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守春 《地理研究》1994,13(4):112-11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因此,历史农业地理研究应成为我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但是,与我国历史地理学的某些其他领域,如历史自然地理相比,历史农业地理的研究是很薄弱的,缺少专门的著作.最近出版的韩茂莉著《宋代农业地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是我国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第一部断代之作,填补了我国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缺少专著的空白.该书在断代历史农业地理研究方面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河南农业地理》一书,最近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读者可向新华书店和河南地理研究所洽购。 《河南农业地理》是中国农业地理丛书之一。本书由河南地理研究所编写。全书共分为总论和七大农业区两大部分,约25万字,图文并茂。总论系统分析了全省的农业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阐述了农业结构和农业生产布局特征,通过对解放以来30年农业发展成就、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指出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和合理布局农业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业地理和土地利用的近期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周立兰  余之祥 《地理学报》1990,45(2):146-153
近十余年来,中国农业地理与土地利用的研究主要在以下方面:农业地理丛书的编写,完成了中国农业地理总论和21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业区域地理著作;承担全国综合农业区划、自然区划、农业各部门与农业技术条件区划,进行了农业区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对农业发展战略与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国情研究;为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以因地制宜为原则进行农业各部门生产布局研究;1/100万土地利用图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研究。上述研究是持续而广泛的,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4.
由南京大学张同铸教授主编、国内近十位专家共同编著的《世界农业地理总论》终于与读者见面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生产是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问题。世界各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正在不断提高,而且在农业生产布局、技术革新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均有各自的经验和教训。我国是世界上的一个农业大国,有8亿多农业人口。人口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食物主要来自农村,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农产品和劳动力也主要来自农村。研究世界各国发展农业的经验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农业地理丛书”是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  相似文献   

5.
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研究新近进展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文首先总结了近年来国际上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研究进展,涉及研究的领域、理论和方法及其发展趋势,随后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学科的研究进展、取得的重要成果及其在农业与农村发展决策实践中的应用。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学科的研究进展归纳为研究成果、新方法与新技术应用、主要成果和项目影响及决策服务应用等方面。其中研究成果主要包括:① 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综合研究;② 乡村转型发展与重构;③ 新农村建设综合研究;④ 城镇化、农村空心化与空心村整治;⑤ 中心村与专业村建设;⑥ 城乡发展一体化与等值化;⑦ 区域农业与乡村发展研究;⑧ 研究成果的系统化与国际化。最后,通过比较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联系中国实际,展望了未来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1983年苏联出版了一本独具特色的区域农业地理专著——《乌克兰农业地理》。这是一本研究农业地理学最重要问题的有价值的教学参考书。它为经济地理专业的大学生研究农业生产地域组织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全书共八章。绪论阐述了农业地理研究的对象、任务和同其他学科的联系,强调了农业地理学研究不同等级与规模的农业劳动地域分工日趋发展和综合因素基础上形成的农业地域综合体(ATK)的职能和发展规律;对经济地理研究的科学方法—经济地理制图法、地理比较法、历史方法和统计方法进行了论述;资料分析法、实地调查法是广泛采用的传统方法,这些方法与典型调查研究相结合。上述方法中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系统方法、结构分析方法、线性规划方法、经济数学模型方法、预测方法和平衡方法。它们用来研究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变化、原料分配和农工综合体原料地带优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回顾了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学科的简要历程,分析了相关研究进展、取得的重要成果及其社会影响,展望了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的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领域创新研究任务及科学命题.未来中国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基地化与乡村发展的城镇化、产业化趋势日益明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战略导向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业地理集聚格局演化及其机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通过对1981~2008年12类农作物种植重心、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和专业化指数的计算,探讨了中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种植业的空间集聚格局及演化路径,并从演化经济地理视角构建分析框架探讨其演化机制。结果显示:(1)中国种植业整体上空间集聚程度逐渐增大,区域专业化和多样化程度逐步加强。(2)与制造业地理集聚总体呈现"南下东进"不同,种植业地理集聚逐步"南下西进",从东部省份向中西部省份转移,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也是重要的集聚地,而昔日鱼米之乡的优势已逐渐下降。(3)农业地理集聚格局的演变经历了由自然集聚向社会集聚进而形成完善的农业生产体系的过程,其中,自然集聚的作用日益减少,而社会集聚作用逐步增加。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社会变异步伐的加快,也将进一步推进农业的地理集聚和空间重构。  相似文献   

9.
我们认为农业地理学的任务是研究农业地理分布和空间规律,然而作为现代农业地理学,还没有达到十分系统化的程度。L.威波尔把农业地理学分为三部分:①农业地理统计学;②农业地理生态学;③农业地理地貌学。  相似文献   

