形势;对冰雹雷达回波进行分析,得出冰雹云雷达回波判别指标;对冰雹的物理量指标进行了分析总结;利用T213数值预报资料,建立了冰雹预报方程;分析了冰雹的卫星云图特征;使用VB6.0编制了业务应用程序,为业务化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20.
对2008~2017年阿坝州所有冰雹进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对冰雹直径大于等于5mm的大冰雹个例进行天气形势、物理量分析。阿坝州的冰雹天气主要出现在3~10月,其中5月冰雹日数最多;日变化特征中降雹主要集中在14~19时;空间分布降雹主要集中在西北部海拔3000m以上地区。阿坝州大冰雹天气形势分为西藏高压型,西北气流型、高原切变型3种典型的类型,在大环境下,中低层切变辐合配合层结不稳定和地面冷空气影响,容易出现大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从环境参数看,有75.8%个例达到上干下湿的不稳定状态;超过75%的大冰雹发生在400~600hPa垂直温度差17℃以上、500hPa为上升运动、BLI为负值的不稳定的大气层结中;所对应的400~600hPa垂直风切变大部超过8.2m·s-1;CAPE值大部分都在325J·kg-1以上,CIN值大部分小于14.4J·kg-1;SSI值大部分大于22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