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创新  马耀峰  郑鹏  亢雄 《地理科学》2011,31(5):620-626
构建入境旅游流空间转移态矩阵模型,基于入境旅游统计数据与抽样调查数据,在合理划定中国入境旅游典型区域的基础上,实证研究六大典型区域的入境旅游流空间转移态矩阵,探讨入境旅游流集散的地域结构特征。研究表明:入境旅游流在中国东部表现为"等级式"集散模式,在中国西部表现为"等级式"与"接触式"并存的集散模式;入境旅游流集散的地域空间集中性十分突出,且集聚源区域与扩散目的地区域呈现高度重合性,尤其六大典型区域之间的互动关联极其显著;中国入境旅游流集散地域空间的梯级差异化特征鲜明,整体呈现"东—西递进式"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2.
以1995—2012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入境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接待人数为基础,对浙江省及其11个地级市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演化及匹配度变化进行分析。浙江省入境旅游流量处于稳步上升的态势,流质整体下降,二者反向发展,2003年是流质和流量变化的重要拐点。在流量方面,11个地级市入境旅游流流量市场份额呈现3种态势:逐渐降低型,稳步上升型,起伏不定型;在流质方面,丽水市入境旅游流流质稳居第1位且高于3.00,其他各市流质均在0.50~2.00之间波动起伏。浙江省11个地级市入境旅游流流量和流质匹配结构不断优化,同步双高型城市、同步中间型城市数量增加,匹配偏离型城市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3.
周李  吴殿廷  虞虎  王永明  马腾  胡灿 《地理科学》2020,40(2):298-307
采用网络游记文本数据,结合爬虫技术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北京市"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城市旅游客流网络结构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存在不均衡性,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节点的的影响控制能力强,新兴旅游吸引物的集聚能力相对较弱,受不同类型节点的路径依赖效应的影响,这种差异存在动态扩大特征。②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呈现显著的等级分层结构和节点分散分布特征,传统游憩场所是城市旅游流的核心节点,外围发育的旅游节点较分散且规模能级提升空间较大。③城市旅游流拥有显著的赋能效应、倒逼效应和联通效应。  相似文献   

4.
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省级旅游地角色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刘法建  张捷  章锦河  陈冬冬 《地理研究》2010,29(6):1141-1152
通过构建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运用社会网络理论中的结构对等性分析模型,对中国入境旅游流结构中各省级旅游地的功能地位进行分类、比较、定位,然后采用中心度分析指标,对各省级旅游地在旅游流互动关系中的功能角色进行量化分析,分析了形成此种功能模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31个省级旅游地共可以分为4种角色类型,即全国旅游中枢、区域旅游枢纽、一般性旅游地、边缘性旅游地;(2)尽管每个省级旅游地的各类细化功能有强有弱,但同一角色类型在中心度指标上存在相同的模式特征;(3)中国入境旅游流结构中省级旅游地功能角色的差异主要受制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服务设施、对外联系度等方面,旅游资源和内部交通便捷度的影响较小。通过整体视角把握中国入境旅游流结构特征,对省级旅游地角色进行定位,为引导各省市入境旅游的均衡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动因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刘法建  张捷  陈冬冬 《地理学报》2010,65(8):1013-1024
从旅游流的内在联系特性入手,分析了入境旅游流网络分析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采用基本特征描述、密度分析及EI 指数检验、中心性、凝聚子群、核心-边缘分析等分析方法对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展开研究,然后运用QAP分析模型对旅游者流动矩阵和各省市旅游供给要素差值矩阵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① 中国入境旅游流规模上呈现东部强,西部、东北次强,中部弱的态势,整体结构比较松散而且不均衡,空间结构上出现一定的集群 现象;② 东部一些省市不仅中心度指数高,结构优势明显,占据网络的核心位置,而且内部联系紧密,另外西部个别省份的网络重要性有所增强,旅游发展的不均衡态势有所改善;③ 自然资源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外联系度、空间距离是制约入境旅游者流动的因素,而国际旅行社数、飞机起降架次为代表的高档次旅游服务水平、及是否同一地区是影响旅游者选择旅游地的重要因素。文章旨在为探讨入境旅游流空间特征和机制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思路, 力求能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入境旅游流特征,进而为入境旅游的均衡发展和各省市旅游政策的制定等宏观决策提供理论层面的参照。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城市入境旅游发展差异性进行探析,并揭示其影响因素,为城市入境旅游发展实践提供理论依据。选取入境游客人天数作为入境旅游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采用均值比率对中国重点旅游城市入境旅游发展的差异现状进行分析,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研究旅游产品、知名度、区位条件和对外经济等因素对中国城市入境旅游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城市入境旅游发展差异很大,区域集中性非常突出,入境旅游发展较好的城市大多位于东部地区;对外经济因素对城市入境旅游的发展影响最大,知名度次之,旅游产品和区位距离的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7.
