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烟台海域潮间带无脊椎动物对Pb,Cd,Cu,Zn的富集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烟台海域潮间带无脊椎动物群落的主要优势种和常见种短滨螺,摺牡蛎,红条毛肤石螯,笠贝,紫贻贝,黑荞麦蛤,菲律宾蛤仔,海湾扇贝,近方蟹,褐虾,鹰爪虾对重金属Pb、Cd、Cu和Zn体内富集量的监测发现,四种重金属在所研究的无脊椎动物体内的含量分布为Zn〉Cu〉Pb〉Cd。摺牡蛎是对Pb、Cd、Cu和Zn有广泛指示作用的指示生物,菲律宾蛤仔和红条毛肤石螯对Pb同样具有较强的指示作用,笠贝对Cd亦有较  相似文献   

2.
采用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chinensis)人工注射灭活鳗弧菌,利用溶壁微球菌(Micrococcusluteus)和鳗弧菌(Vibrioanguillarum)作为测试菌株,对在抑菌活性检测中最为常用的抑菌圈法、辐射扩散法和液体培养基微量稀释检测法进行了技术改进并比较了它们的检测效果,并检测了阳离子交换柱层析法初步分离的中国明对虾血淋巴主要组分的抗菌活性,进行了细菌攻毒前后中国明对虾血浆及血细胞抗菌活性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液体培养基微量稀释检测法抑菌效果在三种方法中灵敏度最高,抑菌圈法灵敏度最低,但对于蛋白含量较高的样品,辐射扩散法被证明在抑菌活性检测方面更为适用。利用改进的辐射扩散法对灭活鳗弧菌攻毒前后的中国明对虾血细胞和血浆的抑菌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虽然感染后血细胞数目显著降低(P<0·05),但其抑菌能力却明显增强(P<0·05),相对而言,血浆抑菌活性变化不显著(P>0·05),说明血细胞在受到免疫刺激后抗菌因子的表达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3.
动物性饵料对脉红螺(Rapana venosa)幼体的吸引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态学方法进行了新鲜和煮熟的动物性饵料对脉红螺(Rapana venosa)浮游幼体的吸引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脉红螺浮游幼体在4螺层期是食性转换期, 且在幼体到达3螺层后期的第1—6天是投放附着基和动物性饵料的最佳时期。此外, 新鲜和熟的双壳贝类肉对脉红螺幼体有明显的吸引力, 吸附于新鲜贝肉上的4螺层幼体占吸附幼体总数的48.61%, 显著大于其它螺层幼体; 脉红螺幼体选择新鲜紫贻贝肉的比例为33.75%, 显著大于菲律宾蛤仔(24.08%)、中国蛤蜊(18.97%)和长牡蛎(23.19%); 而熟贝肉中, 长牡蛎对幼体的吸引作用显著大于紫贻贝、菲律宾蛤仔、中国蛤蜊、海湾扇贝边粉和空白对照; 新鲜紫贻贝和熟长牡蛎肉具有作为脉红螺幼体食性转换期动物性饵料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4.
采用体外拮抗试验方法,研究了2株分离自斜带石斑鱼幼鱼肠道的乳酸菌(MM1和MM4)的产酸能力及抑菌特性。结果表明,MM1产乳酸速度较快,且整个培养期间乳酸产量均显著高于MM4(P0.05)。MM1和MM4对革兰氏阴性细菌梅氏弧菌、哈维氏弧菌和革兰氏阳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但乳酸对2株乳酸菌的抑菌活性没有影响。过氧化氢酶显著降低了2株乳酸菌对梅氏弧菌和哈维氏弧菌的抑菌活性(P0.05),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影响较小,提示2株菌除能产生过氧化氢外,还能产生其它抑菌物质。2株乳酸菌产生的抑菌物质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对蛋白酶部分敏感,经3种蛋白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蛋白酶K)处理后,均保留70.0%以上的抑菌活性。因此,2株乳酸菌产生的抑菌物质具有热稳定性和蛋白酶部分敏感特性,且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均具有抑制效果,可推测为类细菌素物质。  相似文献   

