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威远县地质构造运动强烈,受地震、降雨和人为破坏等因素影响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主要灾害类型包括崩塌和滑坡,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过去,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主要是采用人工定期采集数据及宏观巡视等传统监测手段,存在效率低、投入大、无法及时预报险情等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基于智能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及专业监测设备的自动化监测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效的监测预警减少了人员伤亡。本文以威远县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系统运用为例,从高精度的监测设备、自动化的监测系统、数据共享平台等方面阐明了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系统具有实时、准确、及时等优势,必将广泛运用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变化的影响下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明显上升,建设青海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对于保证地区生命财产安全十分重要。本文从青海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的设备布设、系统建设、平台功能、运行现状阐述其建设与实现过程。目前青海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已经可以达到地质灾害不同来源,不同批次的灾害点信息统一管理动态更新,做到数据集成化、成果可视化、信息综合化、系统一体化。青海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包括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系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等10个模块。现阶段所有的普适性监测数据可以同步发送到国家级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平台,能够高效支撑地灾预警工作。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能够对实时采集的监测数据自动进行分析,支持多种预警模型进行判别;当监测数据发生变化触及预设判别模型时,能够自动发送地灾预警信息。通过系统试运行,已经有了成果监测预警的案例,数据可靠能够满足监测预警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上海华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救灾系统,以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为核心,结合多种传感器,综合应用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以分布式框架、跨平台理念设计的自动化监测解决方案,通过区域和现场监测预警形成天-地-空-地下多源立体监测体系。系统能够感知地质灾害变形过程中的状态,同时记录存储数据,并进行综合分析、预警,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临沂市地质灾害及隐患点的发育情况,总结了临沂市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一些好的做法,对临沂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建立一套集远程自动测量和预警预报于一体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构想,对提高临沂市地质灾害监测自动化水平和预警预报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群测群防体系具有发现预警难、人员巡查难、变形监测难等问题,科研型专业监测设备又有着成本高、功耗高等问题,难以推广。自贡市采用功耗低、成本低、数据化、实时化的普适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作为传统监测预警的补充,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模式通过传统的群测群防预警模式——人技结合的专业监测预警模式——"三统两分一考核"的综合监测预警预报模式的三级转变,进一步提升了地质灾害自动化专业监测预警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相似文献   

6.
正CHCN AV华测股票代码:300627上海华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救灾系统,以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为核心,结合多种传感器,综合应用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以分布式框架、跨平台理念设计的自动化监测解决方案,通过区域和现场监测预警形成天-地-空-地下多源立体监测体系。系统能够感知地质灾害变形过程中的状态,同时记录存储数据,并进行综合分析、预警,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相似文献   

7.
王爽  王晴  李倩 《华北地质》2015,(2):155-160
根据天津市地质灾害特点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从气象因素和地质灾害隐患入手,深化研究地质环境和降水因素与地质灾害发生的关系,综合利用数学算法和GIS技术,建立了天津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模型和预警系统。此外,重点介绍了五名山东滑坡自动化远程监测系统示范工程,运行结果显示,监测系统的实施保证了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可以较好的反应滑坡的变形特征及变形趋势。实践证明,应用基于GIS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已在我市近几年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中不断完善,预警精度得到提高,防灾减灾效果明显,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地质灾害隐患自动化监测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手段,能显著的提升预警能力,对隐患点进行有效管控。本文以望谟县地质灾害隐患现状为例,分析了自动化监测站点建设的必要性,并分析了望谟县新屯纳包滑坡自动化监测项目与仪器选择,以及监测点布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都匀市马达岭地灾体自2003年起间歇发生小规模崩塌,2006年5月18日持续降雨诱发大规模滑坡。崩滑体产生的碎屑流被采空区内蓄积的老窑水卷携并铲刮沟道残坡积物冲向下游形成泥石流。该地质灾害由崩塌、滑坡以及次生泥石流所组成,呈现连锁反应,形成了崩滑流灾害链。以贵州省马达岭地质灾害链为研究对象,基于现场地质环境条件调研和地质灾害链发育规律研究,确定以雨量、相对位移、倾角、渗压水头、泥位、次声为监测指标,在崩滑体后缘和泥石流沟口部位分别布置了相应的自动化监测仪器,形成了集自动采集、无线传输、数据解析、分析决策和预警预报为一体的地质灾害链自动化监测系统。监测系统运行状况显示,该监测系统能够较好地反映该地质灾害链的变形特征,可为该地质灾害链的预警预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的主要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季伟峰 《探矿工程》2008,35(7):14-17
主要介绍了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警专业监测系统工程的主要任务、工作内容、监测预警工程施工和主要监测预警方法,阐述了有效的监测工作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介绍了研制的新型监测仪器在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监测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CCD微变形监测技术在边坡远程监控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杰  尚岳全  孙红月  王智磊 《岩土力学》2011,32(4):1269-1272
探索低成本、高精度长期定点监测技术是目前边坡监测工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CCD微变形监测仪通过光电信号的相互转化来获取边坡的稳定性信息,比起传统的监测仪器,其在精度、时效性及成本上均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远程无线遥控监测,节省监测人力物力。在分析CCD微变形监测系统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诸永高速公路K101边坡的长期监测,与前期安装的GPS、全站仪共同工作一段时间后,对比相近观测点的监测值,结果显示,CCD微变形监测系统所取得的数据具有良好的精度和长期稳定性,表明该监测系统监测效果良好,适宜于边坡的长期监测使用。  相似文献   