引入空间场理论,应用SPSS、ArcGIS等软件对入境旅游面板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定量测算,在合理划定中国典型入境旅游区域的基础上,从时空二元视角,对1993~2008年丝路东段典型区入境旅游流集散空间场场强、位势、地域结构的变迁历程开展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丝路东段典型区的入境旅游流空间场总体呈现不断壮大的发展态势;丝路东段典型区的入境旅游目的地属性强于其入境旅游中转地属性;丝路东段典型区入境旅游流集聚空间场和扩散空间场的地域差异性与等级性均十分显著;入境旅游流集散的空间相互作用受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的双重影响,还受到梯度推移理论的客观作用,而入境旅游流转移的中长尺度空间规律性,则是等级扩散的作用使然;入境旅游流集聚和扩散的根本动力机制源于流空间的天然运动属性和旅游流空间场的客观存在;引导和调控入境旅游流集散的关键在于对旅游流天然运动属性的认可,对旅游流空间场的正确疏导,以及对旅游流空间场作用规律的准确把握与恰当运用。以空间场理论从时空二元视角分析丝路东段典型区入境旅游流集散空间场效应与时空地域结构分异规律,旨在揭示入境旅游流空间场和时空地域结构的动态演变规律,为探索入境旅游流的时空演变特征与潜在机理提供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8.
西安入境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构建城市入境旅游流和旅游环境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利用了耦合协调度函数及其量化模型,以西安市为例分析了城市入境旅游流和旅游环境两个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西安入境旅游流和城市旅游环境在2001—2010年间经历了从轻度失调到中度失调再到初级协调和中级协调的过程,尽管期间有过波动,但总体态势趋向良性发展。城市入境旅游的发展不再简单地依赖于城市旅游资源的品质和数量,旅游环境已经成为城市目的地发展入境旅游的重要基础和吸引要素。如何进一步优化城市的旅游环境来加强入境旅游的发展是城市旅游管理部门应该重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省际区域入境旅游的边界效应——以北部湾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加快了环北部湾的广西、广东与海南三省区入境旅游的发展。该文以1999—2008年为样本数据,运用Barro回归方程及引力模型对北部湾三省区的入境旅游人数进行定量分析,发现省级行政区边界对区域旅游合作存在明显的边界效应,并影响区域旅游发展的进程。研究表明:在1998—2003年、2004—2008年两个时段,广西与广东之间的边界效应始终存在,且呈上升趋势;广西与海南之间的边界效应逐渐减弱;广东与海南之间的边界效应不显著;而广西与广东的边界效应增速明显高于广西与海南之间的边界效应增速。边界效应的形成机理可以从历史条件、发展水平、交通设施、制度创新4方面予以诠释。  相似文献   

10.
吕可文  苗长虹  王静  丁欢 《地理研究》2018,37(7):1320-1333
集群演化是经济地理研究的一个前沿方向,演化经济地理学和新生命周期理论可用于解释集群从形成、成长、成熟到衰退或再生的过程。与已有文献强调企业—产业—网络的协同演化不同,本文构建了以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制度—政府—市场协同演化的分析框架,通过对禹州钧瓷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结果发现:① 集群的浮现与成长是一个多因素、多机制协同演化的过程,技术—制度—政府—市场的相互作用以及内在的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知识外溢与企业衍生、规模报酬与循环累积等机制,在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着各自不同但彼此协同的作用。② 以本地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传统为基础的制度—技术的协同,具有路径依赖机制,塑造了钧瓷产业发展的初始优势,是集群浮现和生命力维持的基础。③ 由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转型与国企改革等制度转型,通过企业衍生机制促成了民营钧瓷企业的兴起;而钧瓷消费市场扩大与新市场空间拓展所形成的市场规模效应,则为企业衍生和规模扩张提供了有效的需求;政府—市场的协同在循环累积机制作用下,形成了钧瓷生产规模与市场规模相互强化机制,促进了钧瓷产业集群的快速成长。④ 集群演化是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复杂自适应过程,钧瓷烧制技术、工艺、釉料、产品和造型及功能创新成为企业生存和竞争力的根本来源,地方独特的产业氛围使知识外溢和路径创造成为钧瓷产业集群持续壮大的核心动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入境旅游热点城市知名度认知的空间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凯  路春燕 《干旱区地理》2012,35(2):281-287