5.
闭壳肌的疤痕部位(AMS)是闭壳肌和壳的固定点。它是一个重要的有机-无机界面和应力分布面。尽管有一些近期的研究进展,我们对AMS组成和结构的了解仍然是有限的。这里,我们研究比较了三种双壳类动物:厚壳贻贝、栉孔扇贝、菲律宾蛤仔的AMS。结果表明这三种动物的AMS明显不同。厚壳贻贝和栉孔扇贝在AMS的壳结构珍珠片层上部有一柱状层,该层在厚壳贻贝中的结构更有规律。菲律宾蛤仔缺乏此柱状层。原子力显微镜结果显示在三种软体动物中AMS的结构比珍珠层结构更光滑。傅立叶变换红外分析结果显示珍珠层和AMS层组成成分略有不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蛋白分离结果显示在厚壳贻贝界面柱状层存在一种约70 kDa的蛋白。对这种蛋白的进一步分析显示其还有较高摩尔比的Asx(Asp+Asn),Glx(Glu+Gln)和Gly。AMS的特殊结构和组成对其稳定性、粘性以及在该应力分散部位的功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具有广谱抑菌活性的乳酸菌用于微生态制剂开发,本研究自野生许氏平鲉肠道内共分离出35株细菌,从中筛选出1株乳酸菌YH1,其革兰氏染色呈阳性,且可发酵脱脂乳产生凝固、无气泡、呈酸性现象,基于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和16S rDNA序列鉴定乳酸菌YH1为食窦魏斯氏菌。分析了酸碱度、温度和NaCl含量对食窦魏斯氏菌YH1生长的影响;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嗜水气单胞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迟钝爱德华氏菌、鳗弧菌、假交替单胞菌和哈维氏弧菌等多种病原指示菌,以琼脂扩散法测定YH1培养12h产物的抑菌活性;并采用肌肉注射和腹腔注射两种方式对YH1的动物安全性进行检测。实验结果显示,食窦魏斯氏菌YH1适宜的生长条件为pH5.7—8.8、温度20—40oC,最适生长条件为pH7.2—8.4,温度35oC,在MRS培养基中添加NaCl会抑制YH1的生长;食窦魏斯氏菌YH1的无菌培养产物可显著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嗜水气单胞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迟钝爱德华氏菌、鳗弧菌、假交替单胞菌、哈维氏弧菌等病原指示菌的生长;食窦魏斯氏菌YH1在10~8CFU/m L及以下浓度对许氏平鲉是相对安全的。以上研究表明了食窦魏斯氏菌YH1具有广谱抑菌性和动物安全性,为其应用于水产养殖业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几种生化信号物质对双壳类催产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个体注射的方法,研究不同的信号物质(五羟色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Υ-氨基丁酸GABA、溴化乙酰胆碱)对双壳类催产的效应。结果表明:所选用的六种物质中,只有五羟色胺能有效地诱导菲律宾蛤仔、栉孔扇贝、贻贝的精卵排放。五羟色胺作用的有效浓度范围为10^-3 ̄10^-7mol/L,最佳作用浓度为10^-4mol/L。五羟色胺诱导的精卵排放具有作用潜伏期短(绝大部分在30min以内)、同步  相似文献   

8.
毛蚶血浆中抗菌蛋白的纯化及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硫酸铵分级盐析、Sephadex G-25柱脱盐和Bio—gel P-10柱层析等方法,从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血浆中分离纯化出了抗菌作用较强的蛋白组分。结果表明,该抗菌蛋白组分对供试革兰氏阳性细菌即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四联微球菌(Micrococcus tetragenus)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而对供试革兰氏阴性细菌即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普通变形菌(Proteus vulgaris)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无抑菌活性;对供试真菌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细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的菌丝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柑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和松球壳孢菌(Sphaeropsis sapinea)无抑菌作用。性质试验表明,该抗菌蛋白组分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120℃处理30min其抑菌活性仍保持85%以上,对胰蛋白酶和蛋白酶K不敏感。  相似文献   

