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3  
自然与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源,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随着人们对遗产价值的认识和理解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由于环境变化和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造成了自然和文化遗产破坏的日益加剧,遗产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系统阐述了当前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中应当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包括:在重视申报的同时注重遗产的发掘、整理和保护;正确处理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强调遗产地保护中的自然与文化的综合研究;重视周边社区对遗产保护的重要作用;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关注遗产类型;加强遗产保护与管理的科学研究等。  相似文献   

2.
分散型村落遗产的保护利用——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耀华  杨柳  颜思琦 《地理研究》2013,32(2):369-379
以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从空间结构入手探讨了"分散型村落"这一特殊遗产类型的概念及其空间布局分散、村落格局完整、主题载体连接、片区特色鲜明和整体价值突出的五大特点,并阐述了这些特点对遗产地带来的不利于统一管理与统筹利用等方面的影响。在分析开平碉楼与村落遗产地保护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比和借鉴其他类似"分散型村落"遗产地保护利用经验,针对分散型村落遗产的独立性、差异性和不可分割性,提出了该类遗产整体保护、统筹规划、区域联动、统一形象、各显特色、纽带连接等保护和发展的对策,达到在保护村落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同时使遗产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对我国众多村落遗产及历史村镇如何在快速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既要严格保护珍贵的遗产资源,又要有效发展当地社会经济有较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根据86份文献分析了深圳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研究进展。自然遗产和混合遗产的研究集中在遗产地规划、遗产资源调查与评价、遗产资源保护与利用、遗产地游客行为4方面,文化遗产的研究集中在遗产资源的基础性研究、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遗产资源的综述性研究3方面。深圳遗产研究的时空演变特征总体呈现从简单片面到全面深入,且与城市发展历程和需要紧密结合,未来应侧重从深度、方法、对象和学科视角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4.
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浙江省,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代表。它的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历史悠久,是一个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农区,孕育了以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的农耕文化,留下了众多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目前浙江共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3项与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2项,不仅遗产数量全国最多,而且遗产保护成效显著。本文以浙江省为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总结15年来浙江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在农民增收、文化传承、产业升级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在政府推动、社区主动、企业带动、科技驱动、社会联动等方面所积累的经验。进一步地,针对当前遗产保护存在遗产地管理不完善、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缺少专项保护经费、省级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完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管理机制;(2)开展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3)加大农业文化遗产科普教育和文创产品开发;(4)开展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认定工作;(5)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给予实质性扶持和投入。研究可为浙江省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定指导,同时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5.
旅游开发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我生存能力,使其摆脱濒危的困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方式。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研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即由资源禀赋条件、可展示与体验性、遗产地旅游发展条件3个方面的要素组成,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的苏州为例,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评价,共评出三级旅游资源3项、二级旅游资源16项、一级旅游资源29项。主要结论为:产品衍生性、展示适宜性、是否具备可观赏性、遗产保护情况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否能够成为旅游资源;可展示与体验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水平高低。手工艺类、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传统医药的旅游可开发性较差。本文构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可为旅游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筛选和旅游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乡村类世界遗产地的内涵及旅游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全人类科研、教育、游览、启智等活动的场所,乡村类世界遗产地如何通过旅游实现遗产保护与利用双赢是遗产地管理的重要问题。乡村类世界遗产地是指凝结了具有世界性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民居建筑、乡村聚落、村落布局、土地永续使用方式、产业活动、民间习俗、手工技艺、文化节事等要素的地域综合体。由于各遗产地所体现的主体景观和遗产价值差异,乡村类世界遗产地应包括历史村落型和产业景观型两类。因为兼具世界遗产和乡村地域的共同特征,乡村类世界遗产地旅游资源独特,吸引力强。在梳理乡村类世界遗产地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此类遗产地作为旅游资源的特点,并提出旅游利用原则及相应途径。  相似文献   