 旅游知名度是游客旅游决策的主控影响因素之一,也是旅游目的地获取潜在客源的重要手段。以我国入境旅游热点城市知名度为研究内容,从入境游客认知视角,在大样本入境游客实证调查资料的支持下,运用Moran指数和相关性检验,分析了我国入境旅游热点城市知名度认知的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我国入境旅游热点城市知名度认知具有正向空间自相关属性,其空间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类型与等级差异。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入境旅游热点城市知名度认知存在地域相邻高度相关;沿海入境旅游热点城市知名度认知存在高度相关;入境旅游热点城市知名度认知具有明显的类型或等级相关;国际焦点关注的入境旅游热点城市认知与其它城市之间存在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入境旅游规模分布特征及其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刚强  李映辉  刘娟 《地理研究》2011,30(6):1044-1054
基于规模分布模型的应用探讨,本文利用1999~2008年中国各地市的入境旅游人数数据,分析了中国入境旅游规模分布及其内部结构的特征与变化.结果表明:由于受规模下降趋势变化的影响,以相同门槛规模为取样标准所得的规模分布系数在时间纵向上将具不可比性,此时以相同地区取样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将更具合理性.全国与东部、中部与西...  相似文献   

13.
林志慧  陈瑛  刘宪锋  马耀峰 《地理学报》2022,77(8):2034-2049
基于1997—2017年中国60个城市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数据,辅以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中国入境旅游城市合作网络时空格局,并借助二次指派程序方法对合作网络演变的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① 中国60个入境旅游城市合作网络强度逐渐增强,国家层面合作网络结构逐渐显现,合作强度前5名的分别为广州—深圳、北京—上海、北京—天津、上海—苏州和上海—深圳。② 整体网络特征上,网络密度逐渐增加,整体网络通达度在提升,城市“领导者”地位在下降,网络整体均衡性在提升,且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区间差异显著,东部地区城市合作最紧密,西部地区城市次之,中部地区城市紧密度最小。③ 个体网络特征上,将中国入境旅游城市分为外向型、内聚型、均衡发展型和孤立型4类,且权力角色上呈核心领导者、次核心领导者、一般合作者和边缘合作者的“核心—边缘”分布格局。④ 地理空间邻近性、旅游资源差异、旅游接待能力差异、城市规模等级和旅游交通情况的相近性对网络提升具有显著影响,对外经济贸易差异对中、西部地区城市旅游合作的影响是正向的,而对整体网络和东部网络的影响是负向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省际入境旅游集散优势度与旅游经济效率的空间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钊  李涛  杨山 《地理研究》2020,39(4):892-906
以中国省际入境旅游流为研究对象,在构建集散优势度与旅游经济效率耦合理论框架基础上,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和空间经济学理论揭示了2005年、2016年各省市“势-效”空间关系演化规律,并据此提出省际入境旅游与当地旅游经济间“势-效”空间关系优化的方式。研究发现:集散优势度存在显著空间分异,且随时间变化发生冷热点迁移。北京、上海、广东、四川最具集散优势。旅游综合效率值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两极分化现象显著,至2016年基本形成南北高低相间、东西高低分化的“S”型格局。受地区旅游经济增长、资源要素投入等因素影响,“势-效”耦合的空间关系不断调整。针对部分地区“势-效”关系存在失调,研究提出了失衡型、低水平协调型旅游地的协调机制与路径,促进“势-效”关系在空间上良性协同。  相似文献   

15.