9.
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附着基异养细菌区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海湾扇贝附着基上分离出61株异养细菌,对其进行80项生理生化特征测定,以数值分类法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海湾扇贝附着基上异养菌属于假单胞菌(Pseudomonas)、气单胞菌(Aeromonas)、弧菌(Vibrio)、芽孢杆菌(Bacillus)和产碱杆菌(Alcaligenes)。扇贝幼虫附着前附着的细菌主要为芽孢杆菌与假单胞菌,扇贝幼虫附着后气单胞菌成为优势,弧菌数量明显增加,与假单胞菌数量相当。  相似文献   

10.
浙江近岸海域贝类中重金属和贝毒污染状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浙江近岸海域采集了青蛤(Cyclina sinensis)、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泥螺(Bullacta exarata)、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文蛤(Meretrix meretrix)、僧帽牡蛎(Ostrea cucullata)和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共9种贝类计29份样品,检测其中重金属汞、砷、铜、铅、锌、镉以及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结果表明,瑞安毛蚶、瑞安栉孔扇贝中有麻痹性贝类毒素检出,嵊泗文蛤、毛蚶和乐清牡蛎中存在重金属超标的情况;牡蛎对汞、铜、锌、镉有较强的富集能力.  相似文献   

11.
流式细胞术比较研究4种双壳贝类血细胞的分群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流式细胞术对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和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4种双壳贝类的血细胞分类进行了比较。根据其血细胞的前向角散射光(FSC)和侧向角散射光(SSC)特性的不同将血细胞分群,FSC和SSC二维图分析发现太平洋牡蛎、海湾扇贝和虾夷扇贝的血细胞都可分为3个亚群,即透明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而毛蚶的血细胞只可区分为透明细胞和颗粒细胞2个亚群。同时还对这4种双壳贝类各种血细胞所占比例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各亚群细胞所占比例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12.
4株对虾肠道益生菌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体外拮抗试验的方法,先从不同生长阶段的对虾肠道中分离的96株细菌中筛选出4株对病原菌(鳗弧菌、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有拮抗作用的细菌;进一步通过固体扩散法和液体混合法确定LV060806、LV060808的产物对鳗弧菌有明显抑制作用,Lv060806、LV060815的产物对副溶血弧菌有明显抑制作用,LV060810、LV060815的产物对哈维氏弧菌有明显抑制作用。溶血试验证实这些菌株不产生溶血素,不具有潜在的致病性;动物安全性实验证实菌株浓度在10^6 cfu/ml以下对实验对虾无明显的毒害作用。随后测定了其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了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构建了系统发生树,结合菌株表型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最终鉴定结果为:LV060806、LV060808为Vibrio natriegens;LV060810、LV060815为V.alginolyticus。  相似文献   

13.
采用凝胶层析技术从泥蚶血细胞裂解物中纯化得到两种血红蛋白Tg-HbⅡ(异源四聚体)和TgHbⅠ(同源二聚体),回收率分别为48.15%和24.91%。胰蛋白酶酶解Tg-HbⅡ,酶解液经反相C-18色谱柱分离纯化得7种血红蛋白源多肽F1~F7。通过琼脂扩散法检测酶解多肽抑菌活性,结果发现7种多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恶臭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坚强芽孢杆菌均无抑菌作用,但多肽F2~F7对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和哈维氏弧菌具有明显抗菌活性,且多肽F2~F7对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和哈维氏弧菌的MIC值在0.012~0.200mg/mL范围内。荧光显微镜观察酶解多肽杀菌效果发现多肽杀菌迅速,5min内弧菌细胞几乎全部死亡。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正常的和经抗菌肽处理后的溶藻弧菌和哈维氏弧菌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显示,对照组正常细胞内部结构完整,而经抗菌肽处理过的细胞其细胞壁完整,但因缺乏细胞内容物支持导致局部区域内陷,细胞质膜明显收缩,细胞内物质外流形成许多空泡从而导致细胞死亡。研究结果表明血红蛋白源抗菌肽对泥蚶致病菌弧菌有明显的抗菌活性,其通过破坏细胞内部结构而起到杀菌作用,这些发现为血红蛋白抗菌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鼠尾藻中褐藻多酚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平板生长抑制法对鼠尾藻(SargassumthunbergiiKuntze)中多酚化合物的抑菌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试样对除大肠杆菌外的受试菌均有较明显的抑菌活性,抑菌活性的大小与多酚浓度和分子质量密切相关。其中,透析内液对溶藻胶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和鳗弧菌(V.anguillarum)、透析外液对鳗弧菌和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的抑制效果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为了筛选开发新的活性物质,从舟山海域附近的海水、海泥、鲻鱼、斜带髭鲷的肠道中分离到120株菌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苏云金芽胞杆菌、黑曲霉、白假丝酵母为指示菌,采用双层琼脂法筛选到具有抗菌活性的菌株8株,其中菌株NF19表现出较好抗菌活性,对其进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NF19是唾液乳杆菌.  相似文献   