10.
1988年10月8—12日,经济地理科研、教育工作者,聚会北京大学勺园,支流乡村发展与农业地理实践经验,讨论农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发展的理论、方法等问题,提出本科学今后发展方向。10月14—15日,经济地理发展问题讨论会,暨庆祝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经济地理研究室(部)成立30周年大会在九一七大楼召开。同时为著名地理学家吴传钧先生七十寿辰志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所提供的《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简称“四地”期刊)创刊以来至2020年12月间的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论文数据,采用Citespace可视化科学文献计量方法,对566篇文献的主题、引文和关键词等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系统梳理了农业与乡村地理学术论文所反映的主题脉络、知识演进、历史热点、研究机构发展和发文作者分析。这些分析充分体现出了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目前的主要研究议题与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显示,农业地理、聚落与古村落、土地利用及其发展模式、乡村居民点及其空间格局、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乡村重构、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等主要研究议题是不同时期的研究聚焦点。从研究热度看大致经历了由以农业地理研究为主,转向农业地理与乡村聚落地理并驾齐驱,再到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研究3个阶段。其研究发展过程呈现出3大转向:① 由单一的农业地理和乡村聚落地理转向综合的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② 从单一的农业生产要素、社会经济要素格局研究转向区域城乡人地系统融合的过程、机制和影响研究;③ 由传统的调研统计、田野观测、数字模拟技术方法转向大数据、多源时空监测模拟和农业地理工程实践。乡村转型-城乡融合-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未来城乡发展的大逻辑、新常态,也是未来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主要研究议题方面有乡村地域类型、乡村功能转型、乡村空间重构、乡村聚落重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乡村发展的新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乡村弹性与可持续性发展、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城乡基础设施与服务统筹规划建设等。学科发展应注重综合研究,深化对农业与乡村发展新驱动力的认识,切实加强乡村地理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创新,借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本文回顾了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学科的简要发展历程,分析了本学科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取得的重要成果及其在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决策实践中的应用。通过比较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进一步讨论了适应新时期国家战略需求的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创新研究的主要任务和科学命题。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归纳为研究成果、新方法与新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其中新近研究成果主要包括:①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综合研究;②农村空心化与空心村整治;③新农村建设综合研究;④区域农业与乡村发展研究;⑤研究成果的系统化与国际化。  相似文献   

13.
正2016年美国地理学家协会(AAG)年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值此年会召开之际,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刘彦随研究员和秘书长龙花楼研究员组织13人团组赴美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取得喜人成绩。此次赴美合作与交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开展学术研讨与合作。2016年3月27-28日,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学院国际地球科学信息网络中心(CIESIN)邀  相似文献   

14.
刘彦随  冯巍仑  李裕瑞 《地理学报》2020,75(10):2029-2046
农业地理学是农业科学与地理科学的交叉学科,农业地理工程是地理学与工程学交叉研究在现代农业与乡村领域的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应用。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人地系统科学的创新发展,区域农业基础建设的科技需求日益旺盛,农业地理工程试验成为农业工程技术研发和农田系统管理的重要任务。本文阐述了农业地理工程的科学内涵、试验原理与技术方法,并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开展了地理工程试验研究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对策探讨。结果表明:① 农业地理工程试验主要包括针对特定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发展问题的水土配置、土层复配、大田试验、生态防护、地理空间分析与监测,旨在探明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健康农业生态系统营造的水土气生资源要素耦合规律,建立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与多功能农业经营模式。② 农业生态系统试验主要包括沟道边坡防护方式、健康农田系统结构、作物与土壤匹配关系、耕地投入产出经济分析,通过开展土地改良、作物优选交互试验和田间试种,揭示新造地“作土关系”耦合机理与优化调控途径。③ 作土关系优化调控是工程试验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气候—作物优选、土体结构改良、地形—作物优选、土壤质量改良、土壤—作物优选、效益—作物优选6个阶段。④ 农业地理工程技术应用的核心任务是深化贯通综合研究、揭示微观耦合机理、建立工程试验范式,其应用路径主要体现在时间维、空间维与逻辑维三个维度。新时期农业地理工程试验与示范应用,有利于丰富农业地理学前沿理论与方法论,对于推进地理工程化研究和服务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农业是指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农产品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生产部门。其中大农业是指广义的农业概念一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业。而小农业是指狭义的农业概念,专指种植业.在五业中的“农”即为小农业。  相似文献   

16.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新疆开发建设的基础。为了适应自治区经济建设的需要,新疆地理所自建立以来,一直坚持地理学为农业服务的方向,在农村经济规划、农牧结合研究,土地利用与土地规划,农业布局、农业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等方面作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为促进自治区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干旱区农业地理学研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早在60年代初期,新疆地理所还处在创建阶段,为了满足自治区农业开发建设的需要,就抽调了当时全部经济地理专业人员,投身于农村基层的经济发展规划工作。先后参加并完  相似文献   

17.
农业地理     
F2902006010366城市生态农业及其在我国发展的意义=Urban bi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the i mportance of development in China/陈书琴∥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1).—104~106现代农业新技术使城市生态农业的发展成为可能.城市生态农业具有体验农业、农业科技园、第三世界市区规划三种模式.我国发展城市生态农业可以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具有经济、环保生态、社会文化及国防等方面的意义.参13(广兵)BeS8122006010367甘南高寒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lpine grassland husbandr…  相似文献   

18.
论西藏农业生产的经济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是我国的高寒农业区,也是世界农业地理上一个十分独特的区域。本文分析了西藏农业生产条件,并从西藏农业生产特点出发,通过西藏农业生产的经济管理的可行性分析,以探讨农业生产持续发展中经济管理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运用各种模式研究农业地理问题是农业地理学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国外许多农业地理学家的著作中都把模式作为在地理学理论基础上描述和解释研究对象的核心手段。下文就农业地理研究中的模式分类以及主要模式的内容作一简略的分析。一、农业地理学中的模式分类在农业地理学中,有两种既明显不同而又互补的建模方向。第一种是从简单的假设开始,逐步引入较复杂的内容,一直向实体逼近。  相似文献   

20.
吴传钧院士对发展中国农业地理学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传钧先生是杰出的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他热衷于农业地理学研究,是中国现代农业地理学的带头人。在70多年的科学研究与教育生涯中,农业地理学既是先生科学研究的起点,也是他科研工作的重点。先生在农业地理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及其贡献可简要归纳为3个方面:①缘于深厚的农业地理情结,率先开展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的理论与方法探索;②结合国家重大项目研究,精心组织和深入开展农业地理学理论的系统研究与总结;③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率先研究提出中国不同类型区域的农业与农村发展问题、机制和方向。这些开创性的学术研究及成就,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地理学理论与方法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