12.
I.P. Gerasimov 《Geoforum》1976,7(2):115-120
In the elaboration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problem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geographical science is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as leader and integrator; because of its traditional objectives, methodology and factual basis ready to deal with the contemporary tasks of nature preservation. The general task is to observe the whole environment. To make the investigation more convenient, three stages of monitoring are suggested. The first is bio-ecological (sanitary-hygienic), the major aim of which is to study an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 on human health. Human health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most complex criterion. To detect the health of the population in relation to the nature of the environment, a system of indices in the form of morbidity, mortality and the level of physical development should be used. At present the toxic indices (concentration limits of various substances) are the most clearly defined. Stations engaged in bio-ecological monitoring still need improvement. The second stage of monitoring should be geo-systematic or geo-ecological (natural—economic), with as objective observation of changes in geosystems which form the total environment. The aim of geo-ecological monitoring is to define the self-cleansing faculty of the environment, the loading capacity of the natural complexes, matter and energy balance of natural and natural-technical systems, etc. For this purpose a network of testing stations, related to the peculiarities of large natural-economic regions, should be arranged. The third stage of monitoring is observation, control and forecasting of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on a global scale with the help of biospheric stations.  相似文献   

13.
地下水的自动化监测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详细介绍地下水位自动监测系统的基本构成、工作方式,以推动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地下水观测网存在的层次不清问题,提出了基于信息熵理论新的分类方法。文章列举了观测网层次问题的表现,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后果,提出地下水观测网的层次性应该对应地下水流动系统的层次性。认为地下水观测网就是一种信号通讯网,水位信号具有可传递性、差异性以及衰减性等特征,可以运用信息熵理论中的互信息概念,定量刻画观测孔之间的信息联系,并以这种信息联系程度作为观测孔层次分类的主要依据。作者以河北平原地下水观测网为实例,研究了区域尺度观测网的分类,结果表明信息熵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此类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监测工程承压-自流监测井密封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地下水监测工程施工中面临的承压-自流监测井密封、监测、取样、洗井等紧迫难题,研发了承压-自流监测井密封技术。该技术是在监测井管口安装一个具有多个功能组件的密封不锈钢盖板来实现自流监测井长期监测的各项需求。本文介绍了承压-自流监测井密封技术原理、系统组成和安装流程及方法。通过山西忻州市地下水监测井现场示范及其他地区50余口井的工程应用,证实该技术可有效解决自流监测井井口密封、水样采集、洗井清淤和维护探头等一系列问题,具有密封效果好、不污染水质、操作便捷和成本低等优点,可实现不同特征自流监测井地下水数据长期自动采集与传输,并可为类似井的封孔工作提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6.
工程安全监测是采用外部和内部相结合对坝体进行长期稳定性监测。介绍了两种情况下,官家冲副坝的监测成果及分析,认为该坝应该与主体工程同步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17.
针对煤层气排采现场分散、实时通信和生产数据采集困难等问题,提出用无线传感网技术实现对现场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实时监测监控、指令下达、指令执行等管理工作的系统设计。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易受干扰、通信距离受限、无线传感器节点寿命有限等问题,提出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龙芯CPU、C-MAC协议及基于该技术的通用无线传感器节点、无线网关、中继器等产品作为本设计的主选产品,解决无线传感网络应用存在的问题。针对排采现场需采集的数据较多且各异,设计时在叶节点无线传感器中配置串口、并口、USB口等通信接口。在设计后台管理系统时引用冗余技术和概率统计理论算法提高系统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陈敦云 《福建地质》2006,25(4):219-223
论述变形监测技术的意义、内容、精度与各种应用,及其在地质灾害预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St Pierre, in the morning throbbing with life, thronged with people, is no more. Its ruins stretch before us, wrapped in their shroud of smoke and ashes, gloomy and silent, a city of the dead'. Thus was St Pierre described by the Vicar-General of Martinique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8 May 1902 eruption of Mt Pelée. Had the warning signs been understood and heeded, 29 000 deaths might have been avoided. Observations recorded by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s now offer additional means of early warning of volcanic hazards and a new way to measure the energy budgets of volcanoe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