16.
牙鲆肠道内弧菌拮抗菌的分离与筛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陈营  王福强  王凡 《海洋科学》2003,27(3):43-46
根据微生态学原理,用普通培养基和选择性培养基相结合的方法,分离健康牙鲆肠道内的固有菌群。对获得的菌株进行弧菌的抑制试验,以筛选弧菌拮抗菌。用点种法初步筛选出6株对致病性弧菌有不同抑制作用的拮抗细菌(G12,G13,G14,G15,G16,Y1-13)。进一步研究它们的抑菌活性,在上清液抑菌试验中,G12,G13,G14,G15,G16这5株菌均未表现出抑菌作用,表明它们的抑菌活性较弱,而且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在Y1-13和弧菌混合培养实验中,弧菌的数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弧菌的数量,表明Y1-13对弧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有望通过生物学和鱼体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将其制成微生态制剂应用于牙鲆的养殖。  相似文献   

17.
张柯  丁翠玲  张栋 《海洋科学》2011,35(7):26-29
对中国威海近海海域的紫贻贝、牡蛎、花蛤、毛蛤、扇贝、海兔等6种海洋贝类的附生细菌进行了分离培养,筛选得到100株细菌。从中选出45株有代表性的菌株,克隆其16SrDNA序列,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这些细菌分布在 Arthrobacter, Bacillus, Bizionia, Brevundimonas, Cell...  相似文献   

18.
Coral mucus covers the surface of coral and contains antibacterial substances as a first line of defense. Coral mucus not only enables the coral itself to resist disease, but also provides antibacterial agents for people. We collected mucus from a scleractinian coral (Symphyllia gigantea) at Sta. Sanya (China), then extracted the antibacterial substances using 10% glacial acetic acid with the help of antiprotease inhibitors, and tested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by a terrestrial bacterium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a marine bacterium (Vibrio anguillarum).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re were antibacterial agents in the mucus, and their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were lost by treatment of the sample at 90 ℃ water for 10 min.  相似文献   

19.
海藻乙醇提取物抗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分属绿藻门、红藻门、褐藻门的海藻样品于 2 0 0 0年 5月采于山东青岛和威海附近沿海 ,将海藻样品的乙醇提取物进行薄层层析分离和抗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 ,抗大肠杆菌活性较强的海藻样品有 :鸭毛藻、酸藻、松节藻和孔石莼的水相 ;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较强的提取物有 :鸭毛藻、海黍子、松节藻、小粘膜藻的乙酸乙酯相以及酸藻的水相。从不同门类海藻的抗菌活性看 ,褐藻最强 ,红藻次之 ,而绿藻活性最弱。薄层层析分离得到 1 6个层析带具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 ,1 1个层析带具有的抗大肠杆菌性。其中褐藻门的酸藻、海黍子的 3个层析带具有很强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 ,酸藻的 2个层析带也能强烈地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 ,对常见抗生素进行的对照实验表明 ,这 5条层析带的活性比常见的抗生素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