中美航空客运网络层次结构和地域系统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倩  吴殿廷  戴特奇  郭谦  鲍捷 《地理研究》2013,32(6):1084-1094
美国民航1978年彻底市场化以来已经历30多年的发展,航空网络趋于成熟。我国民航也在经历市场化改革,机场属地化完成至今已近10年,运量快速增长、高铁建设等因素正剧烈地影响着网络演变。对比中美两国航空网络有利于判断我国航线网络和机场体系的演变趋势,对于我国民航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以中国大陆地区和美国本土48个州作为研究区,运用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和VBA等技术,从绝对联系和首位联系两个角度,对当前中美两国航空客运网络层次结构和地域系统进行分析与对比。研究发现:中国航空客运网络已表现出一定的轴辐体系,但一级枢纽较少、客运压力过大,且航空枢纽重东南、轻中西;美国航空客运网络的轴辐体系已趋向完善,各大枢纽和重要城市之间的内部空间联系非常密切。进而,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以期对我国航空客运网络未来的空间发展形式和方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入境旅游服务质量时空态势演变与区域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毅  马耀峰  薛华菊 《地理学报》2013,68(12):1689-1701
运用锡尔指数、ESDA、质-量矩阵、Pearson 相关系数等方法,从时序演变、空间关联、质-量态势、区域影响因素4 个视角对近10 年我国入境旅游服务质量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① 我国入境旅游服务质量整体呈提升态势,中部逐渐赶超东部,西部常年最低。② 省区间服务质量差异存在收敛趋势,地带内差异比重较高。东、中部服务质量势能差转换较好,差异在低值上表现出连续倒U型演变;西部差异高度震荡,服务质量势能差没有实现稳定、渐进式转换。③ 与入境旅游流及收入不同,多数年份入境旅游服务质量未呈现显著全局空间自相关。④ 局部空间相关关系的波动主要由邻近省区一方跃迁造成,多为质量下降型;低值集聚区在西部扩大的同时,由西南内陆向南部沿海扩散。⑤ 东部高值集聚区比重较大,但显著程度降低;中部随着吉林的崛起,形成以其为中心的高值集聚区,显著程度超过长三角;西部形成滇-川、新-青-藏两大显著低值集聚区。⑥ 东部质-量态势最优,但出现数量型粗放发展趋势;中部质量发展好于数量;西部质-量态势日渐堪忧。各省区表现出9 种质-量态势演变类型。⑦ 入境旅游服务质量与接待设施、劳动力供给、经济生活水平等区域因素正向相关,与入境旅游收入及接待量相关关系不强。  相似文献   

17.
入境旅游市场的整体格局与特征是制定入境旅游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2-模网络分析建立了中国省际入境旅游客源国市场隶属网络,采用中心度和奇异值分解法进行分析,从O-D互动视角审视各省(市、区)在全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整体结构中的功能和作用,分析省份—客源国、省(市、区)之间的互动格局。结果表明:①从各省(市、区)来看,入境游客规模优势并未带来相应的客源市场互动结构优势,通过与核心客源市场建立普遍的市场联系,使各省(市、区)的中心度得分较为一致;另一方面,韩、日、美等客源大国则成为隶属网络中的结构核心,成为连接不同省(市、区)的关键角色。②入境旅游客源国市场互动结构中存在3个特定的市场组团,即亚欧+多区域均衡组团、俄罗斯+南北联动组团、欧美+口岸—内地中转组团,这成为遴选市场开拓对象和合作省份的重要依据。本文相关结论可为各省(市、区)优化入境旅游客源国市场营销组合、组织旅游产品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我国航空客流网络发展及其地域系统研究   总被引:69,自引:19,他引:69  
金凤君 《地理研究》2001,20(1):31-39
“极化”效应是高速交通网络引导客货流演进的空间表象,由此导致空间作用关系的变化和空间结构的演化。轴心—附属式的“轴—辐”空间模式已经成为航空客流网络发展的基本模式。本文以航空客流为分析对象,探讨了我国城市间的相互作用特征,以及高速运输网络发展的社会经济意义。结果表明,我国大陆航空客流的网络体系形成了明显的地域分异现象,产生了以三个一级枢纽为核心的“轴—辐”系统,即北京、广州和上海系统,以及两个相对独立的次级系统——乌鲁木齐和昆明系统;航空客流存在显著的距离衰减规律,绝大部分客流发生的距离在2400km之内;超大城市是航空客流的集聚地,以其为枢纽的航空网络的合理组织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创新  马耀峰  张颖  魏颖 《地理研究》2012,31(2):257-268
引入优势度的概念,基于改进的熵值法,定量测评1993~2008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的区域入境旅游流优势度。通过三个时间段的区域入境旅游流优势度聚类分异对比,得到以下结论:区域入境旅游流优势度的时空地域格局突出——广东、上海、北京3省(直辖市)优势度极其显著,是中国入境旅游的三大核心;云南、广西、四川、陕西四省(自治区)优势度很显著,是中国西部入境旅游的核心;内蒙古、黑龙江、湖北三省(自治区)优势度较显著,是中国中部入境旅游的热点区域。区域入境旅游流优势度的时空动态演进受到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的双重影响,还受到梯度推移理论的客观作用;引起优势度空间动态演进的地理因素可归结为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两大类;中国入境旅游流空间梯级网络结构正处于优化调整和良性重组的转型关键期。本文旨在为探索区域入境旅游流的时空地域结构演变特征与潜在机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