7.
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和一些国家农业部认定的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NIAHS)在内的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新的遗产类型,通常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多元的传统知识、独特的资源利用技术、杰出的文化景观,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生态系统。文化关键种作为塑造了一个地区的社会文化特征的重要物种,可以作为研究社会-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力提升的一种独特视角和方法。本文通过系统梳理文化关键种概念的起源与内涵,分析了它们与生物文化多样性和社会-生态系统保护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农业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和保护需求,尝试对农业文化遗产地文化关键种给出了定义,即"在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内,由生物资源和文化实践紧密结合,对当地社会文化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且能够促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目标实现的生物文化复合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识别农业文化遗产文化关键种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意义:一是通过文化关键种的识别与保护有助于遗产地关键要素的识别和保护;二是利用文化关键种社区认同度高的优势可以调动社区参与遗产保护的积极性;三是以文化关键种的识别与保护为切入点,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全球或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目标,即保障食物与生计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传承以及维持景观特征等。  相似文献   

8.
按照文化遗产的自然属性即空间闭合性和建筑功能,将洛阳红色文化遗产分为旧址、学校、故居、陵园、战场和聚落6类。封闭空间和旧址类文化遗产占绝对优势,环洛阳三县数量最多,关联事件影响巨大。针对遗产保护方面存在的总体水平低下、经费严重不足、受威胁现象严重等问题,指出了加强科学研究、挖掘红色文化遗产的普遍重要性,建议对红色文化遗产赋存的自然和社会生态系统整体实施保护,通过创意策划提升其保护价值;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渠道融资体系,发展休闲产业,实现保护和开发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数量的不断增多,GIAHS保护已成为一个新的国际研究课题。本研究从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路径及其运行机制。首先,根据重要农业遗产的保护要求,构建了遗产地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包括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和基本原则、遗产地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产业融合发展的资源条件、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等方面的分析。然后,基于该理论框架,系统分析了广西龙胜龙脊梯田、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和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结果表明,产业融合发展是一种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但是,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强调资源的生态和文化价值,应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重视不同政策的组合和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10.
科学有效的监测不仅可以实现农业文化遗产自身的保护及其价值的维护,而且可以实现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促进我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保护与管理,本研究在GIAHS监测体系总体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GIAHS监测年度报告的设计方案,并对我国第一个GIAHS项目——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进行了应用研究。在本研究的设计方案中,GIAHS监测年度报告由24个监测项目组成,各监测项目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由遗产地管理机构组织填报,并通过GIAHS动态监测系统实现上报。对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青田县采取了一系列遗产保护与发展措施,这些措施在遏制土地抛荒、提升农产品单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效应;同时,遗产地也面临着旅游资源吸引力减弱、遗产经营人员老龄化、遗产经营收入有限等困境,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改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研究结果也对其他GIAHS有所启示,如应关注文创产品的发展、社区性组织的建设和自发性宣传能力的培养、推动建立遗产地之间的学习与交流机制等。GIAHS监测年度报告的设计与应用,不仅能为GIAHS监测工作的实地开展提供具体指导,还能为GIAHS保护与管理成效评估工作奠定基础。本研究有助于丰富GIAHS监测理论,进一步推动中国的GIAHS监测工作,也能为国际的GIAHS监测提供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总被引:54,自引:5,他引:54  
针对目前我国世界遗产地在保护和旅游开发中的矛盾 ,从人口压力、遗产地的空间结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压力、潜在市场需求以及世界遗产地保护的资金需求角度 ,运用空间结构、计量地理学理论以及地理信息系统、问卷调查等技术手段 ,证实中国世界遗产地面临着旅游开发的巨大需求 ,进而论证了在我国对世界遗产地加强保护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冷志明 《地理研究》2010,29(6):997-1004
武陵源自1992年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以来,由于重开发、轻保护,其水体环境受到了明显影响,水体质量基本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本文选取对水体环境质量影响较大的BOD5、COD、TN、TP、As、MnO4-作为评价因子,对武陵源主要水系金鞭溪和索溪沿途4个主要断面进行监测,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一步研究武陵源水体污染程度,探讨武陵源水体环境变化规律。评价结果显示:水绕四门、吴家峪口、紫草潭断面的水体质量级别为II级,老磨湾断面的水体质量级别为III级,评价结果与实际监测数据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水体环境质量改善措施,为提高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水体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旧石器时期以来新疆文化遗址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栾福明  熊黑钢  王昭国  王芳 《中国沙漠》2016,36(5):1496-1502
运用最近邻指数和耦合分析方法,研究了旧石器时期至近现代新疆432处文化遗址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新疆文化遗址属于聚集分布模式,集中分布在以12个聚集区为主的丝绸之路南道、中道、北道和塔城-阿勒泰地区4个带。中道和北道的遗址数量约占总量的80.11%。(2)新疆文化遗址可划分为旧石器-商朝、西周-秦朝、汉代-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朝-近现代6个时期,不同时期遗址分布重心经历了塔城-阿勒泰→丝绸之路南道和中道→丝绸之路中道和北道→丝绸之路中道的演变。(3)文化遗址的格局演化与历史时期新疆自然和人文因素等有很好的耦合关系,文化遗址的快速发展期(如西汉、隋唐)与气候的相对凉湿期、中原政权的强盛、屯垦的高潮期、丝绸之路的繁荣期相对应。(4)文化遗址空间分布主要受控于自然因素,而时间变迁更多的是受人文因素的影响。早期自然因素的影响大,而后期人文力量起主导作用,是新疆文化遗址变迁与自然和人文耦合关系的总规律。  相似文献   

14.
濒危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与时间演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濒危世界遗产概况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特征。研究发现:洲际濒危世界遗产的数量分布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非洲的濒危世界遗产数量最多,且濒危率最大;濒危世界文化遗产主要集中在亚洲,濒危世界自然遗产主要分布在非洲。从纬向分布看,濒危世界遗产主要集中在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中纬度地区;1978年以来濒危世界遗产的演变大致分为缓慢增长(1978-1991年)、快速增长(1992-2004年)、起伏调整(2005年至今)3个阶段。《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类型结构相对平衡,世界文化遗产的濒危率(2.4%)数值较小且较稳定,世界自然遗产濒危率(6.9%)数值较大且波动较为明显。欧洲、北美洲、南美洲濒危世界遗产数量增减较小,而亚、非两大洲数量波动较大,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濒危世界遗产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以黄河流域9省区441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区域,采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估计、全局莫兰指数等方法分析黄河流域56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利用地理探测器的分异和交互作用探测影响因素与因子间的耦合互馈关系。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非遗空间分布地区差异显著。在区域分布上,中游非遗最多,下游非遗最少;在省域分布上,山西非遗最多,四川非遗最少;在县域分布上,菏泽市牡丹区非遗最多。(2)黄河流域非遗的最邻近指数为0.78,且置信度为99%,在空间分布上呈明显的集聚分布特征。(3)核密度呈集聚分布态势,形成“多核四带”的空间分布格局。(4)经济社会文化因素比自然因素的影响更显著,其中文化因素的博物馆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子对非遗的空间分布影响最强,经济因素的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和城镇化水平因子较强,社会因素的交通和民族因子较弱,自然地理因素的地形地貌、气温、降水量因子的影响力整体最弱,因子间交互作用探测对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解释力更强。  相似文献   

16.
Zhejiang Province, located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is representative of China's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It enjoys superior natural conditions and a long history of agriculture, and is a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area with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y. It has nurtured the farming culture represented by Hemudu culture and Liangzhu culture, which have given rise to numerous precious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At present, Zhejiang Province has three of the world’s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 and 12 China Nation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China-NIAHS), so it not only has the largest number of heritages in China, but it has also attaine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heritage conservation. Taking Zhe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protection of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IAHS) in Zhejiang Province during the past 15 years from the aspects of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as well as the conservation experiences in government promotion, community initiative, enterprise participation, technology driving and social linkage. Further,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current heritage protection,such as imperfect management of heritage sites, low participation of community residents, lack of special protection funds, and imperfect provincial management system,the follow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1) Improv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2) Develop regional public brand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sites; (3) Increase the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science education as well as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 development; (4) Carry out the evaluation and recognition of IAHS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and (5) Provide substantial support and input to the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IAHS. This study can provide some guidance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IAHS 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it provides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IAHS in th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in China.  相似文献   

17.
遗产区域思想是世界遗产领域内专门针对跨区域、综合性遗产保护提出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其关注遗产要素到环境的整体保护。该理论为滇藏茶马古道这条在我国西南地区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带状遗产区的保护提供了借鉴,是根本改变当前滇藏茶马古道遗产备受破坏现实的迫切需求。茶马古道遗产区域保护关键在于确定遗产区域保护边界、贯彻整体保护理念和构建协作保护机制,基于此,提出古道遗产区域保护策略,具体包括编制整体保护规划、细分保护层次、落实三大必备系统、组建"省部际会商小组"协作保护机构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以期创新茶马古道遗产保护理念,改善古道保护现状,完善我国线状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